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戰(zhàn)國魏國版圖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魏國(前403—前225)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同時也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周顯王二十五年(前344)稱王至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為秦國所滅,共179年。
它的領(lǐng)土包括現(xiàn)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陜西東部、河北南部,基本上就是當(dāng)時的橫跨黃河,位居中原地區(qū)。當(dāng)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周顯王五年(前364),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這之后魏國稱為梁國。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它的版圖卻是支離破碎的,這之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歷史。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于魏國地處中央四戰(zhàn)之地,憂患的環(huán)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zhàn)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jīng),依法治國,魏國呈現(xiàn)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zhàn)國250余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rèn)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但在以后的戰(zhàn)爭中,魏國"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為秦國所滅。
從它百余年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魏國走了一個先起后落的過程。
三家分晉以后,魏國最先強大起來,魏文侯率先任用李俚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第一任霸主。更難能可貴的是,魏文侯還聯(lián)合三晉東征西討,基本上是把周邊所有的國家都虐了一遍。
魏國不但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qū),攻滅了中山國,同時還侵占了楚國和齊國的部分城池,使得魏國的版圖達到歷史頂峰。這時候的魏國地盤包括:被攻滅的中山國地區(qū);韓國和秦國的之間的河西河?xùn)|地區(qū);韓國和趙國之間的小片地區(qū);還有中原大梁附近的一大片地區(qū),整個就看似一個凹字形包圍了韓國。
然而樹大招風(fēng),三晉畢竟是三個國家,他們會因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也會因為各自的利益而產(chǎn)生嫌隙。
趙國和韓國跟在魏國后面南征北戰(zhàn),往往大部分利益都被魏國所占,他們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少得多,分歧由此而產(chǎn)生!就此,三晉離心。之后魏國憑借超強實力先后進攻趙國和韓國,但分別在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中被齊國打敗。
兩戰(zhàn)過后,魏國逐漸衰落,而齊國秦國的相繼崛起,給魏國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魏國本來就處于各個國家的中間,何況它前期四處樹敵,各種招搖,結(jié)果自然是"出來混遲早要還"。再加上魏惠王在位時時而和秦國連橫,又時而與列國合縱,政策的搖擺不定更加導(dǎo)致魏國四面受敵!
不久魏國河西之地就被秦國銳士所攻占,河?xùn)|之地也難以為繼,魏國的國土不斷萎縮。在河?xùn)|部分地區(qū)被攻占后,魏國選擇割讓上郡給秦國以換得被侵占的河?xùn)|地區(qū)并設(shè)立河?xùn)|郡,此時魏國的版圖中間好像被韓國切開一樣分成兩半。
分分合合,雖說魏國通過變法走向了強國之路,但它的歷屆國君卻沒能懂得如何走上一條戰(zhàn)略布局的道路。一味地窮兵黷武四處征伐,最終導(dǎo)致了四面樹敵,墻倒眾人推,這也導(dǎo)致了它的版圖四散破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0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