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懿平定壽春一叛可以說是沒費一兵一卒,簡直不要太輕松
。
壽春一叛平定后
,司馬懿開始報仇了,將王凌
、令狐愚等組織壽春一叛的人誅滅三族
,甚至殺死了魏宗室的曹彪,曹彪可真是人在家中坐
,禍從天上來
。
2
、司馬師與毌丘儉、文欽領(lǐng)導(dǎo)的壽春二叛
公元254年
,司馬師一手主導(dǎo)了嘉平之變
,在此之前,先是以“誣告大臣造反”的罪名將夏侯玄及張緝等人腰斬
,隨后以“荒淫無道
,褻近娼優(yōu),聽信讒言
,閉塞賢路”的理由廢曹芳改立曹髦為魏帝
。
這兩撥人得到了這樣的結(jié)果,使得當時駐守壽春的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感覺非常不爽
,于是這二人打算合伙制造壽春二叛反抗司馬師
。
據(jù)《三國志》記載,毌丘儉在準備討伐司馬師之前
,還有寫一篇起兵檄文
,里面足足羅列了司馬師的十一條罪證,包括“坐擁強兵
,無有臣禮”“為臣不忠
,為子不孝”“遂意自由,不論封賞
,權(quán)勢自在
,無所領(lǐng)錄”“有無君之心”“不顧大義”“不奉法度”等等。
整篇文章中
,除了褒獎司馬家的其他人
,包括司馬懿,司馬衷以及司馬孚
,除此之外的大篇幅都是在敘說司馬師的不是
,以證明“我不是跟司馬家有仇,只是司馬師的所作所為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
在對曹魏上表以表示此次行動的“正義性”之后
,毌丘儉、文欽開始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
,這就有了壽春二叛
。
東吳方面知道毌丘儉、文欽起兵反抗司馬師的事情之后
,也很樂意伸出援助之手
,畢竟你們鬧得更狠我才能安枕無憂嘛!
司馬師親自率領(lǐng)士兵平定叛亂,在作戰(zhàn)過程中
,文欽戰(zhàn)敗后拒絕降服
,選擇遠逃?xùn)|吳
,而毌丘儉在知道文欽逃走之后,知道事情怕是不成了
,就也打算逃走
,不過他的運氣不好,逃到慎縣的時候被當?shù)氐囊粋€平民所殺
,余眾潰散
,第二次壽春叛亂也被司馬師輕松平定。
壽春隨后又被司馬師一方的諸葛誕占領(lǐng)
,于是又為第三次的壽春叛亂埋下了伏筆
。
3、司馬昭與諸葛誕領(lǐng)導(dǎo)的壽春三叛
司馬師在平定壽春二叛之后不久就去世
,于是司馬家由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接手
,按理說征東大將軍諸葛誕是司馬家勢力下的人,為什么最后會選擇在壽春領(lǐng)導(dǎo)第三次的壽春叛亂呢?
其實是因為司馬家的作態(tài)讓他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覺
。眼看著他的好友夏侯玄以及組織壽春一叛和二叛的各個領(lǐng)導(dǎo)人最終都沒有獲得什么好下場
,內(nèi)心極度不安,擔心自己的下場也會變成他們那樣
。
官方說明諸葛誕是為了自保才選擇組織淮南三叛的
,實際上我倒是覺得他內(nèi)心一定也有小九九,要不然他為什么要在淮南籠絡(luò)人心
,還蓄養(yǎng)死士。
《三國志》:“結(jié)誕既與玄
、飏等至親
,又王凌、毌丘儉累見夷滅
,懼不自安
,傾帑藏振施以結(jié)眾心,厚養(yǎng)親附及揚州輕俠者數(shù)千人為死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除此以外,司馬昭的有取代曹魏的心思幾乎也是人盡皆知
,那為了取代曹魏
,自然他就要將擁護曹魏的所有力量屠戮殆盡才是。諸葛誕與夏侯玄是好友
,私交甚篤
,會被司馬昭認為是潛在擁護曹魏反對自己的勢力也是有很大可能的,而諸葛誕本人對于“禪讓”的行為是十分不支持的
,這也是司馬昭想要去除諸葛誕的原因之一
。
《資治通鑒》記載:司馬昭初秉政
,長史賈充請遣參佐慰勞四征,且觀其志
。昭遣充至淮南
,充見誕,論說時事
,因曰:“洛中諸賢
,皆愿禪代,君以為如何?”誕厲聲曰:“卿非賈豫州子乎?世受魏恩
,豈可欲以社稷輸人乎!若洛中有難
,吾當死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背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恰好這個時候司馬昭為了將擁護曹魏的勢力鏟除干凈,于是聽取了賈充的建議
,準備逼反諸葛誕
,召他入朝擔任司空。
諸葛誕哪里猜不到這是司馬昭的鴻門宴呢
,一旦他入朝
,可能路上就會被司馬昭的勢力絞殺了,于是害怕性命不保的諸葛誕選擇在壽春起兵反抗司馬昭
,并為了增加助力派長史吳綱將兒子諸葛靚送去東吳當人質(zhì)
。
諸葛誕反叛,司馬昭自然要鎮(zhèn)壓
,于是他率領(lǐng)26萬大軍前去討伐諸葛誕
,駐兵丘頭,接著兵分兩路
,一路去抵抗前來相助諸葛誕的東吳士兵
,另一路包圍壽春。
最后諸葛誕因為壽春城內(nèi)彈盡糧絕
,更是不聽東吳援將文欽釋放城內(nèi)的北方人以減少糧食損耗的建議
,并殺害文欽。
最后文欽的兩個兒子知道父親被殺之后選擇對司馬昭投降
,司馬昭對投降的文家兄弟兩大加封賞
,這讓壽春城內(nèi)的其他人變得更加沒有斗志,隨后壽春在掙扎了幾個月之后最終還是被司馬昭攻克
,諸葛誕本人也被擊殺
,壽春三叛由此被司馬昭平定,除了用時長一點,也幾乎沒有花費什么心力
。
二
、壽春三叛為什么最終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1、沒有謀定而后動
,也就是準備不足
,倉促發(fā)動
王凌組織壽春一叛的時候,先是打算和侄子令狐愚合作的
,但是沒有想到這個外甥竟然走在了舅舅的前面
,徹底打亂了王凌的計劃。
接著王凌又打算“賣羊頭掛狗肉”
,以征討東吳為由
,讓魏室撥兵馬給他,好讓他有資本去征討司馬懿
,但是他又沒有想到魏室不同意他的這個做法
。
王凌眼見朝廷不能支援,就想著找一些盟友
,但是由于沒有擦亮眼睛
,選了一個叛徒,最后這個叛徒選擇倒向司馬懿
,使得王凌在沒有做足準備的情況下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斗不過司馬懿
,只能選擇投降。
而毌丘儉組織壽春二叛的時候
,相比較壽春一叛
,其實做的準備就充足很多,但是打仗的士兵們因為家屬都在北方
,作戰(zhàn)時軍心不穩(wěn)甚至渙散
,當時只有新依附的農(nóng)民依然選擇為毌丘儉效命。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
因為事發(fā)突然性
,所以大多數(shù)士兵的軍事素質(zhì)并不是很高,他們對參與壽春三叛的事情參與性和積極性都不高
。
再說到諸葛誕組織的壽春三叛
,相比較而言,壽春三叛是司馬氏花費最長時間平定的
,但是諸葛誕雖然在前期有積極在淮南籠絡(luò)人心蓄養(yǎng)死士以自保的準備
,在后期作戰(zhàn)的時候,因為與東吳援將文欽之間有個人恩怨
,不僅選擇忽視文欽的所有可行性建議
,還殺死文欽。
在外有司馬昭包圍的情況下殺死自己的援手
,不知道該說諸葛誕愚笨還是什么了
,并且壽春城內(nèi)為什么會出現(xiàn)彈盡糧絕的局面
,也是因為前期沒有考慮到糧食的問題啊!
總之,壽春三叛之所以被司馬氏輕松鎮(zhèn)壓
,和那些領(lǐng)導(dǎo)人沒有謀定而后動
,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倉促發(fā)動叛亂有很大的關(guān)系。
2
、各自叛亂的理由不盡相同
,所以注定大家不能擰成一股繩
雖然說明面上三次叛亂都是為了討伐“竊國者”的司馬家,但是引導(dǎo)三次叛亂的領(lǐng)導(dǎo)者內(nèi)心其實各有他們的想法
。
比如說壽春一叛的王凌
,他一是打算起兵反抗專政的司馬懿,另一方面還想著廢立傀儡皇帝曹芳
,另外擁立楚王曹彪為皇帝
,這就會給別人一種猜想,你王凌起兵反叛的真正理由恐怕不單單是為了想要征討專政的司馬家族吧?可怕你是另有私心的吧?我看你想廢立曹芳另立曹彪為帝就是想要當?shù)诙€司馬氏吧?
有以上想法的人絕對不止少數(shù)
,所以說
,第一次叛亂的王凌在理由上就壓根站不住腳。
而要說到壽春二叛的領(lǐng)導(dǎo)者毌丘儉
、文欽
,毌丘儉的反叛理由起碼是比較看的過去的,畢竟有那么一篇起兵檄文的存在
,但是在這篇檄文里面
,毌丘儉對魏帝曹芳被廢除的事情并沒有多家側(cè)重,反而是一直在說司馬師個人怎么怎么樣
,難免有一點簡單撓癢癢的感覺
,沒有突出重點在于司馬師的權(quán)利凌駕于魏室之上。
再說到由諸葛誕領(lǐng)導(dǎo)的壽春三叛
,我們先不管他有沒有自己的私心亦或是只單純?yōu)榱俗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但是出于他和擁立魏室的夏侯玄關(guān)系很好,加上不支持“禪讓”的這個認知
,就會讓司馬昭將他放在自己的對立面了
。
再加上諸葛誕在面對東吳援兵文欽的時候,因為二人之間早有恩怨
,最終選擇將文欽殺害
,文欽的兩個兒子倒向司馬昭,也為壽春三叛被成功平定添火加柴了
。
所以說
,因為壽春三叛各自的領(lǐng)導(dǎo)者反叛理由的各不相同,加上不懂得協(xié)同作戰(zhàn),有的時候還會摻雜個人恩怨
,于是注定他們每一次反叛都不能讓所有勢力擰成一股繩
,而分散的勢力司馬氏攻擊起來更是輕而易舉。
總結(jié):
司馬氏的專政引發(fā)了壽春三叛
,但是隨后也被司馬氏輕易鎮(zhèn)壓
,我認為最關(guān)鍵的因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謀定后動”在戰(zhàn)場上的重要性,外加他們各自叛亂的原因各不相同
,因此注定大家不能擰成一股繩來對抗司馬氏
,同時司馬氏在經(jīng)過多年經(jīng)營,背后的支持擁護者絕對不在少數(shù)
,在實力上就能夠輕松碾壓他們
。所以,壽春三叛被司馬氏輕松鎮(zhèn)壓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
參考書籍:
《三國志》
《資治通鑒》
“淮南三叛”——司馬家族篡權(quán)曹魏的前哨戰(zhàn)
司馬家族可能是我國歷史上從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
、最顯赫的家族之一,這個家族最核心的人物當然是曹魏重臣司馬懿
。
司馬懿
,字仲達,是東漢末年京都長安的京兆伊 司馬防 次子
,司馬防還有后來的漢兗州刺史 司馬朗
、魏太宰(晉安平王) 司馬孚 、魏東武城侯 司馬馗
、魏鴻臚丞 司馬恂
、魏中郎 司馬進 、魏安城亭侯 司馬通
、魏安平亭侯 司馬敏 等七個兒子
。因為這八兄弟的表字里皆有一個“達”字,且均為一時才俊
,時人并稱其為“司馬八達”
。
“司馬八達” 中最厲害的要數(shù)司馬懿(仲達)了,曹魏重臣司馬懿在史書上被稱為三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有諺云 “伏龍鳳雛幼麟冢虎
,俊美幼麟是周郎,蕭墻之內(nèi)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ⅰ?
。伏龍、鳳雛我們知道分指諸葛亮和龐統(tǒng),幼麟是周郎(一說指姜維)
,其中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ⅰ眲t是說的司馬懿。
司馬懿為人 “內(nèi)忌而外寬
,猜忌多權(quán)變 ”
,曹操在世時就察覺司馬懿“ 有雄豪志”、“狼顧之相”
,心里一直對他忌諱
、提防。他在臨死前曾經(jīng)告誡他的兒子曹丕:“ 司馬懿非人臣也
,必預(yù)汝家事
。 ”,說白了就是覬覦皇權(quán)和國家大位
。
遺憾的是
,由于司馬懿做事殷勤盡心,小心謹慎
,而又善于偽裝
,終于騙取了曹丕的信任,曹丕甚至把 司馬懿
、陳群
、吳質(zhì)、朱鑠 這四人作為其核心心腹
,史稱“曹魏四友”
。《晉書》對此很直白地評述:司馬懿 “飾忠于已詐之心”
。
相傳曹操在世時曾夢見 “三馬同槽 ”
,就是三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食,“槽”諧音“曹”
,“三馬同槽”不正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嗎
?后來,果然不出曹操所料
,司馬懿
、司馬師、司馬昭這父子三人不但相繼專嬗曹魏朝政
,而且最終還滅掉了曹魏
,建立了西晉。民諺云: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
公元249年
,司馬懿發(fā)動 高平陵之變 ,他趁 曹爽(曹真之子) 陪魏帝 曹芳 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之際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fā)動了政變
,殺死大將軍 曹爽, 并大肆誅殺異己
。至此曹魏的軍政大權(quán)全部落在司馬氏家族手中
。 高平陵之變后司馬懿與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獨專朝政
,魏國名存實亡
。
司馬懿父子還一步步擴大自己的權(quán)力,篡位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司馬氏獨掌曹魏大權(quán)
,引起一部分曹魏舊臣的不滿,先后出現(xiàn)了一些反司馬氏的叛亂
,其中最有名
、力度最大的就是所謂“淮南三叛”,即位于淮南的軍事重鎮(zhèn) 壽春 的幾名統(tǒng)帥先后發(fā)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
。這三次分別為 王凌之叛( 251年四月)
、 毌丘儉、文欽之叛 (255年正月)及 諸葛誕之叛 (257年五月—258年二月)
。
公元251年
,坐鎮(zhèn)揚州的曹魏老臣太尉王凌首先發(fā)難,擁立曹操之子
、威望很高的楚王 曹彪 為帝
,以粉碎司馬氏父子通過控制幼主 曹芳 來架空曹魏的企圖。王凌何許人也
?他就是當年用連環(huán)美人計鼓動呂布殺死權(quán)奸董卓的那位司徒 王允 的侄子
。所以王凌實際上是世家大族出身,也算是“烈士”之后
,他文武雙全
,屢立戰(zhàn)功,逐步升遷至兵權(quán)在握的太尉
,算是地方實力派
。
狡詐的司馬懿一開始發(fā)布命令,宣布赦免了王凌的叛亂罪
,并派人對他好言相勸以迷惑他
。暗地里,司馬懿卻率大軍消無聲息地快速抵達揚州
。 王凌戰(zhàn)敗被迫服毒自殺
,他連同他先行去世的外甥 令狐愚 的棺槨被司馬懿打開曝尸三日
,滅三族,曹彪亦被賜死
。司馬懿趁勢強逼曹魏宗室都遷居到洛陽城內(nèi),不準相互往來和自由進出
,完全置于司馬氏的控制之下
。
司馬懿去世后,幼主曹芳對接掌權(quán)力的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的極端專權(quán)頗為不滿
,暗中下旨令 中書令李豐
、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 等人發(fā)動政變
,廢除司馬師
。不料事情敗露,司馬師強行廢了曹芳的帝位
,擅立高貴鄉(xiāng)公 曹髦為 帝
。這令當時駐守壽春的 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 和 揚州刺史文欽 非常不安,因為這兩人都是對曹魏有著深厚感情的掌兵老臣
。
于是在正元二年(255年)
, 毌丘儉、文欽 在 壽春 舉兵討伐司馬師
,并進兵項城
,此為 毌丘儉、文欽之叛
。東吳知道后也派兵到壽春支援他們
。司馬師自己親自率軍討伐,并指揮荊州刺史 王基
、 諸葛誕
、胡遵 和 鄧艾 等領(lǐng)軍合擊叛軍。結(jié)果叛亂被平息
,毌丘儉被殺
,梟首被送到洛陽;文欽逃亡到東吳
;東吳軍隊也在退卻過程中被擊敗
。
其實, 毌丘儉
、文欽 起兵叛亂前曾經(jīng)準備和 諸葛誕 聯(lián)手
,但由于當時的諸葛誕一向和文欽不和,他為了自保和向司馬氏表忠心
,于是斬殺了文欽派來的使者
,并公告天下
,宣告他們倆的叛亂罪行。隨后
,諸葛誕出兵占據(jù)壽春
,配合司馬師等一起鎮(zhèn)壓了此次叛亂。此戰(zhàn)之后
,諸葛誕因軍功出任 征東大將軍
。
諸葛誕 ,字公休
,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 諸葛豐 之后,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
。由于諸葛亮是蜀漢名臣
,諸葛瑾是東吳重臣,這二人是親兄弟
;堂弟諸葛誕為三國后期曹魏的重要將領(lǐng)
,所以后世評價其三兄弟時說 “蜀得其龍,吳得其虎
,魏得其狗”
。這里狗是“ 功臣”、“功狗” 的意思
,沒有貶低或侮辱之意
。
諸葛誕還與當時魏國的 夏侯玄、鄧飏
、田疇 一起合稱 “四聰”
,即四位明哲之士;當時另有劉熙
、孫密
、衛(wèi)烈三位世家子弟為一時才俊,合稱 “三豫”
; “四聰”
、“三豫”連同上文提到的“司馬八達”聯(lián)袂組成當時的響當當?shù)摹八穆敯诉_三豫”的中原名士團隊 ,諸葛誕就列身于這個名噪一時的團隊中
,可見其名聲很大
,很NB!
毌丘儉、文欽之叛被鎮(zhèn)壓后不久
,司馬師因眼疾病死于許昌
,由其弟 司馬昭 接著執(zhí)掌曹魏朝政大權(quán)。司馬昭不想再跟朝廷繞圈子了
,欲立即取而代之
。他派 賈充 到地方軍閥處打探風(fēng)聲
,看看他們的意見。賈充到淮南
,問諸葛誕: “京城的文武大臣
,都支持司馬氏取代曹魏,不知您什么意見
? ”諸葛誕正色道: “你難道不是賈豫州(賈逵
,曹魏重臣)的兒子嗎?我們世受魏恩
,怎能把魏國江山讓給別人?若發(fā)生篡權(quán)之事
,我寧愿去死
! ”
前次鎮(zhèn)壓有功的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先前在壽春叛亂的 王凌 和 毌丘儉等 皆相繼被誅殺,特別是其好友 夏侯玄( 他堂叔夏侯霸因此降蜀 )
、鄧飏等人也陸續(xù)被殺
,于是惶惶不可終日。這次他更加相信
,自己是兇多吉少
。于是他一方面在淮南籠絡(luò)人心,一方面又蓄養(yǎng)死士以作自保
。
由于諸葛誕在淮南壽春一帶深得民心
,而私下又對司馬家族不滿;為免司馬氏奪權(quán)時諸葛誕領(lǐng)兵反抗
,有人建議司馬昭征召他入朝任高官
。司馬昭于是讓皇帝下詔升諸葛誕為 司空 ,并入朝任職
,這實際是剝奪其兵權(quán)來架空他
,明升暗降。雖說官銜大了
,但是遠沒有領(lǐng)兵在外如同國中國的地方全權(quán)大員實權(quán)大
。
諸葛誕接得詔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在甘露二年(257年)殺了揚州刺史 樂綝(五子良將樂進之子)
,起兵反抗司馬昭
。他征集淮南將士和一年糧食據(jù)守壽春,并得到東吳的支援
。但這次叛亂次年被鎮(zhèn)壓
,諸葛誕被大將軍司馬 胡奮 所斬,夷三族
。諸葛誕麾下數(shù)百人
,全部拒絕投降而被殺
。
總體來看, “淮南三叛” 中
,王凌實際上是支持司馬懿誅殺專權(quán)而昏庸的大將軍曹爽的
,但是反對司馬懿父子專擅朝政,他起兵的目的是另立一個可以和司馬家族相抗衡的曹氏新政權(quán)
;毋丘儉和文欽的叛亂沒有什么明確的政治主張
,更多的想要回報曹氏皇家的舊恩;諸葛誕起兵反叛是在當時司馬家族推進謀權(quán)篡位的背景下
,他的一幫故舊
、親朋先后被清洗,自己的根本權(quán)力和利益也受到威脅的時候
,奮起一搏之舉
!從根本上說他不是為了忠于曹魏,但是從斗爭策略上他還是打出“盡忠王事”
、清除權(quán)奸的旗幟
!
“淮南三叛” 可以看做是司馬氏家族篡權(quán)曹魏的前哨戰(zhàn)。司馬懿
、司馬師
、司馬昭父子三人經(jīng)過了兩次權(quán)利交接,威望是一個不如一個
,所以每次權(quán)利交接階段都有人反叛
,也伴隨著權(quán)力洗牌。這三次兵變的失敗
,使得司馬氏成功地鏟除擁護魏帝的勢力
。此后朝廷上很少有實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紛紛擁護司馬氏
,司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
。
甘露五年(260年),少主曹髦不甘當傀儡
,率領(lǐng)一幫親信臣子起來反抗司馬昭
,最后被司馬昭、賈充及 成濟 所殺
。咸熙二年(265年)
,司馬昭死后不久,其子司馬炎即篡魏稱帝
,建立西晉
,曹魏滅亡。
歡迎交流、分享? ? 敬請關(guān)注”山色歸讀“
!
三國系列:
1
、 從官職看“蜀漢四相”的權(quán)力變遷
2、 “淮南三叛”——司馬家族篡權(quán)曹魏的前哨戰(zhàn)
3
、 蜀漢政權(quán)內(nèi)的重要派系——東洲派的前世今生
4
、 推恩令——劉備從皇室后裔淪落為織席販履為生的幕后推手
5、 呂布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條好漢嗎
?
6
、 桃園哥仨結(jié)義,咋劉備之子劉禪兩皇后都是張飛女兒而關(guān)羽一個都沒輪上
?
7
、 從“大耳哥”劉備說古代帝王異相
8、 龐德之子是如何在曹魏嚴禁復(fù)仇的大背景下滅掉關(guān)羽一門的
?
9
、 諸葛亮屢次北伐, 為何不占領(lǐng)長安?
10
、 司馬懿如何成了“冢虎”
?
11
、 夷陵之戰(zhàn)中一敗涂地的劉備到底會不會領(lǐng)兵打仗?
12
、 被曹操以不孝罪殺頭的一代文宗究竟孝不孝
?
13、 蜀漢大將軍姜維為何殺不了一個小宦官黃皓
?
14
、 三國四大奇才伏龍、鳳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ⅰ⒂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四得其三的蜀漢為何最早滅亡
?
15、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郭奉孝
17
、 銅雀臺與曹操的“夢中情人”大喬小喬 ”
18
、 諸葛亮逝世前異象叢生有什么說道?
19
、 的盧馬為什么妨不了劉備
?
20、 劉禪未必真“阿斗”
21、 “官二代”誤國的典型——三國諸葛亮之子諸葛瞻
22
、 解讀三國孫權(quán)稱帝后封父不封兄之謎
23
、 李典為什么沒進三國曹魏的“五子良將” ?
24、 “黑”上加“黑”的張飛
25
、 姜維屯田沓中
、棄守漢中導(dǎo)致了蜀漢滅亡?
26
、 千古第一“噴”禰衡罵曹操部下都有什么哏
?
27、 扒一扒《三國演義》中容易被忽略這些歷史大咖
28
、 從“四世三公”說汝南袁紹家族
29
、 孔融之死
30、 小人物大猛將之三國龐德
31
、 “既生瑜何生亮”背后的三國周瑜
評價一下三國后的晉朝
晉朝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分為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兩個時期
。西晉為晉武帝司馬炎所建立
,建都洛陽;東晉為晉元帝司馬睿所建立
,建都建康
。司馬氏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后掌握魏國大權(quán)
。司馬炎篡位后統(tǒng)一中國
,但因為無法解決社會問題及政治風(fēng)氣,加上分封王室
,使得朝廷在混亂后諸王爭權(quán)
,引發(fā)八王之亂。戰(zhàn)后晉朝元氣大傷
,周圍諸民族乘機叛亂
,造成五胡亂華,南北分裂
。晉室南遷
,建立東晉,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東晉主要由世族掌權(quán)
,皇權(quán)低落。當時莊園經(jīng)濟比西晉時的比例更重
,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開發(fā)下繁榮興盛
,中國的經(jīng)濟中心也逐漸南移。由于軍權(quán)外重內(nèi)輕,方鎮(zhèn)時而發(fā)生叛亂
。最后劉裕篡位
,進入南北朝時期。
西晉歷史
崛起與統(tǒng)一
晉朝皇族的源頭為河內(nèi)司馬氏
,在曹魏時代已世代為官
。如司馬朗、司馬懿及司馬孚等兄弟總共八人,時人稱“八達”。其中司馬懿具有政治及軍事才略
,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漢北伐及平定遼東,成為了魏國重臣
。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馬懿與曹爽受遺共同輔政
,但之后司馬懿被曹爽架空
。249年發(fā)生高平陵事變,司馬懿重奪政權(quán)
,至此司馬氏開始專政
。在司馬懿去世后,其子司馬師及司馬昭逐漸鞏固司馬氏的勢力
。此期間發(fā)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戰(zhàn)爭(史稱壽春三叛)
,皆被平定。
263年司馬昭為了建立赫赫軍功
,以做好篡奪準備,命鐘會
、鄧艾及諸葛緒率軍伐蜀
,蜀漢主將姜維阻敵于劍閣。最后鄧艾經(jīng)陰平直襲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