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砻髂├钭猿桑M麑δ銈兡苡兴鶐椭?/p>
大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19日,明末最大的義軍首領,大順王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殉國,輝煌一時的大明王朝滅亡。這場滅國之戰(zhàn)的主角李自成此時一定是意氣風發(fā),志得意滿,以為大順王朝一定可以取代大明,君臨天下。然而,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僅僅過去了一個多月。擁兵百萬的李自成就在一片石之戰(zhàn)中被清兵和吳三桂聯(lián)合大敗,李自成如喪家之犬般的逃出了北京,不久就戰(zhàn)死于湖北九宮山。
關于滅亡明朝,氣勢正盛的李自成為何迅速敗亡的原因,很多人都歸咎于李自成進京后所采取的縱容手下?lián)屄用鞒賳T的措施。不錯,李自成縱容部下?lián)屄庸賳T的財物,搞得人心惶惶,確實是李自成敗亡的原因之一,但這不是主要的原因??纯辞灞腙P以后,對明朝官員的劫掠比之李自成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清軍在軍事上的節(jié)節(jié)勝利掩蓋了這一切。
我個人認為,李自成之所以迅速敗亡,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李自成缺乏敏銳的戰(zhàn)略眼光。
作為一個皇帝,敏銳的戰(zhàn)略眼光是必不可少的。李自成之所以敗亡,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戰(zhàn)略失誤。誠然,李自成身經百戰(zhàn),是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統(tǒng)帥,但是戰(zhàn)略上的錯誤是無法用戰(zhàn)術的勝利來彌補的。
李自成占洛陽,攻開封,在中原五敗明軍,占領襄陽。然后席卷荊襄,在襄陽建立了大順政權,自稱新順王。建章立制,設百官,宣布“三年不征,一民不殺?!睘榱舜_定下一步的戰(zhàn)略方針,李自成和部下進行了商討,形成了著名的“襄陽決策?!?/p>
在商討戰(zhàn)略方針的時候,李自成的部下一共提出了三個方案供李自成選擇:
一個是牛金星提出的“先取河北,直走京師”的方案。
一個是楊永裕提出的“先取金陵,斷明朝漕運,再事北伐”的方案。
一個是顧君恩提出的“先據留京,勢居下流,難濟大事,其策失之緩。直搗京師,萬一不勝,退無所歸,其策失之急。不如先取關中,為元帥桑梓之邦,建國立業(yè),然后旁略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師,進退有余。方為全策?!?/p>
最后,李自成采取了顧君恩的建議,先取關中,再攻山西,占領北京的策略。不久,李自成殲滅從陜西來攻的孫傳庭部,順勢攻占關中。然后改西安為西京,定國號西京。接下來出兵山西,占領北京,滅亡了明朝。
其實三個決策中,唯一正確的就是第二個先取金陵,搶占東南半壁。這是因為,李自成沒有自己穩(wěn)固的根據地,主要依靠搶掠來維持自己的軍隊,也就是所謂的“流寇”,而李自成為了爭取民心,他四處傳說“迎闖王,不納糧?!边@也就意味著李自成只能通過劫掠官員富戶來維持巨大的開銷。
為了擺脫襄陽決策的錯誤帶來的影響,為了解決財政的危機,李自成不得不采取了大規(guī)模的“追贓比餉”行動。在北京,大順政權成立了“比餉鎮(zhèn)撫司”,由劉宗敏和李過主持,將明朝的勛戚文武大臣集中起來,嚴刑拷打,追贓助餉。雖然在短時間里,得到了大批的財物,緩解了大順政權的財政壓力,但是,也給大順政權帶來了災難,使得大順軍紀敗壞,官員離心離德,為之后的敗亡埋下了隱患。
另外關中到北京這一段,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十分利于大規(guī)模騎兵的馳騁,對于清朝騎兵來說簡直就是自家的草場,這也導致李自成在一片石大敗后,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被清兵追著打,最終死于九宮山。
而南京不同,首先,江南未經戰(zhàn)火,人口眾多,經濟繁榮,是“魚米之鄉(xiāng)”,物產豐富。李自成若占了江南,一定可以滿足大順軍的開支。另外,江南水系縱橫,河網密布,對于善于野戰(zhàn)而不善水戰(zhàn)的清兵而言十分不利。李自成若能搶先一步占據富饒的江南,便可以坐觀明朝抵擋清兵,而自己在江南偷偷的發(fā)展實力,待實力充足,可以乘著明清兩方兩敗俱傷之勢騎兵北上,掃平二國,一統(tǒng)天下。
強盜思維使得李自成沒有看出顧君恩戰(zhàn)略的先天不足,貿然兵進關中,北上京師,使得大順失去了與清朝之間的緩沖,開始直面強大的清軍。最終一敗涂地。
二.李自成輕視清軍和吳三桂。
李自成進京后,沒有立刻進軍山海關,而是貪圖享樂,縱容士卒追贓助餉。李自成不是不知道清兵正在關外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進入中原。然而,滅明戰(zhàn)役的順利結束,極大地助長了李自成的囂張氣焰,他自以為大明已亡,天下已定,清朝不過是個蠻夷,不足為慮,而吳三桂也只是個亡國余孽,只要自己稍加招撫,一定可以讓他為自己守住山海關。
然而,事情的發(fā)展出乎李自成的意料,吳三桂居然拒不投降。李自成于是親率十余萬大軍北上攻打吳三桂,當時吳三桂只有5萬兵馬,自知不是李自成的對手,無奈之下,只好投降了滿清攝政王多爾袞。野心勃勃的多爾袞早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吳三桂的投降正和多爾袞之意。
李自成率軍抵達一片石,與吳三桂軍大戰(zhàn),清兵為了觀察大順軍的虛實,隱藏遠處。兩軍交戰(zhàn),大順軍氣勢如虹,越戰(zhàn)越勇,吳三桂漸漸不支。多爾袞乘機率軍殺出,李自成不備,大敗虧輸,精銳盡喪,不得退往北京。李自成深知自己兵敗,京城必定人心惶惶,加上自己之前的劫掠行為,必定使得城中人心不穩(wěn),因此京師不可守。于是,李自成在北京匆忙稱帝后,逃出了北京,將燕云之地拱手讓給了清兵。
這同樣是李自成的戰(zhàn)略失誤,要知道,李自成剛進北京時,是被人們看成是新朝之主的。然而他居然就這樣丟失了燕云之地,即使是腐敗的明朝也沒有失了燕云。李自成棄燕云,讓清兵入關,使得他人心盡失,從此再也無法崛起。
三.李自成分兵出擊,使得兵力不足。
李自成進京后,本來也不是沒有勝利的機會的,那就是集中所有的軍隊和清兵決一死戰(zhàn),如此方有勝算,然而,李自成居然分兵各地,湖北四府白旺的七萬大順軍是為了防止明軍左良玉部的進攻,而綿侯袁宗第也率部從陜西趕往湖廣相助白旺。
這樣李自成的軍隊數(shù)目相對于清兵和吳三桂的聯(lián)軍就不占優(yōu)勢了。李自成的軍隊大多是烏合之眾,相對于身經百戰(zhàn),戰(zhàn)力強悍的清兵和關寧鐵騎來說,戰(zhàn)斗力差遠了,自然不是清兵的對手。
四.李自成流寇思想作祟,失去地主支持。
我國古代的統(tǒng)治階級是地主階級,只有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支持才能坐穩(wěn)天下。而李自成出身低微,雖然善于用兵,軍士才能出眾,但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李自成是軍事上的天才,卻是政治上的白癡。他滿腦子的流寇思想,只知破壞,不懂建設,雖然他攻占了淮河以北到山海關以南的廣大地區(qū),但是他不懂得治理國家。一進了京城,為了籌措軍費,他居然縱容將士劫掠官員地主的財產,搞得人心盡失。
要知道,此時李自成并沒有統(tǒng)一天下,在大順的西南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南方是南明政權,北方是清朝,可以說是危機四伏,強敵環(huán)視。而李自成全然不顧局勢的險峻,得罪了地主階級,如何能不敗?
李自成志得意滿的進了北京城,卻沒想到很快就步了崇禎的后塵,兵敗身亡,而清兵卻借此入主了中原。中國又淪于異族之手。漢人做了滿人數(shù)百年的奴才。
首先這跟李自成的本身的階級性有關系,他有著自身的局限性,且這個局限性是不可逆轉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體現(xiàn)在他的戰(zhàn)略眼光方面,縱觀我國歷史上所有的農民起義,只要沒有戰(zhàn)略眼光的,沒有一例取得成功或者說沒有一個建成了政權。
無論是早期的陳勝吳廣起義,還是清朝末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全都以失敗告終。
明清長時間軍事抵制與沖突的后果是,明朝把精銳部隊都放在了遼東戰(zhàn)場,清軍與明軍的戰(zhàn)斗將清軍培養(yǎng)成了一支能力非常強的軍隊,因為他們在打的過程中也學習到了很多,從努爾哈赤到順治入關之首先這跟李自成的本身的階級性有關系,他有著自身的局限性,且這個局限性是不可逆轉的局限性。
這種局限性體現(xiàn)在他的戰(zhàn)略眼光方面,縱觀我國歷史上所有的農民起義,只要沒有戰(zhàn)略眼光的,沒有一例取得成功或者說沒有一個建成了政權。無論是早期的陳勝吳廣起義,還是清朝末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全都以失敗告終。
前,政權是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士兵作戰(zhàn)也很積極,他們還擁有自己的根據地。李自成則不是這樣,他再怎么說也只是一個流寇。
明軍在遼東戰(zhàn)場的精銳部隊幾乎都被清軍給消滅了。這個時候才入關和李自成開始戰(zhàn)斗,李自成的六萬兵和吳三桂的三、四萬關寧鐵騎打,奇怪的是,李自成竟然是占優(yōu)勢的一方。但是在跟滿清的十幾萬兵作戰(zhàn)的時候。
可能就算是李自成加上吳三桂在開闊地帶進行陣地戰(zhàn),大概騎兵幾個沖殺,李自成和吳三桂就死定了,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吳三桂最后才會選擇投降。
關于李自成敗于清軍一般有幾個說法:?吳三桂背叛說?、?勝利懈怠說?、?瘟疫說?、?得罪地主階級說?。這些說法都有它的道理,但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條,一支軍隊的作戰(zhàn)能力不可能在一個月發(fā)生大的變化,與清軍的失敗根源是軍事問題。這里我就從戰(zhàn)役法、戰(zhàn)術、裝備等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李自成麾下的農民軍在碰到清軍之前,基本上只和明朝官軍交戰(zhàn),其實力亦是在雙方戰(zhàn)斗中成長起來的??梢哉f,李自成部的作戰(zhàn)方法就是對明軍的方法。
其作戰(zhàn)特點不妨概括為:?高機動性、裹挾、劫掠、協(xié)同作戰(zhàn)?。
由于具備?高機動性?,農民軍能在作戰(zhàn)不利的條件下迅速退出戰(zhàn)場,再迂回、轉移到官軍薄弱的地方,獲取更多物資、人員。而?裹挾?之舉,能讓農民軍壯大己方勢力,起到震懾效果,即便不利,也可以將包袱丟給官軍。
官軍作戰(zhàn)途中,經常上報所收回的?良民?,實際就是農民軍丟下的?包袱?。至于?劫掠?,則是增強部隊戰(zhàn)斗欲望的核心要素,可以吸納更多人加入,并破壞官軍的行軍補給,高效的?劫掠?甚至能起到?兵來如篦,官來如剃?的效果。
而在農民軍多頭林立的情況下,相擁取暖是常態(tài),這種戰(zhàn)術能使看似脆弱的一支,在短時間集聚很多的作戰(zhàn)人員,沖亂官軍陣型。明季第一良將曹文詔即死于這種戰(zhàn)術。
不過這種戰(zhàn)術也有兩種弊端,一是沒法陣地戰(zhàn),二是遇到協(xié)調性很強的統(tǒng)帥時會雪崩,高迎祥當年遇到孫傳庭的那一場大敗,就是吃了這個虧。
可以說,農民軍往往利用明軍的后勤弱點,擊敗其諸鎮(zhèn)合營的野戰(zhàn)部隊。兩次大會戰(zhàn)中,農民軍在陣戰(zhàn)中步兵節(jié)節(jié)敗退,說明這一兵種不占優(yōu)勢,其優(yōu)勢是擅長途奔襲的輕騎。不過,農民軍遇到的對手,并不是明朝最精銳的野戰(zhàn)軍,其精銳在遼東及沿邊,應對清軍。
而另一方面的清軍,與明朝的邊軍精銳多次野戰(zhàn),與黑龍江、吉林的山地、漁獵部落作戰(zhàn),與蒙古騎兵作戰(zhàn),完全具備攻堅戰(zhàn)、奔襲戰(zhàn)、山地戰(zhàn)的能力。清軍可以做到長途奔襲,也可以做到重甲沖陣。近乎是17世紀東亞的一支全天候全地理的作戰(zhàn)部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0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