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魏征和李世民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nèi)容。
了解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唐朝的皇帝李世民有一個以敢于直接說大實話的臣子:魏征。李世民曾經(jīng)把他比作自己的一面鏡子,可以照鑒得失對錯。那么魏征在世時憑什么就能贏得李世民如此的信任與青睞,反而在死后,太宗卻大怒翻臉?
其實,在太宗的朝堂之上,可以說是人才眾多:像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以及尉遲敬德、和使雙锏的秦叔寶等-----這些人不是皇上的創(chuàng)業(yè)班子,就是長期的老朋友,還有皇上的姻親,和他們相比,魏征可以說是相形見絀:第一,沒有良好的出身或過硬的背景。他出自河北巨鹿魏氏,父親曾在北齊做過官,當年勉強算得上個仕宦之家吧,然而世道動蕩,到魏征這里,經(jīng)歷了連續(xù)的改朝換代、政治洗牌,魏家早已一無所有了。第二:在效命于李世民之前,他的個人信用已經(jīng)非常值得懷疑。他曾先后換了五個領導!先是追隨舉兵反隋的元寶藏,接著改投瓦崗軍李密,后隨李密降唐效命于李淵,不久因被俘開始服務于另一名叫竇建德的義軍首領,老竇兵敗后又當上了李淵兒子、李世民哥哥李建成的謀士。這之后,他又向李建成獻計及早動手除掉李世民。
當李世民成功地干掉李建成,坐穩(wěn)龍椅之后,第一件要清算的就是魏征當年給太子建議殺掉自己的事情。他質(zhì)問魏征:你當年為何對我那樣狠毒,幸虧我命大啊!想象一下,當時的場面該有多么緊張,魏征幾乎是命懸一線,基本是逃脫不了了的,誰知他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答道:"當日太子若是聽從我的勸告,哪會有后來的災禍!"看看,面對當今圣上,他不僅不思悔過,還理直氣壯,夠大膽吧?不料太宗真的很開明,寬宏大量,他并沒有生氣,反而賞識魏征的耿直和才華,以禮相待,拜為可以經(jīng)常進言的大夫,常常向魏征咨詢商議政務。
于是,魏征開始了他的直言敢諫的政治角色定位。后妃不守規(guī)矩、太子失儀、李世民想去泰山燒香、各種各樣的事情,他都違背皇帝的意愿觸忌諱。虛心納諫的唐太宗對他評價極高:"我當皇帝前,房玄齡就出個很大的力,而我做了皇帝之后,魏征也貢獻了很大的力量。"李世民還把自己讓女兒中的其中一位也就是衡山公主嫁給魏征的一個兒子;把魏征比做能照映出自己得失對錯的一面鏡子。
然而,君臣二人的關系并沒有始終完美。在魏征死后,爆出了之前的太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打算造反的案子。而和此案大有很大關系的侯君集還有一個杜正倫,當初都是由魏征舉薦的。保舉不當,魏征都百口莫辯,甚至還有私交黨羽的嫌疑。讓太宗感到氣憤的是:竟然還有人出面舉證,魏征寫給皇帝的那些奏書,統(tǒng)統(tǒng)的都留了一套副本,交給史官,想要錄入國史。這么做,豈不是只求自己千古留名,而不顧皇上的面子嘛!魏征在太宗心目中的好形象瞬間不在,惱恨之下,李世民不僅令人把自己寫給魏征的那篇石碑給毀掉,還不準衡山公主再嫁到魏家。
這對以獨特的深厚關系著稱的君臣,最終的結(jié)局竟是如此,令人不禁感慨。
分類: 人文學科
問題描述:
能告訴小弟一點嗎?
解析:
魏征,字玄成,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生于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一個書香門第。其父博學,作過地方官,但過早地去世了。青少年時代的魏征,生活非常清貧,他勤奮好學,希望將來有所作為。隋朝大亂,魏征便辭別親人,出家當了道士,游歷四方。朋友元寶藏收留他在軍中掌管文書,煬帝大業(yè)十三年(617年),瓦崗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李密仰慕魏征的才華,請魏征為謀士,這樣,這位有意縱橫天下的書生,幾經(jīng)周折,卷入了隋末洶涌澎湃的農(nóng)民起義的怒濤。這一年,他38歲。
魏征先后在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和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中呆了兩年多。主擇臣,臣亦需擇主而事之,李密也好,竇建德也好,在許多關鍵時刻都不能采納魏征的意見,結(jié)果都很快兵敗、降唐,魏征也兩次成為唐軍的俘虜。
年逾不惑之年的魏征飽經(jīng)憂患,遍嘗了成敗榮辱。這一段經(jīng)歷,使這位胸懷大志的儒生經(jīng)受了戰(zhàn)火的鍛煉和洗禮,并充分體察了下層人民的疾苦,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閱歷,為他后來輔佐唐太宗準備了多方面的條件。降唐之后,唐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征有才,就招魏征為太子東宮洗馬,成為一個主管東宮經(jīng)籍圖書的小官。
“玄武門事變”以后,魏征終于投入明主的懷抱,并逐步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
入朝議事之后,魏征一如既往,耿介直言秉性不改,只要是于國有害的,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置身家性命于不顧,在皇帝面前屢屢“犯顏”直諫,為唐王朝的政治清明、興旺繁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一天,唐太宗升朝議事,他端坐在龍座之上,雙手輕按龍座扶手,神態(tài)莊嚴、威武,兩邊侍者大氣不敢出。他輕輕咳嗽一聲,問大臣:“眾愛卿,你們中的許多人都是能言善辯的宿儒,為什么上朝議事,卻總是慌慌張張,甚至顛三倒四呢?”
魏征深知個中緣由,便上前一步,毫不客氣地奏道:“皇上,你形象威武,每上朝又總是神態(tài)嚴肅,氣勢咄咄逼人,加之朝廷氣氛森嚴,所以為臣的才那么慌張?;噬弦院笈R朝,宜稍減龍威,最好放下皇帝的架子,對大臣和顏悅色。這樣,大臣們發(fā)言講話就會自然了?!?
唐太宗有些暗中得意,又有些難堪;但轉(zhuǎn)念一想,又覺得這種肺腑之言難得,不便發(fā)作。于是,他將計就計,想用近來縈繞于胸的問題難一難魏征。
“愛卿之言提醒了我。近來,我一直在思考古人常議論的‘明君’、‘暗君’的問題。你對這明、暗之別,有何高見呢?”
魏征胸有成竹,緩緩上前,應聲答道:“陛下,作為萬民之主而能兼聽各方面的意見,則為明君。偏聽一方意見,甚至于偏信小人的意見,則為暗君。像隋煬帝那樣的君主,就是暗君。只有明君,辦事才能不出差錯,贏得萬民擁戴。而暗君,必定落得個身死名裂,亡國滅族的下場。請陛下慎之?!?
這種諫諍方式雖使皇帝已有點不舒服,但在魏征的諫諍史上,它不過是蜻蜓點水而已。
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告訴魏征: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號令嚴明,上下同守。唯有如此,才能令行禁止;否則,再多的法令也只是一紙空文,必然導致官場腐敗,社會不安。
唐太宗有時容易感情用事,免不了要包庇一下自己的老部下。
貞觀初年,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污被人告發(fā),按大唐法律,受到了追還贓款,削除職務的處分。
這天,唐太宗正休息,忽報秦王府老部下龐相壽冒萬死求見。他點點頭勉強同意了。
一見到這個龐相壽,唐太宗氣不打一處來,劈頭蓋臉把他臭罵一通。龐相壽摸熟了主人的脾氣,待太宗發(fā)完脾氣,便嘟嘟噥噥地求道:“皇上,罪臣自隨陛下以來,出生人死,對陛下忠心耿耿,今天不慎做了糊涂事,懇請陛下看在幾十年相隨的份上,饒罪臣一回吧……”
“別說了!”唐太宗氣憤地打斷了龐相壽的話。
晚上,唐太宗回到寢宮,回想起白天的事,不禁有點心軟了。當年,英氣勃勃的小伙子龐相壽,如今已成了佝僂的老人,歲月無情啊!龐相壽跟我這么多年,不能冷了人家的心。他貪污,也許是由于妻子兒女太多,開支花銷太大,窮得沒法吧。想到這里,他不禁動了惻隱之心,于是派人給龐相壽傳話:你是我的老部下,貪污大概是因為窮,現(xiàn)在我送你100匹絹,繼續(xù)做你的刺史,以后注意不要貪污就是了。
皇帝徇私情,袒護一個老部下,這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事。然而魏征卻是從江山社稷的安危上看待這個問題的。他知道此事后,立即上書,表示反對:“陛下,獎賞的時候不要忘了疏遠的人;處罰的時候,不要顧忌親貴。治天下要公平為規(guī)矩,仁義為準繩。這樣才能讓人心悅誠服;否則,就會綱紀混亂,令不行而禁不止。邪惡一旦恣肆,天下就不穩(wěn)定了!龐相壽是您的老部下,就為這種關系,您不追究他的貪污罪,反而加以厚賞,留任原職,這樣做,實際上是在鼓勵貪污。您過去為秦王時,部下很多,如果他們都因此而貪污枉法,皇上您怎么辦呢?勢必上行下效,不但形成包庇徇情之風,更重要的是縱容貪官污吏。請陛下您自己考慮一下后果吧!”
那個時代,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不可更改的,更何況是這種“口諭”,魏征的諫諍,雖從維護皇權(quán)統(tǒng)治出發(fā),卻是很讓太宗下不了臺的。唐太宗到底是一位明智之君,魏征的奏疏使他猛醒,因此立即撤消了自己的處理決定,維持原判。
魏征的直言諫諍,大多是持反對意見。這樣,就常常給唐太宗當頭潑下冷水,弄得唐太宗很掃興。
在貞觀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到貞觀四年,社會上便出現(xiàn)了“升平”景象。這之后,又連年豐收,所以天下太平,盜賊不作。早在貞觀元年(623年),許多大臣就上書請求李世民封禪。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慶功大典,祭祀地點在泰山頂上。李世民也認為開國有功,事業(yè)有成,便接受了大臣們的意見,同意赴泰山封禪,獨有魏征又力排眾議,認為不可。
唐太宗這次很不高興,便質(zhì)問魏征:“這么多大臣都同意封禪,為什么唯獨你反對?難道我的功還不夠高,德還不夠深嗎?國家還沒有安定,四方還沒有臣服嗎?”
魏征從容地回答:“皇上功業(yè)雖高,但是百姓受到的恩惠卻不夠多;您的德行雖深厚,但恩澤還沒有及于所有的人;當今天下雖已太平,但仍是百廢待舉,財力還不十分充裕;糧食雖然豐收,庫存還比較空虛。這怎么能向天地報告功業(yè)呢?再說封禪是大事,四鄰各國酋長都得隨從慶賀,那樣耗費是極大的!而況伊、洛(河南中原地帶)以東地區(qū),至今十分荒涼,這不等于向四方各國展示虛弱,滋生圖謀中原之心嗎?”
魏征心想:皇上一定是因為剛剛?cè)〉昧艘恍┏煽儯泸湴磷詽M,注重排場,不愛惜民力了,這是懈怠和墮落的開始,切切不可掉以輕心!他從目前和長遠的利益著眼,力陳不可興師動眾封禪的理由。唐太宗被他說得啞口無言,心里很不舒服,但嘴上又無法反駁,只好作罷。這樣一來,國家的一大筆開支就被省下來了。
魏征不但時刻提醒唐太宗要法令嚴明,上下同守,嚴格執(zhí)行貞觀初年制定的“撫民以靜,愛惜民力”的方針,在大唐王朝日益繁榮富實的形勢,還不斷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節(jié)儉用度。
貞觀中后期,整個社會的形勢越來越好。李世民對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困境漸漸淡忘,勵精圖治的銳氣也漸漸消磨了,滋長了帝王的奢侈之心。飽經(jīng)憂患的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陽,路上住在顯仁宮(今河南宜陽縣)。大隊人馬安頓下來,侍女奉茶,太宗一看茶盤、茶杯都是幾年前來這兒用過的舊銀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總管叫來,狠狠地訓斥了一通??偣苄南耄贺懹^初年,皇上您自己省儉得很,怎么如今嫌這嫌那的呢?心里不明白,嘴上卻只好認錯,趕忙命御廚將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幾樣海鮮。晚上,太宗來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為不悅:“怎么搞的,海味不見薪奇,山珍又少得可憐,總管哪里去了?快把他貶為百姓!”說罷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征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便來到太宗的內(nèi)宮。這時的魏征已是唐太宗的寵信之臣,進出較為方便,與太宗講話亦自在得多了。敘過君臣之禮后,魏征轉(zhuǎn)入正題:“陛下,臣聞皇上為總管侍奉不好而發(fā)脾氣,臣以為這是個不好的苗頭?!?
唐太宗不解:“我大唐國家殷實,多花幾個小錢有什么了不起?再說,我可是一國之君啊!”
魏征深感唐太宗“當局者迷”,便決計為他指點“迷津”:“陛下,正因為您是一國之君,所以您一開頭,馬上上行下效,整個社會就要形成一種奢靡的風氣,那就糟了?!?
“愛卿,請不要把話說得這么嚴重。國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誰敢向我看齊?”
魏征越發(fā)感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想:皇上經(jīng)常把隋亡的教訓掛在嘴上,何不以此來警策皇上呢?
“陛下,當年隋煬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獻食物或貢物不精而被責罰。如此無限制地追求享受,結(jié)果使老百姓負擔不起,導致人心思變,江山丟失。皇上怎么能效法隋煬帝呢?”
這一著真靈,唐太宗果然大為震驚:“難道我是在效法隋煬帝嗎?”
“是的,陛下!像顯仁宮這樣的供應,如果知足的話,會很感滿足的。但如果煬帝來,即使供應再豐盛精美一萬倍,也難填他的欲壑。”
唐太宗聽了既震驚又感動:“愛卿I,除了你,其他人是講不出這種話的啊!”
在封建時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自命為“真龍?zhí)熳印?,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如有誰撫之,就要被殺,故批評皇帝就叫“犯龍鱗”,很危險。魏征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黎民百姓的安居樂業(yè),不畏“犯龍鱗”,剛直敢言,勇于諫諍,檢點太宗的過失,這該要有多大的勇氣啊!作為一個明君,有時也免不了對魏征不顧“天子”面子,當面“揭短”而大光其火。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廷上把唐太宗弄得很尷尬。退朝之后,太宗發(fā)狠道:“魏征每次上朝都掃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殺了他!”當然,唐太宗最終沒有殺魏征,想通之后,反而更加信任魏征了。在魏征為代表的大臣帶動下,貞觀群臣爭相諫諍的空前絕后的局面,它是貞觀之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魏征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特別器重,官至二品,封為鄭國公。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不斷派人送去藥品和食物,并遣專人到魏征家中看護,隨時稟報病情。太宗還兩次到魏征家中探望。第二次,太宗還帶上太子和衡陽公主。魏征勉強地拜見了太宗。太宗憂傷地安慰魏征,叫他好好養(yǎng)病,并流著淚問他有什么要求。魏征強支病體說:“我不愁別的小事,只擔心國家的興亡。”作為太宗的肱股大臣,魏征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啊!
第二天,魏征便溘然長逝,享年64歲。
唐太宗悲痛萬分,罷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禮葬,還把魏征像畫于凌煙閣,經(jīng)常前往吊唁賦詩,以示紀念。
太宗曾在魏征像前說:“我用銅作鏡子,可以正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興衰;用人作鏡子,可以了解得失。今天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面鏡子,這既是對他們君臣關系的生動概括,也是對魏征的公正評價。
他們是君臣關系。
當然李世民也有過對魏征的不滿。
給你個小故事吧。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fā)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nèi)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xiāng)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fā)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nèi)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xiàn)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6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揭秘,歷史上的崇禎皇帝是個工作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