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頌槭裁础氨乘粦?zhàn)”能夠成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說到韓信,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背水一戰(zhàn)”。確實,“背水一戰(zhàn)”可以稱得上是韓信最杰出的操作,里面包含著豐富精深的戰(zhàn)術思想。但是奇怪的是,自從韓信用了“背水一戰(zhàn)”之后,這么好的一種戰(zhàn)術打法,后世基本上沒怎么用過。而且就算有效仿的,也基本上是失敗。
(背水一戰(zhàn))
比如馬謖“守街亭”之戰(zhàn)。馬謖把軍隊擺放在高山之上,高山之上缺水源,正如韓信自己解釋的“陷之死地而后生”,馬謖確實把軍隊“陷之死地”了,但是他沒有后生,他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讓整個蜀漢的第一次“北伐行動”也跟著殉葬。
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來到大渡河邊。雖然不是他有意而為,卻也已經(jīng)處在“背水一戰(zhàn)”的境地。但是石達開最終并沒有成功,而是全軍覆沒了。
那么,為什么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能夠成功,后世就再也沒有用過“背水一戰(zhàn)”了呢?而即便勉強用了“背水一戰(zhàn)”,最終也是失敗呢?
其實,嚴格意義上講,“背水一戰(zhàn)”肯定是會失敗的。為什么呢?雖然說“背水一戰(zhàn)”可以因為被“置之死地”,讓人在恐懼之余,把人身上的能量激發(fā)出來,發(fā)揮到極致。但是畢竟人數(shù)上居于弱勢。打仗不是拍武功片,不可能一個人能夠連續(xù)殺掉好幾個人。一個人身上激發(fā)出來的能量可能增大,但畢竟“雙拳難敵四手”,力量不夠,也不可能打贏。再說了,當人處在絕境中的時候,既可以激發(fā)他身上的求生欲望,也可能讓他產生絕望。因為絕望,人身上就可能發(fā)軟。人一發(fā)軟,很可能就被敵人一刀給砍了。
(馬謖失街亭)
總之,“背水一戰(zhàn)”勝利,應該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既然“背水一戰(zhàn)”是小概率事件,韓信為什么要做這樣的選擇呢?難道韓信有一種賭徒心理嗎?
肯定不是的。韓信剛好相反,他是一個心思縝密的人,如果沒有絕對的把握,他絕對不會選擇去做。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來看看韓信前期所做的幾件事。比如,韓信遇到淮陰少年挑釁他的時候,為什么選擇從淮陰少年胯下鉆過去?就是因為他想選擇大概率事件。他知道,雖然他身上背著劍,自己也長得很高大,但是畢竟淮陰少年那邊的人多。打起來,打勝的可能性小。因此,他選擇從人家的胯下鉆過去。
再比如,韓信當年跟著項羽,接著又跟著劉邦,兩次都選擇離開。為什么他會選擇離開?就是因為他知道,跟著他們倆,就那種狀況,自己取得成功是一種小概率事件。他必須要選擇成功的大概率事件,才會放棄這種小概率。
既然韓信總是選擇大概率事件,就說明他在選擇“背水一戰(zhàn)”的時候,不是一個賭博,而是有確定把握能夠成功的。那么,韓信為什么就確定這場仗,他能夠取得成功呢?
(項羽)
我認為,關鍵的原因,是韓信所進行的“背水一戰(zhàn)”,并不是孤立的操作。他在戰(zhàn)斗取得勝利后,對將士們說他這樣做,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其實他這話是打了埋伏的,并沒有把他最核心的地方說出來。他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背水一戰(zhàn)”絕不是一個獨立的戰(zhàn)術安排,而是一項配套工程中的一項。他有什么配套工程呢?
兩個配套工程:一是伏擊戰(zhàn),一是拔旗易幟。
伏擊戰(zhàn)就是在趙國的都城和江邊這段路上,有一個峽谷,趙軍要出來攻打水邊擺陣的漢軍,必須要通過這個峽谷。韓信就在這個峽谷的兩邊埋下伏兵。這個伏兵,其實才是殺趙軍的主力。水邊擺放的那個戰(zhàn)陣,只是一個誘餌。是讓趙軍看見水邊擺陣,因此覺得漢軍無能,好欺負,所以放心把軍隊派出來,穿越那個峽谷,掉進漢軍的埋伏圈。
拔旗易幟是斷趙軍的后路。就是韓信派一隊人馬攀上趙軍的城上,拔下趙軍的旗幟,換成漢軍的旗幟。等趙軍發(fā)現(xiàn)的時候,摸不清楚漢軍的底細,以為漢軍已經(jīng)攻入趙軍的都城里,所以慌張回撤。而在回撤的途中,就掉進了漢軍的埋伏圈,被漢軍打得大敗。
這兩項配套策略,才是打敗趙軍最重要的兩步。而“背水一戰(zhàn)”其實只是誘餌。后世的人,不明白這一點,他們采用“背水一戰(zhàn)”的時候,沒有配套措施,怎么會不失敗呢?
韓信是我國西漢初著名的軍事家。劉邦得天下,軍事上全依靠他。他是個率百萬大軍,戰(zhàn)必勝,攻必克的軍事天才。但韓信對為臣之道很不精通,他自恃有才,不了解統(tǒng)治者的心理,功成身死。
概觀韓信一生,令人稱道的不少,令人惋惜的也不少,但不管如何,留給后人的教訓是深刻的。
一、不拘小節(jié),大將風范。
韓信早年貧困潦倒,但是劍不離身,雖受各種人生挫折,卻一點也不灰心。甚至一次在鬧市從一無賴少年褲襠下鉆過,對眾人的
哄笑臉不紅心不跳。隱忍有余,虛懷若谷,確有大將氣度。大丈夫志在四方,豈可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亂了大謀!
二、不忘恩情,義薄云天
韓信年少時曾受一洗衣老大娘碗飯之恩,多年以后,韓信衣錦還鄉(xiāng),即以千金回報。
韓信鎮(zhèn)壓諸侯,收復齊地之后,項羽派使者勸反韓信。愿與韓信、劉邦三分天下,齊人蒯徹也進言勸韓信造反,以免他日遭劉邦殺害。但韓信未忘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叛離劉邦,繼續(xù)為劉邦打天下。其知情重義,令人稱道,然而多情多煩惱,后來韓信被劉邦所殺。
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韓信是著名的軍事家,帶兵多多益善,不僅如此,還能經(jīng)常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在對諸侯趙王一戰(zhàn)中,韓信以少勝多,以烏合之眾對訓練有素的精兵,在井弳口河邊布下背水陣勢,用“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戰(zhàn)術,打敗趙軍,活擒趙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戰(zhàn)。
在與楚軍決戰(zhàn)時韓信指揮諸侯聯(lián)軍,在垓下十面埋伏,擊敗楚軍,楚霸王項羽因此自殺。
韓信在兵法的靈活運用,對軍隊的高明指揮至今令人嘆絕。韓信帶兵,的確多多益善
四、恃功居傲,身死菜刀
由于韓信戰(zhàn)功赫赫,在軍中威望極高,以至當時軍中兵器均刻上“不殺韓信”四字。韓信也自恃功高,劉邦不敢殺他。但劉邦得天下后,恐韓信造反,無人能敵,又見韓信十分狂傲,終于動了殺機。
答案如下:
一、胯下之辱 韓信未成名時,在街頭碰到一個惡少,惡少看見韓信背著劍,就擋住韓信的去路對韓信說:要么砍我,要么就從我胯下鉆過去。韓信便從容的從惡少的胯下鉆過去了,這個故事其實還有續(xù)集,后來韓信衣錦還鄉(xiāng),找到那個惡少,惡少嚇的魂不附體,韓信一笑置之,
還賞了他個小官做。 胯下之辱是韓信不與小人計較,一心謀大事的寫照,這句話后來成為很多英雄或狗熊受辱之后的借口,“當年韓信也曾受過胯下之辱”。。,那意思好像受了辱反而似韓信般英雄,其實英雄跟受不受辱沒關系,有的是受辱后的表現(xiàn)是奮發(fā)圖強,還是繼續(xù)受辱?
二、一飯千金 還是在韓信未成名之前,韓信生活困苦,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個在河邊洗衣服的老太太就經(jīng)常給韓信分點帶來的飯吃,韓信非常感激,說:將來我一定要重重報答你。老太太說:一個男人都不能自食其力,
我還能指望上你的報答嗎?韓信聽了非常慚愧。這個故事的續(xù)集是,韓信后來衣錦還鄉(xiāng),找到這位當年的恩人,賞賜千金。 一飯千金,是韓信知恩圖報,有顆感恩心的表現(xiàn),千百年來,直至今日,這個故事對于社會建設都十分有意義。?
三、推陳出新 韓信初投劉邦,劉邦不太喜歡韓信這個胯下之徒,安排他去管理糧倉。韓信對于糧倉管理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把糧倉前后開兩個門,前門進新糧,后門出舊糧,一方面糧倉通風,更重要的是糧倉的新舊糧食更科學的循環(huán),不易造成霉變。
要不說,是金子到哪里都能發(fā)光,韓信管理糧倉,即進行了一次偉大的倉儲管理革命,直到現(xiàn)在,“前進后出,推陳出新”,對于倉儲管理仍然十重要。
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韓信第一次從漢中出兵時,一面命令大將修棧道迷惑敵軍,另一方面自己悄悄率軍從陳倉小道殺出,出其不意,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韓信的首次用兵,非常成功,韓信也取得了上到劉邦,下到軍士的初步信任。
這也是三十六計之一,很經(jīng)典的一個兵家軍事故事。這一招在生活中也常被廣泛利用,很多事情,我們看到的都是明修棧道。
五、背水一戰(zhàn) 韓信率軍領軍隊攻打趙國,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軍交戰(zhàn)。韓信以前臨大敵,后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zhàn)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跟破釜沉舟差不多,也是軍事史上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
不過這一招也得看誰用,三國時的馬謖后來也想來一個“背山一戰(zhàn)”,置之死地而后生,結果軍士們都很害怕,不戰(zhàn)自亂,造成街亭之失。
六、十面埋伏 對于項羽這樣的蓋世英雄來說,遇到韓信,真是有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十面埋伏之下,四面楚歌,韓信就這樣把項羽逼上了霸王別姬的英雄末路。
楚漢戰(zhàn)爭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其實是個大陰謀
在楚漢之爭中,有一個成語叫“背水一戰(zhàn)”。很多人都認為韓信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仔細分析,這恐怕是千古誤解。這哪里是背水一戰(zhàn),分明是他早就設計好的大陷阱。
“背水一戰(zhàn)”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戰(zhàn),沒有退路。在楚、漢相爭時期,有很多有名的乃至傳奇式的戰(zhàn)役,其中韓信平定趙國的戰(zhàn)役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
應該說,這個戰(zhàn)役在人類戰(zhàn)爭史上有著非常的意義。
韓信布置此次戰(zhàn)役中的關鍵點應該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它并不具備戰(zhàn)役的決定性。
決定戰(zhàn)役成功的是:間諜戰(zhàn)、心理戰(zhàn)、迂回包抄作戰(zhàn)的綜合運用。通過“用間”獲得敵方關鍵信息;營造和利用敵方主帥“心理”,誘敵成功并牢牢拖住敵人,虛張聲勢地擾亂敵方軍心;進行腹背夾擊,一戰(zhàn)而勝。
如此這樣,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也絕非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深不可測。
公元前205年,漢將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漢王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xù)挺進,攻擊趙國。
趙王趙歇和趙軍統(tǒng)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二十萬重兵,嚴密防守。因為深謀遠慮的韓信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采用強攻必會受挫,于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的地方駐扎下來,反復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
趙國的一位謀士李左車也是一位高人,他對陳余說:“韓信此次出兵可謂是一路順風,一路上打盡了勝仗。他就是乘勝鼓動士兵的士氣,所以這次要企圖攻下趙國。他們是乘勝而來,肯定軍隊的戰(zhàn)斗力銳不可當。我現(xiàn)在有一計,定會殺了他的威風。他們此次來,軍隊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后面。如果我們派人能夠從小道抄了他的糧草,定讓他不戰(zhàn)而退?,F(xiàn)在你可以給我三萬兵馬,用不了幾天便可活捉韓信?!?/p>
李左車雖是位有才之人,但陳余未必肯會聽他的話。他對李左車自以為是地說:“韓信的兵力很少,長途跋涉趕到這里又筋疲力盡,像這樣的敵人我們都不敢打,別國會怎么看我們,不是更瞧不起我們了嗎?”因此陳余并沒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得知此消息后十分高興。因為難得碰上如陳余這樣迂腐之人,但對如此有遠謀的李左車心中很是佩服。
他下令軍中不得殺李左車,生俘者賞千金。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之后,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營的側后方埋伏起來。
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做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是個自以為是、迂腐之人。見韓信把兵馬安置于背水之處,便大笑韓信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傻瓜,不懂用兵,因此絲毫不把他放在眼里,率領趙兵全力迎戰(zhàn)。
他這樣輕舉妄動,只會自食其果。漢軍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
此時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以此引誘趙軍中計。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回身猛撲敵軍。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時忽然看到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李左車最后也被俘到帳下,韓信為之松綁,將李左車的座位安到東坐,自己面向西坐,恭敬地對待李左車。
在共同慶祝勝利時,眾將領還是不解此次戰(zhàn)役中的微妙,就好奇地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xiàn)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聽到后就開懷大笑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次戰(zhàn)役,韓信用背水而戰(zhàn)來引敵出戰(zhàn),他用出人意料的舉動來達到激發(fā)士氣的目的。
同時,韓信巧妙地虛張聲勢,以兩千輕騎兵突襲敵營的方法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此次戰(zhàn)役是用計謀得成的,并非真正地不顧命地背水一戰(zhàn)。假如在沒有退路,也沒有與敵接觸過,最后只會像馬謖在街亭一樣,雖然置之死地但是魏軍采用圍而不擊、切斷水源的策略,造成馬謖軍隊自亂陣腳,喪失戰(zhàn)斗力。
也就是破解對方“背水一戰(zhàn)”,就要困而不擊,待其自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7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