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矶酄栃柕奈恼拢M軐Υ蠹矣兴鶐椭?/p>
在清朝歷史上,多爾袞是一位知名度極高,也是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根據(jù)史料記載,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在清朝的建立過程中,多爾袞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并且,在皇太極去世后,多爾袞手握重兵,大權在握。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多爾袞沒有直接稱帝呢?
一
首先,公元1643年,在愛新覺羅·皇太極去世后,多爾袞擁有稱帝的野心,不過,彼時的多爾袞面臨諸多強勁的競爭對手,也即但是的清朝并不是多爾袞一家獨大。對于愛新覺羅·皇太極這位皇帝,在臨終前并沒有制定由哪位皇子來繼承皇位。在此背景下,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都有爭奪皇位的想法。其中,就肅親王豪格來說,是皇太極的長子,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滿清正藍旗人。
二
和多爾袞一樣,豪格也在清朝初期南征北戰(zhàn),積累了赫赫戰(zhàn)功,加上自己是皇太極的長子,所以在爭奪皇帝之位上,豪格完全不落下風。雖然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支持自己,但是,在豪格的背后,還有原由皇太極親率的兩黃旗的支持。與此相對應的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的濟爾哈朗選擇支持豪格,而掌握兩紅旗的代善家族,則沒有站到多爾袞這邊。由此,對于多爾袞來說,在當時并沒有稱帝的絕對把握。一定程度上,如果當時的多爾袞貿(mào)然染指帝位,其失敗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
三
并且,清朝康熙皇帝時期的大臣——鰲拜,在當時也是反對多爾袞的。彼時,鑲黃旗護軍統(tǒng)領鰲拜手握重兵,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豪格為帝。在雙方劍拔弩張的背景下,多爾袞保持了清醒,并且選擇了一個比較理性的方案,也即多爾袞和豪格共同退出皇位的爭奪。在此基礎上,年幼的福臨,也即順治皇帝成為兩虎相斗的獲益者。在此之后,多爾袞率軍入關,逐漸掌握了清朝的大權。
四
最后,公元1648年,在多爾袞的構(gòu)陷下,豪格死于獄中,而濟爾哈朗等反對者也逐漸邊緣化。那么,問題來了,這個時候的多爾袞為什么不選擇廢掉順治,自立為帝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多爾袞已經(jīng)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了。清朝入主中原,多爾袞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如同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多爾袞幾乎享有皇帝的權力,沒有必要再篡位稱帝,背負罵名了。由此,縱觀多爾袞的一生,在皇太極去世時有稱帝之野心,不過沒有絕對的把握。等到順治皇帝在位時,多爾袞是有能力稱帝,但又沒必要稱帝。
崇德八年(1643年)農(nóng)歷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于盛京后宮,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時,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jīng)遭到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讬也不為代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么發(fā)言權。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tài)度所向卻能左右事態(tài)的發(fā)展?;侍珮O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從利害關系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xù)保持兩旗的優(yōu)越地位。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稱帝之初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力,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定實力,又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遠強于其他旗。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
多爾袞便是另一個競爭者。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后兩白旗和勇猛善戰(zhàn)的兩個兄弟則是堅強的后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雖然他不大可能參與競爭,但他的向背卻對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響,無論他傾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fā)生傾斜。因此,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讬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等都一起來到崇政殿。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上。雙方相爭,委決不下。
睿親王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多爾袞自立的條件還不成熟,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后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至是,禮親王代善等奉福臨登位,各王貝勒大臣等,共同誓書,昭告天地,同時宣布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改元順治。就這樣,多爾袞妥善地處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自己也向權力的頂峰邁進了一步。隨后,統(tǒng)治集團處理了反對這種新格局的艾度禮、碩讬、阿達禮、豪格及其下屬,穩(wěn)固了新的統(tǒng)治。多爾袞的這一方案,在客觀上避免了八旗內(nèi)亂,保存了實力,維護了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基本一致。當然,他這一提案,是自己爭奪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來的,是在兩黃旗大臣“佩劍向前”的逼人形勢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開始就高瞻遠矚、具有極廣闊的胸襟。
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后,大權在握,要是硬要稱帝也可以。但稱帝就意味著滿洲內(nèi)部的自相殘殺,就算以力服敵,一場內(nèi)訌必將使得滿族元氣大傷,這樣就算當了皇帝也沒多大的意思。再說多爾袞其人政治目光敏銳,志向高遠,早就立志要建立超過父兄的基業(yè),這就需要整合滿族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這樣經(jīng)過內(nèi)訌的滿族并不能給予多爾袞進軍中原足夠的支持讓他一展報負,更何況讓父兄兩代人辛苦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毀于一旦也不是他所愿意看到。他推舉福臨繼位,濟爾哈朗和他共同輔政的確是平衡滿族八旗幾派勢力最好的一個方案,并且巧妙的把豪格排除在外,又贏得了兩宮皇太后為代表的兩黃旗的支持,實在是當時錯綜復雜情況下對他最有利的。 無可否認,多爾袞是個內(nèi)心極其復雜矛盾的人,他的生命里有著太多的抉擇,非但關系到他和兄弟們的榮辱和身家性命,也關系到滿族整個民族的命運。他對權力帝位有著極大的野心,但也是胸懷大志勇往直前的創(chuàng)業(yè)之主,福臨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入關后也是他親自派車駕迎幼帝,福臨在北京的稱帝他是總導演,福臨的登基詔書是他領著滿漢群臣逐字逐句反復推敲而成的。他生前并沒有想廢掉幼主,雖然不能說他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但是他畢竟沒有走出這一步,這不能說他太優(yōu)柔寡斷,也不能說他勢不如人,卻只能說這是他權衡利弊審時度勢后所作的明智抉擇,這也與他的一貫行事作風相吻合。 另外孝莊雖然不掌權,可她還是起到了牽制作用,不管是否用情也好,她背后還有蒙古力量的支持,然而總體來說,實力不足以與多爾袞抗衡,如果他當時自行在北京稱帝,滿族內(nèi)部的分裂也將不可避免,孝莊背后的蒙古集團與豪格的集團聯(lián)合起來的可能性也很大,這在當時復雜的形勢下整個滿族很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這并不是多爾袞愿意看到的。 多爾袞有稱帝的心,但更有由他一手統(tǒng)一中原奠定大清江山的雄心壯志 。入關之初,他握有絕對兵權,稱帝可謂易如反掌,前明降臣勸進的也很多,他沒有稱帝就是為了上述原因。當時雖然清軍占領了北京,但是僅僅據(jù)有京畿四周的一小部分,南面有南明宏光政權,西面李自成占有半壁江山,四川有張獻忠,敵對勢力加起來有二,三百萬的軍隊,而清軍傾全國之力也不到十三萬,其中滿洲八旗也就五萬余人,所以這時的清朝統(tǒng)治是極其不穩(wěn)的,誰得天下都有可能。多爾袞只有大力集中權力維持最高決策層的正常運行并團結(jié)滿族所有力量才有可能完成統(tǒng)一中原這一艱巨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他選擇的戰(zhàn)略方針是先對付大順軍,對南明則不戰(zhàn)不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也正是由於李自成,張獻忠搶著當皇帝,搶地盤,而南明各個政權 也為了爭奪正統(tǒng)而內(nèi)斗的不可開交,才讓多爾袞的清軍各個擊破以風卷殘云之勢統(tǒng)一了大半個中國。試想如果農(nóng)民軍和南明能擯除個人私欲,聯(lián)合抗清,清軍再精銳也不可能統(tǒng)一全國。這正是作了皇帝的失了江山,而不做皇帝的得了江山。所以明末清初之際,多爾袞絕對是關鍵人物,他的識大體顧大局的政治素養(yǎng),與滿族社會他人包括他的同母兄弟的昧于各人私欲,還有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以及南明諸王將士,不可同日而語,而以后的代代清帝都應該好好感謝這位叔祖。多爾袞到死沒有看到九洲干戈息止的太平天下,也沒有做成皇帝,但他實際上是愛新覺羅家族真正君臨天下的第一人,他絕對是滿族的民族英雄,比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毫不遜色的一代豪杰! 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頗有作為的一個王朝。這個王朝最大的特征,就是所有的皇帝都比較勤奮能干,從努爾哈赤一直到光緒,沒有一個皇帝是嚴格意義上的“昏君” 。因為他們都清楚,以區(qū)區(qū)幾十萬人口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一千多萬平方公里,幾億人口的華夏文明,是不允許他們有昏庸的機會的,元朝的迅速瓦解就是它們的前車之鑒。 前面所說的基本上都是褒獎多爾袞的,于公。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是于私。 多爾袞一共有10個妻妾,6個蒙古人,1個滿人,3個朝鮮人,可以說也是妻妾成群,其中一個朝鮮人為他生了他唯一的女兒,是他26歲時才有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多爾 袞恐怕在生育方面有問題,要不這么多的妻妾只給他生了一個女兒。另據(jù)史料記載,給他生女兒的朝鮮女人是多爾袞在南征朝鮮時的戰(zhàn)利品。由此可想而知,這個女兒也不一定就是多爾袞親生的。就算是親生的,多爾袞拼死拼活的打下了大清江山,然后他當上了心儀已久的皇帝,那他歸天之后呢?這個皇位傳給誰呢?是傳給自己的女兒,還是傳給豫親王多鐸的諸子貝勒呢?我想多爾袞還不至于這么的想不開,冒天下之大不諱,去搶一個不一定能搶到的皇位去。再去同保順治相比,落個扶保幼主的好名聲,孰輕孰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如去當一個“皇父攝政王”,大權再握,何必去在乎一個虛名呢?所以我認為,多爾袞不稱帝,與他無后有很大關系。 總的來說,如果拋開狹隘的民族的觀念,站到整個中華民族的高度來看,多爾袞一生開拓邊疆,入主中原,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纯此簧呢S功偉績,你就會覺得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就是當時的清王朝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中華帝國的真正的締造者。
多爾袞不自立為帝是因為沒有這個必要,也是為了自己的名聲。
在歷史上,對于多爾袞的評價褒貶不一,因為多爾袞一直想當皇帝,其實按理講,王位應該是歸屬于多爾袞,但是由于其哥哥皇太極從中使詐,所以皇太極成為了皇帝。多爾袞非常有能力,所以想要成為皇帝也是易如反掌。
多爾袞曾經(jīng)已經(jīng)做過準備,想要奪取皇位,但是心中顧慮特別多,所以沒有自稱為帝。并且當時朝中分為兩黃旗,而這兩黃旗就像兩個幫派一樣,如果一方有動作,那么另一方時刻做好警惕。即使多爾袞有赫赫的戰(zhàn)功,但是一旦想去謀逆造反,那么也不會服眾。
多爾袞的故事:
在順治的七年,有一次多爾袞外出打獵,一直到古北口外,坐在馬背上的多爾袞正看到獵物,但是由于馬兒奔跑的速度很快,多爾袞由于疏忽從馬背上掉下,并且傷得非常嚴重。經(jīng)過多名醫(yī)生的診治,多爾袞的病情并沒有減輕,并且日益加重。
在同年的12月,多爾袞去世,那一年,多爾袞正好是39歲。順治帝將多爾袞的靈柩運回京城,并且封為義皇帝。政治地也按照皇帝葬禮的規(guī)模,送別多爾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5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