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鴻門宴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提起史書,也許我們第一個會想到的是司馬遷的史記,自其中記載了許多古往今來的奇聞軼事與著名的英雄人物。其中十二本紀中記錄了很多傳奇的人物。項羽便是其中一個,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項羽做主人公的故事。
說到鴻門宴這三個字,我想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F(xiàn)在我們通常再提起鴻門宴,我們通常也把他當做是不懷好意的代名詞。歷史上的鴻門宴發(fā)生在劉邦與項羽兩個人之間。也是一段很有趣的故事,戰(zhàn)爭不只取決于兵力,也取決于人心的智謀。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鴻門宴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秦朝末年,我們都知道秦朝后期的統(tǒng)治暴虐無度。自然失去了民心,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人民自然是要起來造反的。
當時的天下各路人馬,不論是什么實力和水平。都組成了數量龐大的一股農民造反軍勢力,其中,兩只最大的勢力代表,便是后來的西楚霸王項羽,和平民出身的“混混”劉邦。形成了西楚和漢。諺語說過,一山不容二虎,秦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剩下的便是這兩股勢力的相互傾軋與爭奪領土了。雙方的斗爭激烈程度可以說是與日俱增。
在最后要取秦朝首都咸陽一戰(zhàn)時,可以說是決勝關頭,看誰能稱王了。當時懷王和劉邦、項羽定下了約定,誰能搶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當時的項羽帶領全部兵力在抵抗秦朝軍隊的進攻,函谷關此時便形同虛設。劉邦一路帶著義軍前進,避開了秦軍的主力,幾乎沒有強攻便順利打下了函谷關,進入關中。秦王投降,劉邦還善待百姓,更設下兵力防止項羽帶軍硬闖。
但這件事很快傳到了項羽的耳朵了,頓時怒不可遏。此時項羽在前線揮汗如雨的打敵人,而后方的功勞卻偷偷被人占了,他如何能不憤怒。這份功勞應該是自己的。于是,盛怒之下,他立即大軍開拔,一路前進到了戲水之西。步步逼近,一路到了咸陽城外。要打敗劉邦,自己稱王。這件事被劉邦得知,以劉邦的城府,自然不會正面與項羽對抗。畢竟雙方的兵力懸殊,如果正面起了沖突,那無異于以卵擊石。于是,劉邦先做出了割地賠償的舉動。
在他身邊的謀士張良的建議下,提出主動退出咸陽讓位。當他派人將此事告知項羽時,項羽自然大喜。還是你小子明白事理。但項羽糊涂,他的手下不糊涂,手下范增知道,這不是什么好事,反而說明劉邦此人城府極深,自家的主子并不懂。于是力讓項羽擺下鴻門宴,趁機除掉劉邦。于情于理,都是劉邦理虧,不去反而會讓人生疑。于是,他硬著頭皮去了。帶了六個人,有張良、夏侯嬰等。最后卻只有五個人逃了出來,當然,這是后話。
在赴宴的前一天傍晚,劉邦前去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既是探口風,也是探虛實。更與項伯攀親戚,降低其戒備心,表明自己并沒有謀反之心。讓其給項羽吹吹風。第二天,見面后劉邦可以說是畢恭畢敬、卑躬屈膝。態(tài)度極其誠懇。極大地滿足了項羽的驕傲心。但這樣的表現(xiàn)蒙混了項羽,蒙混不過范增。席間范增多次明示暗示項羽,但此時沉浸在驕傲中的項羽怎么會理會。后來更有了一出“范公舞劍意在沛公”一說法廣為流傳。
在宴席的過程中,張良看出了范增的殺心,讓劉邦接著上廁所的機會趕緊逃跑。其實,在項羽的地盤,劉邦區(qū)區(qū)幾人,如何逃的出去,不過是項羽自信過了頭,更沒有警惕與殺心。若是他知曉自己日后的結局,又怎會如此呢。或許,從劉邦逃出去那一刻開始,天下的局勢就已經變了。張良留了下來為劉邦善后,向項羽請罪。范增卻只能氣的說一句我不能和你成大事。
故事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劉邦與項羽最后的結局不在于實力的強弱,而在于項羽的性格,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大事者,都不會這樣婦人之仁,也不會這樣的驕傲自大,不把對手放在眼里。他的失敗是注定的。而劉邦,可以說是能屈能伸,更懂得韜光養(yǎng)晦,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古人都如此,看歷史,我們更應該以史為鑒。君子能隱忍,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1、劉邦和項羽的兵力差距太大?!妒酚洝飞嫌忻鞔_記載“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笨梢钥闯觯麄兊膶嵙Σ辉谝粋€層次上。對抗下去是以卵擊石,可能幾天之內就會被項羽滅了。鴻門宴雖然是項羽設下的,但是卻是劉邦自己爭取來的。項羽原來的打算是直接興兵的,可惜就是出了項伯這么個吃里爬外的東西,被劉邦用幾句恭維的話加上一個的空頭姻親承諾就收攏過去了。不但把原來的攻伐戰(zhàn)游說成了這場宴會,而且還宴會上用身體去保護劉邦,真可謂死心塌地地為對手賣命!當然,這是后話。
2、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源于劉邦他們對項羽的了解了。項羽的性格極其自負,再加上劉邦原本就是約定的關中王,他們主動投靠項羽不但消弭了一場戰(zhàn)爭,而且也可以讓項羽順理成章地得到關中而不落人口實,也算是遵循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
3、原因就是這兩點,劉邦利用項伯和項羽的關系促成鴻門宴,以示弱和歸順來麻痹項羽,放過自己。如果不去,那就意味著直接對抗,與宣戰(zhàn)無異!但是他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以謝罪和歸順的樣子去赴宴會,項羽多半會因不想失信于天下而不難為他。
因為他不得不參加,如果他不參加,就等于要和項羽一決高下,他一定會死。項羽和劉邦分南分北打仗,劉邦先站城池,子嬰退位。但是項羽要稱帝,項羽強軍,劉邦抵不過。不得不退出城池,說這是為了先讓項羽當皇帝,給他占個位而已。范增幾次要殺劉邦,卻被項伯擋下來,到最后,項羽卻被他蒙蔽雙眼,項羽錯失了殺掉劉邦的時機,最后劉邦逃跑,回到自己的陣營。
劉邦知道了項羽想要殺害自己的想法,但是還是去了鴻門宴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劉邦了解項羽的性格,而且自己做了萬全的準備,有危險的可能性其實不是很大。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劉邦不希望讓項羽誤解自己,他想要去解釋讓項羽對他放心。
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鴻門宴的背景,一開始是劉邦和項羽定下了約定,如果誰先到達咸陽誰就可以先稱王。項羽很可惜他雖然是霸王可是他走的那條通往咸陽的路并不好走,劉邦找了說客,因此劉邦那條路比較順利,因此劉邦率先到達了咸陽。而且劉邦在到達咸陽之后沒有選擇立刻動秦朝都城的金錢和美女,劉邦本身是一個喜歡財色的人,但是現(xiàn)在這樣做很明顯是有他的謀劃,他的目的就是奪取天下。
這樣的想法被項羽的謀士知道了,謀士都說要想辦法殺掉劉邦,所以才有了項羽對劉邦的鴻門宴。項羽是名門望族十分重視自己的身份,劉邦和項羽一起奪取天下那么多年自然也是明白他的性格的,所以他才會選擇去鴻門宴。如果劉邦向項羽服個軟,照項羽的性格自然是不會對自己怎么樣,這也是為什么后來鴻門宴上項羽有很多次機會殺掉劉邦都沒有動手的原因。
項羽是個驕傲的霸王,就是因為他性格上的缺陷才導致江山的主人是劉邦,而他只能在烏江邊自刎,不得不說項羽的一生是悲壯可泣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6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