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張飛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細數(shù)張飛的生平功績,他絕對算得上是三國中的一大猛將,勇武過人,和關(guān)羽并稱為“萬人敵“,張飛和關(guān)羽跟著劉備征戰(zhàn)四方,建功立業(yè),尤其在長坂坡一戰(zhàn)中,劉備處于極其危險的形勢中,張飛僅率領(lǐng)二十騎斷后,他據(jù)水斷橋,如此勇猛,破釜沉舟,竟然致使曹軍無人敢逼近,
為劉備爭取了退后時間,劉備因此轉(zhuǎn)危為安。勝敗乃兵家常事,張飛的功績有義釋嚴顏,大破張郃等,同樣也有在武都之戰(zhàn)的失利,但不可否認張飛是一名能力突出的優(yōu)秀武將。
另外,自他跟隨劉備后,從未生過二心,一直盡心盡力地輔佐劉備,這樣的形象在小說和歷史中都是公認一致的,可他最后的死因卻極為荒唐,沒有浴血奮戰(zhàn),死在戰(zhàn)場上,而是被部將暗中斬首,還是用他的新亭侯刀。
張飛雖忠義,敬愛君子,但他從不體恤士卒,經(jīng)常用鞭子抽打士兵,劉備認為他的做法不仁義,經(jīng)常勸誡他,但張飛并未積極改過,在他執(zhí)意要為兄長關(guān)羽之死出兵報仇的時候,在臨出兵前,他被部將張達、范強謀殺,將他的首級帶給孫權(quán),至此,原來的三兄弟只剩劉備一個孤家寡人。
而在民間傳統(tǒng)戲曲中,張飛的形象偏向于喜劇角色,威風魯莽,在小說形象中,他嫉惡如仇,重情重義,個性鮮明,尤其他對兩位哥哥的情誼那可真是讓人為之動容,甚至罔顧家國安危,蜀漢的衰敗就是因為他太過重感情,若沒有他對劉備說的那一句話,恐怕蜀漢不會這么早進入衰敗時期。張飛到底說了哪一句話呢?他又怎么改變了蜀漢可能成就的霸業(yè)呢?
可能有人會說,蜀漢的衰敗是從劉備在夷陵戰(zhàn)敗開始的,那時的張飛已經(jīng)死了,其實蜀漢的衰敗從劉備決定伐吳的那一刻就開始了,讓劉備下定決心伐吳的正是張飛的一句話,那么張飛到底說了什么話呢?
三人之間的情誼無人能及,哪怕后來三位都成為國家的重要人物,或許摻雜了些政治利益,情誼變得不純粹了,但在充滿了背叛與欺詐的三國中,這份情誼尤其可貴。
當年關(guān)羽孤軍北伐,水淹七軍,震懾華夏,同時他也陷入了絕境之中,被曹吳兩軍夾擊,孤立無援,最終關(guān)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這位三國之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最終死在士兵之手,日后他的弟弟張飛同樣如此。
關(guān)羽身亡后,身為他的兄長劉備立馬道:“吾今即提兵問罪于吳,以雪吾恨”,這樣的沖動之語,自然遭到了諸葛亮及文武大臣的阻止,他們不贊同劉備現(xiàn)在出兵,而是鼓勵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
即便成為一國之主,劉備仍然不能按著自己的心意辦事,他要出兵伐吳為關(guān)羽報仇,但身邊的趙云、諸葛亮等人一再勸諫,劉備也有些被說動了,“先主見孔明苦諫,心中稍回”,此時張飛站了出來,他對著劉備就是一番痛苦,開口第一句話就是“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
二兄之仇,如何不報?”,劉備私心自然想要為關(guān)羽報仇,同樣天下皆知他們?nèi)水愋招值苤g的情誼,如今他成為一國之主,定然不能背棄盟誓,否則就會擔上天下人的罵名可他還在猶豫,“多官諫阻,未敢輕舉。”
這話可是惹怒了張飛,張飛氣憤兄長竟然不為兄弟報仇,他說了一句話,“他人豈知昔之盟?若陛下不云,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這句話讓劉備堅定了主意,出兵伐吳,他對張飛說:“朕與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閬州而出,朕統(tǒng)精兵會于江州,共伐東吳,以雪此恨!”不聽文武群臣的勸諫,這次的舉動給蜀國埋下了隱患,正如秦宓所言“可惜新創(chuàng)之業(yè),又將顛覆耳!”。
劉備帶著七十五萬的軍隊伐吳,可惜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戰(zhàn)爭初期還比較勝利,但后來陸遜火連七百里連營,蜀軍損失慘重,劉備退至長安,但此時的蜀漢仍然不好惹,孫權(quán)不想招惹,向蜀漢求和,劉備同意了,不久后,劉備于白帝病逝,將劉禪托孤于諸葛亮,可蜀漢的頹勢已經(jīng)稍顯,即便諸葛亮一直為蜀漢謀取大業(yè),仍無法扭轉(zhuǎn)。
這樣看來,蜀漢開始衰敗是因為張飛的一句話,義薄云天的他堅決要為兄長關(guān)羽報仇,讓劉備做出了御駕親征討伐東吳的決定,可惜失了兩員大將的劉備不能再一如既往地取勝了。我們不能將過錯都怪到張飛身上,張飛的重情重義不是錯誤,當初他們?nèi)苏菓{借深厚的情誼才干出一番大業(yè)的,這份情誼不應(yīng)該受到譴責。
夷陵之戰(zhàn)是“三國三大戰(zhàn)”中的最后一場(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此戰(zhàn)影響巨大,經(jīng)此一戰(zhàn),吳蜀均損失慘重,后迫于形勢,蜀吳消除矛盾重修于好,兩國共同抗魏,吳蜀再無大戰(zhàn),到晉朝統(tǒng)一之前三國領(lǐng)土再無重大改變。
也正是因此,夷陵之戰(zhàn)一般被認為是前后三國的分界點,宋末、元初史學(xué)家胡三省稱:“曹公不追關(guān)羽,陸遜不再攻劉備,其所見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國所以鼎立歟!”
不過此戰(zhàn)蜀漢損失有多慘呢?《三國演義》中說的是劉備引兵七十萬攻打東吳,最后被吳軍五萬人以火攻擊敗,最后蜀漢全軍覆沒,這個數(shù)字對嗎?
這肯定不對啊!蜀漢哪有七十萬大軍!就連實力最強大的魏國都不可能湊出七十萬大軍,根據(jù)統(tǒng)計,蜀漢總?cè)丝谑沁@樣的:全盛時期擁有三十多萬戶(未失荊州時),人口約一百萬,為三國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時,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士兵有十萬兩千。
當然,這些數(shù)字現(xiàn)在一般認為是低估了,因為很多豪族隱匿人口,還有少數(shù)民族人口沒算進去(夸張的說法認為蜀漢有400萬人),不過這些人口蜀漢官方本身也無法征用,所以對蜀漢國力意義不大。
但以這點力量,湊七十萬大軍?你開玩笑吧,即使是蜀漢有四百萬人,以封建時代的情況,也不可能湊到七十萬大軍,小說中習慣把事情往夸張了說,赤壁之戰(zhàn)也是一樣,曹魏不可能真湊到了八十萬人(曹軍巔峰時期的大約60萬)。
那夷陵之戰(zhàn)蜀漢到底損失了多少呢?這個數(shù)字其實一直沒有精確的統(tǒng)計,靠譜的數(shù)字一般認為是在四萬(加一萬蠻兵共五萬人)到八萬之間。
劉備鼎盛時期的兵力大概在十五萬左右(荊州關(guān)羽軍團3萬,益州野戰(zhàn)軍6萬,以及地方留守軍共6萬的樣子),荊州一戰(zhàn)慘敗后,劉備的兵力銳減到十萬左右,其能夠動員伐吳的兵力可以多也就7,8萬的樣子。
夷陵之戰(zhàn)劉備損失很慘,四萬中軍精銳加上一萬蠻族盟兵全滅是肯定的了,而除此之外,江北黃權(quán)軍團(原本是劉備用來防范曹魏的)由于歸路被吳軍斷絕,全部降魏,這也是很重要的損失,這支軍隊具體有多少人沒有記載。
而蜀軍被斬八萬的說法來自《傅子》:權(quán)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馀人,備僅以身免。
這個數(shù)字可能有些偏大了,因為劉備直接攻打?qū)O權(quán)的部隊應(yīng)該還能達到八萬人,而且劉備也不是只以身免,他后來也收集了些殘兵,但如果加上黃權(quán)投降的部隊,蜀漢損失的人馬可能還真有七八萬。而加上之前的關(guān)羽荊州之敗,蜀漢損失近十萬。
這對于蜀漢這個小國可以說是元氣大傷,所幸有諸葛亮這個天縱之才,才能花幾年時間恢復(fù)國力。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yè)復(fù)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這是劉禹錫的[蜀先主廟]。明眼人都看得懂這首詩,但我還是要略作下解釋。此詩主要在于稱頌劉備,而貶譏劉禪,詩的首聯(lián)寫劉備在世是叱咤風云的英雄,千秋后的廟堂仍然威勢逼人。頷聯(lián)寫劉備的業(yè)績。頸聯(lián)為劉備功業(yè)不成,嗣子不肖而嘆惜。尾聯(lián)感嘆后主劉禪之不才。
每每想到蜀國的滅亡,悲傷之情就會涌上心頭,夾雜著無盡的失望與感嘆;每每想到劉禪,我心里總是涼颼颼的,為他的無明智之才,無明君之德,無安天下之志所傷感,憐惜(我想,諸位也會有象我那樣的感慨吧)在傷心之余,我心里總有些憤憤不平,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率駠^早的滅亡呢。有人說是因為后蜀人才凋零(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有人說是因為諸葛亮和姜維先后多次北伐中原,導(dǎo)致國力衰退,以至后來無法抵擋來勢洶洶的北魏;亦有人說是因為后主劉禪昏庸,無知無才,親小人而遠賢臣,聽信讒言,圖享受,無視國家安危。有人說是因為宦官黃皓專權(quán),禍害忠臣,以至朝廷失綱。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以我之見,以上都是導(dǎo)致蜀國滅亡的原因,我無可否認。但這些都是次要原因,而不是真正導(dǎo)致蜀國這座危樓頃刻間瓦解的根本原因。試想,人才凋零一說確實(和當時的腐敗有關(guān))但還沒悲哀到連上陣的將領(lǐng)都沒有,而且,姜維,廖化,諸葛瞻,馬邈,黃崇,傅僉等,都是可以抵擋北魏的忠臣良將。至于北伐導(dǎo)致的國力衰退也確實,但占有天時地利的蜀川,即使士兵少了點,不至于被太早攻破啊。
再想下,即使劉禪IQ再怎么低,也不至于把蜀國拱手與人吧,他再昏庸也不至于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吧,還有黃皓雖然是弄權(quán),但他也不會傻到放棄現(xiàn)在的重權(quán)不要,而去投靠北魏,況且,賣國對他無利,反而有害(司馬會放過他嗎?)。
以我之見,毀掉蜀國的罪魁禍首乃有三人,其一,姜維,其二,劉禪,其三,譙周。
姜維把蜀國推向懸崖邊緣。首先,在北伐中,姜維犯了禰天大錯。為什么,因為在發(fā)動戰(zhàn)爭中,姜維犯了兵家大忌,沒有分析敵我實力,就豁然發(fā)動戰(zhàn)爭。當時,北魏十分強大,而蜀國的綜合國力本來就不強的(和北魏沒得比?。┒覒?zhàn)爭是需要很多本錢的,因此更加大了蜀國的危機。
(((但我想姜維不是不知道這點的,只是姜維實在是十分無奈啊。諸葛亮的遺愿,還有自身的責任,----匡復(fù)漢室。連諸葛亮都無法實現(xiàn)的,而姜維獨自坎了下來,與北魏抗爭,精神何其可嘉可贊。他不負重托,力爭完成諸葛亮和先主的意愿,但無奈兩國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最后無功而返,實在可惜。)))
其次,在政治上,犯了致命的失誤,沒有好好的輔助劉禪,沒有盡臣之責。更要命的是,姜維對于奸邪之輩沒有采取果斷措施,及時除掉敗類(黃皓),反而退避三舍(避禍沓中),讓司馬伺機興師伐蜀,真是失策也!再者,曹奐曾說:[蜀所恃賴,唯維而已]。姜維作為國棟,身披重任,理應(yīng)更加謹慎,然而過多的失策終究使得蜀國遙遙欲墜,其責難糾!
劉禪讓蜀國陷入黑暗與迷茫。劉禪昏庸,重用宦官(簡直就是劉辯在世)劉禪無謀,懦弱無能,無主見,無治國之才,無用人之明,無安天下之志,無一國君之典范,無仁德之心。無~~無~~~~無~~~~~~。(靠,幾乎都沒有大耳朵的遺傳成分。劉家好的血統(tǒng)沒繼承,壞的倒統(tǒng)統(tǒng)繼承,并發(fā)揚了。開玩笑)咳,要想在劉禪手下干事,不會阿諛奉承,拍溜須馬能行嗎,不會幾招雜活,絕技,劉禪能看得上你嗎(恐怕這就是劉禪的選人用人的標準吧,也是開玩笑的) 在那種腐敗的環(huán)境下,有才之士是望風而逃,避而遠之,百姓爭相奔走,有過之而不及。試問,蜀國還有希望什么希望可言。
譙周把蜀國推向滅亡。王夫之《讀通鑒論》:[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國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為異說以解散人心,而后終之以降,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憯矣哉!讀周仇國論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聞一讜言之獻,徒過責姜維,以餌愚民、媚奄宦,為司馬昭先驅(qū)以下蜀,國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祿;非取悅于民也,取悅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馮道末減矣。]
?王夫之所言甚是。 譙周實為禍國之奸臣。秧民之妖邪,是賣國求榮的無恥狂徒也。蜀國正是栽在他手里的。為何如此說,譙周在鄧艾偷渡陰平后,不力主抗敵,反而勸主投降,導(dǎo)致劉禪在未作反抗下,投降,而后,國亡???,是他直接葬送了蜀國。想到這,我心里隱隱作痛,劉禪為什么就會聽信他的亡國之言呢?咳~~~~我想劉禪之所以從其言而投降,無非就是想繼續(xù)享受榮華,只要保證他生活娛樂無憂,國不國,家不家,對于他來說根本就是一文不值的。
其實依我之見,劉禪只要不投降,蜀國還是有很希望的。有兩個方案,其一,投靠東吳。當時曾有人建議劉禪去求助東吳,委曲求全,以退為進,撤退以保全實力,來日東山再起,可惜沒被采納。其二,抗爭到底。當時鄧艾雖然接連攻下江油,涪城,綿竹而逼近成都,但人心未俯,兵甲未足,且士兵疲憊不堪,一時半會還不可能攻破成都,只要堅守不出,待鄧艾其糧草不足,就會自動退去。然后在追擊則可破敵。后與姜維匯合,只要憑借著有利地勢,在隘口,山關(guān),險地等布重兵把守,所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縱使錢軍萬馬迎面踏來,也可高枕無憂。(川地地勢險要,山水阻隔,步兵難以長驅(qū)直入,且道路旋繞委婉,糧草難以運輸,士兵疲憊勞累)此法應(yīng)該可行,咳,可惜,可惜,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2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