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城門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說法我們并不陌生,北齊杜弼《檄梁文》記載道:
“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p>
在古代,大多數(shù)的建筑都是木制的,大門也是木制的,關系到一城安危的城門也是木制品,對于這種安全系數(shù)不高的木質城門,那么在古代戰(zhàn)事發(fā)生時,豈不是一把火便能攻下一座城?那為何古書中鮮少有放火燒城的記載呢?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南北朝時期,東魏將軍侯景率十萬大軍來到河南,后來,他們背叛了東魏,向西魏投降,又向南方的梁朝投降。
梁武帝不聽大臣的勸告,封侯景為河南國君,同年八月,蕭淵明奉梁武帝之命攻打東魏,九月,軍隊包圍了彭城,十一月,東魏派人營救彭城。
結果東魏活捉了蕭淵明,梁軍死傷數(shù)萬人逃走。勝利后,杜弼給梁朝寫了一篇挑釁性的演講,指責梁朝接受侯景投降,斷絕與鄰國的友好關系。果然,侯景發(fā)動叛亂,給梁朝帶來了多年的政治動蕩。
還有個民間故事是說,在春秋時期,有一次宋都城的城門意外在夜里著了火,火勢非常兇猛,人們和士兵都趕來滅火,將護城河的水用來滅火,因為其他地方的水太遠了。
護城河是由人工挖掘,包圍整個城市、皇宮、主樓的殿戰(zhàn)壕,然后注入形成人造河流改道,城墻的壁壘,具有防御作用,一方面,維護城市安全,或動物停止進攻的庇護而另一方面,這是古人的防御用的水。
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下,火終于被撲滅了,由于救火,護城河里的水干涸了,河里的魚也因缺水而死,現(xiàn)在用這個短語來比喻無辜的痛苦。
不過既然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頭做的,木能取火是小孩都知道的道理,為什么沒有人用火來攻打它呢?
火燒城門的難度很大
歷史上也有很多火燒城門的故事,一四六一年,楚國公爵的宦官曹吉祥與楚國公爵石亨聯(lián)手,在首都發(fā)動叛亂,企圖殺害明朝皇帝朱祁鎮(zhèn)。
由于造反一事的意外泄露,曹氏二人只好在夜里驚慌失措。石亨攻打東門時,放火燒毀了東門,但令石亨沮喪的是,守在東門的守軍非但沒有撲滅大火,反而火上澆油,火勢越來越大,成功地阻止了叛軍的進入。
但是這種情況只出現(xiàn)在沒有其他退路的情況下,因為一般情況下城門燃燒不起來,即使是燃燒,守軍會將石頭,磚塊,成堆的堵住城門,造成雙方無法通過的局面。
并且城門的頂部留下一個缺口,一旦遇到門外起火,守軍就可以通過缺口倒水,這樣就能迅速撲滅大火。
另一個環(huán)境因素是,一般城門都有護城河,此外,為了加強對城門的保護,守軍對城門的保護非常徹底,敵人很難接近城門。
對于守軍來說,守住城門十分重要,城門的失守就等于城市的陷落。所以城門附近部署的兵最多,而且都是精銳兵。
在城門上有一座城門塔,上面全是士兵,他們指揮著,一眼就能看到敵人的一舉一動,射箭或扔石頭,倒水,扔火球等,給圍攻的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那些試圖燒毀城門的人都暴露在空曠的地方,顯然很難進攻。
與此相比,最好的方式不是火燒,而是用梯子爬過城墻,或者用牛車、建筑牛車、石車等分散守軍的注意力,以便掩護他們的同伴,在當時這才是沖入城門的利器。
最重要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燒掉大門。城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做城門的木材是經常到山上去砍削年前那些巨大的木材,而木材是堅硬的,一般使用的是棗木、榆木等木材,奢侈的以鐵樺木為原料。
這木頭是防火的,一時燒不著它,而且這些門很厚,即使它們被燒掉了,也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燒穿。城門做好以后還會進行防火的處理,在門外用鐵包,穿著厚銅釘,經過這樣的處理后,就算是在城門上覆蓋著稻草都不會燃燒。
即使燒了大門,也很難進去。明朝的皇帝朱棣,不僅加固了北京的城墻,還加固了城門的防御,以防止攻城車、木材、火等對城門的攻擊。
在大門后面,他用鐵釘和鐵板搭起一把結實的木鎖,鐵鎖可以上下移動,利用滾動原理,隨時控制門鎖的落地。即使敵人燒了門,也不會燒了鎖,更不會把它砸了。這種結實的木鎖叫作千斤閘,可以說是保護城門的神器。
看似脆弱的城門,實則最為危險
在古代,戰(zhàn)爭經常爆發(fā),如果你想攻擊另一座城市,你必須突破它的城門,在攻城時,古人基本會選擇梯子或攻打城門。
在炸藥出現(xiàn)之前,大批軍隊必須穿過城門才能進入城市。后來,隨著火藥的發(fā)明,人們可以吹倒長城或用火轟擊它,讓大批軍隊進入城市,但簡而言之,通過城門是最方便的。
與堅硬厚實的磚瓦相比起來,城門是一城最脆弱的地方,畢竟,與厚墻相比,城門只是一塊木頭。
古代的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如弓弩、弩和火箭,把石柱扛在門上,以攻破城門。敵人用最多的攻城門樓是爬梯子,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最大的破壞,也是最愚蠢的。
因為城門是古代戰(zhàn)斗中最重要的火線,防御方是最重要的,必須精心布置。城門的上層會有重兵把守,守衛(wèi)城門的士兵會用石頭、弓箭、甚至火和油來保護自己不受敵人的攻擊。它比墻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堅固。
古人的智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長期戰(zhàn)爭的攻城實踐,雙方的策略可能更比我們現(xiàn)代人想的多得多,畢竟,他們一直都在實踐,他們并沒有想到用火來攻擊城門,而是火攻城門的難度系數(shù)太大,不實用。
對于古人來說,由于技術的不發(fā)達,低端的條件創(chuàng)造了他們的防御模式。但是古人并不愚蠢,他們非常聰明,對于城市防御,他們充分利用一切,保持最好和最穩(wěn)定的防御模式。
例如,古城門也有一個特點,就是門是推著開的,而現(xiàn)在我們每個家庭使用的防盜門是反方向的。這種開門的方式也是為了更好地抵御外敵入侵。
想象一下,如果門向外推,所有的防御都會暴露出來,現(xiàn)在農村的許多城門,都還保留著古城門推開這一點的防御優(yōu)勢。
一般來說,主城門是一座城市防御的重點,守城方會嚴格把守主城門。在真正的戰(zhàn)爭中,圍城部隊很難靠近大門,更不用說放火燒大門了。
大多數(shù)城門都是用鐵覆蓋的,或者是用鐵覆蓋的,因此無法焚燒,甚至無法點燃一塊木板,有些門甚至有好幾個門,即使一扇門燒毀了,還有另一扇門。
從外面闖入大門就意味著闖入這座城市,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從外面破門而入往往更危險。
由于古代人們在修筑長城時,考慮到城門被攻破后的后果,所以他們經常在城門后修建一個甕城,專門用來對付敵人攻破城門的情況。
古城墻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采用了許多先進的設計理念。古人在修筑城墻的時候,有時會故意把城門設計成薄弱環(huán)節(jié),引誘敵人從城門進攻,那些進入大門的人以為他們已經突破了大門,但實際上他們處于更大的危險之中。
“甕中捉鱉”用來形容被困在甕城中的敵人。
在清朝,當田靜在保衛(wèi)戰(zhàn)中,曾國藩領導的湘軍攻打太平天國的田靜。為什么他們寧愿花時間和精力挖掘隧道,而不是攻擊城門?恐懼是甕城的力量。如果敵人一旦進入城門,在鎖上后,敵人真的變成了甕中之鱉,除了投降別無他法。
因此,作為進攻方的古代士兵,并不是不愿意燒毀城門,而是害怕燒毀城門。因為破門而入,也意味著進入更危險的甕城。然而,只有在從前落后的時代,甕城才能體現(xiàn)出力量。
結語
任何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結合了時代和人民的需要,古時候是冷兵器時代,不只是現(xiàn)代人會考慮可能性和性價比,攻城軍能想到的進攻方式防御軍也能想到。
城門作為一城最重要的關口,它的設計也十分講究,除了木材是考究結實的材質以外,還會在城門上進行精密的保護,覆蓋打造上更結實堅硬的皮包鐵。況且城門的重要性誰都知道,防守方會抱著必死的決心也要守護好一城之門,在戰(zhàn)爭中會采取各種隨機應變的防御方式將城門封死。
這在當時的社會,如此的防御程度已經綽綽有余,最初以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城門,隨著越來越的加強,已經不是進攻的重點,攻城也不會再用火燒這種雞肋的方式。
參考文獻:
《檄梁文》
中國有一句古話: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古代社會,人們?yōu)榱藸帄Z政權,常常會爆發(fā)戰(zhàn)爭,勝利的人就會開辟一個新的朝代,而失敗的人就會退出歷史的舞臺。
戰(zhàn)爭勝利與否的標志就是當時朝代的都城有沒有被攻破,這是最后的防線,每個朝代的都城周圍都會有一堵城墻,用以保護城中人的安全,所以侵略者想要推翻王朝的統(tǒng)治,就必須要突破這層圍墻。
按理來說,作為一個朝代統(tǒng)治的區(qū)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保護措施應該是極難攻破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個印象,古代的城門都是用木頭建造的。
可是即便是木頭,在一些影視劇甚至是史書中,人們也會發(fā)現(xiàn),侵略者們會用厚重的樹木去撞城門,或者直接借助梯子去翻越城墻,那么既然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為什么不直接用火燒呢?
木材的燃點很低,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常識,即使在古代,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時期,人們也會將木材當做燃料去照明或者是用來燒飯,所以道理都是懂的,火燒城門的方法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可是為什么沒有人去付諸實踐呢?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用厚重的樹木去撞擊既費人力也費精力,而搭建云梯去翻越城門看起來似乎更加的笨重,守城的人只要往下投擲石頭,攻城的士兵就很難翻越城墻,即使沒有被這些石頭砸中,不小心摔下來也是非死即傷,這種方式無疑只會增加攻城的危險性。
其實火燒城門的方式,聰慧的古人們當然會想到,也有真正付諸實際的,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太監(jiān)曹吉祥的子嗣曹欽準備起兵反叛,在攻城的時候,就采取了火燒城門的方法
隨著大火愈發(fā)猛烈,木頭做的城門也開始一點一點被燒毀,這個時候,守城的士兵們不僅沒有取水來撲滅,反而在城門的地方加了很多易燃物,這可把攻城的士兵看得一愣一愣的,乍一看,這是要投降了嗎?
在里外加火的情況下,很快,城門就被燒的一干二凈,正當攻城的士兵準備進城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大事不妙,由于火勢太大,城門雖然被燒毀了,但是卻將攻城的士兵堵在了外面,無法進去。
這下反而輪到攻城者準備滅火了,可是這火哪有那么快被熄滅,沒過多久,明英宗的援兵也到了城外,將這些叛軍一網打盡,于是由宦官的子嗣引發(fā)的一場叛變就這樣結束了。
曹吉祥的子嗣雖然反叛失敗了,但至少告訴后人一件事:城門萬萬不可用火燒。
其實就算用火燒城門,也不一定可以將城門燒毀,古代的都城都有“護城河”,即便是城門被火燒,守城的人也可以輕而易舉的將大火熄滅,“火燒城門”的方法似乎被造城的人一眼望穿了。
不僅有護城河的維護,設計者在城墻的下方都會留有一定的縫隙,守城的人連城門都不用出,往縫隙里灌水就可以熄滅火勢了。
在中國古代,城門在整座城池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戰(zhàn)爭年代也好,和平年代也罷,只要是在冷兵器時代,城門就關乎著城內幾十萬百姓的安危。一般來說,城池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只要把他們拿下,攻城方基本就可以宣告勝利。然而,對那些攻城的將士們來說,他們在攻城時寧愿爬云梯登上城墻,也不采取火攻的戰(zhàn)術燒毀木制城門,這是為何?
第一,城門其實非常堅固。一般情況下,存在于歷史上的城門都是非常堅固的,施工時,百年老樹,甚至是千年老樹的軀干部分才是城門的首選材料。其次,為了保證其堅硬程度,還要選用鐵樺木(棗木也可以)這樣高級的木材,而且它們還有一定的防火性。
最后,城門上還要上涂上一層漆,有條件的話,還要加上銅釘、鐵條等材料,使得整個城門的堅固性和防火性大大提高。如果攻城方采用火攻,不但不會使城門燃燒,甚至還會貽誤戰(zhàn)機,使守城方有喘息的時間,白白喪失勝利的機會。
第二,城門在設計之初都采用了滅火設計。眾所周知,城池一般都建在近水地帶,即使沒有水,城主也要差人挖一條護城河出來,和護城河就是滅火利器。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襄陽護城河的平均寬度就超過了180米,最寬處達到250余米。每逢戰(zhàn)事吃緊時,城內軍民就取護城河的水用來滅火。
此外,襄陽護城河還有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據《襄陽縣志·歲修章程》一文記載:宋郭杲舊設二閘,盛漲之時閉北閘,開南閘,放渾水入漢(漢江);大水既退,則閉南閘,開北閘,導清水入壕,方法極為盡善。由此可見,護城河非但可以滅火,還不用擔心在雨季時發(fā)生洪澇災害,有護城河存在,放火燒城門這種操作就完全不可行。
第三,即使燒毀了第一道城門,后面還有埋伏等著他們。甕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設施之一,有著“天下第一甕城”之稱的中華門不僅具有三道甕城,還有四道門垣,內有2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余人,一旦城門起火,也可以隨時撲滅。另外,在公元1561年,忠國公石亨謀反,他為了盡快沖進宮里,選擇了縱火燒門這個方法。然而,守軍不但不滅火,反而給大火添柴,以至火勢越來越大,叛軍反而死傷嚴重。
事實上,一旦攻方放火燒城門,守軍第一反應不是滅火,而是加大火勢。只要火勢變大,站在下面的叛軍首先就會被波及,他們不但靠近不了城門,反而會因為強行闖入產生死傷,守軍再趁勢撒一些油下來,這場仗也不用再打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8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