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吳三桂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回遼東養(yǎng)老,而康熙早已意識到三藩問題的嚴重性,于是立即抓住機會,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于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于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fā)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1673年11月,吳三桂以“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為由發(fā)動叛亂。但是,這場叛亂,最后卻以吳三桂的失敗而告終。
為何吳三桂叛亂時傭兵70萬,卻輸給了清朝?
首先,吳三桂所謂的擁兵70萬,是算上了同他一起造反的尚之信(尚可喜之子)、耿精忠以及臺灣的延平王鄭經的兵力。而當時康熙采用剿撫并用的方式,提出“即與保全,恩養(yǎng)安插”。通過分化反叛力量的方法孤立吳三桂,并先后招撫了吳三桂的隊友以及手下親信。
其次,吳三桂起兵時是打著恢復漢室天下的幌子,又由于叛亂初期清朝措手不及,讓他快速占據(jù)了南方各省,而當他占據(jù)了半個南方之后卻停止了進攻的步伐,但卻并沒有一個能夠供給糧草物資的地區(qū),以及雖打著恢復漢室的幌子,但卻無法自圓其說。以至于得不到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
最后,吳三桂于衡州稱帝,國號大周。雖使得低沉的士氣得以提升,卻使得治下百姓對其失去了最后的信任,紛紛降清,同年吳三桂病逝,其孫吳世璠繼位,清軍趁機發(fā)動進攻,叛軍從此便土崩瓦解,但殘余叛軍仍垂死掙扎,花費近兩年的時間才攻入云南,于康熙二十年進攻昆明,吳世蟠勢窮力竭便自盡了,殘余將士出降,自此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就此終結。
綜上所述,吳三桂雖坐擁70萬兵力卻輸給了清朝,實為必然。這其中有著康熙帝的治國有方,也有叛軍內部混亂,吳三桂離心離德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5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