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諸葛亮打曹魏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一統(tǒng)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漢中,對曹魏發(fā)動的五次戰(zhàn)爭,歷經(jīng)7年。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發(fā)兵隴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先得后失。設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于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余家返回漢中。而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占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余日。同年秋天,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也即其沒有實現(xiàn)匡扶漢室,消滅曹魏的目標。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劉備白帝城托孤和平定南中地區(qū)后,諸葛亮幾乎一直在和強大的曹魏相較量,而沒有進攻明顯弱于曹魏的東吳。那么,問題來了,曹魏實力強于東吳,為何諸葛亮一直攻打曹魏,而不是東吳呢?
一
首先,根據(jù)《三國志》、《晉書》等史料的記載,在漢中之戰(zhàn)和夷陵之戰(zhàn)后,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疆域基本確定。在此基礎上,蜀漢的人口約為94萬人,兵力約為10萬人,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東吳的人口約為240萬人,兵力約為23萬人。與此相對應的是,曹魏人口約為443萬人,兵力約為50萬人。因此,非常明顯的是,蜀漢的兵馬,約為曹魏的五分之一,也即蜀漢和曹魏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當然,蜀漢和東吳之間的差距,則相對較小了??墒?,蜀漢丞相諸葛亮一直北伐魏國,而不是攻打實力相對較弱的吳國。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在筆者看來,鑒于蜀漢的實力,如果要和東吳交手的話,自然就沒有多余的精力兼顧曹魏。但是,一旦蜀漢停止進攻曹魏,無疑會給其帶來巨大的危機。
二
進一步來說,對于劉備建立的蜀漢,實際上國號不是"蜀",而是"漢",也即劉備將自己所在的勢力,視為漢朝的延續(xù)。也正是因為打出了匡扶漢室的旗號,劉備得以拒絕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忠于漢室的力量?,F(xiàn)在,魏文帝曹丕已經(jīng)篡漢自立,這無疑和蜀漢之間存在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所以,一旦蜀漢放棄北伐曹魏,很可能會失去忠于漢室力量的支持,削弱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甚至導致蜀漢內(nèi)部分崩離析,從而提前蜀漢的滅亡時間。
從這一角度來看,不管曹魏的實力有多強大,或者說消滅曹魏的勝算有多小,諸葛亮乃至于之后的姜維,都必須打出北伐曹魏的旗號,以此聚攏人心,保持蜀漢內(nèi)部的團結。由此,盡管東吳的實力要弱于曹魏,將主力用來討伐東吳,確實可以增加自己的勝算,可是,一旦這么做的話,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權衡利弊之下,諸葛亮不僅沒有討伐東吳,反而恢復了蜀吳聯(lián)盟。
三
白帝城托孤后,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大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zhàn)略,于公元223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從而促使蜀漢和東吳恢復了之前的聯(lián)盟,以此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另一方面,從客觀上來看,蜀漢不具備討伐東吳的條件。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后,蜀漢失去了荊州之地,在此基礎上,蜀漢想要進攻東吳,必須要有一支精銳的水師,以此沿著長江水陸并進。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師進入夷陵地區(qū),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營。但是,在夷陵之戰(zhàn)中,蜀漢的水師可謂損失殆盡。而更早之前,在襄樊之戰(zhàn)中,呂蒙偷襲荊州,不僅斬殺了關羽,更奪取了關羽精心打造的荊州水師。在此基礎上,諸葛亮手中自然沒有一支可以和東吳相抗衡的水面力量了。
四
最后,對于蜀漢來說,如果想要進攻東吳,就必須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船只,這對于本就弱小的蜀國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負擔。更為關鍵的是,即便蜀漢真的打造了一支水師,但是,這對于防御曹魏是沒有什么作用的。在和曹魏的作戰(zhàn)中,因為是在漢中等山川之地,所以并不需要水師。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東吳要比曹魏弱小,可是,蜀漢想要進攻東吳,很可能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反之,繼續(xù)北伐曹魏的話,主要還是步兵、騎兵之間的較量,還可以發(fā)揮巴蜀之地的山川之險,也即投入的成本并沒有那么高。從節(jié)約成本的角度來看,無疑是討伐曹魏更加劃算了。
除此之外,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蜀漢和東吳的實力都要弱于曹魏,二者之間更容易抱團取暖。但是,如果蜀漢進攻東吳的話,曹魏很可能不會幫助蜀漢,而是會趁機偷襲蜀漢,這讓本就弱小的蜀國更加困難,一旦蜀國陷入到兩線作戰(zhàn)的危險之中,很可能就要迅速走向滅亡了。換而言之,蜀國打魏國,吳國也許還能一起去打,畢竟魏國實力削弱對吳國也有好處,就算不一起打魏國,吳國出于隔岸觀火的需要,也不會趁機對蜀國下手背后插一刀,這就是諸葛亮的大局觀。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首先你這句話說的有問題,諸葛亮并不是不敢進攻東吳政權,而是諸葛亮沒有必要去進攻東吳政權。雖然東吳政權與蜀漢政權之間的淵源很深,從周瑜與諸葛亮的恩怨,到關羽身死,敗走麥城的恩怨,一直到劉備的夷陵之戰(zhàn)導致蜀漢政權大傷元氣。蜀漢政權與東吳政權的關系一直都不是很友好的,哪怕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孫尚香,這個也不能代表著東吳政權與蜀漢政權的關系好。
諸葛亮之所以這么執(zhí)著于北伐魏國,并不是因為諸葛亮仇恨曹魏政權。而是因為曹魏政權擋在了蜀漢政權的北方,如果蜀漢政權想要發(fā)展擴大自己的力量,他必須要把擋在他北面的曹魏政權給處理掉。否則蜀漢政權就一直會被曹魏政權困在成都平原,在三國時代對于成都平原的開發(fā)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是蜀漢政權在開發(fā)成都平原。成都平原雖然土地肥沃,可是人煙稀少。當時人們還是更傾向于北方,也就是曹魏政權所在的地方。
所以諸葛亮想要壯大蜀漢力量就必須要北伐,這個并不是諸葛亮所能決定的。如果諸葛亮不北伐的話,那么蜀漢政權就會被困住,沒有任何的發(fā)展機會,也就是說只能等死。諸葛亮不敢在進行北伐的同時還要招惹東吳政權,諸葛亮也不是神人,他不可能兩頭兼顧。不說別的,就說蜀漢政權自身的力量也沒有這么強大,也許是曹魏政權可以同時對兩個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
可是就蜀漢政權而言,諸葛亮只能暫時的放下對東吳政權的仇恨,一心的進行北伐,尋求擴大自身的機會。這個也是諸葛亮為什么數(shù)次北伐的原因,諸葛亮也知道自己的北伐會損傷蜀漢政權的國力,可是諸葛亮也沒有辦法,他必須要進行北伐。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而東吳曾經(jīng)五伐合肥,可是東吳連一座合肥城都打不下來,還能如何北伐?
第一次,公元208年,赤壁之戰(zhàn)后
這一年,曹魏敗于赤壁,孫權隨即北伐,其中周瑜攻江陵曹仁,孫權親自攻合肥,合肥守將為揚州刺史劉馥,孫權圍城數(shù)月不克,最終撤軍。
第二次,公元215年
這一年本來是曹操南征東吳未果轉而出征漢中的張魯,于是便留張遼、李典、樂進防守合肥。
孫權看到曹操遠在漢中,便發(fā)兵攻打合肥。
但這一戰(zhàn)成就的卻是張遼,史稱張遼威震逍遙津。張遼將孫權團團圍住,凌統(tǒng)親率三百近兵沖入重圍,甘寧則引弓掩護,呂蒙、蔣欽死戰(zhàn)拒敵,之后凌統(tǒng)死戰(zhàn)救出孫權,眾人逃脫后皆痛哭流涕。
這一戰(zhàn)令孫權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許多年以后,張遼已經(jīng)年老體病,孫權仍稱:“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第三次,公元233年
這一戰(zhàn),孫權被魏將滿寵所敗。
第四次,公元234年
這一年,孫權趁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之時,大舉圍攻合肥,這一戰(zhàn)守城的依然是滿寵,孫權大軍兵分三路,一路孫權親自率領,一路陸遜、諸葛瑾,另一路孫韶。
孫權久攻不克,魏明帝曹睿親自率軍救援,于是孫權撤軍。
第五次,公元253年
公元252年,孫權病逝,其子孫亮即位,諸葛瑾之子諸葛恪成為托孤大臣之首。
公元253年,諸葛恪不顧眾人反對,領兵北伐合肥,守城的是魏將張?zhí)亍?/p>
張?zhí)貓允匾粋€多月,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率20萬大軍趕到,諸葛恪無奈只能退軍,退軍路上司馬師斷其后路,諸葛恪逃跑,魏軍斬首逾萬人。
因此,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都是一根筋,蜀漢一定要出祁山,東吳一定要攻克合肥,但均無法成功。
與魏國相比,蜀漢和東吳的綜合國力相差甚遠,南方在當時遠未開發(fā)完成,三國的一統(tǒng)其實一直在等北方徹底完成整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2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宋朝為什么沒有皇子爭奪皇位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