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明朝滅亡的相關內(nèi)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1644年,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逃至煤山自縊殉國,明朝劃上了句號。不過,李自成還沒在北京把龍椅坐熱,就被清軍和吳三桂聯(lián)合擊敗,不得不退出北京。之后,大清主政華夏。
自縊的崇禎皇帝 劇照
在清朝統(tǒng)治的整個時期,“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都有人喊著,可見忠于明朝的人很多,而且他們都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以及有效的精神傳承。這就令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既然有這么多人忠于明朝,為什么明朝卻會滅亡呢?
而要了解明滅亡的原因,我們就得回朔明朝的歷史。按照我對明史的了解,我認為明朝的滅亡有以下這些原因。
一、太監(jiān)亂政
明末干預政治的太監(jiān)不僅有明英宗時的王振,還有明熹宗時的魏忠賢,他倆干涉朝政都很徹底。這一切或者可以歸咎給明宣宗。明宣宗朱瞻基,1425年-1435年在位,推行德治,設立內(nèi)書堂讓宦官們讀書,這為宦官干政埋下了隱患,給宦官干政提供了基礎。
太監(jiān)魏忠賢 劇照
我們知道:接觸皇帝最多的有三類人,其一是后宮,其二是宦官,其三是內(nèi)臣近待,而后宮和宦官,與皇帝的生活最息息相關,所以一旦讓這兩類人涉足政事,對皇權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而宣宗讓太監(jiān)們讀書,讓他們懂得謀略有了野心,對于天天呆在權力最高的皇帝身邊的宦官,就會有人不甘心一輩子只局限在皇宮這片小天地,王振和魏忠賢就是例子。而王振直接就將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為宦官涉政打開了大門。
太監(jiān)干政,其后果比后宮干政的危害都要大。
漢呂唐武宋劉干政,雖然有江山易姓的風險,但是她們在治理國家時,還是心系天下黎民百姓。而宦官干政,因為他們沒有后代,沒有家庭觀,一切都是為了內(nèi)心的欲望,從不會考慮到百姓。所以說后宮干政,苦的是官而民無傷,而宦官干政,則官苦民苦,對社會的危害是雙重的。
武則天 劇照
王振干政時,流民問題十分嚴重,朝廷不但不安撫,而且還向礦工等榨取更多白銀,同時還連續(xù)發(fā)動戰(zhàn)爭,使得明朝內(nèi)憂外患不斷。而魏忠賢干政時,擅權跋扈,爪牙遍布全國,到處打壓異己,使無數(shù)讀書人蒙冤且全國書院被陷,讀書人死傷無數(shù)?,F(xiàn)才有無數(shù)電影都是以魏忠賢時的東廠和錦衣衛(wèi)間明爭暗斗作為題材拍攝的。
大明錦衣衛(wèi) 劇照
可見,宦官涉政,將不顧百姓、不會讓民休養(yǎng)生息,對國家的發(fā)展有害無利。
二、皇帝懶政
1572年-1620年在位的明神宗,在位48年,但自1587年后長達30多年不理朝政,使得全國缺官現(xiàn)象非常嚴重。
明神宗像
據(jù)史料記載:到了1602年,地方高級官員缺了94名,其中缺巡撫3名、布政使和按察使66名、知府25名,而中央缺尚書3名、待郎10名。如此嚴重的缺官,可以說整個系統(tǒng)都差不多停擺了,而其他官員都在做什么呢?都在拉幫結派、明爭暗斗,皇帝不在這些官員們中平衡,使得斗爭更是變本加厲。沒有官員去關注百姓、關注國家成長,國力不但得不到上升,還在下降。
而到了明熹宗,由于黨爭激烈,使得他失去政治耐心,干脆撒手不管政事,這剛好給了魏忠賢機會。魏忠賢干預政治,拉攏齊楚浙黨,結成閹黨,使得黨爭更加激烈。
皇帝的不作為,使得“執(zhí)政為民”漸去漸遠,所有的利益沒有人在中間平衡,整個官員系統(tǒng)的治理都處在失控的局面。
三、黨爭激烈
官場上,到處拉幫結派,勾心斗角,一些有志之士,根本沒有為國出力的環(huán)境,無數(shù)忠臣能士死于非命。整個國家官員人人自危,哪有人有心為民施政?
激烈的黨爭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自顧不暇,國家的力量得不到積攢。
全國上下,官和官斗著,民為生存努力著,而官又要向民壓榨更多能以繼續(xù)斗爭的物質和財富,導致民生更加艱苦,一切都在惡性循環(huán)中,導致全國力量長期都是一盤散沙,無法凝聚。
四、崇禎多疑
崇禎是一個勤勞的皇帝,他在位17年,一直兢兢業(yè)業(yè),“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是對他工作生活的寫照,可見他為改變明朝的頹勢,在勵精圖治。
然而,他卻是個多疑之人。他在位間,主意十分不堅定,疑心重重,換了50任首輔大臣。經(jīng)常因不信任而換人,使得很多政策難以推行,即使有好的政策,也必然無法良好的進行下去,國家政治一團糟。
明末名將 袁崇煥 劇照
同時,他沒有堅信名將袁崇煥,聽信他人,將明朝在軍事上的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毀了。崇禎自縊前留下一句“諸臣誤我”的感嘆,足見他缺少主見多疑,做很多決策都是受臣的影響而改變。
明朝滅亡,還有一些其它原因。比如小冰河氣候天災,各地野心家起兵等,我在此就不作詳細分析了,如果有讀者比較了解明朝滅亡的原因,也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二。
結語
明朝雖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封建王朝,從未和親,從未和談,從未投降,但最終它還是走向了滅亡。我想正如戰(zhàn)國時期荀子說的“水則載舟,亦能覆舟”一樣,如果明朝后期能更多的為民著想,為老百姓而理政,那明朝肯定不只統(tǒng)治華夏200多年。
在清朝期間,那么多人反清復明,就是奔著崇禎死前在衣上以血指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這句話,感恩他最后依然心懷天下黎民百姓,而以死忠明。可見,百姓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如果崇禎之前的幾任皇帝,都能心懷天下蒼生百姓,崇禎也不會有自縊殉國的遭遇。
所以,如果沒有讓宦官讀書,就不會出現(xiàn)太監(jiān)干政,民生就會受關注;如果皇帝不懶政,黨爭就會被抑制,為官愛民就得施行;如果袁崇煥沒有被害死,百姓心中仍有希望,明或許還可以延續(xù)。
明亡,實則離民失民也!你們說呢?
明朝是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享國276年。它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最后一任皇帝崇禎的失誤,而是亡于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規(guī)律。這個歷史規(guī)律就是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造成的社會矛盾激化,最終造成社會解體。下面就分析一下明朝滅亡的幾個主要原因。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帶來的死循環(huán)。
在明朝建立之初,各地戰(zhàn)亂剛剛平息,土地的分配相對平均的,各階層人民能夠和睦相處。然而,隨著功臣官僚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發(fā)展,他們利用自己的權力聚斂的土地和財富,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且不知收斂,這也許是人的劣根性決定的。
土地和財富的聚集過程自明朝1368年建立,一直持續(xù)到明末。明朝經(jīng)過近300年的發(fā)展,土地兼并情況已經(jīng)極其嚴重,王公貴族、達官顯貴擁地千里,日日笙歌,而廣大的百姓卻無立錐之地,掙扎在饑餓的死亡線上。例如福王朱常洵一人就擁有4萬頃良田,且兼有四川一省的鹽茶專賣權,可謂富得流油。王府里成日花天酒地,而租種他土地的廣大佃農(nóng)卻因為交不起租或自然災害而大批的餓死。但到了明末的崇禎年間(1640年左右),土地掌握在極少數(shù)人手里,加上頻發(fā)的自然災害和嚴苛的稅收,廣大百姓無法繼續(xù)生存下去,各地農(nóng)民起義蜂擁而起,燎原之勢已成?;畈幌氯サ膹V大勞動人民除了起而反抗,也沒有其他的出路了。
因此,不能把明朝滅亡歸咎于崇禎皇帝朱由檢,因為這個土地兼并的過程持續(xù)了三百年,而崇禎很不幸地做了最后一個接盤俠,他沒有萬歷皇帝做48年太平天子的福氣。事實上不止明朝有土地兼并問題,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死循環(huán),大多數(shù)朝代都逃脫不了這個命運,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規(guī)律。
第二個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優(yōu)待藩王的政策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即下詔制定優(yōu)待藩王的政策。這個政策在朱元璋死后仍被嚴格地執(zhí)行著,直到明朝滅亡。明太祖規(guī)定,每一個皇室成員10歲之后都能不工作且獲得一份非常優(yōu)厚的俸祿。這個俸祿比明朝最高級官員宰相的俸祿還要高十倍以上,這充分體現(xiàn)了朱元璋對子孫后代的溺愛。這本來也沒什么問題,可是問題在于這個皇室優(yōu)惠待遇是不限人數(shù)的,藩王生多少,國家就給多少份高額的工資,而這最終是讓廣大的勞動人民來買單的。帝國建立之初,皇室成員還不多,人民還負擔得起。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明朝歷時276年),和優(yōu)待皇室成員的誘惑,各地藩王都拼命生孩子,皇族數(shù)量以指數(shù)級爆炸性增長。朱元璋的直系后代從明初的不到30人,增長到明末的100萬人!崇禎年間,各省的賦稅甚至都不足以支付藩王們的俸祿了,朝廷哪還有錢用于平息農(nóng)民起義以及遼東滿清的戰(zhàn)爭軍費呢?難怪有人把各地藩王比作明朝的寄生蟲。
想想也是可悲,國家都快要亡了,各地藩王們卻依然花天酒地,不愿為國獻出哪怕一個銅板充作前線軍費。最后國家亡了,100萬皇族幾乎被屠殺殆盡,人的短視暴露無遺。
第三個原因是遼東連年用兵,軍費開支巨大,百姓不堪重負。
萬歷四十七年,明軍在遼東慘敗于努爾哈赤。大明不僅國威盡失,遼東土地也幾乎全部落入滿人之手,京師屏護只剩山海關和錦州防線。后來的天啟和崇禎年間,遼東地區(qū)(現(xiàn)中國東北)的滿清軍隊不斷蠶食明朝遼東領土。由于北京與遼東近在咫尺,京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滿清軍隊對大明王朝虎視眈眈,千方百計想入主中原。為了維持帝國安全,明朝不得不在遼東設置重兵防守。遼東軍費也從戰(zhàn)前的每年50萬兩白銀激增為每年600萬兩,最多時達到900萬兩每年。而明朝崇禎年間,戶部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只有500萬兩??梢娯斦娜氩环蟪鲆呀?jīng)不是一般的嚴重。而解決辦法就是加稅,這一筆開支最終又落到貧苦的百姓頭上,百姓困苦更加深重了。遼東要打仗,就要軍費,要軍費就得多收稅,稅收逼得越緊,越有可能導致民變,這就像是個惡性循環(huán)。加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到處發(fā)火,各地稅收能不能收上來還是個問題。明朝末年境遇有多難,可見一斑。
第四個原因是萬歷長達20余年的怠政。
萬歷皇帝朱翊鈞可以說是明朝最有福分的皇帝了,當了48年的太平天子。僅因為立儲問題與朝臣慪氣,就20余年沒有上朝,硬生生地把一個好端端的明朝搞得破敗不堪。在他怠政之下的20余年中,任免文書留中不發(fā),官員無法正常上任,導致中央六部的大部分職位都無人,地方官員退休之后也沒有人來補缺,國家機器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也是在萬歷時期,明朝出現(xiàn)了東林黨和黨爭,明帝國內(nèi)部斗爭也達到白熱化。明朝官場結成不同的黨派,如東林黨和齊、楚、浙三大老鄉(xiāng)會的爭斗。他們的口號是:不論對錯,只要對手支持的我們就反對,只要是對手反對的我們就支持。
嚴重的內(nèi)耗導致國家機器辦事效率極其低下,最嚴重的一次應該要數(shù)崇禎遷都南京這件事了。崇禎見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再不走就來不及了,召集百官商談遷都事宜,有官員提出遷都南京,其他黨派的官員立刻跳出來指責,誰提出遷都,誰就是歷史罪人。他們不關心遷都對國家有沒有利,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這個小團體的利益。就這樣,因為黨爭和崇禎自身,明朝最后一次活的機會失去了。
第五個原因,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決策失誤。
這個要從崇禎的性格說起,崇禎皇帝朱由檢打心底里想有一番作為,也非常勤政。但是作為戰(zhàn)時全國的統(tǒng)帥,氣量不夠大,不敢承擔責任,在重大問題上優(yōu)柔寡斷,說白了還是能力不行。比如在與滿清和談的問題上,由于遼東戰(zhàn)局耗費巨大,崇禎皇帝也想盡快從遼東戰(zhàn)場脫身,以專心應對國內(nèi)農(nóng)民起義。為此崇禎指定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滿清皇太極秘密會談,然而就在和談快要達成之際,這件事被泄露公開了。這本來也沒什么,崇禎作為一個皇帝,大方地承認是自己授意的也就是了。但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崇禎不想落得一個與異族媾和的壞名聲,為了撇清關系把責任全部推給陳新甲,說是陳新甲私下與滿清媾和,并很快處死了陳新甲。
另一個例子是明朝南遷。在這個問題上,崇禎雖然也早有此想法,他實際上也完全可以以皇帝的名義下詔南遷,但由于怕承擔決策失誤的責任,卻一直在等著朝臣主動提議。但有了之前與滿清議和的教訓之后,滿朝文武再也沒有誰敢站出來為仗義直言了,因為說不定哪天崇禎反悔,把責任推給當年提議南遷的人,那不成了陳新甲第二嗎?就這樣,南遷大計一拖再拖,最終的結果是,京師被李自成包圍,崇禎自縊,立國276年的明朝也隨之滅亡。可見,崇禎的個人能力也是明朝滅亡重要因素。但需要強調的是,崇禎雖然決策存在重大問題,但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算崇禎皇帝英明決策,也最多只能延長王朝的壽命,但最終也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第六個原因,自然災害
屋漏偏逢連夜雨,明朝的崇禎年間不僅人禍一個接一個,罕見的天災也不斷發(fā)生。明朝末年剛好遇上小冰河期,在崇禎執(zhí)政的十六年里,明朝有連續(xù)的7年時間遭受大旱,史無前例。由于連年的干旱,從崇禎八年開始,各地又相繼出現(xiàn)了蝗災。更為可怕的是,旱災和蝗災之后,天花疫情也開始在各省肆虐。以陜西省為例,當?shù)毓賳T報告人口死亡率高達80%,可謂十室九空,非??膳?。天災使明朝內(nèi)部的生產(chǎn)力遭受毀滅性打擊,人口急劇減少,國家搖搖欲墜。
總結:天災加人禍,明朝滅亡就像是天意使然
大明王朝是放牛娃朱元璋于1368年一手建立的,傳到朱由檢手里,已經(jīng)有276年,歷十六帝。在土地兼并、民心丟失、萬歷怠政、崇禎決策失誤、自然災害等一連串的打擊下,這個老大帝國,最終還是倒下了?,F(xiàn)在看來,這也許就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guī)律吧。
明朝滅亡有很多原因,但不可以忽視的是崇禎皇帝本人的性格問題,可以說明朝就是讓這位爺給折騰散的。因為他當政 17 年,有大量的機會可以補救,大量的機會可以挽狂瀾于既倒,但是他沒有做到。崇禎皇帝的整個大明亡國的悲劇,就是他個人的性格悲劇。
評價崇禎皇帝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一位不耳聲色,不近聲色,勵精圖治的年輕君主,是如何起早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國的不歸之路的」。
崇禎皇帝跟大臣關系不好,這個在明代歷史上,甚至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孤例。
——————
1644 年 4 月 22 日晚上,紫禁城已經(jīng)在一片黑暗之中,皇城宮門已經(jīng)下鑰。半夜,一名中年男人開始圍著紫禁城跑圈,他披頭散發(fā),一邊跑,時而還停下來捶胸頓足,呼天搶地。
這個人是誰?就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禎。當天晚上鬧騰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仍然堅持了自己 17 年來一直堅持的一個好習慣,準時上朝,和閣臣們見見面。但是見面已經(jīng)沒有用了,因為這個時候,李自成的大軍已經(jīng)把北京城包圍得嚴嚴實實了,跑不掉了。君臣相對,唯有落淚而已。
據(jù)野史記載,這一天早朝,崇禎皇帝還做了一個提議,說先生們,我們要不要去奉先殿完事?奉先殿是什么地方?就是宮內(nèi)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相當于太廟。什么叫完事?就是一起去死。先生們,我們一起去死好不好?結果閣臣們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接茬兒。
看到這一點,你也基本上知道了,大明王朝已經(jīng)油盡燈枯、樹倒猢猻散。4 月 24 日傍晚,崇禎皇帝擺了一桌家宴,把自己的妻兒老小都叫來喝酒、吃菜。吃完之后,掏出寶劍說,事已至此,我們都沒有活著的顏面了。
這個時候你再看崇禎皇帝旁邊坐著的周皇后,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惠皇后,他們夫妻感情也非常之好。周皇后這個時候就說了一番話,我們先撂下,總而言之,不會是什么「妾身實在做不到,妾身這個正當年華不愿意死」這種話。人家周皇后說完這番話之后,非常從容地一轉身,回到后宮就自縊身亡。
留下來的崇禎,派人把自己的三個兒子易容化裝送出城,然后面對自己的一雙女兒,他掏出寶劍殺掉了一個,砍斷了另外一個的手臂,這就是當天晚上發(fā)生的事。
再轉過天,4 月 25 日,北京城已破,據(jù)說崇禎皇帝當天還在皇宮里面奔跑了一圈,等著看是不是有大臣上朝,陪他最后一段,但是沒有等來任何一個大臣。絕望的崇禎在自己的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的扶掖之下,顫巍巍走到了故宮后面的煤山,也就是現(xiàn)在的景山,在山上的歪脖樹下自縊身亡。
這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個故事,它永遠地定格在中國歷史上。1644 年,甲申年這一次事變,我估計如果 100 年后還有電視劇的話,這段故事會被反復編劇、反復重寫,反復搬演上熒屏,因為它太悲壯,又太具有戲劇性了,太能調動每一個中國人的內(nèi)心情感了。
這個故事大家都熟悉,我們回到剛才撂下的周皇后的那句話上。周皇后臨死前說,夫君,你就是不聽我的勸,你別忘了,咱南京還有一個家,咱們應該早早地南遷。說完這番話后,周皇后就自縊身亡。但是這句話引發(fā)的問題卻是我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有趣的一個謎題,就是崇禎皇帝為什么不跑?
對于任何一個生物來說,風險來臨,跑是正常反應,也沒什么丟臉的。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遇到這種情況,只要還有可能,不都是跑嗎,西晉不行了,南遷永嘉南渡建東晉;安祿山打來了,唐玄宗帶著楊玉環(huán)就跑,楊玉環(huán)耽誤了跑,那殺掉接著跑;后唐唐僖宗都跑過。北宋滅亡了,康王趙構也跑,到南邊建南宋,這是正常的。
尤其是宋朝那個宋徽宗,你別以為宋徽宗是老老實實被摁在東京汴梁的,沒有,人家在 1125 年的時候,金軍南下,第一反應就是跑,把兒子叫來,你來當皇帝吧,欽宗,你來做,我到鎮(zhèn)江去進香,到佛祖面前去為國家祈福,就跑了。后來是因為金軍退出了,他覺得沒事兒了,又怕大權旁落,這才二次回到東京汴梁。金國人殺了一個回馬槍,才把老爺子給摁在東京。不是不跑,所有的皇帝都有這個本能。
而且跑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歷朝歷代的皇帝腿腳都挺快,南宋趙構是從揚州到南京、到杭州、到溫州,最后搜山檢海捉趙構,一直跑到海上去了。包括南明朝那個后來的永歷帝,不是直接跑進了緬甸嗎?崇禎皇帝為什么不跑?
當然事后來復盤的話,作為歷史我們不容假設,但是我們?nèi)绻僭O他跑了,實際上當時對明朝來說還是相對有利的。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分析三個簡單的條件:第一,北方當時是連年大旱、大災,兵連禍結,北方已經(jīng)糜爛了。那你跑到南方之后,把一片爛攤子丟給李自成。后來證明李自成實際上沒有行政統(tǒng)治能力,他一幫農(nóng)民軍,沒有長期的行政習慣和傳統(tǒng);加上北方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清朝,后金在那兒盯著他。把所有這些爛攤子和問題扔給李自成,沒準兒李自成真的就像后來那樣,一會兒就兵敗如山倒,那你崇禎皇帝再帶著自己的幾百年皇權正統(tǒng)殺回去,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第二,就是如果你跑,那么在南方建立南明,跟北方,不管是李自成的政權還是清朝,我們劃疆而治。這里存在一個合法性問題,因為你是崇禎,你是皇帝,是天然具有合法性的。無論是東晉的司馬睿,還是南宋的趙構,其實在剛剛登基的時候,都面對著巨大的一個統(tǒng)治合法性的問題。因為徽欽二帝北狩,被金國人抓走,沒有正式讓位給你趙構。趙構一朝,南宋高宗一朝,始終面對著一個是不是要迎二圣還朝?你這個皇位坐得是不是合法?始終面對這個問題,秦檜的故事、岳飛的故事,都是糾結在這個問題上。
可是崇禎沒有這個問題,無論你跑哪里你就是正根的皇帝。后來南明出現(xiàn)什么福王系、唐王系,包括左良玉的叛亂等等,都是在爭奪這個合法性,導致南明沒有辦法擰成一股繩,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力量來抗清,這就是后來的問題。崇禎皇帝不南遷,也直接導致后來南明的覆亡。
更重要的一條,是明朝有一個天然的優(yōu)越之處,就是在明成祖朱棣的時候,當時遷都到北京,南京是留下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系統(tǒng)的。北方有一個尚書,南方就有一個,明朝始終是雙首都制。崇禎皇帝如果南遷到南京,他是有一套現(xiàn)成的,馬上就可以啟動的行政班子可以接受管理。這比當時南宋的高宗趙構面對的情形要好得太多太多了。但是他沒有做,沒有跑。為什么?
那讓我們回溯到歷史。有時候中國人讀歷史,老喜歡講一句話,叫說時遲那時快。而實際情況是什么?是說時快,那時遲。
大家說明朝,有一句話叫「傳庭死,明朝亡」。傳庭是誰?孫傳庭。孫傳庭在潼關戰(zhàn)死,跟李自成沖入敵陣戰(zhàn)死了。1643 年的冬天,李自成大軍正式揮兵東進,1643 年的 12 月 30 日,距離崇禎皇帝死的 4 月 25 日將近 5 個月,完全來得及跑,為什么不跑?
其實在 1644 年的 2 月,大概是 2 月 20 日,其中有一個大臣,這個人姓李,叫李明睿,他就提出了整套的方案,說老爺子,不行了,咱跑吧。崇禎皇帝他不知道嗎?他也知道,說是該跑,但是他跟李明睿講了一句話,說這個事要保密,事不可泄,泄我則殺你之頭。隨后李明睿就根據(jù)主子的意思提出了一整套方案。
比如讓皇帝掏私房錢,即內(nèi)帑,募一些兵,來保護自己南逃。
崇禎皇帝剛開始聽著這個方案,覺得有道理,但要自己掏錢,發(fā)內(nèi)帑?就猶豫了。崇禎皇帝認為這錢要出得戶部出。李明睿說,那要戶部出,這事兒就變成國家財政的事,就必須提交到朝堂上,讓閣臣們來共同商討了。
于是第二天,1644 年的 2 月 21 日,這件事就提到了閣臣會議上。馬上就有人提出來反對,不行,你不能走,君死社稷,謂之大義。你會說,這個朝臣也是渾蛋,你這個時候擋著這個事干嗎?你要務實,要實事求是。但是如果你站在當時士大夫的心態(tài)上,你是可以理解這個建議的。
因為第一,確實沒到最后一刻,最后一支力量還沒有押上去。這支力量就是我們后來都知道的吳三桂,關寧鐵騎,還在那個地方,山海關那兒擋著后金。應該把他調回來,如果這支部隊再淪陷了,才到了最后一刻。就是說還有指望。
第二,要知道北京城在崇禎年間,已經(jīng)是一面破鼓萬人捶,已經(jīng)被圍城過五回了。當然圍城的都是后金的隊伍,少數(shù)民族,往往是搶點東西就跑了。北京城戒嚴這件事對于崇禎君臣來說,不是什么新鮮事。這一回有那么嚴重嗎?
第三個原因就更重要,要知道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里面有一個東西,就是歷史和祖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歷史性的。我們今天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是當時上上下下腦子里都知道一件事,這件事像一根刺一樣扎在每個人的腦子里。
這件事發(fā)生在一百多年前,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那會兒。英宗因為北狩在土木堡的時候,讓北元給抓了,這邊扶了一個景泰帝,剛開始是監(jiān)國,后來當了皇帝。怎么辦?北京城又被蒙古人給圍了。這個時候就有大臣出來說南遷,這個人是徐有貞。徐有貞說了跟剛才周皇后一樣的話,我們南方還有一個家,一整套班子,我們?nèi)ツ莾喊伞?br>這個時候朝臣蹦出來一個人說我反對,這個人是于謙,很多人讀過他寫的詩,千錘萬鑿出深山。于謙說不能走。不能走怎么辦?于謙說我來,我來。于謙真的挺厲害,就主持了北京城的保衛(wèi)戰(zhàn),然后就成功了,北元的隊伍退走了。
事實證明,最后一刻堅守還是有道理的,保住了一片錦繡江山。這個時候策劃南遷的徐有貞反而成了一種奸臣,至少是失敗的言論。徐有貞后來被證明真的就是個奸臣。因為后來明英宗被放回來之后,在南苑當他的太上皇,然后徐有貞就策劃了奪門之變,讓明英宗復位,把景泰帝這一支就給干掉了。雖然明朝的君臣表面上不說徐有貞是奸臣,因為畢竟英宗是他們的祖先;但是徐有貞的奸臣形象,和他做這樣一次錯誤的政策建議連在了一起。
一百多年后,討論這件事情的崇禎君臣都瞬間想起了這件事情,不能跑,跑就是奸臣,就是投降派。雖然是務實,務實派有時候就是投降派,這個時候誰反對跑,反而是忠臣,是再世的于謙。
這個時候我們再想想,如果崇禎皇帝堅持,說就得走,不行嗎?
崇禎皇帝這件事即使心里千肯萬肯,但是你得有人反復懇切陳詞,以頭碰地,頭碰得要出血了,最后我實在沒辦法,這幫大臣又要拖著我去干這種丟人的事,對不起列祖列宗,這才好南下。沒人這么干,就把皇帝晾這兒了,他走得了嗎?他走不了。
話說這一天過去沒多久,因為前方的敗報不斷地傳來,又有人開始提,說皇上您不走也就算了,要不這樣吧,咱們把太子給送走吧。太子到南方,到南京。您這兒實在不行了,太子還在,因為他有正當合法性,他能夠再建朝廷,我們還能留得青山在。崇禎皇帝其實這時候心里就不高興了,什么意思?讓我兒子去,我在這兒等死?他心里雖不高興,但是他理智上又知道,這確實是一個解決方案,這個問題又在朝堂上提出來了。
這時候又蹦出來一個人,叫光時亨,這個大臣說不行,不能走。為什么不能走?不能效唐朝的寧武之故事。唐朝就是這樣,唐玄宗跑了,他的兒子,就是后來的唐肅宗,不是寧武又稱帝嗎?后來唐玄宗就當了太上皇,晚年凄凄慘慘,天天想著楊玉環(huán),說怎么能這樣,我們的國家是以孝治天下,怎么能讓太子這樣做,如果他當了皇上,他就背上不孝的罵名,這個事不行。
崇禎這個氣,本來這事他本身就不愿意,罵這個提議的大臣。然后他又明知道這是一個解決方案,又有光時亨出來阻止,他又恨這個光時亨。最后據(jù)說,那一天他在朝堂上把桌子都給踢了,不歡而散,這件事就又擱下了。
李自成一路往東打,當然他不是順著潼關,從河南這條路打到北京;他是從北邊,是從大同那邊,從昌平這一代打進北京的。最后一個派出去抵擋的大臣叫李建泰,李建泰在兵敗的時候,當時就寫了一封遺書,也算戰(zhàn)報吧,寫了一封遺書給崇禎皇帝,意思就是說我死了,你就走吧,真的不要再待了。但是即使是這樣最后一次機會,朝堂上也因為各種各樣的討論沒有下文。
問題又來了,為什么沒有人提議?我們再看宋徽宗,宋徽宗當年去鎮(zhèn)江進香的時候,身邊帶的人多了,蔡京的兒子蔡攸,還有那個童貫,都陪著他跑。哪一朝,你總得出幾個奸臣吧,哪怕跑的人不是什么好人,奸臣總是有的吧。這時候只要出來一個人喊一嗓子,給皇上一個臺階下,皇上這個臺階就下了。
為什么沒有這個人出來?這又成了一個懸案。而且這個懸案引起我們更大的疑慮是,崇禎皇帝到最后幾天,嘴里面基本上就講一句話——「文臣誤我」。本文剛開篇的時候講,4 月 23 日早朝的時候,崇禎建議跟先生們?nèi)シ钕鹊钔晔拢瑩?jù)說當天早朝,他拿手指蘸著茶水在龍書案上寫了幾個字,文臣個個可殺。而且他在煤山上吊的時候,也留了一句話,說大臣誤我,致失天下。他在臨死那幾天留下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好奇怪,一個亡國之君通常在臨死的那一刻,他恨的應該是對手,就是弄垮他這個國家的對手,他應該恨李自成,恨皇太極才對。他恨自己手下這幫人,而手下這幫人直到最后一刻,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蹦出來給他臺階下。那問題就來了,崇禎和他的臣子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些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5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