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劉伯溫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自古帝王多無情,凡稱帝者,皆不凡之輩,于群狼環(huán)伺之中脫穎而出,這注定他們不會和人心照神教,性格都是手段兇狠, 不計情誼之輩,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艱難時期和兄弟食同灶,寢同床,推翻前朝統(tǒng)治之后,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也為了給子孫留下安穩(wěn)的江山,不念以往將跟隨自己白手起家的兄弟幾乎殺盡,然而有一人卻得了善終,他就是有魏征,孔明之才的劉伯溫。
劉伯溫自幼就智力遠超常人,他在朱元璋南下的時候受到賞識后輔助朱元璋,拯救朱元璋與危急之中,平定其他勢力時積極進
言,在北伐之中屢獻奇策,就是這樣一位堪比諸葛亮的智星是如何在朱元璋瘋狂屠殺開國功臣中保全自己的呢?
這就和馬皇后有很大的關(guān)系,她聰慧仁義,對于朱元璋殺戮名將,他總是加以阻攔,婉言勸導,對于這些有功之臣常有維護,
劉伯溫就是受到皇后的指點才得以離開是非之地。她賞賜給劉伯溫三個水果兩顆棗子和一顆梨,劉伯溫機智過人,自然是明白了
其中的含義,感激過后就匆忙回家告知家眷收拾行李,為離開做準備,毫不停留的寫好奏折進宮向皇帝請辭,說自己年紀已大,
不堪再為國分憂,希望可以準許自己告老還鄉(xiāng),說的是情真意切,朱元璋此時對劉伯溫還未起殺心,自然是不愿他離去,
但劉伯溫堅決推辭表明離意,朱元璋只好答應(yīng),劉伯溫如蒙大赦不做絲毫停留,揚長而去。
有人好奇為何皇后送他水果后就辭官還鄉(xiāng)呢。有什么含義嗎?原來皇后是顧及往日的情誼,害怕這位他日后有所不測,
皇后提前有所警示,兩個棗子,一顆梨,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早早離開,其他人也曾受到過具有相同含義的禮物,可是他們并未領(lǐng)
會,而劉伯溫聰明絕頂看懂其中的含義,接受皇后的好意早早離開,遠離正在醞釀的政治漩渦,逃脫了皇帝的魔爪,才避免自己的殺身之禍。
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結(jié)發(fā)妻子,從朱元璋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紅巾軍將領(lǐng)時就陪在他的身邊。
都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少不了一個優(yōu)秀的女人”,馬皇后就是那個優(yōu)秀的女人。
她與朱元璋患難與共,在朱元璋成就霸業(yè)的日子里一直是一個優(yōu)秀的賢內(nèi)助,困難時刻不離不棄,在朱元璋陷入困境的時候愿意用所有財產(chǎn)幫助朱元璋度過難關(guān)。
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后她依舊親自為朱元璋打理衣食住行,對他的照顧可謂是無微不至,雖然身居皇后之位但是依舊像一個普通的妻子和母親一樣,并且依舊節(jié)儉樸素,還曾經(jīng)親自帶著后宮嬪妃公主紡織刺繡。
而她的才能不止如此,在政治上馬皇后也作出了貢獻。
后期的朱元璋為了穩(wěn)固后代子孫的江山開始猜忌曾經(jīng)一起打江山的兄弟,用各種理由對他們下手殺害。
然而馬皇愛民如子,為了江山社稷也會在朱元璋殺害有功之臣的時候會加以勸諫,救下了不少大臣。
劉伯溫是朱元璋身邊的謀士,才能堪比諸葛亮,朱元璋能夠用短短十幾年時間成為明朝皇帝平定天下離不開劉伯溫的出謀劃策,也因此在后來成為了朱元璋的重點猜忌對象。
一次宴會上,朱元璋給大臣們上了三道菜,分別是燕窩、兔肉和狗肉,寓意著“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劉伯溫自然是明白了這些意思,從此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翼翼,然而朱元璋對他殺心已起,他再惶恐也沒有什么用。
馬皇后作為朱元璋的枕邊人自然明白他的殺心,她不想再讓朱元璋殺害忠良,然而這一次朱元璋是鐵了心,馬皇后的勸諫并沒有什么用。
于是馬皇后在朱元璋動手之前便派人給劉伯溫送去了一個果籃,里面裝了一個梨和兩顆棗。
劉伯溫立馬意識到了馬皇后的用意:“梨”就是“離”,“棗”即是“早”,一梨兩棗就是“早早離”,讓他馬上離開。
皇后送禮證明狀況緊急,劉伯溫第二天一早就奏請告老還鄉(xiāng),朱元璋很快批允,劉伯溫就離開了朝堂是非之地。
這番舉動暗藏的玄機在于她得知皇帝不理會她的勸解,執(zhí)意要將劉伯溫殺死,于是她就借棗、梨這兩種水果暗示他早日離開。提前得到預(yù)警的劉伯溫很快就遞交了辭呈,選擇遠離朝堂來保命。也虧得如此,朱元璋才沒有對他趕盡殺絕。
劉伯溫能夠得到重用,其原因在于他的能力非常突出。而他的能力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朱元璋既要依仗他奪取江山,又要擔心他趁機奪權(quán)。在如此矛盾的心態(tài)下,朱元璋只能盡可能地限制劉伯溫勢力的發(fā)展。這也是明朝建立之后,劉伯溫這個開國功臣卻只得到伯爵封號的緣故。此后,他們兩位帝臣之間就維持著非常微妙的平衡。
但是這個平衡終是隨著劉伯溫勢力的發(fā)展而被打破,因為劉伯溫在朝中影響力的擴大,皇帝對他越來越不放心。于是某一天朱元璋以試探為目的問了劉伯溫一個問題:朝中有誰能夠取代李善長擔任宰相之位?劉伯溫避重就輕地進行了回答,并表示自己對宰相之位無意,但是恰恰是這個回答戳中了皇帝的不快。
皇帝認為他之所以對宰相之位無意,其實是看中了皇位。這種懷疑一旦產(chǎn)生,皇帝就再難控制住殺心。好在馬皇后察覺到了皇帝的心思,不想這樣一位功臣如此被殺,于是就給他送去了棗和梨。劉伯溫在收到這份禮物之后也是立馬察覺出了其中深意,于是向皇帝遞交了辭呈,從此遠離朝堂。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明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民間他與諸葛亮比肩,被視為“神”。民間還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說法。雖然一個王朝的建立不可能單靠個體的力量,但劉伯溫對大明王朝的建立確實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抗元的戰(zhàn)役中,明軍多次處于被動的處境,好在劉伯溫審時度勢,出謀劃策才化險為夷。
首先,馬皇后送“兩棗一梨”的意圖。棗即“早”,梨則“離”,所以馬皇后是要劉伯溫早早離去。
其實原因只有一個:朱元璋對劉伯溫有了殺心,而且馬皇后勸不了。朱元璋對馬皇后是十分敬愛的,既然她都求不了情,那唯一保住劉伯溫的辦法就是讓他早早離去。
今天要講的是?為何劉伯溫收到馬皇后的?一梨兩棗?就立刻告老還鄉(xiāng)??
劉伯溫好歹也是被譽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奇人,為何會怕馬皇后?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老婆,在朱元璋早期就跟隨于他,都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會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馬皇后就是如此,早期和朱元璋同甘共苦,即使是建立明朝之后,也不忘初心,一直提醒朱元璋,例如讓他不要大殺功臣,收斂脾性。
然而朱元璋可能并沒有放在心上,他自從登上皇位之后,劍指開國功臣,例如胡惟庸案、藍玉案等,這些都牽扯了許多人的性命,據(jù)統(tǒng)計,胡惟庸案牽扯的人數(shù)高達三萬人,開國元勛李善長等人皆未能善終。
這一切劉伯溫也看在眼里,他明白朱元璋,只能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因此他曾幾次提出告老還鄉(xiāng),類似于歸隱深山,想要安度晚年,然而朱元璋并沒有同意。
話說不同意就不同意,但是朱元璋卻時刻提防著劉伯溫,劉伯溫心生忌憚,好在自己做事穩(wěn)妥,這才沒被朱元璋找到把柄。
后有一次,馬皇后不小心聽到朱元璋要對付劉伯溫,便派人送水果給劉伯溫,劉伯溫打開水果籃子一看,里面只有一個梨,兩個棗,劉伯溫心領(lǐng)神會,這不就是?早早離開?的意思嗎?
很快劉伯溫就親自找到朱元璋,說自己心意已決,不留戀權(quán)位,只想做個普通人,最后也因此逃過一劫。
當然,這事在歷史上并沒有記載,只是民間野史罷了,朱元璋雖然大殺功臣,但不至于人們口中那樣殘暴,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為后人鋪路,讓大明長盛不衰。
那么劉伯溫最后結(jié)局如何?
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后,劉伯溫自然得到封賞,自明朝建立,劉伯溫也多次受封,又有幾次被打發(fā)回鄉(xiāng),可謂是伴君如伴虎。既然自詡諸葛亮,肯定有過硬的本領(lǐng),劉伯溫自從隱居之后,竭盡全力與外界斷開聯(lián)系,甚至表現(xiàn)得像一個農(nóng)民,因為他深知,在他的上面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正在盯著他。
身處這樣的環(huán)境,最后還是被胡惟庸暗算,誣陷他在家鄉(xiāng)強占有?王氣?的墳地,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便被剝奪俸祿,之后便憂郁成疾。
朱元璋將他接到宮中看病,卻不知病情越來越重,最后只能送回家鄉(xiāng),不久(公元1375年)便在家中去世,享年65歲。
有人說劉伯溫在宮中吃了胡惟庸送的藥,這才導致病情加重,但是反過來想,這和南宋岳飛如出一轍,雖是秦檜陷害,但實則也是趙構(gòu)授權(quán),朱元璋也是如此,倘若沒有授權(quán),胡惟庸又怎敢毒死劉伯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5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