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少豆腐渣工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現代社會為了金錢利益,很多人不擇手段只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例如修建樓房,一些開發(fā)商選用最便宜的材料,往往樓盤建成之后,沒多久就開始掉漆或者出現其他安全隱患。對于這樣的建筑,大家都稱為“豆腐渣工程”。
不只是樓盤,道路或者橋梁,很多公共場合都是這樣,建成沒多久就出現各種事故,嚴重威脅到民眾的人生或者財產安全。建筑技術從古代發(fā)展至今,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按道理說,建筑技術是沒有什么問題,問題就出現在了“偷工減料”上。
橋梁倒塌
很多古代建筑保留至今依舊完好,例如“應縣木塔”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而“趙州橋”也是歷經千年,“都江堰”距今更是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國人所驕傲的長城也是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些建筑物代表著我國的建筑工藝,沒有先進的機器,全部靠人力,一點一點搭建起來,卻抵過了千百年,至今仍然投入使用!反觀如今的很多建筑,有些橋梁甚至是剛通車就倒塌了,為什么古今差距如此之大呢?
當然了,古代并非沒有“豆腐渣工程”,只不過數量非常少,因為出了事故一旦查出,那么懲罰是非常嚴重的,幾個腦袋都不夠掉。例如明朝時期,朱常瀛桂王就遇到了“豆腐渣工程”。
公元1621年時,朱常瀛桂王想要修建王府。當時很多人擠破了腦袋都想攬下這個活,畢竟獲利空間實在太大。當時一位叫做黃用的太監(jiān)往里面砸了五萬兩銀子,弄到了一個“監(jiān)造”資格。
圖片:五萬兩銀子劇照
經過六年時間,總共花費五十萬錢,這才建造完成,不曾想,朱常瀛桂王剛搬進去沒多久就出事了。當時他正在休息,突然房梁上一根柱子掉落了下來,險些將他砸到。朱常瀛桂王非常憤怒,想要問罪。不過黃用連忙塞了許多錢,這才安撫住桂王爺的情緒。
好景不長,沒多久這王府又出問題了,第二年一次大雨,因為暴雨兇猛,導致王府正殿倒塌了。很明顯,這完全就是“豆腐渣工程”,是可忍孰不可忍,桂王爺一怒之下將此事上報給了崇禎帝,想讓他好好懲處一下那幫人。
崇禎帝對此事也很重視,立馬派人徹查,發(fā)現黃用等人偷工減料,省了一大筆錢,導致王府的建造非常潦草。最終,黃用無話可說,因為貪財導致自己的性命丟了。
不僅是黃用一人,因嚴厲的“追責制度”,導致參雜在其中的人員全部遭到處理。這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為了錢連命都不要!
圖片:崇禎帝派人徹查劇照
在明清之時,對于工程建筑,朝廷還制定得有相應的律法,例如《工律》,但凡貪圖錢財而偷工減料的都會受到處罰,輕則罰錢入獄,重則直接處死。所以說,古代“偷工減料”的成本非常高。
反觀現在,僅僅是做金錢上的處罰,只有出現了重大事故才會追究刑事責任。所以,如今“偷工減料”的工程越來越多,怎么打壓也打壓不盡。
古代除了懲罰力度大之外,在“追本溯源”方面也做得非常好。例如《呂氏春秋》中曾提到過“物勒工名”,這是什么意思呢?很簡單,就是自己負責的建筑或者是自己制造的器物,上面必須要刻著自己的名字。
這一點是不能遺漏的,就像今天每套房子都有房主,都能尋找到它的主人一樣。凡是以后這工程或者器物出了問題,那么工人就會被立馬找到,然后接受懲罰。
圖片:物勒工名資料截圖
例如建筑一座房子,那么房子需要的每一塊磚上面都會刻著工匠的名字,非常細節(jié)。只要知道是誰生產的,日后出了問題就是一個下場“跑不了”!不管躲到天涯海角,朝廷都會派人去追查。
如此嚴格的“追本溯源”制度大大減少了古代的“豆腐渣工程”,雖然豆腐渣工程賺錢賺得很快而且很多,但只怕是有命賺沒命花啊!
除此之外,對于大型建筑還會不斷有人來檢測質量,例如古代的公共工程,在工程沒完工前就會有人來監(jiān)督抽查。如果這建筑與皇帝有關,那么就更加嚴格了,動不動就會有人來監(jiān)督,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一般是沒人有這個膽子去“偷工減料”的。
圖片:古代修建公共工程劇照
明朝祝枝山寫下的《野記》中就有記載:“當年朱元璋下令修建南京城墻之時,不僅派人去監(jiān)督,自己也時不時就到現場去抽查。朱元璋并不是走走過場,隨便看一看。而是每到一處就讓工匠把那里的城墻敲開,看看用料是否是上等,如果發(fā)現以次充好則會降下大罪,甚至把這工匠給砌進城墻中,以提醒其他工匠”。
雖然朱元璋的做法過于殘暴,但是起到的效果卻非常好。當然了,古人不僅是對建筑物非常重視,對于平時的器物也很嚴苛。
例如在明朝時,就連一臺“織布機”都會有編號,以及制作者的信息,但凡這臺織布機出現一點問題,立馬就能追溯到制作人,該處罰的處罰。也就是說,不管是大型建筑還是小型器物,都是一樣的待遇,深受重視!
圖片:朱元璋視察城墻劇照
在這樣的風氣下,全國各地各行業(yè)都建起了商會,清朝光緒統治時期,泥瓦匠行業(yè)中就有一個規(guī)定:“泥墻須包三年,如三年內倒塌者,歸泥匠賠修”。
也就是說,有三年的“保質期”,在這三年內若是墻體出現倒塌,那么泥瓦匠就要全權負責。如果出了問題,也許小命就不保了。不僅是官方重視建筑的質量,各個行業(yè)同樣也很重視。
所以說,在古代不僅官方要對建筑物進行監(jiān)督,同行業(yè)也會進行互相監(jiān)督。這樣的監(jiān)督體系很完善,能打消很多居心叵測的人的不良念頭。
古人對質量的控制手段,不僅律法嚴明,而且朝廷和同行業(yè)都是一條心,在源頭上就將“豆腐渣工程”給扼殺了。
圖片:監(jiān)督作業(yè)劇照
如今,社會進步了,很多商家卻“倒退”了,不再重視質量,一味地只看重自己的利益。然而,僅為一己私利著想,又怎能將生意做大做強呢?最后損失的還不是自己!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古代建筑保存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仍然保存完好這與特殊的建筑工藝有一定的關系。現代建筑容易壞還是在于不排除出現一些豆腐渣工程。
首先從古代的建筑來看,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古建筑保存的十分完好,這主要也是因為在建筑的過程中所選用的特殊的材料。古建筑一般會采用青磚和糯米汁,這就相當于是現代的紅磚以及水泥。但是青磚這種材料是十分的堅硬牢固的,而且不易風化。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所以才能夠保證古建筑經歷了上百年的歲月摧殘還能夠保持原樣。同時糯米汁作為粘合劑是非常的環(huán)保與牢固的,是一種天然的粘合劑多用在古建筑中。
而且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只能采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雖然耗時耗力,但是建筑的牢固程度是非常高的。同時還有一點在于現如今所保留的一些古代建筑都是有著一定歷史價值的,在當時沒有特殊情況下是不會去破壞它。而且在當時也沒有很大型的工具以及器械去破壞這些已經建好的大型建筑物,所以這也是古代建筑我能夠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當今的建筑容易壞讓我們看到了更多豆腐渣的工程?,F在投資房地產的企業(yè)有很多,在建筑房屋的同時不能排除有偷工減料的這種情況,存在水泥的比例與沙子的比例不成正比,就會造成房屋的建筑出現一定的質量問題。所謂的?樓歪歪?這個名字也就是這樣的來的。為了追求片面的利益,而導致了建筑的質量總體下降。同時還有一點原因在于城市也在不斷地建設中,忽視質量的問題,趕工程進度這種現象也時有發(fā)生,這也是造成當今建筑容易壞的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工匠以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傾注著他們畢生精力,大到一項工程,小至一個工具的發(fā)明,不僅僅是對技藝的追求,更有著奉獻精神與濟世情懷。他們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所帶來的金錢。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傾注于一雙巧手,創(chuàng)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編鐘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北宋徽宗時燒制的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被稱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時代都絕不可缺少的,若忽視了工匠精神,那社會不斷發(fā)展和人類文明持續(xù)走向輝煌就會受挫。在當今社會,只有把工匠精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才能擁有競爭的優(yōu)勢,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企業(yè)才能永遠在復雜環(huán)境下立于不敗之地。傳承和發(fā)揚工匠精神不僅是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我們需要重拾工匠敬業(yè)、勤奮、執(zhí)著、創(chuàng)新精神,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和價值觀。
敬業(yè)創(chuàng)造財富
回顧中國歷史,春秋時期,魯班發(fā)明了木工工具、農業(yè)器具等,被視為工匠的典范與祖師;東漢張衡發(fā)明地動儀、北宋沈括撰寫《夢溪筆談》、明朝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增廣賢文》言:“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底層人眼里,再多的財富也有失去的時候,唯有一門手藝可以保證自己衣食無憂。正是出于這種樸素的認識,民眾愿意學手藝,為了飯碗的堅固,才愿意將手藝練得越來越好,無形中,形成了中國工匠獨特的敬業(yè)精神。
中國古代家具的設計和制造主要靠手工勞動來完成,設計、制作往往是同一人,在學習技藝上也完全采用師父帶徒弟的方式,憑經驗和記憶,伸展繩墨、竹筆劃線、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測量,制作成各式各樣的經典家具和工藝品。
我國明代,木匠把日常生活的床已經做到了極致,一個家庭有一張好床,就是擁有了一筆財富?!督鹌棵贰返诰呕卣f西門慶用十六兩銀子為李瓶兒買了一張黑漆描金床,他又用十一兩銀子順手買了兩個丫鬟。潘金蓮知道西門慶為李瓶兒的屋里買了一張好床,就鬧了起來,不得已西門慶旋即用了六十兩銀子買了一張螺鈿敞廳床??上胍粡埓蚕喈斢诙嗌賯€丫鬟的身價。
工匠的執(zhí)著精神,還表現在農具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方面。據周昕《中國農具發(fā)展史》載:古代工匠經過長期反復實踐,發(fā)明了高效實用的耬車。它是一種用畜力牽引的播種器具,能一次完成開溝、下種、覆土等作業(yè)環(huán)節(jié),達到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均勻,既提高了播種質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達到了“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播一頃”的效果;元朝棉紡織專家黃道婆對我國棉紡織技術進行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造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她的敬業(yè)精神推動了我國棉紡織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使我國古代的棉紡織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勤奮促進發(fā)展
古代工匠的勤奮精神表現在方方面面,它促使我國農業(yè)生產的排澇澆灌器具的發(fā)明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傳統水車,即人們通常所稱的“翻車”和“筒車”,是一種能從江湖河塘地表中不間斷持續(xù)汲水的大型農業(yè)機具,它不僅能用于高地提水、低田排水等生產領域,而且在濟漕保運、沿海制鹽等非農業(yè)方面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先進技術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從機械學原理的角度來看,水車結構復雜,有連桿曲柄機構、輪軸齒輪機構、鏈輪調節(jié)機構等。從動力學看,由人力、畜力逐漸上升到水力和風力自然能的應用。據方立松《中國傳統水車研究》載:“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在動能利用上的卓越成就,它與耕種等其他農具系列配合,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共同為農業(yè)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在那個時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蔽覈鴿h代就已有了畜力碓和水力碓,用來加工糧食,脫殼磨面。據張力軍、胡澤學主編的《圖說中國傳統農具》載:到魏晉南北朝時的崔亮發(fā)明了用一個水輪推動八個磨盤的“八磨”機,使糧食加工的工效一下子提高八倍。西晉時有人將水輪轉動改為用牛牽引,達到“策一牛之任,轉八磨之重”,這樣就可以在沒有水源的地方也能用上高效的“八磨”等工具了。
除了以上古代工匠為我們留下很多寶貴文化遺產外,還有大家知道的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鈿、黃應光的版刻、周翥的百寶嵌、方于魯的制墨、張鳴岐的手爐、朱氏三松的竹雕等工藝品。這些工匠可稱得上是舉世聞名的能工巧匠。
執(zhí)著鑄就輝煌
古代工匠的執(zhí)著精神為我國陶瓷的發(fā)明、發(fā)展同樣作出了巨大貢獻。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不但把人物形象表情刻畫得逼真生動,而且規(guī)模宏大,成隊成陣,不愧為世界奇觀。唐代的三彩陶朝著更為精致的方向發(fā)展,人俑、馬俑、駱駝俑,色彩鮮艷,各具形態(tài),有很多細微的動作和表情。
唐宋以后,瓷器的工藝越來越精,出現了許多名窯名瓷。唐代紹興有名的“越窯”青瓷,有“類玉”的美稱。河北內丘的“邢窯”,則以出產白瓷聞名。湖南長沙一帶的彩瓷,不但有繪畫,還使用貼花、模印,裝飾性很強。河南的鈞窯、汝窯、柴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定窯,陜西的耀州窯等名窯所產瓷器,都馳名海內外。當時的瓷器有“青如天,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說法,被一般家庭爭相收藏。中國的瓷器,從唐代起就通過陸路和水路傳到亞洲、歐洲和世界各地,贏得了全球人的贊嘆。
說起中國人的傳統服裝,一項令國人自豪使全球人驚嘆的偉大發(fā)明——絲綢。毫無疑問,我國是世界最早養(yǎng)蠶和織絲的國家。祖先們很早就發(fā)現蠶吃桑葉吐絲又 “作繭自縛”的現象,經過仔細觀察和實踐,大約在六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養(yǎng)蠶、繅絲、織帛的全套生產過程。聰明的古人們把蠶繭用開水煮燙,去掉膠性,抽出絲頭,合成絲線,再織成綢、緞等帛品。這個過程說起來一句話,做起來難上加難。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素紗襌衣,服裝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但重量僅有 49克,衣服可謂輕若煙霧,舉之若無,讓人著實驚嘆當時的織造工藝如此精湛。到目前為止,用現代化的工藝都很難復制。絲綢的發(fā)達,促進了服飾、染織、刺繡業(yè)的發(fā)展。與絲綢密不可分的刺繡,它的藝術創(chuàng)造,商代就開始出現,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形成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四大名繡。中國的刺繡與絲綢伴隨著工匠的執(zhí)著精神,名揚世界。
創(chuàng)新超越世界
我國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工匠們除了以上各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外,還具有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的精神。張衡發(fā)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 700多年;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中國人于公元前5世紀發(fā)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于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兩千一百年左右;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fā)明了旋轉式揚谷扇車,到18世紀初,西方才有了揚谷扇車,比中國晚了兩千年左右;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fā)明了獨輪手推車;而西方到公元11世紀才出現獨輪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東漢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 “神醫(yī)”,他發(fā)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 600多年;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等等。
我們在傳承中國工匠精神的同時,也要研究中國工匠精神的內涵。將這些寶貴文化遺產與現代企業(yè)的管理理念相結合,并引入科學研究范疇,拓寬中國工匠精神與人文研究的視野,加深我們對中國工匠精神在企業(yè)文化中不可替代性以及提高員工地位的再認識。
中華民族是充滿智慧的民族、不甘落后的民族,今天,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熱潮中,我們要呼喚中國古代工匠那種敬業(yè)、勤奮、執(zhí)著、創(chuàng)新精神,以此為企業(yè)鑄魂。企業(yè)更要為沖鋒陷陣者、為敢于亮劍者、為勇于改革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和激勵機制,讓人人敢擔當、個個能出彩,使中國成為創(chuàng)新大國、制造大國。清代鄭板橋有詩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有了這種精神,定能實現我們的強國之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6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