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真的嗎?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其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在中國,“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廣為流傳,一度成為了標榜儒學經典《論語》重要性的贊歌。相傳,這句話出自宋朝宰相趙普之口,且在《辭源》、《辭海》中,均認同了這種說法。隨著近年來“國學熱”席卷中國,“半部論語治天下”被不少人引入文章,然而,這句話真的是趙普說的嗎?
趙普早年便跟隨趙匡胤,曾參與了“黃袍加身”及后來的一系列政變,深得太祖、太宗兩兄弟信任。太祖一朝,趙普出任宰相十年,他提出許多有創(chuàng)見性的舉措,有效地鞏固了趙匡胤的集權統(tǒng)治。趙普向趙匡胤建議,逐步削弱地方將領的軍權、財權,并定期從地方軍隊選拔精兵,調到中央擔任禁軍。
并且,趙普還制訂了“更戊法”,頻繁變動軍隊的駐地,讓將領與兵卒彼此陌生。甚至,連“杯酒釋兵權”這一殺招,也是趙普出的主意??梢哉f,趙普的一系列建議,讓趙匡胤成功地削弱了藩鎮(zhèn)武力,坐穩(wěn)了龍椅。
雖然,史料中稱趙普“少習吏事、寡學術”,沒有多少真材實料,但是,太祖經常會稱他為“書生”,趙普本人也常以“書生”自居。
話說,在趙匡胤滅蜀后,從蜀王宮中發(fā)現(xiàn)了一面乾德四年制造的鏡子,趙匡胤疑惑不解,便問左右何故如此,當時趙匡胤身邊的人無法解答,只能找來大學士竇儀。竇儀知識淵博,告知趙匡胤,早年蜀王曾使用過乾德的年號,所以,蜀王宮的鏡子上才會出現(xiàn)乾德的字樣。
趙匡胤對這件事頗為感慨,感嘆道:“一定要讓讀書人來當宰相啊?!?/p>
從時間上來推算,當時趙普在朝廷擔任宰相。顯然,趙匡胤雖一口一個“書生”稱呼趙普,但他打心眼里沒把趙普當成讀書人,否則,也不會說出這番話。
到了太祖晚年,趙普因多次挑撥趙匡胤、趙光義之間的關系,又涉嫌倒賣漁利、縱容屬下的行為,遭到趙匡胤的罷免,被調離京城。太宗時期,趙普又先后兩次被調回京城,官拜宰相。二度拜相,趙普幫助趙光義除掉了一眾政敵,營造冤獄,迫害了不少大臣。
朱熹在編撰《五朝名臣言行錄》時,將趙普排在了第一位。李燾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也詳細記載了趙普其人的生平往事。不過,這兩本著作中,并未提到趙普讀論語或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
結合其他史料進行考證,目前可知最早出現(xiàn)“趙普與《論語》”的史料為南宋人龔昱于1178年編撰的《樂庵語錄》。這本著作的附錄提到,作者的老師李衡曾對弟子講述了一段趙匡胤與趙普之間的君臣對話:趙匡胤打算將趙普封為宰相,可他卻有些拿捏不定,于是,便召見了趙普。
趙普對趙匡胤說:“臣讀的書很少,但我讀過一部《論語》,幫助陛下平定江山,只用了半部,至于另外半部,可以用來輔佐陛下。”趙匡胤點了點頭,將趙普任命為宰相。由此可見,趙普言下之意,是一部論語能夠定江山、致太平,而不是以半部治天下。
顯然,后人只截取了半段,并將其略成諺語“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表面上看,這句話與趙普的原意并無區(qū)別,但卻不是趙普的原話。
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雖出身行伍,但是,他們與胸無點墨的草莽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宋朝開國時沿用了唐朝的科舉制度,科舉的內容涵蓋了史書、律法、儒學及例律等,趙匡胤曾親自為科舉命題,開科取士,由此可見,趙匡胤絕不是一些朋友想象的目不識丁的文盲皇帝。
趙匡胤非但不是文盲,他還非常喜歡讀書,趙匡胤從民間搜集散亡書籍,豐富了宋宮藏書。趙匡胤還曾提出過“欲武臣盡令讀書”的倡議,并勸說趙普多讀書。以儒學知識的積累及治國理論這兩方面來看,被戲稱為“書生”的趙普,其水平估計遠遜于趙匡胤。
通過史料我們能看出,趙普為趙匡胤提出的創(chuàng)見是些法家馭臣那一套,并不符合傳統(tǒng)的儒學觀念。
史載,趙匡胤“性喜讀書”,趙匡胤曾在早朝時分發(fā)給朝廷百官一人一本《九經》,讓他們誦讀。后來,趙匡胤還刻印了不少佛經,自建國到太平興國八年,趙匡胤總共刻印了五千多卷佛經。趙匡胤對佛教有比較濃厚的興趣,經常研究佛學理論。有一次,趙匡胤還曾對趙普說:“方外之說亦有可觀?!弊屭w普也讀些佛經。由此可見,趙匡胤不論從文學素養(yǎng)還是言談上,都是非常有水平的。
試想,面對這樣儒雅的讀書皇帝,趙普怎會膽大包天地說出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狂言?
趙匡胤與趙普的關系放到現(xiàn)在來看就是“發(fā)小”,兩人自幼相識,在亂世中摸爬滾打幾十年,等到趙匡胤想要提拔老朋友為宰相時,趙普已年過五旬。兩人從小玩到大,對對方的脾氣秉性應該了若指掌?!稑封终Z錄》中出現(xiàn)的那句“臣實不知書,但能讀《論語》”,并不符合趙普與趙匡胤對話的口吻。
《宋史》記載,雍熙三年,趙普呈遞了一份奏章:“臣載披典籍,頗識前言,竊見漢武時主父偃、徐樂、嚴安所上書及唐相姚元崇獻明皇十事”,在這份奏章中趙普還引用了《漢書》中的典故。從這里我們能看出,此時趙普的知識面已經非常廣了,至少他已經讀過了《漢書》及一些唐史。
趙光義為趙普撰寫的《神道碑》中稱:“及至晚歲,酷愛讀書,經史百家常存幾案,強記默識,經目諳心,碩學老儒,宛有不及”。趙普年輕時肚子里的墨水的確少得可憐,很少讀書,不過經幾十年的學習與進步,到了晚年趙普已經深諳經史,在某些領域的學問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老儒。很明顯,晚年的趙普不再是“吳下阿蒙”?!渡竦辣分械挠涊d應該屬實,是趙光義對趙普的真實評價。
說到這,筆者完全可以確定,“半部論語治天下”絕不是趙普說的,他也沒有提出過類似的理論。
然而,更讓人好奇的是,究竟是誰要捏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他為什么要將這一荒誕不經的歪理扣在趙普頭上?而這一離譜的謊言又為什么能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仍為人津津樂道呢?
在元人修撰的《宋史》以及《東都事略》中,都有這樣的說法。趙普每天下班回家,都要“闔戶”,也就是把房門緊鎖,然后,“啟篋取書”,從箱子里取出一本書埋頭苦讀。由于,趙普讀書時從不示人,所以,誰都不知道他在讀什么。直到趙普過世,趙家人打開被他視若珍寶的箱子,里面放著二十篇《論語》。
我們知道,北宋開封府文風開放,《論語》又不可能是什么禁書,為什么要關起門來讀呢?簡直讓人難以置信。筆者推敲,所謂“啟篋取書”也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趙普都已將房門緊鎖,外人怎會知道他在屋子里是翻跟頭打滾還是倒頭大睡?憑什么確定屋子里的趙普“啟篋取書”呢?
通過前文中我們提到的《神道碑》等記載可知,趙普書房中應該存書頗豐,有朝廷發(fā)放的《九經》,皇帝推薦的佛經,前朝的史書子書等等,趙光義說他“經史百家常存幾案”所言非虛。就算趙普過世后,趙家人從他的遺物中整理出二十篇《論語》,也不能證明趙普每天閉門讀書讀的就是《論語》。
那么,為什么《宋史》與《東都事略》非要畫蛇添足,將這個經不起推敲的謊言收錄其中呢?難道北宋也像某些“焚書坑儒”的朝代一樣,《論語》不能與“經史百家”并存,只能放進箱子里?趙普讀書為什么要關起大門,不愿讓人知道自己讀書的內容呢?
杜甫的一句詩,為我們揭開了奧秘:“小兒學問只《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痹瓉?,在古人眼中《論語》只是一部啟蒙書。當時,趙普已官拜宰相,若再讀《論語》,難免會讓人笑掉大牙,于是,他只能躲在房間中偷偷看書。
不過,“啟篋取書”之說仍是一種夸張的修辭,想來趙普不會做出這種此地無人三百兩的蠢事?!端问贰肥呛稳司幾?元人。元明以來,《論語》關乎仕途,其地位扶搖直上,逐漸擺脫了啟蒙教材的身份,變得“高大上”起來。所以,元、明、清三朝人屢次引用“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掌故,借此自抬身價,也就能夠理解了。
元明清士子的身價的確抬高了,可憐趙普卻成了只讀論語的庸人。
在文化史的變遷中,《論語》的地位水漲船高,趙普反而深受其害。一個晚年精通經史的宰相,竟被后世的文人描述成每天抱著一本啟蒙書不放的無知者,著實有些諷刺。
1、“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出自宋朝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意思是說只要將半部論語讀通了,就能治理天下,強調學習經典的重要性。這則典故的主人公是北宋開國宰相趙普。
2、趙普早年學習和熟悉的是“吏事”,就是一些和軍隊相關的事情,基本沒有時間專心讀一些經典圣賢書,因此有點不學無術。等他當了宰相之后,由于適應不了宰相之職和趙匡胤的要求,出了不少洋相。
3、宋太祖趙匡胤知道他的成長經歷,就經常勸他好好讀書。從此,趙普回家后就閉門苦讀書,學問大有長進。
4、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繼位,就是宋太宗。這時,趙普仍然擔任宰相。大家都傳言趙普平時只看一本《論語》,其他什么書都不看,宋太宗不相信,于是就問他:“有人說你只看《論語》這一本書,是嗎?”
5、趙普老實回答說:“臣平生所知,都沒有超過這本書,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br>6、趙普去世后,家里人打開他的書箱,果然只有一本《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羅大經說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分。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xiàn)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來趙普因為年老體衰病逝,家人打開他的書篋,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擴展資料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在趙普生前及整個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籠。在朱熹將《論語》和《孟子》、《大學》、《中庸》稱作《四書》并 列入儒家經典,大肆宣傳儒學之際,也未見有相關記載。此說出籠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說真正流傳開來,則是在元代。
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對儒學和儒生極其輕蔑。所謂“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與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稱為“老九”的說法就是由此發(fā)端的。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當時的戲劇家高文秀在《遇上皇》雜劇中的一句臺詞,不過是被冷落的儒生們借以自慰的一種自我吹噓心態(tài)的流露而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半部論語治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3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