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科舉內容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唐代的科舉主要分為兩種,貢舉和制舉。
一、制舉
制舉也稱為制科。《新唐書·選舉志》中載:“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敝婆e是由皇帝頒布舉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選拔有杰出才能的人,考試地點一般在皇宮內,有時也設在皇帝巡幸之處。
制舉考試最初為口試,后改為筆試,一般情況下皇帝會親臨現(xiàn)場。制舉是皇帝位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置的特科。制舉的科目繁多,主要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學宏辭等科。制舉在武則天、唐玄宗時期最為興盛,后來逐漸衰落。
制舉是為了選拔有杰出才能的人,所以重在考察應試者處理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唐代制舉及第者多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制舉及第后的待遇也要比貢舉高。制舉及第且成績優(yōu)秀者當即授予官職,成績差的人也可以獲得出身,即所謂的官資。
二、貢舉
貢舉,又稱??啤L拼暸e考試考生有兩個來源:一是由州縣舉送的貢生。鄉(xiāng)貢是考生自己到所在州縣報名,通過州縣舉行的考試后,再由州縣舉薦到禮部,參加貢舉的考試。
唐政府對這類考生的品德有一定的要求。凡跡涉輕狂、兼虧禮教,或曾受到官府觸發(fā),雖薄有詞藝,均不能參加考試。只有那些通曉禮教、品學兼優(yōu)、未受過刑事處分的讀書人,才允許參加縣、州兩級考試,然后參加禮部的考試。
另一類是學館生徒(主要是“六學二館”的生徒),他們經學??荚嚭螅煽儍?yōu)異者被選送參加禮部考試。每年這兩類考生的人數都由政府確定,其中各考試科目人數、各州府縣赴考人數也有具體規(guī)定。每隔一段時間,政府會根據各地人口的消長情況和官吏隊伍的狀況以及考生的素質進行相應的調整。
明經科
明經是唐代貢舉的重要科目之一。
關羽明經考試的內容,《新唐書·選舉志》中記載:
“凡明經,先貼文,然后口試經文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亦為四等?!?/p>
由此可知,明經考試的內容包括貼經、經義問答及時務策。
唐初明經考試主要考時務策。由于參加明經考試的人不研讀經書,只是熟讀、背誦一些對策文章,缺乏對經書大義的了解,沒有治理國家的政治才能,因此,唐高宗下詔規(guī)定明經考試需加試貼經,貼經通過后才可以考時務策。后來貼經多考察孤僻字句,失去了選拔人才的作用,于是明經考試中又加上了經義問答。
唐代科舉考試中,明經考試主要考察應試者熟讀、北宋儒家經典原文及注釋的能力,而進士科考詩賦,重視應試者的文學才華。因此,堂弟啊文人普遍重視進士科而輕視明經科。在唐代科舉史上,明經科的地位不斷下降,而進士科的地位不斷上升。
進士科
唐初進士科考試只試策,并不試文,后來又增加了貼讀、貼經和雜文等形式不一、不夠規(guī)范的考試項目,但不固定。永隆二年,朝廷頒布了《條流明經進士詔》,規(guī)定了“進士試雜文兩首,識問律者,然后并令試策?!彪s文成為進士考試的法定項目。
雜文“謂陣銘論之類,開元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非定制也。雜文專用詩賦,當在天寶之際?!?/p>
一定程度上而言,進士科雜文用詩賦,對唐詩的發(fā)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開元之后,唐朝科舉和文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時海內和平,士有不由文學而進,談者所恥?!币虼说搅颂菩谔鞂氈畷r,增加了進士科的難度系數,科舉以文詞的優(yōu)劣來決定取士與否,使得天寶年間形成了行卷與納卷的風尚。
唐代進士科一直到了唐文宗太和七年才停止了詩賦。進士科開始試議論,不試詩賦。改革的原地大概有這么兩點,其一是應試者所作詩賦追求浮艷,不切實際,為世人詬病,其二是皇帝覺得當今天下士人不通經術,不讀經典,專門一個心思去寫詩賦了。
雖然唐文宗下詔要求停詩賦,但據考證,在實際考試中根本沒有執(zhí)行過,一直到了晚唐,進士科依然考詩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8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