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朝知縣工資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開始算起,到1912年溥儀下詔退位,一共存在了276年的時間。清朝作為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相信也是大家在古代眾多封建王朝中最熟悉的一個了,尤其是“知縣”這一官職,便在現(xiàn)代的古裝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我們常稱這一官銜為“九品芝麻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知縣”并不是多大的官職,只要在科考中考中了“舉人”就可以當(dāng)了嘛,實際上真有那么容易嗎?那我們就先來仔細端詳一下,當(dāng)上“知縣”的難度。首先生在隋唐時期以后的普通人,要當(dāng)官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科考。
清朝的科考制度,一直沿襲明朝的制度,主要分為童生試、鄉(xiāng)試、會試,通過了童生試考取了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xiāng)試,通過了鄉(xiāng)試考取了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會試,通過了會試最差也是一個進士了。
其中舉人和進士都是有資格當(dāng)官得的,如果你高中了進最差也能混個知縣當(dāng)了,但要考取進士絕沒有那么容易,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都沒能考上,就連大名鼎鼎的左宗棠,一輩子都每年考中個進士,可想而知其難度。
因為官職就那么點,自然都要分配給精英,而舉人雖然有做官的資格,但大多等一輩子都沒能等到做知縣的機會,因為大多都被進士給搶了。要是那個舉人能當(dāng)上知縣,簡直做夢都能笑醒,因為單從收入上來說,就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我們要明白,知縣可不是電視劇中的“九品芝麻官”,京城知縣為六品官員,外縣的知縣為七品官員,連縣丞都是八品官員,“九品芝麻官”誠不知是從哪里傳出來的。我們再來看看知縣的俸祿,也就是工資待遇。
清代的文官俸祿制度是從明朝延傳下來的,其中京官的俸祿中包括俸銀和祿米,而外省的文官則只有俸銀而無祿米,知縣自然也是一樣,只有俸銀可以領(lǐng)。
根據(jù)《戶部·俸餉》的記載親王歲俸銀一萬兩,郡王歲俸銀五千兩,貝勒歲俸銀2500兩,貝子歲俸銀1300兩,文武官員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知縣一般是七品也就是45兩,當(dāng)時一個普通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大概在32兩銀子左右,也就是說知縣的俸祿已經(jīng)比一個普通四口之家的總收入還要多了。
而且清朝為了鼓勵個培養(yǎng)官員廉潔的做官,只雍正之后還推行出了養(yǎng)廉銀制度,清朝官員在這方面的收入幾乎是年俸的10倍到100倍。知縣作為七品官員,能收到的“廉銀”不多,但根據(jù)《欽定戶部則例》所記載的俸祿發(fā)放的平均水平來看,知縣的收入在45兩的基礎(chǔ)上,至少還能收獲600兩左右的養(yǎng)廉銀。
而在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大概相當(dāng)于人民幣150—220元左右,如果取一個中間值200的話,645兩銀子大概相當(dāng)于129000元人民幣。但是我們要知道,清朝的物價并不高,一兩銀子相當(dāng)于一千二百多文,而清末,一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可以想象645兩銀子是多么大的一筆收入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6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吳起為何能與孫武齊名吳起到底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