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中山靖王劉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在古代社會中,人們普遍都有著多子的生育觀念,更希望能夠多生男丁,已保香火永旺,不僅是分擔生活,更是為了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而在帝王之家,這種觀念更是強烈,自古帝王的子嗣大致都是超出常人許多的。
在歷史上,子嗣眾多的帝王更不是少數(shù),不過說到生育多子的,有一人就不可不提到了。此人便是中山靖王劉勝,據(jù)說劉勝生下了120多個兒子,這其中又有著怎么樣的故事呢?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九子,漢武帝劉徹的庶兄,生母是賈夫人。關于賈夫人的家世、名諱都沒有過多的記載,明確記載的便是賈夫人為漢景帝生有二子,即是劉彭祖和劉勝。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封劉勝為中山王。三年后,景帝劉啟去世,皇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
而在武帝即位的初年,便開始了一番大整頓。在文景二帝時期爆發(fā)的七國戰(zhàn)亂始終都是皇家的一道傷,同姓諸侯的勢力過大必然威脅皇權,于是武帝即位便對此進行了改革。
因此雖然身為諸侯王,但是他們的一舉一動卻都處于國相的監(jiān)督之下,再加上“推恩令”的影響,諸侯王的封地日益縮減,權力也不再同以往一般強大,使得諸侯對皇帝的威脅也大大減輕了。
但即便是如此,皇帝依舊是很不放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劉勝為了自保,便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以此來表示自己只懂得享樂,絕對不貪圖皇位。
于是他妻妾成群、子女極多。按照《史記》的說法:“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枝屬百二十余人。”也就是說劉勝有兒子、親屬共120余人。
不過《漢書》記載:“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余人?!眲t是說這120余人全都是劉勝與其妻妾們所生的兒子。
雖然說在不同的文獻中記載有所差異,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好色成性、子女眾多,他的同母兄長就因此而與他不和。
趙敬肅王劉彭祖便常常指責劉勝:“中山王只管奢侈淫樂,不輔佐天子安撫百姓,怎能稱為藩臣!可見劉勝當時是有多么沉迷在美色之中了。
劉勝不僅留下的子嗣數(shù)量十分驚人,就連他死后所葬的陵墓亦是讓后人津津樂道,這又是為何呢?
元鼎四年也即是公元前113年二月,中山王劉勝去世,終年五十三歲,因謚號靖,所以又史稱中山靖王。
有人說,他之所以五十多歲就死了,是因他常年來沉迷于美色和享樂之中,把身體搞垮了才突然病逝的。不過這也是一種猜測罷了,人們歷來對沉迷美色酒食當中的人總是多帶一些猜測。
話說回來,他所葬的陵墓之所以為人所津津樂道,正是因為在這陵墓中,為他所陪葬的物品,實在令人沒有想到。
他所葬的陵墓是中山靖王墓,又稱為滿城漢墓,是中山靖王劉勝以及他的妻子竇綰合葬的陵墓,位于現(xiàn)今保定市滿城區(qū)西南陵山的主峰東坡。
而他與妻子的兩個墓內隨葬品就有6000多件,各式各樣的品種都有,放置也很是有順序。其中以陶器的數(shù)量最多,銅器就少一些,除此之外,還有鐵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和許多材質紡織品等。
其陵墓規(guī)模極其宏偉,墓中的隨葬品亦是極多、極精,而在最著名者當屬“金縷玉衣”,想必在不少的影視作品中,也多有出現(xiàn),是極其貴重的物品,可見他生前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這金縷玉衣雖說是十分金貴的東西,但是也算不上是令人樂道。真正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他的陵墓陪葬中竟然還有三件性文物,據(jù)說是用于女性的東西。
此消息一傳出來,那可真是驚訝了眾人,畢竟會將如此物品陪葬的,歷朝歷代以來都是極少的。不過以他生前沉迷美色的形象,這倒也是有可能的,只是讓人意想不到罷了。
雖說如此,中山靖王墓的規(guī)模巨大,保存完整,年代亦是十分明確,隨葬品豐富,還出土了很完整的“金縷玉衣”。
這對于漢代諸侯王貴族的喪葬制度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以及對于研究漢代的冶煉、鑄造、紡織等手工業(yè)和工藝的發(fā)展情況都是有著重要的幫助的。
金縷玉衣是國寶中的國寶,中國第一件完好的金縷玉衣是在哪里出土的?河北省滿城市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兩套金玉衣;江蘇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是目前出土的最早、工藝最好、最珍貴的國寶。西漢時長174厘米,寬68厘米。1994年至1995年在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現(xiàn)收藏于徐州博物館。目前,我國出土的西漢玉衣墓有18座,金衣墓只有8座。解放以來,在漢墓中發(fā)現(xiàn)了十多件玉衣。劉邦建立西漢后,西漢初年,由于晚秦戰(zhàn)亂不斷,楚漢斗爭又持續(xù)了四年,生產(chǎn)受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貧困,無法謀生。因此,漢初的統(tǒng)治者開始提倡經(jīng)濟,葬禮也是如此。漢文帝頒布詔書,提倡少葬短葬(縮短喪期)。
在漢武帝時期,由于生產(chǎn)的恢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強大,皇室和顯貴的奢侈突然興起。奢侈最重要的表現(xiàn)是重葬之風的加劇,而重葬最奢侈的表現(xiàn)是金縷玉衣的誕生。館藏金縷玉衣不止一套,相對完整的有十幾套。其中,中山景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入選首批64件(套)禁止出境文物展。劉勝的妻子竇婉的墓中還出土了幾縷玉衣。從外表上看,竇婉的金縷玉衣其實比劉勝的還要漂亮。金絲玉衣是中國漢代的喪服。它的外觀與人體的形狀相同。它是皇帝和高級貴族的等級象征。這可以是百度自己。
金縷玉衣的技術含量極高,手工藝品的質量更是無以倫比。玉在古代有很高的地位。俗話說:人養(yǎng)玉三年,玉養(yǎng)人一輩子。非凡的這些金絲玉衣被統(tǒng)治者認為是無法改變自己的骨骼,無法長存,甚至不能懷孕,不能靠玉器撫養(yǎng)。目前出土的金絲玉衣中,有幾件沒有骨灰。有人說這是衣服墓,也有人說這是假墓。當然,有不同的觀點。盜墓賊為什么不偷金絲玉衣呢?它太大了,搬不動。畢竟,這是一種斬首行為。第二個是玉。一般認為,藏在人體附近的玉石具有人體的本質,死者的玉石是最為人所知的。它是古代貴族王室去世后的喪服。在中國的長沙博物館里有一個保護良好的布景。
天津博物館 金縷玉衣有資料說,這套西漢金縷玉衣,通長165厘米,共用3124片軟玉,由較細的1350克金絲連綴而成,其中有400余片為新補配,原玉片數(shù)達87%。玉衣手套造型小巧,耳部造型寫實獨特,玉片三角形結構多,較其他玉衣制作和拼接難度更高,反映了這件玉衣設計制作的精湛,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岳精英”,將金玉置于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于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玉衣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三種,分別用金、銀、銅線縷結,皇帝及部分近臣用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或銅線綴編的玉衣。
截止目前,除了天津博物館展出的這件以外,已經(jīng)完全復原的還有5件,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出土最早的是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的兩件金縷玉衣,做工也最為精美,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 克,相傳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1968年出土時,曾轟動了國內外的考古界 金縷玉衣的資料 金縷玉衣只有中國有嗎? 曾經(jīng)有媒體報道過“埃及驚現(xiàn)1000具穿金縷玉衣黃金木乃伊”,但那些黃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鍍了一層金而已,并沒有玉的成分,稱不上真正的“金縷玉衣”。玉雕技藝是我國獨有,漢朝也是玉雕裝飾盛行的時期,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介紹說,從長沙出土的金縷玉衣殘片來看,它不僅只是簡單磨成玉片而已,上面還雕有花紋。 是誰設計了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具體由何人所設計并無史料記載。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fā)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jù)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套。 最有價值的金縷玉衣是哪件? 我國目前已經(jīng)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fā)現(xiàn)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jīng)完全復原。以滿城漢墓的兩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制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 江蘇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是現(xiàn)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價值的國寶,西漢,長174、寬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現(xiàn)藏徐州市博物館。 楚王陵金縷玉衣玉片總數(shù)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shù)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 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無縫,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縷1576克。這件金縷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國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過2000多年;玉片最多,達4248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闐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劉戊。
金縷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國漢代,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guī)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xiàn)在西漢文景時期。據(jù)《西京雜志》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山岳精英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岳精英”,將金玉置于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于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
金絲縷玉
玉衣的起源
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 “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实奂安糠纸嫉挠褚掠媒鹁€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fā)現(xiàn)玉衣二十余件,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綴玉人形
圖片所示是劉勝的那件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絲加以編綴。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體型。
耗費無算
全衣耗用玉片、金絲巨多,做工十分精細。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面平整,顏色協(xié)調,著實令人驚嘆,反映出玉師杰出的技藝和達官奢侈的生活。
我國已經(jīng)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fā)現(xiàn)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jīng)完全復原。以滿城漢墓的兩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制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
江蘇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是現(xiàn)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價值的國寶,西漢,長174、寬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現(xiàn)藏徐州市博物館。
楚王陵金縷玉衣玉片總數(shù)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shù)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
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無縫,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縷1576克。玉片最多,達4248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闐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劉戊。 1968年5月,河北省滿城縣西南1.5公里處的陵山,解放軍某部奉上級的命令,正在這里進行一項絕對保密的國防工程
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次施工,無意間揭開了一個千古之謎。
1968年5月23日,當戰(zhàn)士們在距離山頂30米、一個朝東的地帶打眼放炮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爆炸聲過后,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崩下來多少石頭。
一名走在前面的戰(zhàn)士,雙腳突然失去了支撐,身體隨著碎石渣猛然沉了下去。
等他完全反應過來時,一個漆黑的洞口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施工部隊的團長王秉讓同期:“當時,放下一個人去看了看,看了以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洞很大,”
幾天以后,一份標有“絕密”字樣的報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就出現(xiàn)在河北省主要領導的辦公桌上。報告里說--滿城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
鄭紹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是最先到達滿城古墓現(xiàn)場的兩位專家之一。
鄭紹宗:“當時我們就是半信半疑,覺得沒有這么大的墓。挖這么多墓,也沒有那么大。感覺到非常神秘,就好像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似的?!?br>從陸續(xù)出土的文物中,人們發(fā)現(xiàn)許多銅器都刻有“中山內府”字樣的銘文。
歷史學者周長山:“中山指的是中山國,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兩個中山國,一個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鮮虞中山國,另一個是西漢時期的中山國?!?br>鄭紹宗:“戰(zhàn)國時期的中山國的文字是屬于金文的而銅盆上的這種文字接近漢隸了,另外,從墓里出土的銅器,也和戰(zhàn)國中山國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樣屬于西漢風格,所以我們確定這座墓室西漢時期的中山,而不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中山。”
后來,考古工作者把這座墓室起名為“滿城漢墓1號墓”。
隨著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1號墓的整體形制也漸漸清晰。
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組成。如果俯看整座墓室,猶如一個“古”字。
秦漢以前,墓葬形制一般采用模仿地上建筑的模式。這樣設計是為了把生前的一切都象征性地搬入地下,叫做事死如事生。到了漢代,根據(jù)墓主人身份的不同,墓室分別采用宮殿或者房屋的建筑樣式。
1號墓內的布局就像是一座漢代諸侯王宮殿。
漢朝皇帝死后往往用夯士的形式,把陵墓筑成巨大的墳丘,這種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
而滿城漢墓1號墓的墓室是依山開鑿的巨大洞穴,考古學家把這種墓室稱為崖墓。西漢的11個皇帝當中,只有漢文帝的“霸陵”是崖墓。
漢文帝的霸陵至今沒有發(fā)掘。滿城漢墓使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崖墓里的墓室結構。
在西漢,只有諸侯王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在中山國境內,當然就是中山王。
中山國作為諸侯國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共有十位王執(zhí)政。雖然初步認定這是西漢一位中山王的墓葬,但究竟會是十位王中的哪一個呢?
1968年6月15日,周恩來總理把滿城發(fā)現(xiàn)漢墓的消息告訴了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并讓他負責滿城漢墓的發(fā)掘工作。
1968年6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解放軍工程兵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發(fā)掘隊正式開始了對漢墓的發(fā)掘清理。
在巖石中開鑿如此巨大的墓室,即使用現(xiàn)代化的施工方法,100個人也得需要一年才能完成。以當時中山國的國力來推算,開鑿這樣的墓室人數(shù)最少也在萬人以上,用數(shù)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此時,考古工作者開始詳細清理中室的出土文物。在中室的中間位置,他們清理出十幾盞造型各異的銅燈,其中一盞銅燈吸引了專家的目光。
鄭紹宗同期:“燈的底座是個匈奴人的形象,根據(jù)銅燈上的銘文,才知道這件銅燈為‘當戶燈’?!?br>“當戶”是當時匈奴的一種官職名稱。
據(jù)考古專家推測,這件當戶燈,制作于漢朝和匈奴之間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用匈奴人當做燈的底座,顯然是對匈奴人的一種蔑視。
墓中的這位中山王,很可能就生活在與匈奴頻繁開戰(zhàn)的那個時期,甚至是漢帝國眾多北方諸侯王中抵御匈奴入侵的首領之一,那么他究竟是誰呢?
考古工作者終于發(fā)現(xiàn)了能證明這位中山王身份的器物,一件頸部刻有“中山內府銅鈁一,卅四年”的字樣的青銅酒器。
歷史學家周長山:“漢武帝以前,中國的帝王沒有年號,在位的時間只以數(shù)計。三十四,也就是在位的年數(shù)……”
在中山國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王劉勝的在位時間最長,有四十二年之久,其余的均不到30年,因此確定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國第一代王劉勝。
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庶子,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長。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封劉勝為第一代中山王。
周長山:“據(jù)史書記載,劉勝“樂酒好內”?!白优俣嗳恕北倍页鐾恋氖畮讉€大酒缸成了劉勝“樂酒”的最好佐證。經(jīng)估算,這些酒缸總共可儲存幾千斤酒??磥?,劉勝不僅樂酒,而且很可能還是海量。
不僅如此,整個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
除了發(fā)掘出大量的青銅酒具,在中室中,還不時發(fā)現(xiàn)一些殘破的玉器和玉飾品,這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
玉在中國已有近萬年的歷史。到了漢代,人們不僅把玉作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還堅信以玉護身,能使尸體保持不腐爛。
漢代的君王以及貴族死后不光口含寶珠,下枕玉璧,還用玉片和金絲連綴而成的葬服從頭包到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金縷玉衣,史書中也叫“金縷玉柙”。
金縷玉衣在戰(zhàn)國末期大概就有了雛形。在漢代史書中,玉衣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為頻繁。
1959年河北定縣北莊漢墓出土了帶穿孔的玉片4000多片;在徐州出土的西漢早期墓葬中,也發(fā)現(xiàn)了玉衣的散片。可惜出土的玉衣都不完整。
滿城漢墓的主人是諸侯王,這也是目前漢代考古發(fā)現(xiàn)中身份最高的一位墓主人。那么這座漢墓中會不會出現(xiàn)金縷玉衣呢?
在發(fā)掘完中室后,人們始終沒有發(fā)現(xiàn)墓主人的棺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后室。
后室是一個用石板搭建起來的石屋,南邊還有一個側室。里面的文物被厚厚的草木灰所覆蓋。
當清理完草木灰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隨葬品更加豐富。
就在這時,在后室的北側,發(fā)現(xiàn)了幾塊散落的玉片。幾名考古隊員加快了清理工作,他們認為可能會清理出更多的散落玉片。
誰也沒有想到,在它的下面,出現(xiàn)了一件類似于鎧甲似的東西。
鄭紹宗:“首先露出的是頭部。因為頭部比較高。下邊有玉枕。頭部已經(jīng)壓成扁平狀?!?br>當把堆積在上面的朽木灰和金屬飾件全部清理完后,一件用金絲連綴著玉片的鎧甲狀的東西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這難道就是“金縷玉衣”嗎?
1968年5月,在河北省滿城縣的陵山上,當解放軍某部秘密正在進行國防施工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一座西漢古墓??脊殴ぷ髡吒鶕?jù)墓中出土的文物,推斷墓主人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
人們在墓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件用金絲穿綴玉片類似于鎧甲的東西。這難道就是史書中記載的金縷玉衣嗎?
考古發(fā)掘隊的隊員們擠成一堆,開始細細地查看出土的這件“文物”。
鄭紹宗:“當頭部露出以后,腿部也同時清理了,四肢都清理出來。當時一露出玉片,一看比較完整,大伙都不約而同的啊了一聲,說了不起,確實發(fā)現(xiàn)玉柙葬服了?!?br>在清理玉衣周圍的隨葬品時,發(fā)現(xiàn)玉衣的東側有六十多個金豆,令考古工作者頗為疑惑。
1968年7月22日,在周總理的親自安排下,郭沫若從北京出發(fā)驅車趕往陵山。剛一下車,郭沫若顧不上休息,便直接來到墓室。王秉讓:“在玉衣的周圍放了六十多個金豆,郭老就判斷劉勝大概活了六十多歲?!?br>史書記載,劉勝做了42年中山王,于公元前113年病死。按照郭沫若的推斷,劉勝大概出生于公元前170年前后。
郭沫若和專家們經(jīng)過分析,最終認定出土的這件文物,應該是迄今為止人們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縷玉衣。
然而,就在這時,有人告訴郭沫若,后室只有已腐爛的棺槨,而沒有發(fā)現(xiàn)墓主人的尸骨。
盧兆蔭:玉衣下面沒有任何東西,并且已挖到原始巖層,也沒有發(fā)現(xiàn)棺槨和尸骨。
1968年8月13日,考古隊的原班人馬開始在距離1號墓的北邊繼續(xù)發(fā)掘。果然,第二座陵墓出現(xiàn)了,這就是“滿城漢墓2號墓”。
2號墓的墓室結構與1號墓大體相同,可以明顯地看出是在吸取1號墓的經(jīng)驗上開鑿而成的。劉勝的尸骨很有可能在這座墓中。
然而出土的許多物品都是當時女性的用品,另外還這里陪葬武器也很少,種種跡象都表明這里埋葬的應該是一位女性。
經(jīng)過組裝的這件銅燈和劉勝墓中的“當戶”燈不同,2號墓中的這座宮燈是一個“宮女”的形象。
這座宮燈設計十分精巧,能根據(jù)需要調節(jié)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燭火的煙灰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進入身體當中,使煙灰停在燈身中,以保持室內的清潔。
河北省博物館館長谷同文同期:“基辛格看過以后,特別幽默地說,中國人真了不起,你們兩千年以前就有了環(huán)保意識?!?br>這座宮燈的外側刻有“陽信家”三字,陽信家的字樣共有六處。那么“陽信”指的是誰呢?
歷史學家周長山同期:“據(jù)史書記載,陽信是指諸侯王劉揭……”
尤其重要的是燈座底部刻有“長信尚浴,今內者臥”的銘文,“長信”指的是長信宮。漢文帝時期,長信宮的主人是漢文帝的皇后竇氏,而她正是中山靖王劉勝的祖母。后來考古工作者給這件銅燈命名為長信宮燈。
1968年9月16日,在2號墓的后室一個錫制的盒子里發(fā)現(xiàn)了一枚銅印。
鄭紹宗同期:“經(jīng)過室內清理,發(fā)現(xiàn)這個印是方形的,中間有孔,叫串帶印,正面是竇綰兩個字,背面是君須兩個字。這個竇綰印經(jīng)過郭老分析,后來認為竇綰是這個墓的主人?!?br>據(jù)此,專家們進一步推測,竇綰應該就是劉勝的妻子,即中山國的王后。而那個長信宮燈就是竇太后送給竇綰的陪嫁品。
就在考古工作者為墓主人身份的確定而歡欣鼓舞時,另一件更令人驚喜的事情在工作隊中迅速傳開--2號墓中又發(fā)現(xiàn)了一件金縷玉衣。
出土的這件玉衣比劉勝墓出土的玉衣略微顯小,玉衣胸部的玉片不是用金絲編綴,而是用絲織物編結而成,由于年代久遠,織物早已腐爛,又受玉璧及棺槨朽木灰所疊壓,部分玉片已經(jīng)散亂。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滿城2號漢墓玉衣時,發(fā)現(xiàn)在玉衣里面有墓葬主人的頸脊椎骨和四條肋骨,以及三顆牙齒,看來2號墓的主人是穿著玉衣入葬的。這更加重了人們的疑問:為什么1號漢墓里沒有劉勝的尸骨呢?
專家們試著打開劉勝的玉衣后,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些棗泥灰樣的東西,和一些牙齒,他們推斷劉勝的尸骨就在玉衣里面,只不過已經(jīng)腐爛成灰。
原來,劉勝采用厚葬的形式,隨葬品非常豐富,而動物的殘骸和大量的陪葬用酒,增加了墓室中的有機物,導致尸體容易腐爛。另外,墓室中潮濕的環(huán)境也加速了這一過程。在研究玉衣的過程中,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玉衣的結構很像古代戰(zhàn)爭中士兵所穿的鎧甲。
專家們發(fā)現(xiàn)在玉衣的制作過程中,難度最大的,要數(shù)玉衣的手套部分,它也是玉衣中最為精巧的部分。
玉衣所用的金絲一般長4-5厘米,最細的金絲直徑只有0.08毫米,只相當于一根頭發(fā)絲的細度,分布在手套各處。
按照的工藝水平推算,西漢時代制作這樣一件玉衣,一名熟練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費十余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夏長生原是定州博物館的副館長。1991年,他接受了復制金縷玉衣的任務。歷經(jīng)數(shù)載,終于復制成功了第一件現(xiàn)代的金縷玉衣。
夏長生家中的這件玉衣,由于是復制品,只能用細小的銅絲來代替金絲,而在漢代的史書中,對玉衣用什么樣的金屬絲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
漢代人認為玉能保持尸體不腐爛,而在滿城漢墓一號墓和二號墓中結果卻恰恰相反。而且玉衣價值連城,反而更容易招來眾多的盜墓賊。
據(jù)《三國志·魏文帝本紀》記載,“漢氏諸陵無不發(fā)掘,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br>同時玉衣的減少還因為它的制作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所以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金縷玉衣。與此相印證,今天的人們,再也沒有從魏晉以后的陵墓中發(fā)現(xiàn)金縷玉衣。
滿城漢墓出土的上萬件文物中,金縷玉衣無疑最為引人注目。除此以外,劉勝墓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兵器。這些兵器,可以使我們想見當時中山國軍隊武器配備的精良。
出土的這幾根金針和銀針,是針灸九針中的幾種。它們也是我國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古代金屬醫(yī)針,可見漢時的針灸水平的是相當高的。
與醫(yī)針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醫(yī)療器具。
1968年9月19日,兩座漢墓的發(fā)掘工作全部結束。
滿城漢墓的發(fā)掘打破了考古界多年的沉寂。
在陵山上,除了劉勝夫婦的1號墓和2號墓,還有18座暴露在外面的小墓。這些小墓分別是劉勝妻妾或者子孫的附葬墓。
有專家推斷在這些附葬墓的不遠處,很可能還有一座隱藏在山巖中較大的墓室。因為陵山的某些地段的地貌特征與1號墓和2號墓極為相似。
也就是說,陵山上或許還有一座神秘的3號墓。
金縷玉衣還有另外幾件陪葬品:玉蟬、玉豬和9個門塞。
玉蟬出自漢代。古人認為,蟬從地下爬出來變化的,不吃東西只吃露水就可以引吭高歌。因為蟬可以從地下爬出來,所以被人認為可以重生,所以一般含在嘴里。
玉豬握在手里。豬是農(nóng)耕文化的代表,也代表了農(nóng)耕文化的金錢,而玉又價格不菲,所以古人經(jīng)常來用它陪葬。
門塞是分為9個玉,分別塞住的是眼睛(2片)、鼻孔(2個)、耳朵(2個)、嘴、生殖器和肛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9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