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眈R嵬驛兵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次年攻破潼關,在長安已經無險可守的情況下,唐玄宗等人倉皇逃往蜀地,結果在馬嵬驛遭遇兵變,宰相楊國忠等人被殺,楊貴妃亦被逼死。那么,“馬嵬驛兵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逼死楊貴妃嗎?一定程度上的確如此。
“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出逃,“馬嵬驛兵變”楊國忠等人被殺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發(fā)動叛亂。叛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搗京師長安,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叛軍攻破潼關,長安門戶大開,已經無險可守。
六月十三,唐玄宗帶領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信宦官、宮人等從延秋門出發(fā),連在宮外的皇妃、公主和皇孫都棄之不顧,倉皇逃離長安,一路向蜀地逃竄。
六月十四,唐玄宗一行逃至馬嵬驛。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和太子李亨發(fā)動兵變,先在馬嵬驛西門殺死楊國忠,并肢解了他的尸體,把頭顱掛在矛上插于西門外示眾,然后又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與韓國夫人、秦國夫人。
之后,士兵包圍驛站,唐玄宗命令士兵撤走,陳玄禮則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唐玄宗本不忍,后在京兆司錄參軍韋諤和高力士等人的勸說下,最終將楊貴妃賜死。
楊國忠不僅禍亂朝政,而且與太子李亨矛盾極大
楊國忠本名楊釗,乃是楊貴妃的族兄,其早年較為落魄,雖說出身弘農楊氏,但因年輕時放蕩無形、嗜酒好賭而遭到親族鄙視。在楊玉環(huán)得寵之后,楊國忠這才開始飛黃騰達,在極短時間內迅速升任宰輔高位,且身兼四十余職,一度大權獨攬。
楊國忠
然而,楊國忠任相期間,專權誤國,敗壞朝綱,不僅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而且極為好大喜功,動輒對邊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用兵,不僅使成千上萬的無辜士卒暴尸邊境,而且給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造成了災難,導致天下怨聲載道。而且,“安史之亂”的爆發(fā)與楊國忠和安祿山的矛盾不無關系,而這想必也是安祿山起兵時以“殺楊國忠”為口號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太子李亨等人與楊國忠的矛盾同樣極深。早在開元十六年(738年),太子李瑛被廢殺之后,宰相李林甫曾極力推薦武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儲君,之后雖然李亨被立為太子,但李林甫和李亨之間的矛盾卻就此爆發(fā),雙方明爭暗斗不斷,而當時的楊國忠便是李林甫的忠實黨羽,積極參與陷害太子李亨的活動。
李亨
在李林甫死后,楊國忠逐漸大權在握,而他仍然是太子李亨的死對頭。歷經多年的明爭暗斗,楊國忠與太子李亨之間的矛盾極深,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太子李亨主使發(fā)動兵變,目的就是為了趁機鏟除楊氏集團
太子李亨先后與兩任宰輔的斗爭,導致他能夠借助的外力并不多,因而他的太子之路可以說極為艱險,甚至可以說是險象環(huán)生,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后來對宦官李輔國等人極為重用。而“安史之亂”的爆發(fā),則讓太子李亨看到了翻身的機會。
當時,唐玄宗避亂出逃,全部隊伍大約有3000多人,而光是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隊人馬就有2000人,其中便包括了禁軍中的精銳部隊——飛龍禁軍。而太子李亨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則擔任著出逃隊伍中的“典親兵扈從”,這顯然給太子李亨發(fā)動政變奪權制造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六月十四,逃亡隊伍到達馬嵬驛,禁軍將士因為饑疲勞頓,早有不遜怨言,這給太子李亨提供了有利機會。在與親信密定之后,太子李亨便派心腹宦官說服了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陳玄禮也認為楊國忠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自然表示同意,兵變就此爆發(fā)。
李亨作為“馬嵬驛兵變”的主謀,其目的自然是為了摧毀楊氏集團,而楊氏家族之所以能夠飛黃騰達,則是源自于楊貴妃的受寵,因此殺死楊國忠之后再逼死楊貴妃,便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對于發(fā)動兵變的禁軍,包括仍然忠于唐玄宗的陳玄禮來說,既然已經殺死了楊國忠,自然也不能繼續(xù)放任楊貴妃留在唐玄宗身邊,因此兵變一旦爆發(fā),楊貴妃便已經是必死無疑。
因此,從摧毀楊氏集團的角度來講,楊貴妃作為楊氏集團的核心人物,說“馬嵬驛兵變”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楊貴妃,也沒有錯。
馬嵬驛發(fā)生的是一場兵變,不僅賜死了楊貴妃,而且還誅殺了楊國忠及其親戚家屬,雖然賜死楊貴妃是唐玄宗下的命令,但是身為皇帝的唐玄宗在這場兵變中同樣是受到了壓迫才這么做的。
馬嵬驛兵變的幕后策劃人應該是陳玄禮與李亨,陳玄禮是唐玄宗身邊最信任的禁軍首領,跟隨唐玄宗已經30多年,對唐玄宗非常忠心,李亨是唐玄宗的兒子,當朝太子,陳玄禮之所以能與太子李亨聯(lián)系在一起,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目的。這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誅殺楊國忠。
《資治通鑒》: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饑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
《資治通鑒》記載了陳玄禮聯(lián)系太子李亨的親信宦官李輔國一起誅殺楊國忠,陳玄禮作為唐玄宗的貼身侍衛(wèi)長,對唐玄宗晚年的行為多有不滿,要知道唐玄宗年輕時也算是一代明君,在唐玄宗的執(zhí)政之下,還有了開元之治的盛世,但是唐玄宗晚年完全就變了個人,不理朝政,寵信楊貴妃,政權都交給楊國忠處理。
楊國忠是楊貴妃的遠房族兄,為人奸詐,禍亂朝政,安史之亂中,安祿山與史思明打的旗號就是:清君側、誅國忠。把矛頭直指楊國忠,楊國忠當時是執(zhí)政的宰相,手握權柄,陳玄禮及李亨都對其不滿,而楊國忠曾經長期迫害太子李亨,壓制打擊李亨。
唐朝的太子是個高危職業(yè),與皇帝存在潛在沖突,唐朝的太子與皇帝關系都不好,唐玄宗成為皇帝之后,多次放任朝臣打擊李亨,這是唐玄宗保持自己威嚴的一種手段。
所以李亨一直受到打壓,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亨被唐玄宗賦予監(jiān)國重任,這也是李亨第一次有了權力,監(jiān)國等于有了軍權和政權,而且唐玄宗在逃出長安時,是自己先逃走的,然后李亨率領另一隊人在墊后,這就給了李亨發(fā)動兵變的機會。
李亨應該是在唐玄宗南逃前就已經與陳玄禮約定好了,當唐玄宗一行逃到了馬嵬驛時,陳玄禮手下的禁軍士兵開始有預謀地行動起來,楊國忠是首要目標,第一個被殺,而且是不由分說,當場就殺了,然后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御史大夫魏方進接連被殺,楊氏族人在當場的也被殺了。
之后禁軍士兵聚集在一起要求皇帝唐玄宗殺了楊貴妃,逼皇帝殺人,等同于謀反,但在那種情況下,唐玄宗也不得不低頭,只能同意這種要求,即使他非常不愿意,為了自己的安全,也只能下令賜死楊貴妃,之所以一定要殺楊貴妃,根本原因就是政變士兵擔心殺了楊國忠后,不殺楊貴妃,會引發(fā)報復。畢竟楊貴妃是皇帝身邊的紅人,這是楊貴妃被殺的真正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1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