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漢朝爵位制度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有句名言從我們的高中時期陪伴我們至今那就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多被比喻某人慨嘆功高不爵,命運多舛。不過這句話雖然經(jīng)典,但卻并沒有披露“李廣難封”的真相,李廣之所以“難封”其實還要從漢朝的侯爵制度說起。
第一、 漢朝的爵位制度一直沿用秦制,但卻并沒有很好的執(zhí)行,以至于“李廣難封”事件的發(fā)生
從歷史記載來看,西漢建立后在賞罰制度方面一直沿用秦二十等爵,除此之外還增設(shè)了王爵,因此形成了獨具漢朝特色的的爵位制度。
到了武帝時,又特地設(shè)立武功爵十一等,其大致分為:一等造士,二等閑輿衛(wèi),三等良士,四等元戎士,五等官首,六等秉鐸,七等千夫,八等樂卿,九等執(zhí)戎,十等政戾庶長,十一等軍衛(wèi)。
不僅如此漢朝歷代統(tǒng)治者還對其特定:
“大者封侯,小者補郎?!?/p>
不過,雖然在漢朝前期想要輕易爵位很簡單,但想要獲得侯爵之位卻是不太可能的。
從封爵制度的特征可以看到漢代侯爵是各大臣的最高待遇、甚至是最高榮耀,這對于普通人來說也是其一生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對于進入朝廷的人來說,這份榮耀對他們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
可惜的是封侯本身卻是一件變幻莫測的事情,在通往封侯的道路上有的人一帆風(fēng)順,輕易地實現(xiàn)了自身目標,有的人雖然一生功績不小,名聲也大,結(jié)局仍與侯爵失之交臂。例如李廣就是這樣一個人。
李廣將軍的一生可謂是風(fēng)光無限而又遺憾終身,說他風(fēng)光無限是因為其威名遠鎮(zhèn)八方,說他遺憾終生是他雖一生為國然最終都沒能封官進爵。他前后共經(jīng)歷了三代帝王的統(tǒng)治。
在這期間三個朝代的發(fā)展中獲得封侯的人數(shù)如下:漢文帝時代封侯十人、漢景帝時代封侯十八人、最可怕的是漢武帝時代共封侯七十五人。三個朝代封侯人數(shù)共計上百人,卻次次沒有李廣。
對于此事,李廣曾十分郁悶地跟一個算命先生傾訴:
“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難道是我面相不好,還是我命中注定與封侯無緣?
根據(jù)史書記載李廣出身于將門世家,李廣出生在將門世家,家中有許多叔伯兄弟都封侯在他之前,唯獨李廣自己從開始上戰(zhàn)場直到逝世,打了一輩子仗,依然未能如愿,空有一身名望卻沒有站到他應(yīng)該得到的位置。
這讓萬人稱頌的李廣不免心生怨氣,也正因如此李廣臨終時曾今感嘆道:
“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p>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李廣一生為國征戰(zhàn)與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戰(zhàn),至今六十余歲了,非但沒能封侯,還得去面對刀筆吏的羞辱,不如死了算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漢朝的封爵制度根本算不上公平,在這種爵位制度下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封爵,想要成功不僅僅是自己拼搏,還需具備各種機遇甚至還含有運氣的成分。
第二、漢朝封侯的要求對于并不得皇帝賞識的李廣而言并不友好,這是“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
那么,漢朝時期想要成功封爵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呢?根據(jù)歷史的記載主要方法如下:第一依靠血緣、第二花錢買爵、第三特殊條件、第四戰(zhàn)場立功、第五統(tǒng)治者賞識。
史書中記載劉邦曾留有遺訓(xùn):
“若無功(或)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p>
其中心思想就是如若封侯,要么是立有軍功者,再或者就是符合皇帝另外設(shè)置的條者。除此之外其他人是沒有資格隨意享受封侯的。
但是歷代以來總會有人“鉆空子”,規(guī)定是訂給那些愿意遵循規(guī)則的人的,也就是說想要封爵總會有一些投機取巧的辦法的。那么什么樣的情況屬于另外設(shè)置的條件呢?
有歷史學(xué)家曾推斷除了血親、外戚、隨父(父死子封)之外,在漢武帝一朝被封侯的七十五號人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人雖然是軍人,也上場打仗,但并沒有為大漢朝立下任何軍功,卻也被封侯了。那么為何會有這類特殊人殉的存在?
這些人相對于李廣這類元老級的功臣而言難免顯得有些難以平眾,當然這部分人比較特殊原因就在于這些人原本都是匈奴、朝鮮、南越等國的大小王侯,他們被封爵的原因大都是因為率部來降,因此被追封。
令人意外的是這些人竟然占去了全部漢朝封侯名額的一半有余,不過因其身份特殊,所以很多人對此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總而言之,在那個有仗可打的年代,不得皇帝賞識的普通人如果想要封侯只有以下兩個途徑:第一,擁有上陣殺敵的本領(lǐng),然后用首級換爵位。第二,自身是身懷絕世奇才,能夠坐鎮(zhèn)中樞幫最高統(tǒng)治者提供決策參謀。
李廣將軍作為一個并不得皇帝賞識的老將,想要獲得封侯,別無他法,只能在戰(zhàn)場上拼殺,可是即便是拼殺了大半輩子,依舊無法封侯。這也間接說明了漢朝的封爵制度對李廣這樣不得賞識的普通人并不友好,其要求之嚴格,成功之困難讓許多人對封侯一事皆是望而卻步。
第三、歷代侯爵的變遷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駕崩以后由呂太后執(zhí)政,身為女人的她為籠絡(luò)人心,以惠帝名義發(fā)布了一個大規(guī)模的賜爵詔令。在《漢書·惠帝紀》中有記載:
“賜民爵一級……中滿六歲爵三級……中郎不滿一歲一級。外郎不滿二歲賜錢萬?!?/p>
此次賜爵和劉邦時記載的制度有明顯不同:
第一,它取消了以軍功賜爵這個根本條件;第二,把“民爵”與“賜吏爵”兩種制度細化分開;第三,它取消了以爵級賜與田宅的規(guī)定,從此后民爵僅僅是一個空銜,這對于下層階級的軍官來說等同虛設(shè)。
到了文景時期,賜爵制度更是日趨輕濫。每當朝廷有所謂的“大事”之時,都要賜民爵一級以此來彰顯各個大臣的虛榮,吏爵則更多。
另外,除大規(guī)模賜爵外,漢朝后期又開始正式實行賣爵制度,具體的做法為:
置辦大量財物買爵、運用家中的糧食米粟買爵,利用家中的奴婢也可以買爵。這些行為必然引起爵位的泛濫成災(zāi)的現(xiàn)象,不僅如此還威脅到各級政府的官兵、徭役來源,為后的漢朝發(fā)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災(zāi)難。
在漢武帝時期,由于抗擊匈奴戰(zhàn)爭的需求迫在眉睫,朝廷又擬用軍功爵制來提高軍隊的威信力與戰(zhàn)斗力。但是因為舊有爵制已濫,人們對于加官進爵一事都不以為然,所以漢朝統(tǒng)治者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又置武功爵,以寵戰(zhàn)士。
由此可見可見軍功爵制在東漢只是一種形式而已。不過作為二十等爵的前兩級,即關(guān)內(nèi)侯和列侯,還保留一些實際意義,以分封制的殘余形式存在下來。
雖然對于那時的各級將領(lǐng)來說封爵制已形同虛設(shè),不過此行為卻被后世嘉獎制度作為標桿。
但是,到了東漢時由于統(tǒng)治者奉行征辟、察舉和任子等各項制度,基本上壟斷了先前的侯爵制度,不僅如此包括當時風(fēng)靡一時的秦二十等爵也受到了壓迫,雖不能說是被廢除大但是其作用已是微而益輕。
而且根據(jù)歷史記載,在漢朝后期除卻列侯、關(guān)內(nèi)侯兩級外,剩余的爵位在后期都是名存實亡的地位,能夠流傳至今已經(jīng)實屬不易。由此可以看出漢朝侯爵制度其選拔日漸松懈,直至后來各級將領(lǐng)對于加官進爵越來越不以為然,漸漸失去初心。
東漢后期,皇帝濫行封賞,為適應(yīng)外戚、宦官、豪強、軍閥勢力擴張的需要,又添加了縣侯、鄉(xiāng)侯、亭侯等各項爵位,此次是封爵制的又一次分化。
到了漢末曹操當政,實行“以賞軍功”。除原有的列侯、關(guān)內(nèi)侯之外,但新增的這四等按規(guī)定“皆不食租”。這種空有名號,而不食租稅的封爵,即后世所謂“虛封”。
這也導(dǎo)致了軍功爵制對于廣大士兵毫無用處可言,甚至對一些低級將官也毫無實際利益,封爵制自此逐漸開始走向沒落。
西漢、東漢社會,整個社會處于軍國體制向日常行政體制轉(zhuǎn)變改善的歷史背景中。這對于許多功臣將領(lǐng)來說封侯制度越來越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昔日貫通上下,作用重要的社會身份序列逐步弱化、消亡,這也封爵制度在后期逐漸被弱化的組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
不過不管怎么說,封爵制度始終都是我國先民的卓越政治創(chuàng)新,在封爵制度創(chuàng)立之初,爵位獎勵直接刺激了地處偏遠之地的秦國成為一統(tǒng)天下的霸主。即便是在兩漢之際,封侯依舊是無數(shù)朝廷重臣夢寐以求的最高賞格。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封爵制度已經(jīng)逐漸沒落,但它的歷史意義確實不容抹殺的。
參考文獻:
《漢書》
《后漢書》
《史記》
李廣是西漢時期非常杰出的軍事家,三朝老將。在漢匈交戰(zhàn)期間,李廣是抗擊匈奴的名將,因為他騎射技術(shù)高超,被匈奴人譽為?飛將軍?,但是飛將軍李廣的命運卻多舛,他打了一輩子仗,卻終身未被封侯。
漢匈交戰(zhàn)的幾十年里,李廣幾乎每次都出征,而且當年跟著衛(wèi)青打仗的將領(lǐng),極少沒有升官發(fā)財?shù)?,李廣的堂弟李蔡被封了侯,連那些能力不及他的校尉也都封了侯,甚至李廣很多部下都封了侯。武帝伐匈奴期間,因打匈奴有功而被封侯的人多達幾十人,李廣的才能不在他們之下,為什么卻終身不得封侯?
李廣畫像
飛將軍李廣
李廣出生于武將世家,他是秦末名將李信的后裔,在漢文帝時期從軍,做了文帝的侍從,一次他跟猛獸搏斗顯得格外勇猛,文帝感嘆到,你要是生在秦末亂世,跟著劉邦打天下,封個萬戶侯很容易。
漢景帝即位以后,李廣任騎郎將,吳楚七國之亂后,調(diào)任上谷太守。
李廣帶兵很特殊,他的部隊從來不站崗、不巡邏,沒有嚴格的組織,士兵平時都比較輕松。
而且每次行軍出征,遇到斷糧缺水時,李廣總是等到士兵們吃飽喝足后,自己才喝,如果士兵不能填飽肚子,他絕不吃飯。除此之外,李廣為將十分清廉,常常把自己得到的賞賜分給屬下。
李廣做了40多年工資只有二千石的官員,家里財物不多,也沒有購置家產(chǎn),跟那些一當官就為自己家人謀利的人相比有著天壤之別,為此他深受士兵們的愛戴。
李廣待屬下寬厚不苛,與士兵同甘同苦、同吃同住,不僅給自己贏來非常好的官聲,而且士兵也愿為他肝腦涂地。
李廣劇照
武帝元光六年,漢武帝無法忍受匈奴多次舉兵南下,派出四位大將出擊匈奴,每人分配一萬兵馬,結(jié)果李廣運氣不好碰到匈奴精銳主力,兵敗被俘。匈奴單于因仰慕李廣的賢明,下令一定要活捉李廣。
李廣被放在網(wǎng)袋里,當匈奴大軍大概行了十多里地時,李廣躺那兒裝死,他斜眼瞄了一下旁邊的匈奴騎兵,發(fā)現(xiàn)騎著一匹上等的好馬,李廣突然從網(wǎng)袋里一躍跳上了戰(zhàn)馬,奪走騎兵的弓箭,快馬加鞭往回跑,匈奴幾百人追趕,李廣一邊逃跑一邊射殺追兵,跑的那是一騎絕塵,最后揚長而去。
匈奴人十分驚訝,沒想到漢軍中有騎術(shù)如此精湛之人,所以匈奴人把李廣譽為?漢之飛將軍?。
后來匈奴入侵遼西,李廣被調(diào)任為右北平太守,他在右北平任職期間,匈奴因畏懼李廣幾年不敢侵犯。
李廣認為封侯是對他能力的一種認可,這樣他會覺得自己付出是有回報的,他也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封侯來光耀門楣。漢武帝時期封侯不算很難,一共封了七十多位。
他一直把封侯看做他的人生目標,并不是想要有榮華富貴,而是想要證明自己。李光出身名門世家,在他祖上都有赫赫戰(zhàn)功,所以作為李家后人,李廣也想要出人頭地有所作為,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封侯,這也是他證明自己的途徑。李廣的名聲很響亮,但是他的官職卻不是很高,最高也就是個人驍騎將軍,他參與的戰(zhàn)事最多,但是損失也最嚴重,一弄不好自己帶的軍隊就全軍覆沒了,然后被貶為庶人。如此來來回回,他是真的想得到封侯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廣很不服氣,他覺得自己打的勝仗最多,出力也最多,但是,別的人還沒有他厲害都能夠被封侯,他自己卻不可以被封侯,他是很不服氣的。他一直認為漢武帝偏袒危情那一桿子人,明明是他為漢朝出生入死,但是最后自己一沒功勞二沒苦勞,這就讓他很不舒服了,按照他為漢朝做的事情,早就應(yīng)該封侯了,但是始終沒有。
不過在漢武帝時期想要按照軍功封侯是很難得,他封了七十多位,一大部分都是與他沾親帶故的,憑借血緣走的后門,而被封侯了,要么就是其他國家投降的首領(lǐng)等,在漢武帝時期想要憑借軍功豐厚還是很難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2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