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韓林兒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韓林兒確實死在朱元璋將其接往應(yīng)天府的路上,是朱元璋邀請韓林兒前往應(yīng)天府的,也是朱元璋派人去接的。那么韓林兒的死,朱元璋難逃干系,甚至可以說韓林兒就是朱元璋殺的,沒有人會對此有異議,畢竟這件事從頭到尾就只有朱元璋這么一個犯罪嫌疑人,除非韓林兒自己不想活了,對了還有一個嫌疑人,就是朱元璋派去接韓林兒的廖永忠,這個人在下面將會再次被提到。
那么韓林兒究竟是不是朱元璋暗中授意殺掉的,目前還尚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jù)可以證明這一點,但誰都知道韓林兒之死的最大受益人就是朱元璋,如果從犯罪學(xué)角度出發(fā)去推測這個問題的話,那么朱元璋就是本案的第一嫌疑人。
不過筆者個人還是不太相信朱元璋就是殺害韓林兒的主兇,原因就是他沒這個必要,為何這么說呢,我們且看一下當(dāng)時的形勢。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劉福通下令北方紅巾軍兵分三路北伐,這次北伐是北方義軍最鼎盛的時候,其目的就是攻克元大都,消滅元朝。不過由于三路大軍各自為戰(zhàn),最終相繼失利,劉福通裹挾韓林兒退守安豐。直到1363年,張士誠突然圍攻安豐,劉福通無奈只能向朱元璋求援。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韓林兒雖然是天下義軍共主,但除了劉福通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江南義軍根本就沒人將他放在眼里。而劉福通之所以甘愿以韓林兒為共主,也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而是當(dāng)年他與韓山童起事時對外宣稱的就是“山童,宋徽宗八世孫,當(dāng)主中國”,韓山童死后自然就是韓林兒“主中國”,在形勢還不明朗之前,劉福通根本不可能自立。
所以,韓林兒從一開始就一直是一顆棋子,他的命運也是早已注定了的。張士誠圍攻安豐的結(jié)果就是,劉福通被殺,但韓林兒被朱元璋救出來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根本就沒想過要殺韓林兒,為何呢?原來,當(dāng)時是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zhàn)的關(guān)鍵時刻,陳友諒的大軍正在圍攻洪都,在開戰(zhàn)前,朱元璋就曾擔(dān)心張士誠會與陳友諒兩面夾擊自己,從而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危局之中,陳友諒也曾聯(lián)系過張士誠這么做,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戰(zhàn)爭的最終結(jié)局又變得撲朔迷離了。
所以我們來看,當(dāng)朱元璋與陳友諒交戰(zhàn)時,他竟然不惜冒著與張士誠開戰(zhàn)的危險去救韓林兒,如果因為一個韓林兒而引發(fā)張士誠的不滿,甚至是發(fā)兵攻打的話,那還不如不救韓林兒。畢竟韓林兒在江南義軍中的威望非常低,況且此時劉福通已死,韓林兒更無任何利用價值,因此朱元璋救援韓林兒完全出于道義使然。
韓林兒被救出后,朱元璋也消滅了陳友諒,并被韓林兒封為“吳王”,這應(yīng)該算是韓林兒對朱元璋救命之恩的一種回饋吧,此后朱元璋成了天下義軍名義上的二把手。如果說朱元璋救韓林兒是有所圖的話,那這大概就是他唯一的目的了吧,不過有意義嗎?
完全沒有意義,因為早在朱元璋稱“吳王”之前,張士誠就已經(jīng)自稱“吳王”了。而且早在朱陳大戰(zhàn)之前,陳友諒就已經(jīng)自行改元建國了,所以朱元璋通過韓林兒獲得這個封號有什么實際意義嗎?沒有,也許還是出于道義,但道義在實力面前又顯得非常蒼白,陳友諒會因為自行僭越稱帝而造成內(nèi)部離心離德嗎?沒有。張士誠因為自稱“吳王”而為天下人所唾棄嗎?也沒有。
既然朱元璋沒想過利用韓林兒也沒有殺掉韓林兒的理由,那么韓林兒的死也有可能真的只是意外,又或者是廖永忠的擅自做主。前面說過,除了朱元璋之外,廖永忠也是一大嫌疑人。
為何這么說呢?廖永忠是明朝開國功勛,戰(zhàn)功卓著,但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史書記載說他僭越使用龍鳳圖案而被朱元璋賜死,“僭越”這個罪名可大可小,如果廖永忠真的只是單純的因為僭越使用了龍鳳圖案就被處死,那不免顯得朱元璋太過殘暴,但也許這只是一個表象,史書中還有一段關(guān)于廖永忠的記載,原話是這樣的:
“太祖遣永忠迎歸應(yīng)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大意是說,韓林兒溺死之后,朱元璋曾責(zé)備過他,后來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說廖永忠總讓讀書人窺測我的心意,想討要封爵,所以我很不滿,只給他封侯爵,而沒有公爵。
也就是說韓林兒死后,朱元璋曾斥責(zé)過廖永忠,而且廖永忠還懂得如何窺測朱元璋的心意。那也就是說,廖永忠極有可能被某些讀書人所誤導(dǎo),以為朱元璋讓他去接韓林兒就是要讓他秘密處死韓林兒,所以這才造成了韓林兒的死亡。
但其實朱元璋并沒有這個意思,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當(dāng)時天下篤定,想要越過韓林兒稱帝只需對韓林兒進行一番威逼利誘,令其自行退位就可。如此大費周章地處死韓林兒,絕不是朱元璋這么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所能做出來的。
所以基于此,韓林兒如果能活著見到朱元璋,只要他能及時讓位朱元璋,那么他一定會善終。
問題一:小明王怎么死的 被朱元璋派大將廖永忠送往南京(應(yīng)天府)路上,把船鑿漏了淹死,很可能是被迷昏或者捆綁后淹死,因為一人至少能掙扎,不一定能淹死,而且即使被淹死,大江里也不好找尸體。但是朱元璋都做到了,說明計劃很周全
問題二:小明王怎么死了 韓林兒是元末大宋紅巾軍領(lǐng)袖。父韓山童曾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韓山童犧牲后,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遣沉入江中。
希望你滿意……!
問題三:朱元璋為什么把小明王救回來再殺了他,既然想他死為什么不借刀殺人呢,然后在打著為小明王復(fù)仇的旗號不是 小明王,反元的首反,算社會主流反元名譽領(lǐng)袖,無論張世城,陳友亮前期都表面上擁護小明王
1前期為了搞好自己的名聲.在陳要殺小明王取而代之的時候救他,是有點協(xié)天子令諸侯的意思,表明自己很正派,
2.為了壯大自己,減少爭霸路上的競爭壓力。大家表面擁護小明王你殺了,天下人裝作給小明王報仇先滅的就是你,其次朱裝作實實在在擁護小明王,讓其他爭霸的以為朱目光短淺沒有大志會放松他,從而給朱J的機會
3.小明王沒有活著的利用價值了。后期最大敵人陳友亮滅了,張投靠元了,朱在西部,南部幾乎沒有勁低了,養(yǎng)著小明王也沒多大利用價值了,所謂大牌沒必要在拐彎抹角了,直接殺了,也可以振奮弟兄們,反了這么多年元我們要爭霸了!
純手打,望采納^ω^
問題四:朱元璋里面的小明王是怎么死的 《明朝那些事兒》寫的不錯啊。 寫得比較長,但都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打的,看看吧。 首先,朱元璋并非自己拉竿子起義,他投靠的是郭子興。而郭子興,徐壽輝和韓山童是當(dāng)時比較有氣候的宗教(明教,白蓮教和彌勒教)起義首領(lǐng),并在形式上統(tǒng)一于劉福通和韓山童的部隊。即朱元璋最初聽命于韓山童。 后朱元璋南渡長江開拓自己的根據(jù)地,與南方的徐壽輝和張士誠等以及元朝守將交戰(zhàn)。這時朱升的建議中“緩稱王”意指繼續(xù)歸順劉福通及韓林兒(韓山童之子),延用其年號相當(dāng)于在朱元璋與北元政權(quán)之間留有一個第三方勢力。 其后徐壽輝被陳友諒奪權(quán),劉福通被圍,朱元璋不聽劉基勸阻堅持馳救劉福通(想必朱元璋是希望劉福通勢力能夠在其消滅陳友諒之前繼續(xù)存在)。誰知劉福通城破身死,只救出了無用的韓林兒。 于是韓林兒的安置就必須解決,他沒有了自己的根據(jù)地,那么到了朱元璋這個“老部下”身邊,難道讓他繼續(xù)當(dāng)領(lǐng)導(dǎo)嗎?果斷剛毅的朱元璋于是對其痛下殺手……
問題五:元朝末期的小明王是怎么死的? 朱元璋遣廖永忠接韓林兒至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途經(jīng)瓜步(今江蘇六合縣南瓜埠),沉之江中,宋亡。
問題六:小明王是朱元璋殺害的嗎?歷史上如何》 龍鳳十年(1364)正月,朱元璋在取得鄱陽湖大戰(zhàn)勝利后,即吳王位。這時,宋政權(quán)已名存實亡,但元璋仍奉之為正朔。十二月十二日,朱元璋在平定南方割據(jù)勢力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之際,命廖永忠自滁州迎小明王、劉福通至應(yīng)天,船至瓜步(今江蘇六合南),將他們溺死.
問題七:元朝末年的小明王是怎么死在朱元璋的手上的 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韓林兒,韓林兒離奇的沉入江中,至于是不是為朱元璋所害,至今未有定論。
問題八:元末“小明王”韓林兒究竟死于何處? 元至正二十六年,韓林兒應(yīng)朱元璋之請南下,途中舟覆而死 肯定是朱元璋手下廖永忠干的,因為事后他自己承認(rèn)的 但到底是出自朱元璋本人的授意,還是廖永忠為邀功的擅自行動后世存在爭議
問題九:《朱元璋》電視中,為什么朱元璋要大虎去殺小明王時候為什么不明說,而是要胡惟庸送行的時候說呢 這是帝王的領(lǐng)導(dǎo)藝術(shù)呀。不想自己背上千古罵名呀,把罪責(zé)推到他人身上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1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