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硗蹶柮鞯纳绞论E介紹!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普遍認為中國古往今來有兩個半圣人。為什么說有兩個半圣人呢,下面小編來解釋一下。一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比曾國藩還早的王陽明。近代有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官、為將、為相一完人”。這半個圣人的評價就這么高,那么一個圣人的王陽明又是什么樣的呢?
王陽明,浙江余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的心學大師。他從出生就異于常人,他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他,還因為祖母夜夢仙人,乘云而來,給他取名叫王云。
但是這孩子從生下來就不會說話,為此,家里人很難過,結果他5歲那一年,家里來了一個和尚,見到這孩子說,這孩子好啊,只是說破了。這句話令他的爺爺頓悟了。
“云”字不就有說的意思嗎?不就是道破天機——仙人乘云而來了嗎?于是立即按照《論語》給王陽明改名為守仁,名字一改王守仁就會說話了,當然不是當時就說話兒,是逐漸學會說話了。這的確神異的不得了!
從小王守仁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是狀元公,祖父的學識也很淵博,所以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條件很好。
王陽明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么?”大家都答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沒有讓老師滿意,而王陽明回答這個問題是沖口而出,作圣人是天下第一等的事情。這個境界令老師和后世的人們都驚掉下巴,但是這就是少年壯志呀!誰敢說人家做不到?這就是志向異于常人。
王陽明不但這樣說而且身體力行的真干,最著名的就是格物——在家里格竹子,結果太用功生病了,這也促使他反思朱熹的思想,后來他又出游邊塞,準備收復失地。除了讀書學習,他還主要學習兵法和武藝,目的是有一天要建功沙場,所以他射箭射得不錯。這是行為異于常人。
參加科舉是他必然的人生道路。三次考試才中舉,到工部觀政,后來,得罪大太監(jiān)劉瑾被打了四十廷杖,貶為龍場驛丞,就這樣,劉瑾還派人追殺他,他制造了一個投水自殺的假象才得以逃脫。這是智識異于常人。
此時他父親也被劉瑾趕出北京調往南京任職,王陽明回家見了一次父親,他父親說既然朝廷有令你就赴任吧,于是王陽明到了當時的貴州龍場,明朝的時候那里還是化外之地,瘴癘之鄉(xiāng),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王陽明在這里經(jīng)歷了極端艱苦的生活,他親眼見到上任的小官吏死在路上,他帶人把死者掩埋了。
當時沒有房子住,他住在一個石洞里,睡在一口石頭棺材里。但是當?shù)氐娜罕姴⒉黄缫曀?,幫助他們蓋房子,建宿舍,這令王陽明很感動,他把這稱為“良知”,王陽明新學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少數(shù)民族內心和我們一樣都有良知,這種良知發(fā)揮出來就是很大的能量,可以照亮我們的人生,照亮世界甚至宇宙。于是他繼續(xù)反思自己為學為官為人的整個歷程,終于有一天,他在石棺里思索,夜色濃重,四野寂靜,什么都看不見,什么都聽不見,但是王陽明的內心世界正經(jīng)歷一場電閃雷鳴、岳撼山崩的激烈斗爭。
突然之間王陽明大喝一聲,剎那間,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濃重的夜幕,照徹山河萬朵,王陽明終于悟到了心學的真諦,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這是面對困難時的態(tài)度異于常人。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成就了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掌握了這樣一種強大思想武器,于是在為人處世中無往而不勝。先是在貴州龍場講學,影響很大。貶謫期滿出任廬陵知縣,劉瑾倒臺之后被召入京,兵部尚書王瓊對王陽明非常欽佩,推薦他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地。
這一去就引出一段平定江西匪患的故事,接著又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四十三天平定醞釀十幾年的叛亂,而王陽明手下都是七拼八湊的軍隊。這是處理危機異于常人。
他在平定江西匪患和朱宸濠叛亂的過程中,不但用兵法,而且還是用心理戰(zhàn),深入細致的分析對手的心理動向,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打擊對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比如和朱宸濠決戰(zhàn)時立起一面白旗“寧王已擒,我軍不得縱殺”,這造成叛軍混亂而致大敗。第二天王陽明就抓住了朱宸濠。
最后王陽明病逝于回家的路上,離家只有最后一段水路了,他卻再也支撐不下去了,臨死留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八個字遺言。
他的心學影響巨大,曾國藩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蔣一生崇拜王陽明,敗逃臺灣后將臺灣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將東鄉(xiāng)平八郎有一塊腰牌上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的一生最精彩的莫過于落難后刻苦自強,實現(xiàn)龍場悟道的偉大飛躍,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在挫折和失落中要堅強要堅持。
蔣介石最崇拜的兩個人 心學大師王陽明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陽明子是他的別號,浙江余姚人.是中國當代大詩人余秋雨的同鄉(xiāng). 陽明先生是蔣介石先生最推崇的人,蔣雖不堪,卻亦有其過人之處,由此可見陽明先生之過人。作為士大夫,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上,陽明先生是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收到讀書人的敬仰,可見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說起王陽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輩——象山先生陸九淵,王陽明繼其學說思想說發(fā)展起來的心說與陸一道所構成的陸王心學,成為唯一堪與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謂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儒家思想流派,對中國當時以及后世之讀書人之思想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和影響,也在中國文化思想史及哲學史上書下濃墨一筆。 陸九淵乃公認之天才。四歲時仰天俯地,用稚嫩而悠遠的心靈琢磨:“天地何所窮際?”苦思冥想,以致不食不睡,最后其父不得不動用父親的權威喝止他?!硪惶觳徘岢鲱愃频膯栴},大概已而立了罷。然而陸九淵自然不會再走父輩傳統(tǒng)的老路,有時候虛的可以決定實的,代表傳統(tǒng)的父輩可以喝止后代,卻不能阻止改變后代的思維。九淵的疑團橫亙心中十年,待看到古書“宇宙”二字之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時,乃大悟,激動道:“原來無窮。人與萬物,皆在無窮之中”?!笸蹶柮饕灿蓄愃婆c此之龍場悟道,可謂與陸“一脈相承”。這雖只是事實性判斷,但亦隱然包含了在無窮中即無窮的大膽推理,他拿起筆來,又加一句:“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比绻f在一個天人合一觀念地久天長深入人心的國度,冒出這樣的話來只是新奇不算革命的話,他下面兩句就是石破天驚的新口號了: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陸晚年之時這樣解釋我心即宇宙: “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fā),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人須閑時大綱思量,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立身其中,須大作一個人?!? 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大狂,而是進入與天地合德的境界,于是此時之心學,恢復了早期儒學陽剛雄健的人生姿態(tài),恢復了儒學的“大丈夫”風采:“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 確實無他這般人。陸九淵不象朱熹那樣遍尋明師博采眾家之長,而是旱地拔蔥式的崛起,超越其是流行的一切,師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論;師心——發(fā)明自己的本心,于是開“心即理”之說,震動天下,并被王陽明發(fā)揚光大。 心學之一大特點即是“擴充法”:找著善根良心,然后讓它象核裂變式的、極限揮發(fā),靈魂深處爆發(fā)革命。所有在陸九淵為心學打下一個基礎后,開始了艱辛的探索“善根”的過程。他自以為沒有陸的天縱之才,所以也似朱熹那般,遍訪名家,希望得其心道,然而結果每每令他失望:所遇“名賢”,十有八九皆以程朱為儒家正統(tǒng),推崇“知而后行”得“迂腐理論”,王于是嘆道:“都是些舉子學,不是身心學?!敝钡绞藲q那年他碰到了名儒婁一齋。 婁是明初著名理學家吳與弼得學生,但雖以朱學為正宗,卻也有心學之傾向。婁氏向王講了“圣人必可學而至”的儒學通則,正搔著王的癢處,“遂深契之”,產(chǎn)生了確定他的致力方向的、指點迷津的作用。后婁之女嫁于寧王為妃,受起株連而亡,陽明以禮葬之,也算報了點撥之恩。后世認為,即使婁一齋不是陽明心學發(fā)端之人,亦起了重要作用,因婁的同門——吳與弼的另一學生謝西山就曾提出過“知行合一,學之要也?!倍髞硗踉趭渲]下到臨川“朝圣”見吳時,亦必定聽得此論。 以后數(shù)年,陽明入宦,浮沉十數(shù)載終于獲罪下獄,后又被當時因正德皇帝一句不耐煩的:“些許消失,你自己斟酌即可,何必擾朕”而得熏天權勢的劉瑾發(fā)配到貴州龍場——一個一般地圖查不到的說是驛站其實更近似于動物世界的偏僻所在,據(jù)說在此設驛,非是為了軍事目的,僅僅源于劉瑾之一個夢境。對于陽明來說,這里實在不比監(jiān)獄好多少,之于北京城,氣候自然沒得比,況且少了許多可以“論道的獄友”。 然而被拋到這種絕地,整個世界卻變得單純了——變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于是陽明被拋回“初民社會”,可以每天思考諸如“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最基本的哲學問題。在每一天都要經(jīng)歷生死之境且早已經(jīng)過九死一生的情況下,——先受杖刑,后遇殺手,陽明終于知道什么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軍事上,這也許只是一句鼓舞士氣的大話,但在生存哲學,生存智慧的錘煉創(chuàng)建時,卻是必須如此的“基本原理”:不臨“實事”之真際,不可能求出真真切切的“是”來。用存在主意的話說,即:不進入臨界狀態(tài),不可能發(fā)現(xiàn)生存的真是境遇,也就無法看清楚“在”的本質。陽明卻無暇窮究這些“學”,他要捕捉的是切實而行的“理”。于是當他將37年的家底都拼將出來,把擁有的三千年的文化底蘊都用頭皮頂出來之后,在一個春夏之交的午夜,頓悟了,這即是著名的“龍場頓悟”。 頓悟之后,陽明道:“圣人之道,我性已足。過去從外物求天理是舍本逐末了。由外及里的路子整個是一場誤會?!蹦酥案裎镏轮肌保笥纱硕隆靶募蠢怼?、“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說,自成體系,又道:“王道息而伯術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濟其私,而以欺于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無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謂天理者乎?”駁斥理學,正式豎起心學之大旗。 “心即理”直承陸九淵。這一思想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于王的一個論斷:“心外吾物”。也正由此語,他被認為是中國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靶耐鉄o物”一說,頗近似于佛家的一段機鋒: “風動邪?幡動邪?” “非風動,非幡動,心動也?!? 這其實緣于王陽明的求思經(jīng)歷。與陸九淵近似,王亦曾經(jīng)向虛幻之佛理尋求心學之突破,不同的是,陸是由于不屑于求名師,王則是求明師而不得。曾經(jīng)有一個關于王陽明的傳說,說是王到一座寺廟游玩,見一房門緊閉,好奇之下不顧知客僧苦勸,執(zhí)意開門,結果大驚,原來房中有位圓寂的老和尚與王之面容極其相似,身后墻上還有一首詩,寫道: “五十年后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閉后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詩句: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陽水底天; 閑依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此事極玄,顯然屬于不可信之說,但是王陽明與佛家淵源之深可見一斑,也從另一側面印證了佛理之于王的影響。 第二是“致良知”,關于此點,后世學者毀譽參半,甚至有人極端的認為。這是王拿來愚弄老百姓以利于統(tǒng)治者統(tǒng)御的工具,乃是大大的“毒草”,此言大謬。當時之世,紫禁城中,皇帝昏聵,數(shù)年不朝;朝堂之上,*佞當?shù)?,良善遭惡;市井之中,百姓好淫,不死進取,可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在這個時候,王陽明提出“致良知”之說,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人的自覺的意識和行為,強調主觀立志和主體精神的力量,強調人的自我更新,倡導學習要自求自得,提倡人們“發(fā)明本心,固受自操”,使人明明德,修自身,實為勸世之良藥。而改觀今日之社會,道德底線已近于崩潰,惡人幾無所畏懼,善者幾無所依仗,駭人聽聞之事,傷天害理之舉,時有發(fā)生,豈可曰今日之道德論遠勝于陽明之“致良知”邪? 王陽明最重要的一個思想是:“知行合一”。這是他最為人推崇的一個主張,也是他成為一代大家的“成名之作”,正是由于此說,他才得以成為與朱熹等人徹底“劃清界限”,與陸九淵一道,負手傲立于儒家另一頂峰,讓后人“傳唱”至今。 儒家之學到宋代時,“二程”已是絕對權威,而按此脈絡發(fā)展起來形成的“程朱”之學,也已隱然成儒家正統(tǒng)學說,至于其所主張的“知而后行”,自然也被“沉默的大多數(shù)”所接受,成為哲學之“主流”,而王陽明以其無匹才華,一針見血地指出其謬誤:“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后知,豈有不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路歧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后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歷而已先知路之險夷者邪”——由此可見,王之知行合一時極重視實踐精神的,是講求一種“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的,所以后世之人,因其乃唯心主義大家而斷言他之論斷與“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論實踐想結合”是毫不沾邊的,實乃武斷。黑格爾、費爾巴哈顯然不是馬克思的信徒,但他們的唯物主義何辯證法不仍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之重要組成部分嗎? “知行合一”作為一種理論,也成功的指導了王的一些特殊行動,最著名的是平寧王之。王陽明不是軍事家,也不是陰謀家,寧王反叛后朝野震動,許多軍事家陰謀家都束手,獨有被曾被朝廷打入大獄的他站出來作戰(zhàn)。王是沒有正式的官軍來統(tǒng)御的,所轄的只不過是金陵城附近州縣的衙役兵勇甚至一班剛被招安的土匪流寇,三千人以上就稱“大軍”,然而陽明卻用這支隊伍無往不利,四十天而竟全功,一時被譽為“大明軍神”?!唤榇笕?,指揮千軍萬馬若提筆研墨,不是“知行合一”又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王作為明史上最璀璨的思想之星之一,卻在得勝之后,毀去所有寧王與朝臣通密之信,幾乎是“故意”為朝堂上一幫早睜紅了眼睛的人留下了把柄,于是這幫小人發(fā)難的時候,王終于再度被貶,飄然入山,從容地做他的心學大師去了——他大概亦是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罷。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陽明是他的別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在中國歷史學者評價中,有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中國五千年只出現(xiàn)了?兩個半圣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另外半個是曾國藩。能被公認為圣人,由此可見王陽明是有多么厲害,那么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筆者就來分析一下:
一、什么是圣人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曾經(jīng)有過關于三不朽的論述,他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能做到這三不朽的人,就可以被稱為圣人。
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德、功、言三者分別做了界定:?立德謂創(chuàng)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根基,指引了中國兩千余年的思想潮流,被稱為?文圣?和?萬世師表?,圣人之名實至名歸。那么王陽明一生又做哪些事,被歷史學者稱為圣人呢?
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從小就顯現(xiàn)出不凡之處。據(jù)說王陽明和大多數(shù)成功人士一樣,出生之前便天生異象,他在母親肚子里十四個月才誕生,在他誕生之前,奶奶就夢見云中仙樂飄飄,一位天神穿著紅色的玉仙衣,抱著一個孩子,從天上降落到王家。他的爺爺王天敘就給他取名叫 ?云?,并給他生活的地方起名為?瑞云樓?。
筆者心想,幸虧天神不是騎著馬下來的,不然的話,豈不叫......。 歷史上許多名人年少時都有宏偉的志向,在這方面王陽明也不例外。王陽明11歲時,他的父親王華在科舉考試中了狀元,留京就職。
王陽明——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思想,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在他看來,人活于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是引導眾人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紛擾,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自古以來,圣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說出了“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他在《與楊仕德薛尚謙書》一文中寫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闭f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強大作用。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之境,在于無論面對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內心的寧靜。正如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的:“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忙碌是現(xiàn)代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
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閑,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游刃有余、瀟灑自在。
王陽明 生于1472年10月31日,卒于1529年1月9日。 弘治十二年,舉進士,第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先生“專志授徒講學”,和湛甘泉結交,“共以倡明圣學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權宦劉瑾排擠,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三年,到龍場。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德七年(1512年),從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平定漳州詹師富、大帽山盧珂、大庾陳日龍、橫水謝志珊、桶岡藍天鳳,浰頭池仲容等匪徒暴亂。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鎮(zhèn)壓福建地方叛亂,于豐城途中獲悉寧王反,即返吉安起義兵,水陸并進搗南昌,連下九江、南康、費時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獻俘,因宦官許泰、張忠讒言,非但無功,反遭誣獲咎,太監(jiān)張永設法得以免禍,即稱病居西湖凈慈寺、九華山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體系。六月升南京兵部尚書,九月歸姚,會74弟子于龍泉山中山閣,指示"良知"之說,十二月被封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但不予鐵券,歲祿亦不給。 此后6年多,丁父憂,服滿亦不召用,專事講學。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閣講學,門人300余,并作《中天閣勉諸生》文書于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鎮(zhèn)壓思恩、田州、八寨、仙臺、花相等地瑤族、僮族叛亂,翌年秋平定。時肺病劇發(fā),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戊子年甲子月戊子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享年56歲,著有《王文成公全書》.(《陽明全書》)行世。 隆慶二年,皇帝再詔贈為“新建侯”,謚“文成”,頒鐵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說:“兩間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勛賢,重申盟誓?!?/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1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