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安祿山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這一場安史之亂原因就是安祿山,因為唐玄宗在統(tǒng)治的后期不作為,而且那時候還懷疑安祿山跟唐玄宗有一層的三角關系,總而言之就是有著許多的原因,所以安祿山才會帶頭造反,不過在造反前唐玄宗也是有收到消息的,但是唐玄宗卻毫無在意,所以因為這樣的原因導致最后被敵人追殺。
在造反后的一年,安祿山就被自己的兒子除掉了,后來他的兒子就領導起了叛軍,但那時候并不能將這一場戰(zhàn)爭稱為安史之亂,雖然他的兒子當了領導人,但是最后也被別人害死了,而且后期的領導人并不姓安,之所以稱為這個名字,都是因為安祿山跟史思明兩人帶的頭,雖然他們二人很早離世,但這一場戰(zhàn)爭跟他們離不開,所以就稱為這名字。
而且這一場戰(zhàn)爭打了接近八年時間,完全是因為唐玄宗的問題,他過度寵信宦官,而且還不了解戰(zhàn)爭其中的形勢,只會抗壓勤王之師的將領,最后從各地趕來的節(jié)度使都對皇帝不滿,所以在圍剿的時候并沒有出全力,因此才會持續(xù)了八年時間。
所以小編覺得如果唐玄宗要是有著聰明的頭腦,那么安史之亂也不會打八年之久,唐朝也不會因為這一場的戰(zhàn)爭導致國家不振,不過那時候他也比較老了,沒有年輕時的勇氣跟智慧,一味變得昏庸起來了,所以他將李隆基一生的心血給毀掉了,這可以說是非常悲哀,不知道大家對這件事怎么看?
安祿山雖然起兵造反后一年多就死了,但大唐朝廷并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徹底殲滅叛軍,平定叛亂。安祿山死后先后三個叛軍首領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期間,叛軍主力尚存,雖然凝聚力越來越差,但一直到安史之亂結束也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安史之亂最終平定也是半拉子工程,是靠認可叛軍殘余勢力實際割據地方結束的。叛軍殘余勢力形成的河北三鎮(zhèn),之后一百多年一直是大唐朝廷最頭疼的問題。
天寶十四(755年)年十一月初九,范陽平盧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發(fā)動叛亂,起兵造反。跟隨安祿山起兵的邊軍編制兵力有范陽鎮(zhèn)(兵力91400人)、平盧鎮(zhèn)(兵力37500人)、河東鎮(zhèn)大同軍(9100人)等部,多達138000人,是全部大唐邊軍的三分之一左右。安祿山還驅使了同羅、契丹、奚等胡人部族共同叛亂。安祿山叛亂時的實力,在中國歷史上的體制內造反中,堪稱空前絕后了。
安祿山雖然兼任河東節(jié)度使,但大部分河東鎮(zhèn)兵力沒有跟隨安祿山造反。安祿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殺害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楊光翙,讓河東鎮(zhèn)暫時陷入混亂。安祿山橫掃河南河北時,各路邊軍都沒來得及回援,內地沒啥有戰(zhàn)斗力軍隊,安祿山很快一路占領洛陽、直逼潼關。邊軍陸續(xù)回援,戰(zhàn)線在潼關一帶穩(wěn)定下來。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以河西軍隴右軍邊軍為主力的哥舒翰部20萬人出關作戰(zhàn),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唐軍最大的一只重兵集團河西隴右軍基本覆滅。
潼關慘敗后,叛軍進入關中,唐玄宗逃往四川。唐玄宗逃亡途中,發(fā)生了馬嵬坡之變,楊國忠楊貴妃被殺。馬嵬坡之變后,太子李亨前往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唐玄宗繼續(xù)前往四川。李亨到達靈武后自行繼位,成為皇帝,史稱唐肅宗。
安祿山晚年是個大胖子,身體其實很差,應該有嚴重糖尿病之類癥狀。安祿山起兵后,很快就病重不能正常理事,喜怒無常,宛如瘋子。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祿山兒子安慶緒、謀士嚴莊等人合謀殺掉了安祿山,安慶緒成為新的首領。安祿山起兵造反開始到被殺,不到13個月,事后看造反對他自己其實毫無意義。
安慶緒沒有安祿山的威望,叛軍內部開始四分五裂。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發(fā)動反攻的唐軍先后收復長安和洛陽,安慶緒逃往鄴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軍九家節(jié)度使在圍困鄴城的安慶緒數(shù)月后久攻不下,原本已經降唐的史思明重新背叛唐朝,起兵從范陽南下救援鄴城。唐軍與史思明交戰(zhàn)中慘敗,諸軍皆潰,這是哥舒翰慘敗后唐軍又一次戰(zhàn)略決戰(zhàn)失敗。
史思明進入鄴城后殺安慶緒,成為新的叛軍首領。叛軍再度占領東都洛陽,唐朝形勢又重新回到安祿山起兵初期危在旦夕的時代。唐軍此時的主要軍事將領李光弼(郭子儀鄴城慘敗后失去兵權在長安為官)還算得力,局面還能維持。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在洛陽附近的邙山與史思明大戰(zhàn),因為唐軍內部李光弼與仆固懷恩等人的矛盾,唐軍大敗。史思明乘勝直逼潼關,看起來很有機會再次占領關中。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殺史思明成為新的叛軍首領,叛軍內訌自然不再威脅關中。史朝義的號召力更差,叛軍內部實質已經四分五裂。
廣德元年(763年),叛軍首領史朝義被唐軍斬殺,安史之亂表面上平定。但安史叛軍殘余勢力并沒有真正被剿滅,唐軍也無力徹底消滅叛軍。叛軍余部向唐軍投降,但實際繼續(xù)割據一方,形成四個河北藩鎮(zhèn)。其中的三個藩鎮(zhèn)被稱為河北三鎮(zhèn),一直是唐朝后期的心腹大患。
是因為安史之亂不僅僅是安祿山的反叛,而是四個人的反叛。在安祿山死后,其子安慶緒就做了大燕的皇帝,而安慶緒死后,猛將史思明又將大燕的旗幟重新扛起,后來史思明沒了,他兒子史朝義也上了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9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