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允炆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辛苦打下的大明江山,在洪武三年實行了“封王戍邊”政策。第一批封王的有9人,在洪武十一年,又分封了5人為王,在洪武二十年又分封了10人為王。到這個時候,朱元璋所有的兒子都已被分到各地為王。其中,有九位分別鎮(zhèn)守西起甘肅東至遼東的廣闊地域,歷史上稱為“九邊”。每一個都實力不凡,尤其是駐守北京的燕王朱棣最有權(quán)勢。
在這個大的背景下,當(dāng)朱元璋死后,21歲的皇孫朱允炆登極,年號為建文。所以這位年輕的帝王剛剛即位便面臨著兩個大的難題。一個是朱元璋時期過于嚴峻的政治;另一個就是上述寫到的鎮(zhèn)守各地,擁兵自重的藩王們。
面對這兩個問題,年輕氣盛的建文帝決定直面這一切,誓要解決這兩大難道。首先對于當(dāng)時嚴肅的政治氛圍,建文就要“以文治國”。首先,一上臺就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開科舉,選拔更多的文學(xué)之士在朝廷擔(dān)任職務(wù),因為文人過多,人稱“秀才朝廷”。正因為這樣,文人們再也不用有像在洪武朝那樣一句不慎就會被砍頭的擔(dān)心,所以這些文人膽子也大了起來,不斷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因此,在以文人集團的支持下,建文帝實施了兩項重大的措施“寬刑省獄”和“輕徭薄賦”。在1399年,朱允炆下令減輕江浙地區(qū)田賦,并且改變了朱元璋時期江浙人不能擔(dān)任戶部尚書的規(guī)定;針對寺廟侵占民田的情況,下令僧人每人占田不超5畝,多余的要退給官府,然后再分給百姓。
按理說這是一項好的政策,但是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實施顯得有些過于理想,不僅如此,他還接受方孝孺的建議恢復(fù)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并使用《周禮》中的官名,來改革某些官職。從這方面看,建文帝的改革是沒有什么意義的。
在另一方面,因各地的藩王擁兵自重,盤踞地方的割據(jù)勢力一直是建文帝的心腹大患。不過機會沒讓他等多久,一次借口周王謀反的名義,削除了他的爵位,貶為庶人,發(fā)配云南。在這過程中,湘王,代王等人也被牽扯進來,不到一年時間,就先后廢黜了五個藩王的爵位。
見到這種情況,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也會早晚被廢除爵位,于是積極擴軍備戰(zhàn)。但因為他的三個兒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被扣在南京為人質(zhì),一直不敢輕舉妄動。不過真的是上天眷顧吧,建文帝竟然聽了謀士黃子澄的建議,用放回朱棣3個兒子的代價來消除燕王的疑慮。還在1398 年,派工部侍郎趙昺任北平布政司,謝貴/張信管都指揮使司,控制燕地的兵權(quán),監(jiān)督燕王的行動。
因燕王府也在秘密起事,但卻被府中小官告發(fā),軍中將領(lǐng)于諒,周鐸被押往南京正法,建文帝見此下旨訓(xùn)斥燕王不發(fā)。燕王為了掩人耳目就在光天化日之下裝瘋賣傻,以暫時保全自己。但沒多久就被燕王府長史葛城出賣,建文帝知道了燕王內(nèi)幕,于是準備動手。就在這時,朝廷張信也反水,燕王知道了朝廷的全部計劃。
同年7月,燕王借口身體康復(fù),大宴親朋。宴會中,將趙昺,謝貴,葛城全部誅殺,并用了3天時間控制了北平,接著以清除皇帝身邊奸臣齊泰,黃子澄為由,打出“靖難”口號,廢除建文帝年號,續(xù)稱洪武三十二年,設(shè)立完備的中央機構(gòu)。就這樣一場叔侄之間戰(zhàn)爭就這樣爆發(fā)了,歷史上稱為“靖難之役”。
同年建文帝以“伐燕”昭告天下,將軍務(wù)全權(quán)托于齊泰和黃子澄,而自己依然醉心和方孝孺探討《周禮》,弄的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這樣看,建文帝失敗似乎早已注定。果然,經(jīng)過4年的戰(zhàn)爭,燕王朱棣取得了全面勝利,在他攻入南京皇宮后,建文帝下落不明。
關(guān)于建文帝失蹤這事,后世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民間更注重逃亡這一說法,因為傳言中,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傳說。其中,有的說建文帝先是到了云貴地區(qū),后來又輾轉(zhuǎn)到了南洋一代,直到現(xiàn)在,云南大理仍然有許多人以建文帝為始祖,當(dāng)然,我相信民間傳說更多的反映出百姓對建文帝的悲憫。當(dāng)然,這兩種說法都不一定事最終答案,因此建文帝失蹤之謎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未接之謎。
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到底去哪里了,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謎團,無人能夠揭曉答案。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朱標的兒子。因為自己老爸朱標英年早逝,爺爺朱元璋便把自己的位置傳給了朱允炆。
而作為兒子的朱棣對于老爸朱元璋這樣的決定是很不滿的,但是自己又無可奈何,只能保存自己的實力。
朱允炆登基后就開始對這個諸侯進行削藩,也就是削弱他們的勢力的一種政策,這讓很多的人都不滿意這樣的政策,但也都是無可奈何。
可是擁有大勢力的朱棣卻不能允許朱允炆削藩政策,于是為了保全自己原有勢力,開始向其他王爺聯(lián)絡(luò),一起發(fā)動戰(zhàn)爭,反對朱允炆。
朱允炆畢竟年輕,在朱棣的帶領(lǐng)下,軍隊很快打到南京城。而在皇宮里的朱允炆知道自己沒有勝算,便和自己的奶奶一起點燃大火,將整個后宮燃燒起來,他們不見蹤影。
馬皇后的尸體被朱棣找出,可是朱允炆的尸體卻沒有,很多人都不相信朱允炆死掉了,更不相信朱允炆會在大火中燒死。有很多的民間傳說說朱允炆去換下太監(jiān)的衣服,從秘密通道中逃走,出家做一名和尚了。
可是朱允炆的到底去哪里了,都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包括朱棣也是每年安排不同的項目來查找朱允炆,比如定期給和尚們清查戶口,還有當(dāng)年鄭和下西洋其實是為了找尋建文帝朱允炆的,并不是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和冒險的。? ? ? ? ? ? ? ? ? ? ? ? ?
建文帝在靖康之役之后的下落一直是個謎,到現(xiàn)在都無法解開,希望以后能找到最直接的有利證據(jù)來解開這個謎團,那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說法。
第一種,明史記載,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道哪里去了,燕王朱棣讓人從火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尸體。而根據(jù)明太宗實錄中記載,建文帝看到燕軍攻入,就將皇宮點著了,燕王朱棣看到宮中火起,就派人去救火。
可惜來不及,就讓人把建文帝的尸體從火中找出來了,然后哭著說:允文,你怎么這么傻呀。另根據(jù)明史建文帝本紀,還有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記載,說火里的尸體是馬皇后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的。
第二種,出家為僧說,但是在哪里出家,這個說法就比較多了,一種說法是湖南的新田大觀堡說,主要證據(jù)是一些碑刻,比如二帝的內(nèi)容,還有一些族譜,但是根據(jù)一些研究人員的考證之后,認為這個二帝不是建文帝,而可能是南明的二帝。
明史專家商傳先生認為,大觀堡的一些痕跡,很有可能是一些忠于建文帝所留下的,而建文帝本人并沒有到過大觀堡。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浙江杭州余杭區(qū)的東明寺,依據(jù)是《東明寺志》,還有《錢塘縣志》、《杭縣志稿》等等,這里朱允文被稱為應(yīng)能問道老佛,旁邊還有一個孟將殿,也叫做罵將殿,據(jù)說是朱棣派了一個姓孟的將軍來追殺建文帝,被建文帝訓(xùn)斥之后,兩難之后自盡而亡。
還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化名為詹碧云,然后來到了江西上饒的三清宮。還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藏在了江蘇吳縣的普洛寺,最后在永樂二十一年的時候,死在了穹窿山。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建文帝入海。
朱棣也確實是派了胡濙和鄭和去尋找建文帝,有的人認為,正因為建文帝沒有死,逃走了,朱棣才要派人去尋找,而有人認為,其實建文帝已死,朱棣這樣做,是造成建文帝沒有死,而朱棣并沒有害死建文帝的假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1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