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砼瑺柟嗟墓适?,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01金太祖規(guī)范了猛安謀克制度,基本成為大金國標準的軍事單位。
一個軍事集團有大大小小的領導,每個領導手底下負責的人人員數量是不同的。比如說軍師旅團營就是現代部隊的標準建制。
同樣的道理,大金國也有屬于自己的軍事建制,那就是猛安謀克制度。猛安和謀克其實應該分開來看待。
所謂猛安,也就是千夫長的意思,基本上就說,你手底下掌管著一千個人或者數千個人,都可以稱之為猛安,最初是沒有人數限定的。所謂謀克,也就是百夫長的意思。他們比千夫長要低一個級別,手里頭只掌管著百來號人或者數百號人,都被稱之為謀克,最初人數也不一。猛安謀克聯(lián)合起來,也就是說軍隊按照千夫長和百夫長的規(guī)格來建立統(tǒng)一的管理制度。其實猛安和謀克在很早就已經有了這樣的稱呼,可是并沒有嚴格規(guī)定他們所能夠擁有的人數。一直到了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認為必須要嚴格建立統(tǒng)一的標準,才能夠使得軍令得以快速有效地實行。
所以完顏阿骨打下令,一個謀克管理三百戶人,而一個猛安手底下,則可以掌管10個謀克。形成了這樣的統(tǒng)一制度以后,猛安謀克制度才算是正式推行了下去。
本部落實行這一制度一段時間以后,女真領袖們覺得這是比較靠譜的軍事管理制度,所以他們就將這一制度在整個金國內部實行。
加之地狹產薄,無事苦耕可給衣食,有事苦戰(zhàn)可致俘獲,勞其筋骨以能寒暑,征發(fā)調遣事同一家。是故將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齊,一旦奮起,變弱為強,以寡制眾,用是道也。及其得志中國,自顧其宗族國人尚少,乃割土地、崇位號以假漢人,使為之效力而守之。猛安謀克雜廁漢地,聽與契丹、漢人昏因以相固結。迨夫國勢浸盛,則歸土地、削位號,罷遼東渤海、漢人之襲猛安謀克者,漸以兵柄歸其內族。---《金史》
他們甚至將征服的契丹人、渤海人以及漢人,也設置了相應的猛安和謀克。金太宗完顏晟繼位以后,打下了平州,也就隨之改變了軍事制度。
因為他發(fā)現,中原王朝的官職制度似乎更加合理,所以那些被征服的外族人,則以漢官名號來統(tǒng)一編制,而女真族內部則依舊沿用猛安謀克制度。
02后金開國之君努爾哈赤,創(chuàng)建了滿洲八旗制度。
經歷了元朝和明朝,女真部落在東北地區(qū),逐漸形成了大大小小若干個部落。其中比較強大的,就有三個,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葉赫女真。
這三個部落中,又屬建州女真最有戰(zhàn)斗力,他們的領袖努爾哈赤,相繼滅亡海西女真和葉赫女真,逐漸完成了一統(tǒng)女真的宏圖大業(yè)。
戰(zhàn)爭過程中,努爾哈赤為了提高整支軍隊的軍事戰(zhàn)斗能力,組建了滿洲八旗。所謂八旗也就是黃、白、紅、藍四旗,再加上鑲黃、鑲白、鑲紅以及鑲藍四旗。每個旗最多只有1萬人的建制,有些只有六七千人,這還算上了老人和孩子。而除了女真族自己的滿洲八旗以外,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后來還增設了漢軍八旗以及蒙古八旗,這樣一來八旗制度就算基本成型了,并且延續(xù)了兩百多年。八旗各旗都設立了3名都統(tǒng),分別是滿洲都統(tǒng)、漢軍都統(tǒng)以及蒙古都統(tǒng)。每個滿洲都統(tǒng)和漢軍都統(tǒng)下面又分別有5名參領,而蒙古都統(tǒng)下面則只有2名參領。在女真人入關之間,正黃旗和鑲黃旗兩旗的旗主,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樣的國家一把手直接領導,剩下的6旗則是分給了努爾哈赤的子侄。
等到順治皇帝入關,多爾袞死后,順治皇帝將多爾袞的正白旗也收了回來,由自己直接領導,所以皇帝掌管上三旗的形式也就這么形成了。
熙宗皇統(tǒng)五年,又罷遼東漢人、渤海猛安謀克承襲之制,浸移兵柄于其國人,乃分猛安謀克為上中下三等,宗室為上,余次之。至海陵庶人天德二年,省并中京、東京、臨潢、咸平、泰州等路節(jié)鎮(zhèn)及猛安謀克,削上中下之名,但稱為“諸猛安謀克,”循舊制間年一征發(fā),以補老疾死亡之數。---《金史》
后來歷代皇帝基本都是手握上三旗,其余五旗則由各自的旗主王爺們領導。不得不說,八旗制度在當時來看,的確是非常先進的制度,使得清王朝成功入關,又成功一統(tǒng)天下,成為天下霸主。
03八旗制度參考的應該就是猛安謀克制度。
努爾哈赤不可能直接就能發(fā)明八旗制度,因為這種制度,相對來說非常先進,有利于軍隊提高戰(zhàn)斗力,也能夠鼓舞士氣。
金之初年,諸部之民無它徭役,壯者皆兵,平居則聽以佃漁射獵習為勞事,有警則下令部內,及遣使詣諸孛堇征兵,凡步騎之仗糗皆取備焉。其部長曰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謀克之副曰蒲里衍,士卒之副從曰阿里喜。部卒之數,初無定制。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謝十,始命以三百戶為謀克,謀克十為猛安。---《金史》
每一旗的旗主都能夠擁有足夠的權力,而最大的權力始終掌握在大汗或者皇帝手里。所以這種制度之前,肯定是有相應歷史依據的。
沒有足夠的實踐,任何一項制度,都難以在短期內在社會上實行開來。就算是一種教育制度,都要在不同的省份做實驗,更何況是軍事制度呢?
我們回頭來看猛安謀克制度,與滿洲八旗制度其實是高度相似的。一個猛安掌管10個謀克,一個謀克掌管300戶人。而滿洲八旗制度中,一個都統(tǒng)或者說旗主,下面掌管著5個參領,一個參領掌管的軍士則數量不一。滿漢蒙各八旗的建制基本接近。每一個旗的人數大概在六千到一萬之間,和猛安謀克制度下的管理形式如出一轍。只不過八旗制度使得八旗旗主的權力更加大,且能夠相互制衡,從而使得皇權更加集中。而猛安謀克制度,則是根據女真族古老的狩獵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軍事制度。當時的女真族人依靠狩獵過日子,必須要編排成一支一支隊伍有序狩獵,才能保證部落的存活。
久而久之,便相繼出現了猛安和謀克的稱呼,一直到金太祖時期,這種制度才真正制度化。而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與之十分類似,那就是從猛安謀克制度這里得到的經驗。
總結:化整為零后更加有利于皇權的集中。
其實我們看滿清王朝,沒有哪個權臣是可以操縱皇帝的,就算多爾袞和鰲拜這樣的權臣,最后還是只能為皇權讓道,為什么呢?因為八旗制度有利于皇權的集中。
最初八旗旗主都是努爾哈赤的子侄,所以八旗的權力比較分散的,每一個旗都有自己的旗主??墒桥瑺柟啾救苏乒苤鴥牲S旗,而且其他六旗沒有哪個旗主有能力單獨對抗努爾哈赤。這就是八旗存在的意義。
努爾哈赤通過將滿洲女真兵馬給打散了,分為了八個旗,這看似打散了的方式,其實是換一種集中統(tǒng)治的方式而已。
因為八旗的存在,所以不可能有哪一個旗主,可以凌駕于皇帝之上,畢竟你敢這么做,其他八旗旗主也不會答應。
八旗,又稱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后演變?yōu)闈M族)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創(chuàng)立。1601年初建時僅三旗:黑旗、白旗、紅旗。1615年因"歸服益廣"將三旗析設為八: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合稱八旗,統(tǒng)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 清朝年間,八旗頭旗為鑲黃旗,其次是正黃旗,正白旗作為上三旗。
制度簡介
八旗是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于清太祖努爾哈赤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chuàng)立,初建時僅三旗:黑旗、白旗、紅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并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tǒng)率滿、蒙、漢族軍隊。
組織形式
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yè),每年到采捕季節(jié),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制??傤I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規(guī)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tǒng)、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tǒng))。
滿族八旗
正黃旗:愛新覺羅氏(滿清皇姓),明安氏,組佳氏,萬琉哈氏(康熙定妃即此姓),佟啟氏,圖佳氏,古爾吉氏,傅錫理氏,墨佳氏,伊拉齊氏,倭赫氏,都克達氏,赫爾濟氏,白佳氏,宏義氏,富色勒氏,玉墨克氏,甘佳氏,公儀理氏。
鑲黃旗:赫宜氏,董佳氏,托爾佳氏,哲理氏,蔡佳氏,布達喇氏,殷佳氏,慶格理氏,阿爾拉氏,穆雅氏,鄂羅氏。
正白旗:赫舍里氏,圖門氏,穆察氏,墨爾齊氏,博爾袞氏,阿魯氏,敖佳氏,齊克騰氏,文達氏,珠雅拉氏,伊穆氏,圖爾塔拉氏,羅察氏,瑪爾丹氏,賈佳氏。
鑲白旗:烏爾漢氏,吳靈阿氏,克爾德氏,武聶氏,郭爾本氏,唐達氏,尼格勒氏,翁尼理氏,朱爾克氏,通阿拉氏,穆爾德氏,博和羅氏,姜佳氏,唐尼氏。
正藍旗:安達拉氏,海拉蘇氏,費佳氏,阿塔穆氏,舒克都理氏,倭徹勒氏,多興氏,博都理氏,何齊拉氏,雅佳氏,喀爾庫氏,莽果氏,瓢佳氏,瓦爾喀氏。
鑲藍旗:圖克敦氏,卓克佳氏,崇果魯氏,穆燕氏,索徹理氏,錫強氏,申穆理氏,杭佳氏,阿賚氏,伊爾穆氏,錫瑪拉氏,瑚爾泰氏,良佳氏,申佳氏,范佳氏。
正紅旗:烏蘇占氏,格格氏,多羅氏,葉庫理氏,札哈瑪氏,謨爾齊理氏,伊勒爾濟氏,舒爾都氏,徐察氏,福塔氏,宗佳氏,瓦爾佳氏,訥迪氏。
鑲紅旗:扎蘇理氏,拜格氏,賽音薩爾圖氏,塞楞吉氏,尼瑪哈氏,安佳氏,羅岳氏,鄂濟理氏,翁果特氏,蘇克察氏,札穆秦氏,都瓦爾佳氏,普佳氏
二十四旗
皇太極繼位后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后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八旗分類
正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
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tǒng).兵是皇帝親兵,侍衛(wèi)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tǒng),兵為皇帝親兵,侍衛(wèi)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guī)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乾隆帝的孝賢皇后、哲憫皇貴妃,嘉慶帝的孝和?;屎?,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歷史上的“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是鑲藍旗,后抬旗入鑲黃旗。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并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多爾袞病逝后,順治就將正白旗納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親統(tǒng)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并從中挑選侍衛(wèi)皇室的成員。清末規(guī)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 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后婉容(達斡爾族)都是正白旗人。
鑲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tǒng),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tǒng),清末時的規(guī)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tǒng)。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guī)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tǒng)。清末時規(guī)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旗和鑲黃旗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tǒng),而是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tǒng)。清末時規(guī)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tǒng)。 清末時規(guī)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稱東太后)也是,歷史上臭名遠揚的“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是鑲藍旗,后抬旗入鑲黃旗。
八旗制度
階級制度
滿洲人建立的清帝國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奇跡。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民族,竟然征服并牢牢統(tǒng)治了人口將近一億的漢族地區(qū)和蒙藏回疆廣袤的面積。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數字也并不奇怪。實際上如果將任何年代的中華帝國官僚和貴族人口合計,差不多也是這個比例。換句話說,滿洲人基本上構成了帝國的新上層金字塔結構,而一個小小的民族能夠實現這一點,其中的奧妙,就在被稱為“八旗制度”的滿洲人組織方式上。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chuàng)建的一種耕戰(zhàn)合一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是軍政合一的最高一級單位,因為出征時用正黃、鑲黃、正白、正紅、正藍、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的軍旗以示區(qū)別,所以也稱為“八旗”。后來又將被滿洲人征服的蒙古、漢人編為蒙古八旗、漢八旗,連同滿洲八旗一共二十四旗,但其核心還是滿洲八旗。
八旗的上層結構則可以概括為“用血緣粘合地緣,用族權支持政權?!迸c西周十分相似。而固山統(tǒng)帶甲喇、甲喇統(tǒng)帶牛錄這樣的組織法則,則是標準的金字塔結構。其實類似的結構在本沸沸整個法制史中出現過不止一次,鮮卑民族的府兵組織,女真民族的猛安謀克,成吉思汗的十戶、百戶、千戶、萬戶,簡直是幾乎任何一個新興民族都靠這樣的模式將自身組織起來,然后才能在戰(zhàn)爭中征服中國大地。因此十七世紀的滿洲人,社會發(fā)育程度已經達到西周時期的水平。
滿洲社會的奴隸現象也比較明顯。努爾哈赤征服女真各部,全體滿洲人也都可以當作是他的家奴,在滿洲人看來,“奴才”有“親近”、“自己人”的含義,因此滿洲貴族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以區(qū)別于漢人官員稱“臣”,這甚至是一種特權。不過滿漢平民一般被稱為“諸申”、“伊爾根”,分別是滿語“國人”、“民”的意思,對國家除了編戶義務之外,人身依附尚弱。而完全屬于主人的奴隸則被稱為“包衣”,滿語“家里人”的意思。
經濟制度
早期滿洲人將土地理解為河流、森林乃至空氣、陽光一樣是公共物品,建立后金之后,“土地公有”觀念的影響仍然存在,努爾哈赤結合八旗制度,將土地也按人頭平分給八旗民眾。天命六年(1621年),他發(fā)布“計口授田諭”,將征服的遼東土地除保留一部分“給我駐扎此地之兵馬“的公田之外,”平均分給,每一男丁五日種糧之田,一日種棉之田?!比魏尉鬟M行的均田措施都是有潛臺詞的,就是授田的農民負擔支持君主的義務,人頭稅體制總是與均田令如影隨形的出現,北魏、隋唐如此,一千余年之后的滿洲的大金國也如此,均田之后,“三男丁耕種公田一日,二十男丁內,一人當兵,此二十丁內,一人應役?!?br>大金國擴張?zhí)?,征服獲得大量人口、財富,自身農業(yè)生產反而顯得并不重要。加上出關后又迅速融化到土地私有化到了相當程度的漢族社會,因此滿洲早期“均田令”往往不為人注意。其實“計口授田”才是八旗精兵征服關內的物質基礎。入關后的“圈地令”,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國有均分”土地制的延續(xù)。
婚姻制度
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guī)定。清初定滿漢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法律制度
出關以前的滿洲人的法律也向遼夏金元一樣原始簡單。法律基本上是軍法和刑法,財產法和契約法則簡單的可以忽略不計。有人愿意將“八旗制度”稱為行政法,我更傾向于理解成社會組織方式,雖然八旗制度的上層規(guī)則勉強可以稱為“官制”,但那只是八旗制度的一個側面。入關前的刑法基本上是部落民狩獵習慣和軍紀的發(fā)展總結。滿洲社會自身文化水平非常落后,連成吉思汗《大札撒》這樣水平的民族法典都沒能孕育出來,其罪名散亂無章,主要包括侵犯八旗貴族和汗(皇帝)、逃亡叛逆、殺人盜竊、通奸乃至迷信殺人等。
懲罰犯罪的方法也是典型的野蠻落后。死刑有斬首、燒殺、炮烙、碎尸、淹死等。關外時期滿人始終處于擴張戰(zhàn)爭中,勞力十分缺少,因此沒有流徙等自由刑和勞役刑,個別貴族有“拘禁于空屋子內”的處罰,大多數社會成員則廣泛采用便捷的肉刑和痛苦刑,如鞭責、“打腮”、“貫耳鼻”、“射鳴鏑箭”等,還有餓飯等特色方式。另外輕罪過失也采用納金贖刑的做法,一切都似乎都回到了漢族先民的商周時代。
軍制制度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滿洲成員皆隸于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zhàn)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yè)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wèi)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zhèn)國公、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9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 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
刑律制度
清代雖然沒有公開搞類似元代“四等人”的民族歧視法,但只是為了表面上的公平,以免激起漢人的反抗,實際上旗人在法律上享有一定的特權。《大清律》固然幾乎完全沿襲前代,但是實施中,必須加上“八旗制度下“五個字的定語,凡是遇到旗人犯罪,定罪量刑與漢人并不相同。
首先是旗人處刑方面的區(qū)別。《大清律·名例》規(guī)定,“凡旗人犯罪,笞仗各照數鞭責。充軍留遷,免發(fā)遣,分別枷號。”具體枷號折抵法則是相當輕的,比如僅次于死刑的充軍,折抵枷號70~90日,甚至雜犯死罪者也可以枷號,(真犯死罪者不可)。清沿明制無官當,但類似原理的“消除旗籍”即將旗人降為漢民則是旗人特有的處罰方式。其次是司法方面,旗人案件由特定機關審理。京師平民旗人由步軍統(tǒng)領衙門審理,貴族由宗人府審理,民事案件由戶部現審處審理。地方官員可以審理地方涉及旗人的案件,但無權判決,只能提出審理意見,交由相應的滿人審判機關——理事廳處理,理事廳是類似“軍地聯(lián)絡辦公室”之類的機構,專門負責協(xié)調八旗駐軍和地方關系,官員也都由旗人擔任。旗人的刑罰執(zhí)行也不同于漢人,斬立決者可以減為斬候監(jiān),刺字不刺面而刺臂,徒刑則有專門的監(jiān)獄。
特權法實施的結果自然是旗人“自恃地方官不能辦理,固而驕縱,地方官難于約束,是亦滋事常見?!彪m然和蒙元時期比較起來,滿洲人的民族特權還是比較克制的。尤其是后期,征服者與被政府者的角色已經大大淡化,滿漢兩族無可避免的融合,這些特權法也逐漸消亡,但是整個清代,民族特權法一直是存在的。
對于皇上來說,旗人是維持皇權的支柱,他們也就永遠被固定在皇權支柱的位置上。雖然有各種法律上的優(yōu)待,但條件是滿洲人必須保持粗樸剽悍的騎射風俗。法律對旗人另有些專門的限制,比如滿漢不通婚,旗人不得從事農工商業(yè),只能“讀書習武”,讀書當然也只能讀皇帝指定的書籍。為了保持旗人騎馬的習慣,特別規(guī)定旗人不得坐轎,甚至還專門致書朝鮮國王不得像迎接明朝使臣一樣預備轎子迎接滿人。每年在承德避暑山莊進行的“木蘭圍場”,滿蒙文武官員都要比賽射箭,不及格的要罰俸、革職?;实圻€專門立法鼓勵旗人去學習滿文、滿語。但這些措施的實行并未改變滿人漢化、八旗軍隊腐化的趨勢。
歷史作用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滅,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統(tǒng)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fā)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tǒng)一的國家、為保衛(wèi)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fā)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fā)展,在征戰(zhàn)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清朝八旗分別指八旗分別是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八旗制度是清朝最重要的制度,清朝能夠推翻明朝,八旗制度功不可沒,八旗制是在牛錄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每旗的首領都由諸王貝勒擔任,稱為?旗主?,八旗制度使清王朝推翻明朝,但是清朝的滅亡也與八旗制度息息相關,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聊一聊八旗制度對于清朝的影響。
一、八旗制度兼有清朝的軍事職能。八旗制度是由牛錄制發(fā)展而來的,所以除了有管理人口和土地分配等職能外,還兼有清朝的軍事職能,八旗制度在推翻明朝的過程發(fā)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但是隨著八旗軍隊的慢慢強大,八旗軍隊開始松懈和驕奢淫逸,這為后來清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正是軍隊的管理不當,才會導致清朝末期在與西方列強對抗的時候,毫無還手之力。
二、八旗制度還兼有清朝的行政職能。八旗的首領都是由諸王貝勒擔任的,被稱為旗主,每位首領都有著自己的領地,各個首領都各自管理自己的屬地,互不干擾,而且定期上朝匯報自己屬地的一些情況,但是由于中央對于地方的管理松懈,導致地方百姓民不聊生。
三、八旗制度還與清朝的生產有關系。清朝的社會生產還與八旗制度息息相關,各個運輸通道都是由八旗軍隊管理和保護,這樣能夠確保清朝在糧食運輸和生產運輸等方面能夠進行的順利一些,盡管八旗軍隊對于清朝的發(fā)展有一些積極作用,但是八旗制度后期的腐敗也是導致清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你對于清朝的八旗制度還有哪些認識?歡迎來評論區(qū)與我交流。
八旗制度最早由滿族領導人努爾哈赤創(chuàng)立。這一制度最直接的特點是,人們以橫幅為主,這里的人直接指士兵。八旗人都可以當兵。八旗制度是一種社會制度,平時從事農耕和狩獵的人在戰(zhàn)時被征召入伍。正是在這種制度下,滿族人最終建立了大清王朝。
1601年,努爾哈齊改革了“牛錄制度”,將所有女真人組織成四旗管理,分別是:黃旗、白旗、紅旗和藍旗。他們的國旗相應地是黃色、白色、紅色和藍色。萬歷四十三年,努爾哈赤改革牛路組織,增設黃、白、紅、藍四旗,組成“八旗”,是滿族八旗制度的源頭。可以說,八旗制是在原有牛路制的基礎上擴展而來的,自然具有牛路制特點。
皇太極繼位后,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擴大兵源。贏得人們的支持。他在滿族八旗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的體系,并擴大了蒙古八旗軍隊,但也將漢軍轉變?yōu)榘似?,其?guī)模和管理與滿族八旗幟相同。滿蒙漢八旗是二十四旗,統(tǒng)稱清朝八旗。
事實上,與明朝的訓練制度相比,八旗制度仍然不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組織結構,但這種變化是努爾哈赤從部落首領轉變?yōu)檎晤I袖的關鍵,也是女真戰(zhàn)斗力質的提升的關鍵。那么,為什么一個不那么復雜的組織結構會如此增強女真族的戰(zhàn)斗力呢?首先,如上所述,女真族的戰(zhàn)斗力非常高。然而,面對更大的戰(zhàn)爭,內部組織松散,各種利益集團相互牽制,嚴重制約了戰(zhàn)斗力的發(fā)揮。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他分散了被征服的小部落,并將他們分成各個旗。戰(zhàn)時,努爾哈齊、庫山額金、卡普·雷金和牛略金之間有一個完整的指揮鏈。原則上,他們都忠于努爾哈齊,因此沒有牽制對方的問題,他們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戰(zhàn)斗潛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0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