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主人公胡長齡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看看。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狀元,有的人憑借真才實學狀元及第,有的人卻因為實力與運氣兼具,高中狀元。比如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本來是榜眼,因為名字取得好,慈禧看了心情大好,從第二名升為了狀元,青史留名。在乾隆時期,也有這么一個人,他要比劉春霖更加的幸運。
胡長齡,字西庚,江蘇南通人,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長齡參加殿試,高中狀元。關于他成為狀元的經(jīng)歷,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殿試上,主考官評定試卷,胡長齡本來排在了第十名,按理說與狀元無緣了,不過他還有一次機會,這個機會就是是坐在皇帝寶座上的那個人,因為狀元由他決定,當然,這個人就是乾隆皇帝。
主考官們將選出的十份試卷進呈給乾隆,請他最終“欽定”狀元人選。乾隆做了許多年皇帝,這種事情已經(jīng)駕輕就熟,見過的優(yōu)秀才子如過江之鯽,多不勝數(shù)。所以這一次選定狀元,對他已經(jīng)沒有新鮮感。而且能夠進入殿試前十名的考生,才華其實相差不是太大,所以他考量的不光是才華,還有其它的因素。
一份份試卷看下去,乾隆頻頻點頭,為大清帝國能有這么些優(yōu)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終于到了最后一份試卷,乾隆拆開考生名字上的封條,映入眼中的三個字,讓他大喜過望。這份試卷自然是胡長齡的,而乾隆看到的正是胡長齡的名字。
當時乾隆已經(jīng)79歲高齡,看到胡長齡的名字,他忍不住說出“胡人乃長齡啊”。清朝由滿族建國,屬于北方游牧民族,也是中原百姓眼中“胡人”的一種,“長齡”兩個字寓意長壽,也正合了乾隆這位實實在在的“胡人”心中渴望長命百歲的心愿,怎能不讓乾隆龍顏大悅,于是說道:“狀元就是此人”。
就這樣,乾隆御筆一揮,胡長齡幸運地成為狀元。金榜題名后,胡長齡進入了翰林院。他為人正直,不畏強權,與當時朝中的權臣和珅斗智斗勇,絕不趨炎附勢。后來胡長齡成為山東學政,最終官至禮部尚書。其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而且有極高的史學造詣,因為積勞成疾,病逝于回家途中。由此觀之,乾隆心血來潮的選擇,絲毫沒有看走眼。
“煙鎖水池柳”,便是乾隆年間殿試發(fā)生的一個小故事。乾隆對詩詞是十分的酷愛,一生作詩四萬多首??墒乔∽钕埠玫牡故菍β?lián),他在對子上有極高的造詣。
在一次科登科,兩位考生過五關斬六將,競爭劇烈,這兩位考生都很優(yōu)秀,可是狀元惟獨一位,這該怎么辦呢?乾隆就想出來一個主意,他在殿試中出了一個對聯(lián),誰能對出來誰便是狀元。但乾隆的這個春聯(lián)一出,此中一位考生回身就走,另一位考生看了后也是摸不著腦子。這可怎么辦,兩個考生都沒有對出啊,陷入了僵局。
乾隆卻欽點轉身離去的考生為狀元,人們都很好奇啊?不知道乾隆為何這么做。這是由于乾隆認為第一位考生腦筋靈活,面對事情可以隨機應變。并且就算可以對出,也不能說出,要給天子留面子。以是說乾隆認為他具有大智慧。
著實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映出天子的勢力不可挑釁啊。有時就算你比天子聰慧,也是不能說出來的。這也是封建社會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權利頂峰使人們仰慕和怕懼。
乾隆對對子的造詣也確實是高,紀曉嵐把“煙鎖水池柳 ”稱為全國首對。這樣你就可以看出乾隆的文學功底。
科舉在古代是選拔人才的常用方式,從隋朝開創(chuàng)科舉考試以來,經(jīng)過唐宋時期的發(fā)展,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已經(jīng)非常成熟,讀書人通過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最終成為封建 社會 所需要的人才,雖然科舉制度在今天看來有許多弊病,但在古代,不失為最公平的選拔方式。乾隆朝最尷尬的一次科舉,發(fā)生在乾隆二十八年,乾隆殿試結束后,官員多說了一句話,前十名被全部換掉,第十一名成了狀元。
乾隆在位60年,執(zhí)政時間較長,身邊名臣如云,在眾多漢臣中間,乾隆最喜歡、最敬佩的漢臣就是劉統(tǒng)勛。劉統(tǒng)勛為官清廉,大公無私,一生都在為國為民操勞,最后累死在去上朝的路上,乾隆賜他謚號為“文正”,堪稱文官中最高的評價。
劉統(tǒng)勛出生在書香門第,他的爺爺是清朝順治年間的進士,他的父親是康熙年間的進士,劉統(tǒng)勛本人是雍正二年的進士,他的兒子劉墉是乾隆欽此的進士,這種“四代皆進士”的特殊履歷,非常罕見。乾隆登基后,劉統(tǒng)勛在治理水患,救濟災民方面功勛卓著,又因為剛正不阿,敢于彈劾張廷玉和訥親,得到乾隆的贊賞,一路升遷。乾隆二十六年,劉統(tǒng)勛已經(jīng)是東閣大學士,上書房大臣。兩年后,也即使乾隆二十八年,劉統(tǒng)勛被認為命殿試閱卷大臣。
乾隆二十八年是農(nóng)歷葵未年,所以這一年的科舉又被稱為葵未科,在經(jīng)過會試之后,一共錄取了188位進士。按照慣例,這188位進士都要參加殿試,殿試時,乾隆親自主持,之后,就是劉統(tǒng)勛這位殿試閱卷大臣的活了,他召集同事們抓緊閱卷,用了1天半的時間,就把188份試卷全部閱完,并整理出名次,呈給乾隆過目。
乾隆正在看名單時,有一位御史求見,御史說貢院外面流傳,說劉統(tǒng)勛收受賄賂,前十名的名單早就定好了。乾隆大吃一驚,劉統(tǒng)勛一臉冤枉,表示絕無此事。最后,乾隆為了以防萬一,也為了保全劉統(tǒng)勛,竟然將前十名的人都換掉,把第11-20名的考生都提到前十名,因此當年的前十名算是倒了霉,第11名的秦大成、第12名的沈初、第13名的韋謙橫分別被定位狀元、榜眼和探花。
原來,這位御史有一位仇家的孩子名叫褚廷璋,才華非常出眾,被定在前十名之中,這位御史是怕這個孩子萬一被點了狀元,將來對自己不利,所以才故意鬧了這一出??芍?,科舉知道雖然公平,在乾隆跟前,也不過是兒戲,第11名的秦大成走了大運,成為葵未科狀元。
事后,乾隆派人細查,得知劉統(tǒng)勛并沒有受賄,但金榜已經(jīng)公布,為時已晚,于是更加信任劉統(tǒng)勛。而御史素來有“言官無罪”的護身符,也沒有被處罰。
?我認為:歷來科舉考試,尤其是到了殿試環(huán)節(jié),沒有既定的標準,誰是狀元,全憑皇帝個人心情。明朝時,嘉靖帝因為不小心把朱砂滴到第二名的名字上,于是認為這是“天意”,就把第二名點為狀元;還有因為名字取得太好,被點為狀元,這種事情 歷史 上很多。或許,殿試才是科舉“公平”中的“不公平”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1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