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李旦能善終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在唐朝時期雖然涌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政治也一度達到了其它朝代難以企及的高度,這個時代可以說得上是影響了全世界對于中國的看法,也影響了中國的口碑。而作為一個繁榮的時代,不代表就擁有平靜的局勢,唐朝可以說得上是一個特別富有戲劇性的朝代,所以我們總是能夠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看到對于這個時代的記載。
在這時期政變的出現(xiàn)讓局勢變得十分兇險,但卻有一個皇帝能夠一直保持自己的態(tài)度,在這樣的夾縫中生存下來了,他就是一直被后世詬病,稱之為傀儡皇帝的李旦,那么在經(jīng)歷那么多事的情況下還能保全自己,他又有什么通天的本領呢?
一、后宮女人貪戀權(quán)勢,李氏家族因此沒落
唐朝不僅僅有各種政變,還有開國的明君李世民,有讓全世界佛法得到融匯的最重要法僧玄奘,有讓人佩服的瀟灑詩仙太白,也有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這些人物的背后,其實也是有許多故事在發(fā)生。
唐朝時政治清明十分開放,許多女人不像是我們心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婦女,她們有自己的想法和野心,也在權(quán)力的擁有上,達到其它朝代女人無法達到的高度。在皇宮里不僅皇后和太后,各個妃子會參與到政治中,一些公主也會利用自己的自身優(yōu)勢在朝中擁有派別,所以在那段時間其實政治十分的混亂,后宮對權(quán)力的追求也讓人覺得十分瘋狂。而這些女人不斷地開始追求權(quán)力,讓在其中的一些男人日子十分不好過,因為女人執(zhí)政勢必會讓原本政權(quán)擁有者失去自己本來的權(quán)力,李旦就是在這樣一個政權(quán)下的傀儡。
二、強勢武則天稱帝,李旦暫退
其實李旦是武則天的親生孩子,但是由于天生性情軟弱,再遇上這樣一個強勢的母親,他的稱帝之路十分的坎坷。曾經(jīng)作為父皇最小的孩子,他十分受到寵愛,剛出生不久就已經(jīng)被封為了殷王,能看出皇帝對其深厚的殷切期望。一直十分謙遜好學的他,不斷地努力充實自己,對許多的文學都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后來又被改名的他被封為了豫王。雖然自己的兄長做了皇帝,但是卻沒有做太長時間,就被強勢的武則天廢除。她看中了李旦的軟弱,認為他是一個十分好控制的孩子,所以將其擁立為新皇帝,只有這樣,武則天才能夠真正地實現(xiàn)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
雖然李旦作為一個皇帝,可是一直要聽從武則天的他其實是一個傀儡,不僅自己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許多的想法也不敢直接表達。但是朝廷中的大臣一直希望能夠還政給李家人,所以一直有人說武則天的不是,而多年來武則天一直打壓著這些言論,造成了很多的慘案。后來假意想要還政,李旦害怕對方只是在試探,于是百般推辭,這種強硬的推辭態(tài)度讓武則天十分滿意,于是在他的極力建議下,武則天有了更加順理成章的執(zhí)政理由,也因此她成為了唯一的女皇帝。
此時原本是皇帝的李旦順勢成為了皇嗣,很多人會覺得他十分懦弱,懼怕武則天的勢力,但是其實這種做法是很睿智的。因為如果當時他不同意武則天的各種做法,或許就會被武則天看出他是一個有自己心思的人,而武則天如此強勢,怎么可能允許自己身邊有這樣一個危險的人出現(xiàn)呢?所以一定會想盡各種的辦法來阻止這個兒子羽翼漸豐。李旦知道自己未來的處境并不安全,只有一直收斂鋒芒,才能夠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生存下來,其實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生存之道。
三、武則天去世后,小兒子李隆基讓他安心坐穩(wěn)皇位
武則天去世之后,整個朝廷的政權(quán)回歸到李家,可是后宮政黨頗多,許多暗中的勢力一直蠢蠢欲動,都想要替代李家成為新的君主。這時的韋皇后和公主暗中和朝廷中的勢力勾結(jié),想要掌控整個朝廷。李旦雖然不喜歡看到這種局面,但是他也沒辦法把控。這時候兒子李隆基挺身而出,和太平公主一同安撫了朝中的動亂,但是這些都是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做的。直到事情成功之后,他才知道小兒子所做出的一切和需要付出的代價,他深深地自責并且后怕,認為兒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無能,但是李隆基卻并不認為如此冒險不值得,所以讓自己的父親安心坐穩(wěn)皇位。
四、不愿受權(quán)柄控制,最后退位讓賢
正是有了太平公主的幫助,他才能夠穩(wěn)坐皇帝寶座,所以他什么事情都會與公主商量,也會與那個幫助自己很多的兒子進行商議。時間長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產(chǎn)生了嫌隙,雙方看彼此勢力越大,心中開始有所忌憚。太平公主暗中想要除掉太子,可是沒想到李旦沒有聽出他原本的意思,認為自己是到了該退位讓賢的時機,于是就將皇位傳給了太子,自己到了幕后,把所有的難題都推給了兒子去處理。從此過上了他認為的幸福逍遙的日子。
結(jié)語
其實我們看一看李旦的一生并沒有什么作為,幾次三番登上皇帝寶座,卻有退位讓賢能,看上去他是一個最沒有主見的傀儡皇帝??墒菦]有這樣一個皇帝,或許就沒有當時整個朝政的平穩(wěn),也正是在他的這種不作為,才能夠讓很多百姓免遭了更多的苦難。所以他說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智慧,才能夠在那樣兇險的后宮中能夠活到最后。他看似沒有任何主意,實際上是一個很有想法的智者,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如果他是一個愿意爭愿意搶的人,或許在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被害,也就沒有后來韜光養(yǎng)晦和所謂的平穩(wěn)著陸。
武則天把皇位傳給李哲,是因為李哲本身沒有什么勢力,比較容易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李旦對自己的親戚恨之入骨,也有可能對自己不利。所以從各個因素考慮,李哲才是皇位的最佳人選。
當初李哲被廢時已經(jīng)被武則天架空,在朝中幾乎沒有任何勢力。離開洛陽15年的時間里,李哲在洛陽更是勢單力薄。而李旦一直待在洛陽,就算一直被武則天壓制,但在洛陽的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的,所以李哲繼位要比李旦繼位好控制的多。武則天即使退居幕后,也要選一個好控制的兒子繼位,這是武則天選擇李哲而不選李旦的主要原因。
雖然李旦生性仁懦,但掌權(quán)之后會不會報復自己的母親,是一個未知數(shù)。另外武則天的侄子們在李旦失勢的時候,一直找李旦的麻煩,即使李旦不恨自己的母親武則天,也會對武家其他人恨之入骨。倘若李旦繼位,他勢必會清洗武家勢力。武則天的親戚們雖然都是一幫勢利小人,毫無政治水平,但畢竟是親戚家人,武則天還是希望他們可以善終的。
另外在李哲被貶到地方的時候,他肯定沒打算再回來,現(xiàn)在武則天給了他機會,讓他回來當太子,李哲心中勢必會對母后武則天感恩戴德。而李旦因為做了很久的皇嗣,這個身份離太子只有一步之遙,所以提升他為太子,李旦可能會覺得順理成章,不會太感激武則天。
可以看得出來,武則天的確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政治家,就算是很多男性政治家恐怕也達不到她的成就吧。
說到歷史上兩次繼位,三讓天下的皇帝,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大唐王朝的第五任皇帝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個兒子,即最小的一個兒子,也是武則天所生四個兒子中最年幼的一位。睿宗于龍朔二年六月一日己未出生于長安蓬萊宮含涼殿,當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后來他被封的親王爵位還有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初名旭輪,后去旭字單名輪,永隆二年,又一次改封豫王時改名為旦。后來,他的名字在輪和旦之間又有幾次反復。有意思的是,后來的幾次改名,凡是改名為輪時,就是他背運的時候;在改名旦時,就是時來運轉(zhuǎn)的時候。史書中說他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睿宗一出生就擁有了親王爵位,爾后又兩次做皇帝,這樣的經(jīng)歷只有他的同胞皇兄中宗皇帝可與之相比。但是,作為李唐皇室的成員,像他那樣還做過皇嗣,又曾經(jīng)被建議做皇太弟,而且還做過太上皇的,卻沒有第二位了。不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當中,有做過皇帝的父親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時又擁有一個也做過皇帝的母親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過皇帝的,歷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倆。睿宗更加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三個哥哥都被立過皇太子,年長的兩位都沒能夠即位;他自己的兒子中也是長子與帝位無緣,最終是三郎繼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在那個宗室往往遭遇殺身之禍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夠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終,用舊唐書睿宗紀的話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于禍。這說明睿宗確有過人之處。
睿宗一生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時年22歲,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jīng)是景云元年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當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云譎,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于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讓天下。
一讓母親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為繼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睿宗被立以后,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她能夠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長子永平郡王成器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文明,大赦天下。這些都是睿宗作為皇帝的名分應該得到的,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女胸像俑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jīng)可以隨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個時期,發(fā)生了徐敬業(yè)揚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
垂拱二年正月,她下詔復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戲真做,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轉(zhuǎn)過年來的春正月,武則天把睿宗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wèi)王,隆業(yè)為趙王,儼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睿宗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永昌元年,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改元為載初元年。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_。從此,為了避諱,發(fā)布的詔書就改稱制書。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shù)萬人上表請愿,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時,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已勢不可擋。
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劉_之死后不再發(fā)言的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天授元年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睿宗和群臣的請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性質(zhì)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皇太子也就成為皇孫,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作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靜。不知什么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fā)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后告發(fā)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jié)果,在長壽二年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宮朝見武則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對于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睿宗也不敢發(fā)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么事發(fā)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fā)睿宗竇德妃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后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圣歷元年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中宗從房陵召回。睿宗數(shù)稱病不朝,請讓位于中宗,顯然,睿宗稱病只是一個借口,他是認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結(jié)果,睿宗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神龍元年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殺死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不到一個月,睿宗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tài)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把睿宗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睿宗的堅決推辭而作罷。由于睿宗的謙讓,他在中宗復辟以后的政治漩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三讓兒子景龍四年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并由上官婉兒執(zhí)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參謀輔政。后來,韋后的黨羽認為不應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睿宗當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jīng)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懷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顧托遺志,而韋后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quán)力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jīng)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這說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爭漩渦的沖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由于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lián)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據(jù)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認為國家多難,應立長君,認為睿宗眾望所歸,推舉他即位。在少帝下詔讓位的時候,睿宗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勉強同意。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門樓,大赦天下。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后不足一個月,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后臨朝,他實際上并沒有掌握權(quán)力,所以無論是唐朝歷史上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系上都沒有把他當作一任皇帝。睿宗這次即位后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
綜觀睿宗的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不過,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jīng)武、韋之世,竟免于難。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讓,倒也未必。只是他這最后一讓,竟讓出了一個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時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說是一大成果。畢竟,開元盛世的來臨,是在睿宗之后的歷史延續(xù)。
在中國古代,皇位是無數(shù)人為之爭的頭破血流的事物,然而唐朝的“讓皇帝”李憲,作為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卻心甘情愿的將皇太子之位讓給了李隆基,也就是日后的唐玄宗。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一、兄弟和睦,頗有讓賢風范
早年由于武則天當政,當時的唐睿宗李旦雖然被立為皇帝,實質(zhì)上只是武皇的傀儡。不久后,李旦被廢,連帶當時已經(jīng)被立為皇太子的李憲也被廢。而在被廢期間,李旦的五個兒子相傳住在一條街上。在這樣的歲月中成長起來的五兄弟,比起一般互相勾心斗角的皇室兄弟們,更多了一份“共患難”的情緒。在唐玄宗即位后,他的兄弟都是歷史少有的“得以善終”,這也和他們年少時住在一起有很大聯(lián)系。
二、李憲的“自知之明”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時任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長安城發(fā)動宮廷政變,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此次政變后,李旦復辟為唐睿宗。
李隆基在此次政變中表現(xiàn)異常突出,在朝中獲得了極大的聲望并且此時手握兵權(quán),在這個重立皇太子的關頭,李憲選擇主動讓出皇太子之位“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茍違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strong>國家在安定是應該立嫡長子,但在國家危機時刻則應該立功勞大的,不然天下都會失望。就這樣,李憲用這樣的方式巧妙的讓出了帝位,不僅避免了日后可能產(chǎn)生的兄弟相殘的局面,還讓李隆基對自己心存感激。
三、志不在此,日浸聲色
盡管李憲在政治方面并無什么突出表現(xiàn),卻表現(xiàn)出來極高的藝術(shù)天賦。據(jù)史料記載,李憲從小就才氣過人,成年后更是精通音樂,尤其對西域龜茲樂章有著自己的見解。
他的性格有退讓的趨向,所以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斗得太狠的時候就退位了。這是應該是真心的,但不等于他甘于完全交權(quán)退居幕后,所以盡管退位,還保留了實際掌控朝局的權(quán)力。后來才會有李隆基又一次政變,殺太平公主,逼父親交權(quá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2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北魏大臣司馬楚之,他的一生有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