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砻髂┳罅加瘢信d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隨著李自成的大順軍隊的勢如破竹,距離北京越來越近,崇禎帝朱由檢終是坐不住了,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是想盡一切辦法,來試圖抵御李自成的大軍,于是詔天下勤王,并且親自點名地方的實力派將領入衛(wèi)北京。
在這個關鍵時刻,崇禎帝也是想盡辦法拉攏一切力量,于是封吳三桂、左良玉、唐通、黃得功俱為伯,讓他們火速帶兵支援,還點名了山東總兵劉澤清等人。
要說崇禎帝點名的這些將領中,以左良玉的實力最為強大,明史記載“玉良玉兵八十萬,號百萬。前五營為親軍,后五營為降軍。每春秋肄兵武昌諸山,一山幟一色,山谷為滿”。
也就是說史書記載左良玉擁有八十萬大軍,號稱擁兵百萬。不過一般來說,這種記載應該多少有些水分,不過左良玉手中有個六七十萬,或者說五六十萬大軍應該還是有的,可以說左良玉是當時數(shù)一數(shù)二的地方實力派將領,在崇禎帝點名將領中自然實力最大。
而吳三桂的關遼軍隊擁有大概五萬之眾,雖然數(shù)量略少,但常年鎮(zhèn)守邊關,抵御關外清軍,戰(zhàn)斗力還是很強的,也是不可小覷的存在,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軍隊數(shù)量略少。
但尷尬的是,崇禎帝號召天下勤王,并且親自點名的幾位地方將領,只有實力很弱的唐通帶領八千人到達北京。其他將領則是借故推托,諸如左良玉一直拖延時間,慢吞吞的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進呈朝廷,結果沒等到回復北京就淪陷了。還有劉澤清更是直接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奉詔。
那么為什么這些將領見死不救呢,今天小編來具體說說。
首先來說說吳三桂這個人。
吳三桂與其他將領有一個不同之處,他的確是奉詔入京了,沒有借故推托,或者找其他理由拒不奉詔。
但吳三桂還沒有到達北京,北京就淪陷了。關于這點有所爭議,有人認為吳三桂不想為已是搖搖欲墜的明王朝賣命,所以是故意拖延進軍速度,以靜觀其變,來爭取最大利益化。有人認為吳三桂從寧遠撤兵,還要帶著大量百姓入關,所以自然是耽誤了進軍速度,也是沒有辦法。
關于這個爭議,參考之后吳三桂的所作所為,小編個人傾向于前一種吳三桂故意拖延時間的觀點。
而其他將領為什么見死不救呢?
一是明末軍隊已經(jīng)開始軍閥化,朝廷對其控制力大不如前。
因為到了王朝末年,為了鎮(zhèn)壓地方起義軍,所以朝廷不得不放權于下。而且明末國庫空虛,經(jīng)常性拖欠軍餉,軍隊對于朝廷的忠心自然大打折扣。
而軍隊軍閥化,意味著將領掌握了實際權力,軍隊的控制權在于將領身上而非朝廷手中,所以將領自然視軍隊為私物,視其為自己的本錢,自然是不愿意軍隊在戰(zhàn)爭中被損耗。尤其是這種支援戰(zhàn),又不是守自己地盤的戰(zhàn)爭,一旦耗盡,軍隊沒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也就沒有了。
尤其是當時李自成大軍勢如破竹,北京岌岌可危的局勢下,更沒有人會聽朝廷的,在乎崇禎帝的命令了。
二是崇禎帝在位十七年的自毀長城之舉,使得這些將領寧可選擇壁上觀,也不愿意去支援北京,因為害怕沒有好下場。
雖然地方軍隊已經(jīng)軍閥化,但畢竟地方將領也是受過朝廷恩惠的,豈能真的沒有一點人性嗎?
只能說崇禎帝的作為是一大關鍵,崇禎帝這個人是生性多疑還剛愎自用,又極度不信任武將,結果是忠心的將領沒有好下場。
諸如名將盧象升,就是被大臣楊嗣昌和監(jiān)軍太監(jiān)高起潛合伙害死的。
忠心朝廷的孫傳庭戰(zhàn)死沙場,結果崇禎帝卻認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
還有袁崇煥,皇太極兵臨城下,袁崇煥率領軍隊前來支援北京,結果袁崇煥的下場是被下獄處死。
還有唐通率領八千人到達北京以后,雖然崇禎帝很高興,是慰問再三,并且賞四千兩白銀犒軍,但結果呢,還是因為不信任武將的原因,依舊派監(jiān)軍太監(jiān)杜之秩與唐通去守居庸關,說好聽點是協(xié)助他,說不好聽就是不信任唐通,并且要架空他的兵權。
但諷刺的是,李自成的大軍到達居庸關以后,唐通出戰(zhàn)還沒怎么打,監(jiān)軍太監(jiān)杜之秩就趕緊開關投降,唐通一看事已至此,皇上信任的太監(jiān)都是如此,自己又何必拼命呢,所以干脆也是降了。
試問崇禎帝如此作為,這些將領又怎么會放心去支援北京呢,當然是害怕落得一個不得好死的下場,所以他們自然是選擇了做壁上觀,選擇了見死不救。雖然這點讓人不齒,但不得不說的是,崇禎帝這個人的風骨雖然讓人欽佩,但馭人之術還是差得太遠,所以才導致關鍵時刻眾叛親離,大部分將領見死不救,以至于落得一個自縊的凄涼下場。
原創(chuàng)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當年李自成兵圍北京城,崇禎帝急昭各路軍隊進京勤王,可是詔令發(fā)出去了,勤王軍隊卻始終不見蹤影,最后城破崇禎自殺。問題來了,那些明朝大將,由其是左良玉,擁兵幾十萬人,是明朝最大的軍事集團,按理說崇禎待他不薄,可他在知道京師危急卻不愿意救援,為什么呢?
一首先,是當時明朝氣數(shù)已盡,內憂外患,已經(jīng)是無法挽救。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以身殉國,左良玉手中握有重兵,他的想法認為,與其殉國,不如趁機割據(jù)成王,于天下亂世之中謀得一席之地,這也是他不肯救援的根本原因。
二則是勤王的武將都沒有好下場,當年后金軍隊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下勤王,結果擊退皇太極之后,崇禎皇帝卻將其投入監(jiān)獄,后被凌遲處死。唐王朱聿鍵也曾率兵勤王,幫助崇禎皇帝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最終也被投入皇家監(jiān)獄監(jiān)禁,所以左良玉也怕落得個和袁崇煥千刀萬剮的下場。
三是實力上的差距。左良玉手握重兵,但是攻打北京城的李自成也有數(shù)十萬大軍。別看他們是農(nóng)民軍,經(jīng)過這么些年的戰(zhàn)火錘煉,戰(zhàn)斗力已經(jīng)是今非昔比。不然的話,也不可能有機會打到北京城下。而且左良玉以前曾敗給過李自成,未站先怯,根本沒有把握戰(zhàn)勝李自成。
老妖點評:綜上所述,崇禎皇帝自殺的時候,明朝雖然各路大軍加起來還有不少,可那個時候雖然國家未亡,但是人心已亡,手握重兵的將領,各懷鬼胎,隔岸觀火,不聽號令,滅亡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左良玉手中有80萬的精兵,怎么不救崇禎
說他崇禎是垃圾皇帝吧,似乎并不是,畢竟他坐上皇位之后,鏟除了閹黨不說,還每天勤于政務,生活也是極為節(jié)儉,只是當時的明朝已經(jīng)衰敗不堪,再加上又有一堆的農(nóng)民起義,崇禎帝治理起來也是有心無力,何況國庫空虛,根本就沒有財力去支持戰(zhàn)爭,那些臣子見狀,也不愿意掏錢救國。
說他是好皇帝吧,似乎也不是,因為他沒有好好的利用有能力的臣子,反而給他們冠以罪名,就比如袁崇煥,早早的去了京城就是為了救崇禎帝,可是崇禎帝認為他和后金有密約,最后還將他處以了凌遲。
孫傳庭作為一個大將,極力為明朝付出,因為言語惹怒了崇禎帝被關了三年,導致耳朵都聾了,后來被放出來,明朝已經(jīng)垂危,他的身體也已大不如前,還被崇禎帝逼著去作戰(zhàn),最后導致直接就死在了戰(zhàn)場上。
明顯可以看出,為崇禎帝效力的下場都是很慘啊,所以左良玉看見崇禎帝有難,手握80萬重兵也不愿意去救的原因很簡單啊,怕得了袁崇煥,孫傳庭等人一樣的下場啊。估計崇禎帝在世的時候,也是干了不少的錯事,讓臣子們都對他寒了心吧,所以最后都沒有什么支持他的人。
崇禎年間,左良玉是長江以南地區(qū)最大的武裝力量。 起初,左良玉還是具有一些戰(zhàn)斗技能的,在和叛軍作戰(zhàn)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
但是他只要和李自成打仗就會敗給李自成,可以說是屢戰(zhàn)屢敗,這就給左良玉留下了很大的心里陰影,以至于他一見到李自成就會落荒而逃。
但是左良玉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召集了一群小弟。 崇禎元年末,當崇禎叫他來救駕的時候,他一推再推。 最后,朝廷只能答應,只要左良玉來為朝廷效力,他就會讓其父子代代相傳。
?但是左良玉也提出了一些條件,但是這些條件直也沒有等到答復,因為北京已經(jīng)被攻陷了。
崇禎也不只調動了左良玉一支軍隊前來救駕,還有劉澤清、黃德功和唐通三只軍隊。
崇禎皇帝讓劉澤清去處理百姓起義問題,但劉澤清天生就是個膽小鬼, 他之所以能當上山東的將軍,是他靠奉承周廷儒才得來的。
那時,劉澤清經(jīng)常向朝廷謊報自己的軍事成就,要求朝廷給予獎勵。李自成攻進北京的時候,崇禎迅速召集劉澤清保衛(wèi)首都,但劉澤清用因摔馬受傷而拒絕服從帝令。
黃得功出身于軍隊。 由于他的軍事成就卓著,所以他被提升為副總司令,是北京營地中的一位著名將軍。?
后來,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戰(zhàn)爭中,黃得功俘虜了賊頭馬武,殺死了王興國,活捉了張先忠。 崇禎末年,黃得功被召集為皇帝服務。?但是,黃得功不愿聽從皇令。
唐通是唯一一個來為朝廷打仗的人,但是也因為一個太監(jiān)而敗給了李自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8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