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投靠劉邦后為何能一鳴驚人?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韓信是《史記》中刻畫得較成功、且形象豐滿的人物之一。在我們很多人的眼中,韓信就是歷史上一個典型的軍事天才,他憑借著自己杰出的軍事才能,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總而言之,韓信在秦末漢初的時候就是一位神奇的存在。
當然了,與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形成對比的,便是他政治上的平庸。韓信缺乏政治頭腦,不能察覺君王之險惡,最終也釀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劇,結局實在是令人惋惜。但不管怎樣,韓信所創(chuàng)下的豐功偉績足以讓他在青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韓信——劇照
但我們也知道,韓信在出道前只不過是一個平頭老百姓,家境貧寒,又沒有什么較好的表現(xiàn)。此外,他也不會做買賣來謀生,經(jīng)常投靠人家去吃閑飯,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很討厭他。最重要的一點是,他也基本沒有指揮過一場戰(zhàn)爭,可為何在投靠漢王劉邦后就能做到大將軍,統(tǒng)兵百萬,縱橫天下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是——韓信并非是徹頭徹尾的貧農(nóng),而是一位落魄的貴族。雖然在《史記》中沒有韓信身世背景的敘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點來簡單判斷出來韓信的身份。
項羽——劇照
一、在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這也就是說,“游手好閑”的韓信不會經(jīng)商,也沒有當官,所以經(jīng)常為了生活在人家蹭吃蹭喝,其中這個下鄉(xiāng)南昌亭亭長便是韓信“求助”的對象之一。此外,在班固所著的《漢書》中也說到,韓信經(jīng)常在這一亭長家蹭吃蹭喝,而且還表示韓信是一個不從事生產(chǎn)活動,每天只會帶著佩劍在街上瞎溜達的人。
要知道,在秦漢時期,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夠佩劍的,只有那些王公貴族才可以,所以韓信能夠佩劍,足以說明其地位。
韓信——劇照
二、有一次,韓信在城下釣魚,不遠處有幾位老婦人在河邊洗衣服。有位老婦人看到韓信肚子餓了,于是便拿食物給他吃,一連幾十天都這樣。韓信頗為感動,于是便給老婦人說道,若是自己將來飛黃騰達,一定不會忘記老人家一飯之恩的。老婦人生氣的說道: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意思是說:男子漢不能養(yǎng)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我嗎?
這里的“王孫”,是古代時貴族的通稱,當然了,也是對年輕人的稱呼。但是一般來說用作前者比較多。
韓信和蕭何——劇照
所以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韓信并非只是一般的百姓而已,他極有可能是一位落魄的貴族。
也正是因為他有如此身份,才能使得他能夠接受到一些一般百姓不能接受到的教育。要知道,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知識的傳播成本是非常之高的,一般的老百姓根本沒有讀書上學的機會,只有那些大戶人家才能夠接受教育。韓信本身就深諳兵法,對于還沒有出道的韓信來說,他所知的兵法主要來源就是書本。而我們也說到了,古代的知識傳播成本是非常之高的,所以韓信既然能夠讀起書,說明其家世也不簡單。
當然了,如果僅僅是接受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支撐的話,那么韓信這一套用兵之法也不可能讓劉邦買賬,所以韓信最后投投靠了西楚霸王項羽。
劉邦——劇照
韓信投靠項羽之后,在其帳下做了個執(zhí)戟郎中,這是一個專門負責宮廷宿衛(wèi)軍的職位,在戰(zhàn)爭時期的話,就相當于中軍大帳的守衛(wèi)人員。雖然韓信的地位并不高,但卻能夠親眼目睹軍事才能爆棚的項羽所做的一些軍事部署,使得他能夠不斷地將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起來,從而找到更好的破敵取勝之法。
所以到后來,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獻策,但因其地位低下,故而始終沒能受到項羽的重視。感覺前途渺茫的韓信于是便逃出了楚營投靠了漢王劉邦。此時的韓信雖然還是一個無名之輩,但是他已經(jīng)在項羽軍營中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軍事有了新的認知。
韓信出道前——劇照
但誰知道,本以為能夠在劉邦軍中混得一個大將軍的韓信,卻做了一個比執(zhí)戟郎中還要低的步卒。不過此時已經(jīng)具備卓越軍事才能的韓信,雖然還沒有被劉邦發(fā)現(xiàn),卻引來了蕭何的關注。所以后來才有了“蕭何夜下追韓信”的故事。在蕭何的舉薦下,劉邦終于重用了韓信,拜他為大將軍,統(tǒng)帥三軍。
至于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筆者就不必多說了??偠灾?,此時的韓信手中已經(jīng)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可以縱橫天下!
韓信是在鴻門宴之后投靠劉邦的,之前的韓信只不過是項羽帳下的一個持戈的衛(wèi)士,韓信具有極高的軍事才能但是卻不自己組織義軍是因為韓信既沒有聲望也沒有資金支持,根本就沒有辦法組織起義軍。
韓信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被尊稱為兵仙,投靠劉邦之后用短短幾年的時間幫助劉邦在楚漢爭霸之中取得了勝利,最終奠定了漢朝的百年基業(yè),估計項羽在臨死之前一定非常后悔當初沒有重用韓信,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鴻門宴,在鴻門宴上范增建議項羽殺掉劉邦,可惜項羽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其實當初提出這個建議的并不只是范增一個人,當時韓信還是項羽帳下的持戈衛(wèi)士,他在鴻門宴前夕曾經(jīng)向項羽建議,趁著劉邦立足未穩(wěn),沒有防備之際,發(fā)兵攻打劉邦的軍隊,可惜當時的韓信人微言輕,項羽差點因為他胡亂提建議,差點殺掉韓信,多虧了范增的阻攔,韓信才逃得性命,不過從這之后韓信就看出了項羽并不值得輔佐,所以就投奔了項羽的敵人劉邦,在蕭何的力薦之下被封為上將軍。
很多人覺得韓信具有如此出色的才能,干嘛不效仿劉邦或者項羽自己組織軍隊反抗秦朝的統(tǒng)治呢,其實這種想法就有些想當然了,韓信出身于寒門,他的身份比起劉邦都遠遠不如,更何況是楚國貴族后裔的項羽,而且當時組織義軍都是需要打著六國就有貴族的旗號,或者是背后有金錢支持,劉邦當時雖然也沒有錢,但是最起碼是一個亭長,有人支持,占領沛縣之后,也投奔了楚懷王。
你知道韓信是什么時候投靠劉邦的嗎?他為什么不自己組織義軍呢? 歡迎留言討論。
韓信原本是項羽軍中一名普通士兵,因為感覺在項羽這里沒有什么出頭之日,所以轉(zhuǎn)身投奔了劉邦。劉邦雖然實力弱小,但卻給了韓信最大的施展空間。到后來韓信攻下齊國七十座城池時就直接封韓信做了齊王,漢朝建立后又被封為楚王。其實在韓信當齊王時,謀士蒯通就曾經(jīng)勸韓信脫離劉邦單干。但韓信一直認為劉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沒有劉邦就沒有韓信今天。其次韓信所以不肯背叛也和他當時實力有關。雖然韓信占了很多地盤,擁有很多軍隊。但當時天下還有很多諸侯,如果劉邦把這些人調(diào)集起來一起攻打,他恐怕也不是對手。另外韓信不愿意單獨起來干,還是沒有被逼急。當劉邦把他降為淮陰侯,韓信心中就開始有了怨氣,并且和陳豨密謀叛亂,但還沒有展開行動就已經(jīng)被呂后殺死。
1、認為劉邦有知遇之恩
韓信投奔劉邦時,劉邦實力很弱小。但出于信任的原因,將所有軍隊交給韓信統(tǒng)領。正是因為這份知遇之恩,使得韓信在后來地盤越來越大,手下兵力越來越多時,也不愿意起兵背叛劉邦。謀士蒯通以及鐘離昧都曾勸韓信反叛,但韓信都沒有答應。
2、實力還沒有達到
漢朝沒有建立時,韓信就已經(jīng)做了齊王,封地就是齊國故地。雖然看著擁有一國之地,但其實當時天下仍然處于四分五裂狀態(tài)。就算韓信想要造反,他也要掂量一下以劉邦的號召能力,很快就能把各路諸侯召集過來攻打他,既然如此何必要冒這個險。
3、沒有被逼到那個份上
任何一個人做一件事,都需要在心底有一個理由。韓信在漢朝建立后被封為楚王,但不僅因為被人告他謀反降為淮陰侯,權力沒有以前大,但心中怨恨卻多了幾分。于是他決定與陳豨謀反,可惜陳豨很快被劉邦打敗,而韓信這個內(nèi)應也被呂后殺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2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