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硭抉R懿奪權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漢末年分三國,戰(zhàn)亂紛爭幾十年,最后三家歸晉,華夏重歸統(tǒng)一,結束了分裂的局面。
三國中的魏國,曹操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征戰(zhàn),終于打敗了北方的其他諸侯,成為雄踞北方的梟雄,曹魏也成為最有可能統(tǒng)一華夏的一方。
那為什么曹魏政權最后讓司馬懿篡奪?司馬懿的成功僅僅是因為他的陰險狡詐嗎?其實不是,我們一起來看看司馬家族的晉和曹魏的區(qū)別之處,看看“三馬食曹”是如何發(fā)生的。
寒門建立的政權:曹魏
為什么說曹魏是寒門建立的政權?因為曹操出身寒門。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yǎng)子,屬于宦官之后,出身低劣,屬于寒門弟子。
科舉制誕生之前,寒門弟子出人頭地很困難,官府要職大多是士族和貴族把控,東漢末年的大族如袁氏(四世三公的袁紹)、司馬氏(北方豪族、取代曹魏的司馬懿家族)等。
不過,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亂,給了寒門弟子一個機會。戰(zhàn)亂的年代,往往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只有這時,能力,才是生存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曹操以其聰明才智,在東漢末年諸侯并起的時代,逐漸發(fā)展壯大。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遷都許昌,把朝廷置于自己掌中,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假借天子名義行天子事,待到官渡之戰(zhàn)、剪滅三袁后,曹操成為北方梟雄,坐擁大半個天下。
曹操出身寒門,為曹魏政權的建立打下了基礎,等曹丕即位后,正式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曹魏政權,可以說,曹魏是寒門建立的政權。
士族的政權:司馬政權(晉)
司馬懿竊取曹魏實權,司馬家族代曹,在歷史上不受歡迎,遭到很多世人鄙視。一方面認為司馬懿陰險狡詐,以陰謀詭計算計曹魏孤兒寡母;另一方面,司馬家族的晉朝建立不久,發(fā)生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大地一片黑暗,無數生靈慘遭涂炭。
難道司馬懿篡權僅僅是因為他的陰謀詭計嗎?當然不是,司馬家族的勝利,除了司馬懿的自身努力,離不開整個家族、甚至是整個北方士族的支持。
司馬家族是東漢末年的豪強大族,門生故吏遍布北方,很多族人門生擔任政府要員,擁有龐大的勢力。同時,作為士族重要一部分的司馬家族,也得到北方士人階層的支持。
可以說,司馬懿的勝利,離不開家族的支持,離不開北方士族的支持,司馬家族的晉政權,是士族建立的政權。
司馬家族成功的推手:曹丕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陳群提出的,到曹丕稱帝后,正式確認為曹魏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根據家庭出身和背景,確定品級,選拔官吏。九品中正制,是司馬家族成功取代曹魏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什么這樣說?
九品中正制評定品級看家世,出身寒門的人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為下品,出身豪門的人行狀不佳也能位列上品,于是就有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況。
曹操出身寒門,被很多人稱為“巨奸”,但仍然有大量的人才為曹操效勞,這離不開曹操選賢任能的人才選拔制度。
曹丕上臺后,為了籠絡士族階層,正式確立了九品中正制,這完全違背了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士族在曹魏政權中勢力越來越龐大。
曹操出身寒門,本來就被士族看不起,覺得他是宦官之后、腌臜不堪,很多士族心眼里瞧不起曹魏。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本來是想籠絡士族,但是這種選官制度下,本來支持自己的寒門很難再發(fā)揮能量,士族子弟卻可以逐漸壯大,充滿官府的重要職位。
作為北方豪族的司馬家族,也不斷壯大。等到司馬懿奪權的時候,作為士族階層的司馬家族得到士族的支持和尊敬。
在很多士族眼里,曹操這種寒門子弟沒有資格領導他們,只要士族階層才有資格當皇帝,才有資格領導他們。
可以說,司馬懿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離不開士族階層的支持,而士族的壯大,離不開曹丕九品中正制的推動。
本來想籠絡士族的曹丕,沒想到自己竟然成了曹魏走向滅亡的推手,他如果地下有知,真不知會作何感想!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一生輔佐了曹氏家族三代成員,可謂是曹魏的三朝元老。他成功的抵御了諸葛亮的北伐,以及征遼東取得的全面勝利。為曹魏勢力的有利鞏固付出過卓越的貢獻。隨著后期司馬懿逐漸走上權利巔峰,其內心深處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傾斜了。
三國早期的曹魏陣營中,司馬懿的資歷,地位都不是很高,也沒有獲得過曹操的重用,相反卻受到曹操的猜忌,為了能在曹魏陣營中繼續(xù)生存,那時的司馬懿基本上是處于心靜如水,蓄勢待發(fā)的狀態(tài),在曹操面前扮演著韜光養(yǎng)晦的角色,總是小心翼翼做事。隨著時光的流逝,曹操病故。曹丕的繼位給司馬懿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曹丕在位期間非常重用司馬懿,和司馬懿的個人關系也是特別要好。當初曹操選接班人的時候,司馬懿更是給曹丕提供了很多有建樹的幫助,君臣兩個可以說在曹丕時期合作的非常和諧,與此同時作為回報,曹丕也賦予了司馬懿很高的權利。不幸的是曹丕在位僅僅七年就命喪黃泉。這對國家的建設也是一種損失吧。
曹丕的兒子曹睿繼位后,延續(xù)了他父親的做法,繼續(xù)重用司馬懿。原來他父親
制定的很多政策基本沒變,司馬懿也是盡力輔佐曹睿,應該說此時的司馬懿和曹睿的關系也是非常融洽的。可是上天就是對曹魏家族這么不公平,曹睿執(zhí)政了十年多的光景后也英年早逝。新上來的皇帝曹芳年齡還小,于是司馬懿就成了托孤大臣,權利進一步集于一身。
在曹芳繼位期間,司馬懿多次受到曹室宗親曹爽的排擠,于是對他懷恨在心。借機曹爽兄弟陪曹芳祭掃明帝的時候,發(fā)動高平陵事件。所謂高平陵事件就是司馬懿通過兵變控制了京城,逮捕曹爽兄弟,迫使曹爽主動交出兵權。從此以后,司馬懿家族掌握了曹魏的所有大權,曹爽這個皇帝到最后只不過成了一個空架子。
諸葛亮被羅貫中刻畫得神乎其神,簡直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但是這位諸葛半仙也有著一個最忌憚的天敵,那就是司馬懿。司馬懿是人,諸葛亮是半仙,一個人竟能跟一個半仙周旋到最后,并把這半仙弄得無計可施而在愁悶中星隕五丈原。不僅如此,他還帶領兩個兒子把曹魏政權給逐步蠶食,為他司馬氏對曹家的取而代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梢娝抉R懿的本事絕非常人所能企及。那么他成功的第一要訣是什么呢?
司馬懿成功的第一要訣恐怕就是一個忍字。忍字心上一把刀,說來容易,要真做起來卻絕非易事。
司馬懿雖然機謀過人,卻能一直保持沉默,鋒芒不露,直到《三國演義》的第七十七回才出場。那個時候曹操已經快要撒手人寰了。他為何一直保持沉默?怕的就是曹操識破他的心機。如果他很早就表現得高人一等,那曹操恐怕就要對他懷疑,因為曹操本來就有多疑的毛病。曹操不但多疑,而且有時候也妒忌別人的才干,殺楊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司馬懿一直忍著,先俯下身子在曹操手下做個下小小的主簿。主簿之職大概就相當與現在的文秘吧,管理檔案之類的,沒什么實權。
他很會掩飾自己,竟然把一代奸雄曹操都瞞了過去。曹操到死也沒想到曹家的天下后來會被司馬家取代。曹操臨死前做過一個夢,夢見三馬同槽而食,便對賈詡說:“孤向日曾夢三馬同槽,疑是馬騰父子為禍;今騰已死,昨宵復夢三馬同槽。主何吉兇?”詡曰:“祿馬,吉兆也。祿馬歸于曹,王上何必疑乎?”操因此不疑。槽,正好與曹同音。三匹馬正好影射著司馬懿與其二子。這個夢境已經明顯暗示了曹操,司馬氏必將代魏。曹操居然只是懷疑與馬騰父子有關,卻不想身邊之人是否可疑,可憐曹孟德聰明一世多疑一世,到最后卻如此愚鈍。后人有詩曰:“三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晉根基。曹瞞空有奸雄略,豈識朝中司馬師?”司馬師倒還不是最關鍵的,主要是他爹司馬懿給他們兄弟倆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等曹操一歸天,司馬懿就開始顯露出他的才干,為的是取得曹丕的賞識,好把兵權抓在手里。得了兵權后他也沒有馬上就表現出野心,而是好好盡忠,多多立功,以爭取得到曹丕更大的賞識與信任。因為當時的時機還遠不成熟。第一,曹丕的才智并不亞于其父曹操,眾人都很擁護他。第二,曹氏集團人多勢重,其中還不乏一些有才干者。第三,司馬懿畢生侍魏,不能到后來落個篡位的惡名。還有,若兵變一旦失敗,連他的九族都要受到株連,司馬家非遭滅門之災不可,那樣還何談對未來大事的圖謀。他必須得一步步穩(wěn)扎穩(wěn)打,先奠定好自己的實力再說。所以他一直那樣忍著
曹丕臨終托付司馬懿與曹真還有陳群三人做輔政大臣,來輔佐新君曹睿。既然曹丕能將大任托付司馬懿,可見尚未發(fā)現他有篡位野心,否則怎敢如此拖大。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做了輔政大臣,非常心驚,便想除掉司馬懿,用反奸計使曹睿懷疑司馬懿有異心,曹睿罷免了司馬懿的官職,司馬懿卻老老實實交了兵權,沒有借機造反,而是去宛城閑居,以待天時。如果他當時造反未必不能成功,但是那樣一來,不但朝廷要討伐他,蜀吳兩國就會趁機進攻中原,到時候他就無法控制局面,恐怕什么都得不到,只落個篡位的罵名而已。所以他一咬牙又忍了,潛心等待朝廷的再度起用。后來曹真被諸葛亮打得損兵折將,太傅鐘繇保奏司馬懿可退蜀兵,于是司馬懿官復原職,又把兵權抓在了手里。
司馬懿官復原職后,開始了與諸葛亮的那場馬拉松式的生死對決。司馬懿自知才干不如諸葛亮,所以他以守為主。任你諸葛亮如何侮辱我,我司馬仲達就是來個死豬不怕開水燙,你半仙諸葛亮也拿我無計可施。就算是你諸葛亮給我送來了女妝,視我為婦人,我也把氣吞下去,笑著自我解嘲,還能重賞下書人。不管怎么樣,我就是忍著不和你打,直到把你諸葛亮拖得沒了糧草或是出了其他變故為止。表現出了超強的“忍功”。 這一“忍”字訣果然奏了奇效,把諸葛亮弄得絞盡腦汁,好不容易才勝了司馬懿幾場,還算不上太大的勝利。有幾次反被司馬懿打得潰不成軍。六出祁山雖然看似轟轟烈烈,實際上卻是寸土未得。這在諸葛亮的戰(zhàn)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其實當時司馬懿要忍的不只是諸葛亮對他的侮辱,還有眾將對他的鄙視和朝廷眾人對他的猜忌。眾將見他屢守不戰(zhàn),都覺得他怯懦,心存不滿。他得苦口婆心地安撫眾將不要貿然出兵。朝廷眾人都怕他造反,時刻在背后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他還得表現得非常忠君,又不能功高蓋主。一旦功高蓋主,必然自取滅亡。所以司馬懿的“忍”有著多重意義,里面隱含著太多苦楚。就這樣忍到最后,他把諸葛亮熬死了,來了不戰(zhàn)而勝。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司馬懿這位傳奇的人物,從曹操和曹丕時代的韜光養(yǎng)晦,以退為進,最后鋒芒畢露,在正始十年(249),一場籌劃已久的政變發(fā)生了,史稱高平陵政變。從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然而,在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時,為什么就沒有忠于曹氏的人起兵反抗呢?
司馬懿的這次政變,徹底的消除了曹爽領導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漸薄弱,司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權力,控制了曹魏朝政,逐步消滅支持曹氏的勢力,向篡奪曹魏政權的目標前進,為日后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了根基。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這么容易成功,而且沒有人起兵反抗,其實原因很簡單。
曹丕篡漢建魏,面對文武英才濟濟的兄弟子侄們,心理十分怯懦,這可能與爭儲時對他造成的心理陰影有關。所以他雖因循漢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卻對他們采取了極其嚴厲的防范政策,力圖阻止末強害本、尾大不掉,危及他摘脈子孫皇位的現象發(fā)生。
曹丕及其繼承者限制、虐待宗室有很多措施,先是不賢者不王,而且旦封王,立即迫令就國,活動區(qū)域不許超過三十里,不許進京,不許和周圍其他的封王來往;在國內,一舉一動皆受中央派來的輔監(jiān)管制著。再次就是利用徙封、奪兵等方式對諸王實行精神折磨。最后是不許他們統(tǒng)兵治民。因為曹魏宗族勢力過度的被打壓,導致司馬氏亡魏建晉的時候,都無宗氏起兵反抗。
在曹操時代,曹操喜歡啟用寒門弟子,唯才是用,對士族,既利用,也打壓、而曹丕父子就逐漸拋棄了這優(yōu)點,對士族開始大面積啟用,信任。甚至在國家的選官政策上,曹丕通過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人才選用上完全向士族傾斜,導致門閥統(tǒng)治興起,甚至連與曹氏宗親關系最好的夏后氏,都開始由宗親向門閥轉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6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