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唐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唐高宗將在感業(yè)寺出家的武則天迎入宮中,先拜其為二品昭儀,不久又立為一品武宸妃,到公元655年時,又冊立其為正宮皇后。短短數(shù)年,武則天一躍成為正宮皇后,其升遷速度可謂驚人。
在唐高宗廢黜王皇后和冊立武則天的過程中,曾遭到兩位重臣的堅決反對,那就是褚遂良和長孫無忌。他們是唐太宗李世民臨終時選定的輔政大臣,堪稱股肱之臣。然而,這兩位唐王朝的核心人物,卻因反對武則天升遷而遭到貶黜,一個含恨而終,一個被逼自盡。
長久以來,人們都覺得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的失勢,是因為他們妨礙了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后。此說雖然大體與事實相符,卻忽視了隱藏在事件之后的真相:兩人的犧牲實際是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矛盾激化的結(jié)果。
素有胡人血統(tǒng)的李唐統(tǒng)治者,受封建綱常的約束較少,因而使得唐朝的社會風(fēng)氣也相對開放。因而在李治迎武則天再度入宮時,并未遭受太大阻力。而且當(dāng)時正宮皇后王氏與蕭淑妃爭寵,為討好唐高宗、打壓蕭淑妃,還主動贊同立武則天為二品昭儀。不過,即便皇室將此事看得淡漠,可朝臣卻絕非一概如此。
褚遂良和長孫無忌都是飽讀詩書的大儒,同時又都是追求先帝東征西戰(zhàn)的功勛,而且長孫無忌還是皇親國戚、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在唐太宗臨終前,選擇他們二人輔佐李治,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是想著將自己的治國理念繼續(xù)推行下去。
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繼位之初,自然會對前朝遺老尊敬有加。然而,一旦皇位坐穩(wěn),也就不會再那么溫文爾雅了。這一點,在唐高宗李治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當(dāng)初唐太宗駕崩的消息傳來,李治難過地露著舅舅長孫無忌痛哭流涕,簡直像個淚人一樣。可幾年后,當(dāng)有人誣告長孫無忌謀反時,唐高宗卻翻臉不認(rèn)人,讓長孫無忌的政敵前去負(fù)責(zé)審理。這足以見得,是唐高宗先放棄了輔政大臣,而不是輔政大臣背棄了唐高宗。
在李治冊立武則天的事件中,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矛盾開始顯現(xiàn)。由于褚遂良、長孫無忌等人堅決反對,使得唐高宗覺得自己的權(quán)威受到了挑戰(zhàn),才忍痛貶黜他們,甚至與之決裂。
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之爭,曾沿襲了千百年,直到明清時才得以徹底解決。唐朝初期,為了加強皇權(quán),推行三省六部制,以分化相權(quán),令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之間相互牽制。此舉是具有一定效果的,但卻未能徹底解決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之間的矛盾。
唐高宗李治繼位后,由于并不具備像唐高祖、唐太宗那樣的戰(zhàn)功和權(quán)威,加之前朝功勛尚大有人在,尤其是輔政的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大權(quán)在握,使得唐高宗的存在感極低。據(jù)史書記載,當(dāng)時李治想廢黜王皇后、冊立武則天,還跑去長孫無忌家中,試探自己舅舅的口風(fēng)。結(jié)果,長孫無忌裝瘋賣傻,令李治心中極不暢快。
李治此人看似懦弱,卻綿里藏針。他認(rèn)準(zhǔn)了立武則天為皇后,還就真一意孤行。永徽五年(公元654年),王皇后、蕭淑妃等人眼見武寰妃(武則天)要得勢,轉(zhuǎn)而聯(lián)合起來,拉攏長孫無忌,共同抵制唐高宗和武則天。也正因如此,唐高宗極為惱怒,先廢黜了王皇后和蕭淑妃,將其二人打入冷宮,再著手準(zhǔn)備冊立武則天。
與長孫無忌不同,褚遂良是個純粹的士大夫,他打心底里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覺得這不合禮數(shù)。因此,褚遂良對此極為抵制,甚至在朝堂之上撒潑,他“脫巾”“置笏”,完全不顧及自己的形象,大有以死相爭的勢頭。而長孫無忌雖然比較圓滑,卻也是站在褚遂良這邊,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
當(dāng)時,老謀深算的李績看出端倪,關(guān)鍵時刻表示廢立皇后都是唐高宗家事,不必征求大臣意見。這樣,雖然尷尬的局面緩解了,可卻令武則天得以順利被冊封為皇后。隨之而來的,自然會是一番反攻倒算:
在唐高宗正式立武則天為皇后之前,褚遂良便被貶為潭州都督,到武則天立后時,再將其貶為桂州都督,不久又被誣告謀反,遭受流放;長孫無忌則是在武則天立后不久,遭人誣告謀反,隨后由政敵許敬宗等人審理,被定罪,被貶官流放,后又被逼自盡。最終,曾經(jīng)的輔政大臣,竟活活在高宗默許的情況下,被迫害致死。
由于褚遂良和長孫無忌此前并無明顯過錯,二人與唐高宗之間的分歧只是在廢黜王皇后、冊立武則天的問題上。所以,位極人臣的宰相、輔政大臣之死,也被視為是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的結(jié)果。然而事實上,唐高宗絕不會因為這一瑣碎家事而枉殺功臣。可問題在于,一位心懷大志的君主,是絕不會允許讓相權(quán)干涉皇權(quán)的,更不允許朝臣對自己的決策提出異議。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rèn)為,唐高宗為了立武則天為后,不惜犧牲了兩位當(dāng)朝重臣。因為,此事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兩人以相權(quán)干涉皇權(quán),最終在政治斗爭失敗,成了歷史的悲劇。可以說,褚遂良與長孫無忌之死,著實令人感慨,值得深思。
長孫無忌是唐朝歷史上的一位風(fēng)云人物,他是唐朝開國功臣,位列凌煙閣24功臣之首,他還是唐太宗的妻兄,自幼與太宗友善。長孫無忌以功臣兼外戚的特殊身份,在唐朝初年地位十分顯赫。但是到最后,長孫無忌卻因謀反罪而被迫自殺,那么這里面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又是誰害死了長孫無忌?
按照一般的說法,害死長孫無忌的是武則天,原因是長孫無忌堅決反對立她為皇后,因此武則天懷恨在心,通過許敬宗向皇帝進讒言,污蔑長孫無忌意圖謀反。唐高宗信以為真,削去長孫無忌的官爵,將他流放黔州。后來朝廷又派使者逼問長孫無忌,他最終被迫自殺。
但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問題,因為害死長孫無忌的幕后真兇,并非是武則天,而是唐高宗李治。長孫無忌與李治的關(guān)系非常特殊,論血緣關(guān)系,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論政治關(guān)系,長孫無忌是李治的大恩人,唐太宗冊立太子時,長孫無忌一直站在李治這邊。但是為何這兩人卻反目成仇了呢?
話說李世民臨死前,為李治選擇了輔政大臣,他們分別是長孫無忌與褚遂良。李治即位后,長孫無忌?檢校中書令,猶知門下、尚書二省?。我們知道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可是長孫無忌一人居然把持三省,國家的最高權(quán)力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長孫無忌還憑借自身權(quán)力,羅織罪名,害死李恪、李道宗等人。
可以說在唐高宗永徽年間,長孫無忌以輔政之名,行專權(quán)之實,這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不滿。在永徽五年,李治召見五品以上官員時,發(fā)了一次脾氣,?頃在先帝左右,見五品以上論事,或仗下面陳,或退上封事,終日不絕。豈今日獨無事邪?何公等皆不言也!?官員沒有上書言事,是因為長孫無忌控制著朝堂。
同年長孫無忌又在廢立皇后這件事上,與唐高宗發(fā)生矛盾。為了得到長孫無忌支持,唐高宗與武昭儀親自來到長孫無忌府上,?酣飲極歡,席上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繒錦十車以賜無忌?。然后又多次派人勸長孫無忌同意廢立,但卻被他嚴(yán)詞拒絕。
應(yīng)該說李治即位以來,一直對長孫無忌專權(quán)不滿,通過廢立皇后之事,他的不滿達(dá)到了頂點。后來李治在得到徐楙功的支持后,冊立武則天為皇后,并開始逐步掌握大權(quán)。到顯慶四年,長孫無忌被人告發(fā)謀反,人們一般認(rèn)為是許敬宗誣害長孫無忌,是受到武則天指使的,因此是武則天害死的長孫無忌。
這個也是存在問題的,此時武則天成為皇后不過三年,羽翼未豐,還沒有直接參與到政事當(dāng)中。直到顯慶五年,武則天才開始參與處理朝政的。此時如果沒有唐高宗李治的決策,以長孫無忌的地位,武則天是扳不倒的。直到上元元年,也就是在長孫無忌死后15年,唐高宗李治?追復(fù)官爵,以孫元翼襲封?,并讓其陪葬昭陵。
唐高宗為什么被人們嚴(yán)重低估?
李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在長孫氏所生諸子中排行第三。由于他得了風(fēng)眩病,眼睛無法看東西,就讓替他處理政務(wù)。武則天最后控制了朝廷大權(quán),于是人們對唐高宗的昏庸就堅信不疑了。不過,一些人有不同的看法
李治是唐朝第三代君主,在位33年。由于病弱,655年,在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后,他就讓武則天參與朝政,時人稱為二圣。對唐高宗在歷史上的作用,一般認(rèn)為他是個昏庸之主。范文瀾先生說:唐高宗臨朝,臣下來奏事,不會作判斷,要宰相提出意見,才算自己有了主意
他這種昏懦的性格,勢必扶植起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腐朽勢力,引導(dǎo)國家從亂到亡的道路。這樣的說法,把唐高宗這個人徹底否定了
主張高宗昏庸的觀點認(rèn)為唐高宗患風(fēng)眩不能視物,百官奏本常由武后代為參決。自顯慶五年起,政事都委托給武后,權(quán)力和皇帝相等。但武則天不久就作威作福,連唐高宗要辦的事也受她控制,唐高宗十分不滿
麟德元年,武后常讓道士入宮行厭勝之術(shù),被宦官王伏勝上告。高宗大怒,找西臺侍郎上官儀來商量。上官儀說:皇后專恣,海內(nèi)所不允,請廢之。唐高宗就命上官儀起草廢皇后詔書。不料武后安插在唐高宗身邊的耳目隨即將此事報告武后,武后立刻到高宗面前解釋
唐高宗昏庸懦弱,心有不忍,又怕武后發(fā)怒,竟說:我本來沒有廢你的心思,都是上官儀教我的。于是,武后指使許敬宗誣告上官儀、王伏勝和廢太子李忠謀反,都被處死,與上官儀有來往的大批朝官,都遭流放或貶官。從此,每當(dāng)唐高宗上朝,武后都坐在簾后,大小政事都參與裁決,升黜官員或生死大事,都憑武后決定。此后,唐高宗只是名義上的皇帝,直至弘道元年在洛陽宮中病死
與其相反的觀點認(rèn)為,說唐高宗昏庸是缺乏根據(jù)的。說他昏庸,最早見于新唐書。新唐書卷76則天順圣皇后武氏傳說:已得志,即盜威福,施施無憚避,帝也懦昏,舉能鉗勒,使不得專
同書卷105傳也說:帝暗于聽受。同卷褚遂良傳說:帝昏懦,牽于武后。歐陽修說他昏庸的主要論據(jù),認(rèn)為唐高宗為武則天所控制,并按其旨意貶殺了褚遂良和長孫無忌
其實,褚遂良被貶在武則天當(dāng)皇后之前,長孫無忌的被殺,是在武則天當(dāng)上皇后不久的事情。一些專家認(rèn)為,這時的武則天還沒有把皇后的位子坐熱,怎么就能夠盜威福貶殺高宗的顧命大臣?實際上,貶殺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的不是別人,恰恰就是唐高宗自己
在立武則天為皇后的過程中,這兩位老臣堅決反對,而一心想立武則天的是唐高宗,因而他是武則天最有力的支持者,很明顯,褚遂良、長孫無忌和唐高宗在立武后問題上產(chǎn)生了較大的矛盾。不僅如此,長孫無忌憑著國舅的地位,專橫跋扈,而褚遂良以顧托之重,也是悖戾犯上
兩人以元老重任自居,一心想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只是想著曾經(jīng)對唐高宗有功,根本沒有把高宗放到皇帝應(yīng)有的崇高地位,而唐高宗此時血氣方剛,對他們的表現(xiàn)早已不滿。當(dāng)許敬宗誣陷兩人時,唐高宗不派人仔細(xì)調(diào)查,立即削去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和封地,安置到邊遠(yuǎn)的黔州
已死于貶地的褚遂良,也被削去官爵。兩人的兒子都在放逐途中被處死??梢?褚遂良和長孫無忌被殺,是武則天的心愿,但更是高宗的旨意。整個過程中根本不存在唐高宗被武則天控制的問題,唐高宗的昏庸無從談起
一些人認(rèn)為,高宗顯慶以后,唐中央政府與吐蕃、突厥、高麗等或戰(zhàn)或和,以及研討方略、獎懲將士等全系唐高宗決策,對公卿宰臣的任用黜陟也是如此。從唐高宗去世到武則天稱帝,共經(jīng)歷了7年時間,武則天的力量主要是在這個時期集聚起來的,而在此之前,武則天雖然預(yù)問朝政,但權(quán)力有限,不能左右朝政
唐高宗在位的業(yè)績:
唐高宗在位前14年中,他的政績之犖犖大者主要有:
一、他繼續(xù)推行了唐太宗時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各項制度
二、唐高宗在位前期,至少是尚能維持國力于不墜,而統(tǒng)治區(qū)域還稍有擴展
三、唐高宗在位期間社會經(jīng)濟仍在向上發(fā)展。唐高宗政績之所以史書記載較少,也不突出,其原因可能是即位初期元老勛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權(quán)重,精明而又有才干的武則天為皇后后,又直接參與執(zhí)政
也有人指出,唐高宗根本沒有昏庸之舉。在即位之前,曾參決朝政,頗得唐太宗稱贊。即位之初,也勤于國政,每日臨朝,孜孜不倦。他不僅能夠遵循唐太宗的大政方針,而且也表現(xiàn)出了管理國家的才干。具體表現(xiàn)在他十分重視法制建設(shè)
他令長孫無忌等修成永徽律,還逐條對之進行注釋,寫成唐律疏議30卷頒行天下。他在即位之初,鼓勵臣下進諫,他自己也能很好納諫。他賞罰分明,對貪贓違法者堅決予以打擊,不留一點情面。褚
遂良就是因為低價強買中書省翻譯人員的土地,被左遷為同州刺史。他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討伐西突厥,鞏固了唐王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他有過錯,如容忍和支持武則天對王皇后、蕭淑妃的殘酷迫害,在對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等人的處理上,也沒有很好地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但這并不能說明他是個昏庸之君。用昏庸來解釋武則天參預(yù)朝政的原因,顯然是不妥的
上元二年,高宗風(fēng)眩癥加重,曾想禪位給則天皇后,使攝知國政,正式臨朝稱制。宰相郝處俊進諫說: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李義琰也附和郝處俊的意見,高宗無奈作罷
如果說高宗不是昏庸之君,那么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但如果我們說他真是個昏庸國君,那么史書上描述他尊禮大臣,問百姓疾苦,稱為永徽之政,有貞觀遺風(fēng),這又是怎么得來的呢?所謂的唐高宗昏庸,至今仍是一謎,令我們左右為難,無法圓滿解釋
在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quán)的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醞釀?wù)儠r,他態(tài)度堅決,竭誠勸諫;在準(zhǔn)備政變時,他日夜奔波,內(nèi)外聯(lián)絡(luò);在政變之時,他不懼危難,親至玄武門內(nèi)。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1〕
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后,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淵把帝位讓給了李世民,長孫無忌升為左武侯大將軍,后任吏部尚書,晉封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唐太宗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長孫皇后一再說:“妾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愿兄弟復(fù)執(zhí)國政?!薄?〕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漢朝呂氏、霍氏等專權(quán)的教訓(xùn),長孫無忌自己也要求遜職,但太宗不聽,拜長孫無忌為宰相,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為唐太宗奪取皇位,長孫無忌確實立有殊功,但擔(dān)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還不夠。不能說長孫無忌不喜歡權(quán)勢,但他為人謹(jǐn)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歷史上許多外戚,依恃女兒或姐妹“椒房之寵”,肆無忌憚地攫取權(quán)力。他以盈滿為戒,懇請?zhí)谂鷾?zhǔn)他辭去宰相要職,長孫皇后也為之請求,太宗不得已,讓他辭去了尚書右仆射,而拜開府儀同三司。這一年,唐太宗在文武大臣的陪護下,親至長安西郊祭祀,起駕返回時,特令長孫無忌與司空裴寂二人升用金輅以示寵幸。貞觀五年(631年),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人,以元勛封每人一子為郡公。貞觀七年,太宗冊書,任命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堅決推辭不受,太宗不準(zhǔn),還特意寫了一篇《威鳳賦》,賜給長孫無忌,追思創(chuàng)帝業(yè)之艱難和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
唐太宗認(rèn)為把朝廷要職授予長孫無忌,不是因為他是皇后的哥哥,而是鑒于他的才行。長孫無忌在玄武門兵變中表現(xiàn)出不凡的才能與膽識,太宗即帝位后,在一些重大事務(wù)上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如貞觀元年時,突厥因天災(zāi)人禍,內(nèi)部矛盾激化,多部反叛,實力大衰,朝廷中許多大臣請求乘機出兵攻打突厥,但唐與突厥不久前剛訂立盟約,太宗有些猶豫。長孫無忌說:“虜(突厥)不犯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薄?〕認(rèn)為“今國家務(wù)在戢兵,待其寇邊,方可討擊。彼既已弱,必不能來。若深入虜廷,臣未見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為宜”〔1〕。唐太宗采納了他的意見,放棄了馬上出兵的打算。又如,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制,不顧許多大臣(如魏征、李百藥、顏師古等)的反對;貞觀十一年,詔令以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為首的二十一名親王為世襲刺史,以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為首的十四名功臣為世襲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詔,一般大臣不敢再諫,但侍御史馬周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寧仍冒死諫諍,唐太宗根本不聽。最后,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被封功臣呈遞了抗封的表文,長孫無忌又通過自己的兒媳長樂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請求,說:“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nèi)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唐太宗才不得不“詔停世到刺史”〔7〕。
可見,長孫無忌是有一定膽識和才能的。但他在貞觀朝權(quán)重?zé)o比、恩寵無匹的特殊地位,是否與他是唐太宗的妻兄有關(guān),對此歷史學(xué)家紛說不一,可以肯定的有兩點;一是在唐太宗內(nèi)心深處,長孫無忌最可信賴,在這一點上,不但被提拔于仇敵手下的魏征不能與之相比,就是秦府舊人、名相房玄齡也稍有遜色;二是長孫無忌身兼外戚和元勛的雙重身份,比較注意避嫌,與歷史上某些驕橫外戚絕不相同。貞觀十二年,唐太宗親幸長孫無忌府第,十六年,拜長孫無忌為司徒,十七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勛的大臣圖形于凌煙閣,以彰其功,長孫無忌排在第一位。綜觀,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推心置腹的忠臣良佐,是對貞觀朝有特殊貢獻(xiàn)的人物,這是他的主要方面。但是,他在對待君主、處理與唐太宗的關(guān)系上,也有明顯的局限。
貞觀后期,唐太宗心驕志滿,魏征多次提出批評勸告,唐太宗口頭接受,行動難改,許多大臣都阿諛奉承,歌功頌德,這些人中也包括長孫無忌。貞觀十八年四月,唐太宗幸臨太平官,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人臣順旨者多,犯顏者少,今朕欲自聞其失,諸公其直言無隱?!边@應(yīng)該是勸諫唐太宗的良機,但長孫無忌等人卻違心地說:“陛下無失?!薄?〕當(dāng)時,只有劉洎和馬周談了太宗的過失。同年八月,太宗對長孫無忌說:“人苦不自知其過,卿可為朕明言之?!庇忠淮瘟铋L孫無忌談自己的過失。長孫無忌說:“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將順之不暇,又何過之可言?!碧铺诋?dāng)即就指出這是“曲相諛悅”〔8〕。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難得征求大臣們意見,長孫無忌卻以阿諛代替忠諫,這是他作為名臣良佐的缺陷。
晚年,唐太宗最煩心的是太子問題。貞觀十七年四月,李承乾被廢,之后,最有資格被立為太子的,是長孫皇后的另外兩個兒子: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兩人相比,李泰的條件更為優(yōu)越,首先他是長孫皇后的次子,比李治年長九歲,唐太宗對他思寵逾制,令其在王府中置文學(xué)館,聽任其招攬賢人學(xué)士,賞賜甚至超過太子,還不時在言談中暗示要立李泰為太子,待承乾被廢之后,又“陰許立泰”。李治是長孫皇后的三子,唐太宗的九子,不論從年齡還是父子感情看,均處于劣勢,但舅父長孫無忌卻大力支持,“固請立晉王治”〔9〕。李泰、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長孫無忌為什么棄太宗所寵,而要立李治呢?這并非私人感情,而是有重要政治背景的。
唐太宗統(tǒng)治后期,長孫無忌在朝臣中權(quán)重?zé)o比,為了在太宗之后仍維持這種局面,長孫無忌希望未來的皇帝,即今日的太子,應(yīng)該由一個仁孝聽話的外甥充當(dāng),這樣,自己會得到尊重,權(quán)勢會得到保障。因晉王李治生性懦弱,成為他極力支持的對象。而魏王李泰則不同,從小聰明絕倫,稍長善作詩文,成人后喜好經(jīng)籍、輿地之學(xué),從貞觀十一年開始置文學(xué)館收納士人,文武官員也紛投門下,形成一股政治勢力。李泰恃才不恭,上品官員不放在眼里不說,關(guān)鍵是不去爭取舅父對自己的支持。長孫無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黨羽,絕不是他這個舅父,所以不愿李泰立為太子。
兩子爭立,一邊是才華出眾的李泰,一邊是懦弱少能的李治,按理說,立李泰是自然的,但唐太宗不能。李泰集團的主要成員是功臣子弟,他們靠祖上資蔭,身處高官,奢侈放縱,希望通過李泰當(dāng)皇帝,達(dá)到驅(qū)逐元老,自己掌權(quán)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則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績、褚遂良等。長孫無忌既是唐朝的開國元勛,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貞觀政治的忠實執(zhí)行者。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貞觀政治依然堅持下去,只能靠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輔佐,而絕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幫紈绔子弟。為此,他不得不舍愛立李治為太子。由于李治仁弱,不像自己,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后,思想仍在動搖反復(fù),一度又向長孫無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英果”似己的三子吳王李恪,被長孫無忌擋了回去,說:“晉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君乎?〔10〕唐太宗只好作罷,臨終前,將輔佐李治的重任托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長孫無忌以回天之力促成李治繼立,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立即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長孫元忌辭去了知尚書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唐高宗即位初年,實際執(zhí)政的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忠實執(zhí)行唐太宗的遺訓(xùn),繼續(xù)推行貞觀政治:貫徹均田今,社會經(jīng)濟進一步繁榮發(fā)展;貫徹以詩賦取士,增加進士科人選,擴大統(tǒng)治基礎(chǔ);親自組織編寫《唐律疏義》,并將之頒行全國,進一步完善了貞觀法制;又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亂,有力地維護了大唐王朝的統(tǒng)一;特別是恢復(fù)執(zhí)行唐太宗晚年曾一度中斷了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終結(jié)了長期對高麗的戰(zhàn)爭,順民情,得民心。高宗統(tǒng)治初年,即永徽年間,唐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法律、軍事各方面都比貞觀時期有所發(fā)展,被封建史家譽為“永徽之治”,常與“貞觀之治”相提并論。這一成果的取得,有賴于長孫無忌的忠心輔佐,有賴于股肱大臣們的齊心協(xié)力,特別是受顧命之托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二人“悉心奉國,以天下安危自任”〔1〕。唐高宗對二人也是格外尊重信賴,“恭己以聽之”,尤其是長孫無忌,“以元舅輔政,凡有所言,上無不嘉納”〔12〕。
后高宗逼死長孫無忌,如樓上所說
所以唐太宗還是比較喜歡長孫無忌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7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