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碇扉ι磉叺慕鹬业降资鞘裁慈?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棣之所以能在“靖難之役”中取勝,一則是因建文帝團隊的“神助攻”,使得朱棣好幾次絕處逢生。二則就是因他自己和手下團隊的齊心協(xié)力。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第一智囊姚廣孝。但可知除了姚廣孝外,其實還有一人,其作用不亞于姚廣孝,此人叫金忠!
據(jù)《明史》載,在朱棣時期有兩個金忠,一個是蒙古王子,原名叫:也先土干。他是在朱棣第四次北伐時率眾歸降,于是被朱棣賜名:金忠。
另一位則是在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時,加盟的元老人物。而筆者,卻嚴(yán)重懷疑,朱棣賜蒙古王子“金忠”這個名字,其實就是在紀(jì)念他的這位元老。
因為蒙古王子歸降時,金忠已去世了好幾年了。并在去世后,不但朱棣親自為他撰寫了《祭金忠》,連朱高熾,姚廣孝等也是紛紛撰寫祭文!由此可見當(dāng)時,金忠的地位該有多高。
那么為何金忠卻不出名呢?只因他甘做“綠葉”,且對自己的要求還非常嚴(yán)格,私德堪稱完美!以至于最終,朱棣都搬出皇帝權(quán)威逼著他:你必須再娶一個媳婦……
02元老金忠《明史》中對金忠初期的記載很混亂。比如,言稱他曾是一位相士,在朱棣起兵時被請去算命,稱朱棣:過了四十就能當(dāng)皇上。然后又給燕王府內(nèi)的800府兵相面,說:都是公侯將相啥的。
其實這件事情,根本不是金忠所做,而是姚廣孝的另一位好友,著名相士袁珙的事跡。之所以《明史》搞混了,恐怕是因姚廣孝除了推薦了相士袁珙外,還給朱棣推薦了金忠。估計,兩人應(yīng)是同時被姚廣孝帶到朱棣面前的,這才造成了混亂。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忠雖精通兵法,智謀過人,但其表現(xiàn)出來的做派,卻完全遵循儒家的“圣人標(biāo)準(zhǔn)”。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金忠這等儒家精英人物,豈能去做“半仙”?不是笑話了!
所以,金忠其實是做了朱棣的智囊,靖難之役時一直都跟在朱棣身邊,出謀劃策等,是一位非常關(guān)鍵且重要的高參。只不過朱棣和姚廣孝太過出名,他的功勞就都轉(zhuǎn)到了這兩人的頭上,對此金忠也根本不在乎。
故而這才造成了金忠在《明史》中的分裂和唐突感:出場是個相士,哪料一下子就成了高參,且隨后的私德等又完全符合儒家標(biāo)準(zhǔn),這實在沒法解釋。
因為在靖難之役成功后,據(jù)《明實錄》載,金忠就立刻被朱棣派回北京,去協(xié)助朱高熾,等于又成了朱高熾的左膀右臂。在朱棣選太子時,都言是解縉的一句“好圣孫”起了決定作用,其實金忠也有進言,堅決支持朱高熾。
在朱高熾成為太子后,朱棣再次調(diào)整了金忠的職責(zé),讓他去做朱瞻基的老師,專門教授朱瞻基兵法!金忠一面輔導(dǎo)朱瞻基,一面又給朱瞻基建立起來了一彪“幼軍”,組成了朱瞻基的嫡系力量。
看看朱棣對金忠的使用,這堪稱是把最關(guān)鍵的事都交給了他去辦,一生都在為朱棣的事業(yè)“培土固本”,自然果實出來后,就都屬于朱棣、朱高熾和朱瞻基,他只能成為默默無聞的“綠葉”。
03按理說,金忠如此重要,家里必是很富有吧?錯了!金忠自始至終都是家貧狀態(tài),從來不接受任何賄賂,就吃死工資。因此家里只有一個男仆,一個侍女——是伺候自己老婆的。平時家里的事,都由老婆做主,哪怕老婆一生都沒有生育,依然對老婆堅貞不二,堅決不另娶。
為啥說金忠私德完美?就在于此!你就挑不出他有啥錯誤來。自然這種狀況,也引起了朱棣的關(guān)注。如今,金忠都已年過50了,窮我可以賞賜,可這沒后代,怎么可以?我也不能代勞啊。
于是朱棣就勸金忠:你可以再娶一個老婆——其實就是妾,好歹要留下后代??山鹬覔u頭說:“我跟老妻共患難,她從來不嫌我貧,無怨無悔操勞家事,我怎能做對不起她的事?!?/p>
朱棣感慨非常,卻也急眼了——我是皇上,讓你干啥就干啥。于是朱棣親書一道圣旨,意思就一個:金忠必須再娶一個老婆,這叫奉旨娶親。
無奈下,金忠這才又娶一房,史稱趙氏。所謂“好人好報”,在金忠去世前,趙氏真就給他生出了兒子,名叫:金達。
誰言朱棣一生,就知道殺戮,起碼他逼著金忠再娶一個媳婦這事,就讓人莫名的感動。而金忠雖被朱棣逼著,犯了人生中最大的錯誤,卻反而顯得更加完美。因此才言,朱棣時期的圣人,非金忠莫屬!
納哈出(?-1388年),蒙古札剌亦兒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華黎裔孫。元時為太平路萬戶(正三品),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克太平將其俘獲,勸降不從,后放歸元朝。元亡后,納哈出為北元太尉,遼陽行省丞相(正一品),屢擾明邊。洪武二十年(1387)明以重兵壓境,力屈窮窘,遂降明。封海西侯。明年從傅友德征云南,道卒于武昌。子察罕,改封沈陽侯,坐藍玉黨死。
火真(1349年-1409年),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洪武時歸附,為燕山中護衛(wèi)千戶(正五品)。靖難之役隨成祖起兵,后累遷都督僉事(正二品),封同安侯。永樂七年(1409)征虜大將軍邱??偙f北征韃靼,隨同出塞,于臚朐河全軍戰(zhàn)歿。爵除。子孫世襲浙江寧波觀海衛(wèi)千戶(正五品)。
夏貴(?-1420年),初名曲倫臺,應(yīng)昌人,為燕山左護衛(wèi)指揮僉事(正四品),永樂年間升中軍右都督同知(從一品),永樂十八年(1420)卒,賜祭賻恤。
王哈剌把都兒(?-1420年),宛平人,初為百戶(正六品),累功至中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永樂十八年(1420)與夏貴同月卒,賜祭賻恤。
吳允誠(?-1417年),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兒,居甘肅塞外塔溝地,官至平章(從一品)。永樂三年(1405)率眾降明,成祖賜姓。后進左都督(正一品),封恭順伯,卒,贈國公,謚忠壯。子吳克忠(初名答蘭,成祖賜名)、吳管者(另述),吳克勤(初名也兒克臺,英宗賜名),孫吳瑾(吳克忠子),皆有名。吳克忠襲爵后,洪熙元年進封恭順候,土木之變(1449)與弟吳克勤戰(zhàn)死,克忠贈邠國公,謚忠勇??饲谫涀窕?,謚僖敏。吳瑾襲爵恭順侯,曹欽之亂(1461)中戰(zhàn)死,贈涼國公,謚忠壯,子孫世襲恭順侯至明亡。
吳管者(?-?),吳允誠次子,洪熙元年(1425)積功至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以戚里恩,封廣義伯,世襲。管者卒,子襲爵,早卒,無后。以管者弟克勤子琮嗣,成化年間因罪爵除。
柴秉誠(?-1407年),韃靼人,舊名倫都兒灰,永樂三年(1405)隨吳允誠來歸,成祖賜姓名,授右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居涼州,永樂五年(1407)卒。子柴別力哥官至都督同知(從一品),孫柴合里哥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柴永正,韃靼人,原名苦木帖木兒,一作苫木帖木兒。永樂四年(1406)“率家屬百余口來寧夏歸附?!背勺尜n今名,授陜西都督僉事【誤,應(yīng)為都指揮僉事,正三品】,九年積功至都督僉事(正二品)。洪熙元年(1425)升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約宣德十年(1435)卒,子林襲為保定左衛(wèi)指揮同知(從三品)。
梁銘(?-1427年),河南汝陽人,靖難之役,以燕山前衛(wèi)百戶(正六品),跟從成祖起兵,積功至后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洪熙元年晉后軍都督同知(從一品),封保定伯,俸祿千石,予世券。宣德二年(1427)隨柳升征討交趾,病亡。子梁珤,天順時,進世侯,子孫世襲保定侯爵至明亡。梁銘出自汝陽梁氏,家譜自敘為元宗室也先帖木兒之后。民國儒學(xué)大師梁簌溟亦出自汝陽梁氏。
嚴(yán)宣(?-1429年),本遼陽胡人,初名火里歹,及貴,始改今姓名。洪武中襲父職為新安衛(wèi)千戶(正五品),以功升指揮同知(從三品),永樂中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升右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宣德年間卒。
吳守義(?-1429年),初名把敦,杭海山人,永樂年間自涼州歸附,賜今姓名,升涼州衛(wèi)指揮同知(從三品),令居定州,仁宗時升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宣宗四年(1429)卒,追封西和伯,謚僖順,子信襲父原職涼州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吳英,吳守義孫,父省吉,又名吳信,定州衛(wèi)帶俸指揮使(正三品),土木之變陣亡。吳英襲職,旋升都指揮僉事(正三品),天順元年(1457)追錄父功,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成化九年(1473)“以延綏等處斬獲虜賊功”升前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十二年“以兩廣軍功”升署都督同知(從一品),弘治年間為帶俸都督同知。
【附:吳政,原名阿寅臺,定州衛(wèi)帶俸達官都指揮同知,土木之變后擊敗來犯瓦剌軍,升都指揮使(正二品),成化年間曾隨吳英征兩廣。】
蘇火耳灰(1352年-1442年),洪武中率眾二千余人歸明,初為燕王麾下胡騎指揮,后征入京。靖難渦河之戰(zhàn),“持矛直趨王前,相距十余步?!?馬倒被擒,降。成祖時為右軍都督僉事(正二品)。仁宗即位,升為左都督(正一品),卒年九十。孫蘇五十,改名英,襲為金吾左衛(wèi)指揮僉事(正四品)。
林帖木兒,山后撫寧人,洪武年間慕義來歸,靖難時為南軍驍將,渦河之戰(zhàn)為成祖生擒留用【《皇明世法錄》載,與婁鬼里被擒殺,應(yīng)誤】,初授都指揮僉事(正三品),靖難功成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永樂六年(1408),以平定安南賞功,進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正二品),次年回京。卒后有子瑄,于永樂九年(1411)襲職指揮使(正三品),調(diào)沅州衛(wèi)帶俸。
婁鬼里(?-1434年),其先永平人,洪武中歸附,除燕山中護衛(wèi)鎮(zhèn)撫(從五品),靖難渦河之戰(zhàn)為成祖生擒留用【《皇明世法錄》載,與林帖木兒被擒殺,應(yīng)誤】,永樂中以軍功累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仁宗即位升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宣德時進都督同知(從一品),數(shù)年后卒,命賻贈如例。
薛斌(?-1421年),蒙古人,本名脫歡。父薛臺,洪武中歸附,賜姓薛。薛斌永樂間封永順伯。子薛綬(1416年-1449年),本名壽童,五歲謁見仁宗,賜名。土木之變(1449)領(lǐng)軍殿后,與瓦剌軍戰(zhàn),“弦斷矢盡,猶持空弓擊敵。敵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類,宜勇健若此?!毕嗯c哭之。謚武毅。”子孫世襲永順伯爵。
薛貴(?-1430年),薛斌弟,本名脫火赤,永樂間進都督僉事(正二品),封安順伯,宣德元年(1426)進侯,予世券世襲安順伯爵。卒,贈濱國公,謚忠勇。子孫承襲,弘治年間,改襲指揮使(正三品)。
李賢(1345年-1425年),初名丑驢,韃靼人。元工部尚書(正三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來歸,通譯書。太祖賜姓名,授燕府紀(jì)善(正七品,后改正八品),仁宗為世子時,旦暮侍左右。靖難之役,隨成祖征戰(zhàn),累遷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官至右都督(正一品),封忠勤伯,旋卒。
吳成(?-1433年),遼陽胡人,初名買驢。父阿通伯,元遼陽行省右丞(從二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挈家歸附,初為永平衛(wèi)總旗,靖難師起,買驢歸附燕王,授百戶(正六品),從戰(zhàn)皆有功,三遷都指揮僉事(正三品),成祖即位,授都指揮使(正二品)。永樂年間以功累升至都督僉事(正二品),賜今名。仁宗時官后軍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宣宗初,封清平伯,予世券。后因功進侯,卒贈渠國公,謚壯勇。子孫襲伯爵至明亡。
康旺,韃靼人,洪武年間以父蔭為三萬衛(wèi)千戶(正五品),永樂年間多次奉使奴兒干之地,累升至奴兒干都司都指揮使(正二品)。宣德六年(1431)致仕,以其子康福代為本司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仕至遼東鐵嶺衛(wèi)帶俸達官都指揮使(正二品)。
滕定(?-1441年),父瓚住,元樞密知院(從一品)。洪武中來降。授會州衛(wèi)指揮僉事(從三品),賜姓滕。永樂間,滕定進至右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宣德四年(1429)封奉化伯,正統(tǒng)初年卒,追封侯爵。子福,襲永清右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金順(?-1433年),瓦剌人,本名阿魯哥失里。永樂七年(1409)來歸,授大寧都司都指揮僉事(正三品),積功累進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宣德四年(1429)封順義伯,宣德八年卒。
金忠(?-1431年),蒙古名也先土干。元世祖時太子真金的師傅、太保恒陽王也先不花后裔,家世為前元望族,元亡后,也先土干在韃靼、瓦剌之間,自成勢力。永樂二十一年(1423),成祖親征漠北,率妻子部屬來降。時六師深入蒙古,韃靼軍遠避不戰(zhàn),明軍了無戰(zhàn)果,成祖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姓名,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仁宗嗣位,加太子太保,食雙倍王俸。宣德時加太保,不久卒。
蔣信(?-1454年),初名把臺罕,一作把臺,宣宗賜今名。金忠之甥,從忠來降,授都督僉事(正二品)。正統(tǒng)中,封忠勇伯。土木之變被俘后,也先使隸其弟賽罕王帳下,在瓦剌軍中對英宗多有照顧。后從英宗返明。景泰五年(1454)卒。贈侯,謚僖順。子也兒索忽襲伯爵【《明史》?!睹饔⒆趯嶄洝纷觥耙矁贺煤觥薄俊L祉槼?,更名善。弘治十三年(1500)卒。無子,爵絕。
于忠(?-1460年),本名伯顏答里,父乃兒卜花,忠勇王金忠部屬,隨金忠降明,授副千戶(從五品),錦衣衛(wèi)帶俸。宣德初年伯顏答里襲父職,土木之變時為忠勇伯蔣信部下達官,被俘留用。曾隨瓦剌使臣皮兒馬黑麻【后降明,賜名馬克順,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赴京,助蔣信與明廷傳遞消息。后從英宗返明,累升至錦衣衛(wèi)帶俸都指揮僉事(正三品)。天順元年(1457)升后軍都督同知(從一品),賜名于忠,四年卒,子剛襲為指揮僉事(正四品),錦衣衛(wèi)帶俸。
王斌,山后人,初以龍驤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從陽武侯薛祿征迤北,還,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正統(tǒng)六年(1441)從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揮使(正二品),八年升署都督僉事(正二品),守備延綏。景泰元年(1450)充左參將,協(xié)同靖遠伯王驥征湖廣、貴州。四年升后軍都督同知(從一品),天順元年(1457)掌后府事,四年致仕,以其孫皞代為龍驤衛(wèi)指揮使。
劉得新(?-1453年),山后人,由指揮使(正三品)從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至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守備云南十二年,正統(tǒng)十四年(1449)還京,升都督同知(從一品),景泰四年卒。
高禮(?-1450年),本名額里孛羅,正統(tǒng)九年(1444),以錦衣衛(wèi)帶俸都指揮使(正二品)升都督僉事(正二品),賜今名。土木之變后升都督同知(從一品),參與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景泰元年(1450)受命統(tǒng)達官軍平定福建民變,不久病故于當(dāng)?shù)亍?br>
毛勝(?-1458年),字用欽,初名福壽,元右丞相(正一品)伯卜花之孫【伯卜花,即元文宗時中書左丞相別不花,明人失考記為右丞相。別不花家族初為畏兀兒人后裔,元代入居大都。別不花父祖因子孫顯貴,都被追封為居延王(又毛勝夫人墓志銘自述毛氏先祖,別不花父教化,封冀寧王,與元人記載有異。元人所載別不花父名卜花術(shù))。別不花長兄蠻子,順帝時太尉,元亡堅持抗明,捕魚兒海之役戰(zhàn)死。隨同伯父蠻子入仕北元的別不花之子那海、安太兄弟被俘降明】,家族為“迤北和寧王阿魯臺族人?!薄居腥苏J(rèn)為毛勝父安太,又名阿力臺,為阿魯臺同母異父弟】 伯父那海,一作卯那海,洪武中歸附,以“靖難”功至都指揮同知(從二品),無子。毛勝父安太嗣為羽林指揮使,后傳至毛勝,為都指揮使(正二品)。他曾經(jīng)逃往塞北投奔北元政權(quán),不久又自行返回,明廷并未加罪。明景帝時,升毛勝為左都督(正一品),督三千營操練。北京保衛(wèi)戰(zhàn)(1449)于瓦剌軍作戰(zhàn),后南下討平民變,封南寧伯,予世券。天順二年(1458)卒。贈侯,謚莊毅。傳爵至明亡。
【據(jù)《明宣宗實錄》,宣德六年(1432),“迤北和寧王阿魯臺使臣福受來朝,奏愿居京師,命為都指揮使,賜冠帶、金織襲衣、彩幣、銀鈔、綿布、鞍馬,仍命有司給房屋、器物如例。先是,福受有子毛榮留京任指揮使。至是,福受愿留,乞一職自效。兵部奏:宜罷其子之職,而升賞福受,故命為都指揮使。” 按毛勝子名毛榮,毛勝北走時官職亦為都指揮使,如此此“福受”應(yīng)即毛勝?!?br>
毛忠(1394年-1468年),涼州人,高祖名哈剌歹,洪武中歸附,升為千戶(正四品),戰(zhàn)歿。祖拜都從征哈密,亦戰(zhàn)歿。父寶以驍勇充總旗,至永昌衛(wèi)百戶(正六品)。忠初名哈剌,襲職百戶,正統(tǒng)年間累功至陜西行都司都指揮同知(從二品),始賜毛姓,又以功升都督僉事(正二品),賜今名。天順初年,以征福建反賊功,升都督同知(從一品),充左副總兵鎮(zhèn)守甘肅,復(fù)以剿虜寇功,特進左都督(正一品)。天順七年(1463)殺敗番賊,論功封伏羌伯,仍守甘肅,后于滿四之亂戰(zhàn)死。孫銳,以忠死事功,得世襲伯爵,先后鎮(zhèn)守湖廣、兩廣等地,多有戰(zhàn)功,加封至太子太傅,卒贈太傅。子孫世襲伯爵至明亡。
茹鑒(?-1462年),大寧昌州營人。宣德八年(1433)襲父速哥職,為金吾左衛(wèi)指揮僉事(正四品)。從征麓川,累升至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升都指揮使(正二品),景泰元年(1450)以剿平亂虜,升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天順五年(1461)曹欽之亂參與平叛,升都督同知(從一品)。卒,從弟榮襲為金吾左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施聚(?-1462年),其先沙漠人。父忠為金吾右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從北征,陣歿,聚嗣職,官至左都督(正一品)。值英宗推恩,得封伯,世襲。卒贈侯,謚威靖。傳爵至明亡。
焦禮(1377年?-1463年),字尚節(jié),山后廣寧人。父把思臺,洪武中歸附,為通州衛(wèi)指揮僉事。禮襲職備御遼東。后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英宗天順時年近八十,封東寧伯,世襲。天順七年(1463)卒于鎮(zhèn)。贈侯,謚襄毅。傳爵至明亡乃絕。
詹忠(?-1465年),山后人,襲父任忠義前衛(wèi)指揮僉事(正四品),征進麓川累功升都督僉事(正二品),尋調(diào)南京掌右府事。成化元年(1465)卒,賜葬如例,子升襲為南京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正四品)。
王順(?-1467年),山后人,初仕金吾右衛(wèi)指揮使,景泰初以紫荊關(guān)功,升都指揮使,曹欽之亂(1461)后以功升后府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三年(1467)卒,子欽襲順原職指揮使(正三品)。
季鐸(?-1467年),山后人,初襲父職,升金吾右衛(wèi)千戶(正五品),因蒙古語熟練,譯字四夷館,出使罕東、瓦剌,歷升指揮使(正三品)。土木之變后出使瓦剌,回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未幾升都指揮使(正二品),因事降福建千戶。天順元年(1457)召還,升都督僉事(正二品),仍供職四夷館,五年升都督同知(從一品)。成化三年(1467)卒,為人“直戇恣肆,無所忌憚?!?常恃寵求索,曾在福建勒索有司,賂遺盈橐。
吳玉,本山后虜人,景泰年間為鎮(zhèn)守定州署都指揮僉事(正三品),成化年間以錦衣衛(wèi)帶俸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于遼東都司管事。后升錦衣衛(wèi)帶俸都指揮使(正二品),協(xié)守寧夏西路,又充甘肅游擊將軍。弘治初年罷職,子琦襲原職指揮使(正三品)。
孫鏜(1391年-1471年),字鎮(zhèn)遠,其先東勝州人。永樂中襲父孫林職,官濟陽衛(wèi)指揮同知(從三品)。正統(tǒng)中為都指揮僉事(正三品),充左參將鎮(zhèn)壓浙江處州葉宗留礦工起義,升都督僉事(正二品),分統(tǒng)京營兵馬帶刀侍衛(wèi)。北京保衛(wèi)戰(zhàn)(1449)升右都督(正一品),將兵于瓦剌軍激戰(zhàn)于北京黑山、西直門外,既而追戰(zhàn)于涿州。英宗復(fù)辟,以“奪門”功封懷寧伯,尋予世券。曹欽之亂(1461)中,孫鏜領(lǐng)兵力戰(zhàn),其子孫軏被敵斫死,事后論功第一,進爵世侯,仍典三千營。贈軏百戶,世襲。卒年八十。
戚斌(?-1472年),初名北斗,其先金山人,伯父察罕臺,洪武時歸附,永樂初為金吾衛(wèi)正千戶(正五品),卒無嗣,以弟完者禿子戚斌襲。景泰初以紫荊關(guān)等處功,升中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八年(1472)卒。
白玉(?-1474年),寧夏塔塔里人,祖忠,洪武中內(nèi)附,以靖難功由護衛(wèi)卒累官至指揮使(正三品)。白玉嗣父職,累功升都督同知(從一品),成化年間升后軍右都督(正一品)守陜西。《明憲宗實錄》贊譽白玉:“生長邊地,深達虜情,其鎮(zhèn)陜西適多事之秋,區(qū)畫有方,而又廉謹(jǐn)不肆,共事者多譽之?!背苫辏?474)卒,子鑒襲原職騰驤左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白玉(?-1482年),山后人,襲父職指揮同知(從三品),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守西直門有功,升指揮使(正三品)。成化年間獲功進中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后鎮(zhèn)守廣西,卒于任上。子璽嗣原職金吾右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白玉(?-1495年),韃靼人,初襲為騰驤左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御馬監(jiān)管事【統(tǒng)領(lǐng)著名的騰驤、武驤四衛(wèi)勇士、旗軍】,成化九年(1473)升至都督同知(從一品)。孝宗即位之初被劾致仕,子祥代原職騰驤左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弘治八年(1495)卒,賜祭葬如例。
白玉,弘治初年為萬全都司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歷任萬全左參將,宣府副總兵、總兵,累積邊功,正德初年升后軍署都督同知(從一品),轉(zhuǎn)實授。不久因邊塞失事,革職閑住。后又起用為副總兵、總兵,征剿內(nèi)地民變,投靠武宗身旁武臣、佞幸,累功至右都督(正一品),后因罪降都督僉事,又升都督同知。世宗即位,此人不在見于記錄,可能貶回原衛(wèi)或被清洗。
李榮(?-1474年),山后人,洪熙元年(1425)內(nèi)附,授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從三品),正統(tǒng)末,用薦超升署都督僉事(正二品),景泰年間充副總兵鎮(zhèn)守甘肅,天順二年(1458)進右都督(正一品),以老疾致仕,成化年間卒,子俊嗣原職義勇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阿卜只奄,和寧王阿魯臺子。阿魯臺既為瓦剌脫歡所殺,宣德間,阿卜只奄率眾來歸,宣宗授以左都督(正一品),賜第京師。約卒于宣德十年(1435)。正統(tǒng)十年(1445),明人勸降其弟,阿魯臺次子火兒忽答孫,敕書曾言“與爾親福壽、脫脫孛羅等,共享富貴于長久?!?因其家與南寧伯毛勝家有親緣關(guān)系,有人認(rèn)為毛勝父親安太,又名阿力臺,為阿魯臺同母異父弟。
和勇(?-1474年),初名脫脫孛羅,和寧王阿魯臺孫。父阿卜只俺歸明,卒,勇襲指揮使(正三品),帶俸錦衣衛(wèi)。景泰年間南下鎮(zhèn)壓貴州民變,積功至前軍都督僉事(正二品),賜名脫順。天順元年(1457)詔加都督同知(從一品),改名和勇。憲宗時從征兩廣,以戰(zhàn)功特封靖安伯。卒謚武敏,世襲指揮使。勇性廉謹(jǐn)。《明憲宗實錄》載:“從征兩廣充游擊將軍,一時總兵督戰(zhàn)文武大臣多縱情肆欲,勇獨循理尚儉,眾視之有愧焉?!?br>
芮成(?-1476年),其先大同金山人,父孛羅初事成祖,為燕山護衛(wèi)正千戶(正五品),成以遺腹子嗣官。成化初出鎮(zhèn)四川,升右都督(正一品),后因事左遷都督同知(從一品),卒賜祭葬如例,子昂襲為金吾左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昌英(?-1476年),山后人,初名謹(jǐn)六十,景泰中賜今姓名。父謹(jǐn)只,以靖難功升小旗,歷升至副千戶(從五品),英代之,歷升至都督僉事(正二品)。卒賜葬祭如例,子榮騰驤右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就瑫r代有回鶻人昌英。因翻譯出使而至后軍都督僉事】
鮑政(?-1476年),山后人,祖父完者不花,洪武時內(nèi)附,以靖難功任燕山右衛(wèi)正千戶(正五品)。鮑政天順初有功累升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初年升都督同知(從一品),充總兵官鎮(zhèn)守甘肅,卒,子鏞襲騰驤右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葉春(?-1479年),山后人,伯父葉不陶閭兒,洪武年間歸明,為隆慶右衛(wèi)千戶(正五品),成祖賜姓葉。葉春天順元年(1457)以出使瓦剌功,升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十五年(1479)卒,賜祭葬如例,子盛襲大同前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楊麟(?-1479年),山后人,初襲世職,歷升至都指揮使(正二品),天順年間從征大藤峽,獲功升都督僉事(正二品),尋改掌南京后軍都督府事。成化十五年卒(1479),賜祭葬如例。
羅秉忠(?-1480年),初名克羅俄領(lǐng)占,成吉思汗第三子察合臺后裔,沙州衛(wèi)都督僉事(正二品)困即來子。困即來卒,其兄喃哥襲父職都督僉事,英宗復(fù)命秉忠為指揮使(正三品),協(xié)理衛(wèi)事。既而喃哥率部一千二百人內(nèi)徙,詔居之東昌、平山二衛(wèi),給田廬什器,所以撫恤甚厚。喃哥卒,秉忠繼為都指揮使(正二品),代領(lǐng)其眾。曾領(lǐng)兵南下鎮(zhèn)壓辰沅等處苗民起義,積功至左都督(正一品),天順初賜今姓名。成化年間充游擊將軍,鎮(zhèn)壓貴州苗民起義,論功,封順義伯。卒謚榮壯,子孫世襲指揮使(正三品)。
王義(?-1485年),本名阿的納,其先應(yīng)里州賀蘭山人,祖脫脫不花,永樂時隨忠勇王金忠至北京,授指揮僉事(正四品),食祿錦衣衛(wèi),賜姓王。父俺克帖木兒,正統(tǒng)間討兀良哈有功,進指揮使(正三品)。王義曹欽之亂(1461)中平亂有功,升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二十一年(1485)卒,子琮嗣其原職指揮使(正三品)。
此外,成祖時,北元宗室把禿王以及都督伯克帖木兒、都督揮哈剌你敦等人在甘肅降明,其中把禿被封為北京留守行后軍都督僉事,伯克帖木兒、哈剌你敦皆為右軍都督僉事,把禿被賜名趙忠美,伯克帖木兒為宋一誠,哈剌你敦為張隆善。宣德時,中軍都督府有都督僉事孛玉(白玉、白瑜,疑即伯顏)、孛英,應(yīng)為達官。英宗、憲宗兩朝官至二品以上的還有:后軍左都督馬克順(本名皮兒馬黑麻,瓦剌人,信回教),都督同知盧深,都督同知陳守忠(本名恰恰,曹欽之亂附曹起事被誅),都督同知丁順(本名頂住驢,曹欽之亂附曹被誅),都督同知白忠(本名北斗奴,曹欽之亂附曹被誅),都督僉事吳順(本名胡朵兒哈),都督僉事宋桑哥失里,都督僉事高通,都督僉事莫清(本名那罕赤),都督僉事滕鬼力赤,都督僉事失連臺,都督僉事米朵朵來等多人。武宗時有達官都督僉事盧鏜,疑即達官都督同知盧深之后,盧深則為永樂年間來降達官指揮使盧耳里嵬之子。
【從亂達官例子:也先帖木兒,天順元年(1457)率其部屬九十余人來歸,英宗命為指揮僉事(正四品),于錦衣衛(wèi)帶俸,不久升后軍都督府帶俸都督同知(從一品)。頗受英宗看顧,又是安插其歸附親屬又是在京畿賜田。結(jié)果曹欽之亂(1461)隨同謀反,事敗后越城逃至通州,餓窘偷瓜為百姓所擒。有司論當(dāng)凌遲處死,英宗只命于錦衣衛(wèi)禁錮,不知后事如何?!?br>
脫孫,韃靼人,永樂初年來歸,授百戶(正六品),正統(tǒng)年間升至達官都指揮使(正二品),調(diào)征云南、貴州等處蠻賊。天順初年,敘功升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初年以老疾致仕,子脫興,代父原職羽林前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
穆義,本名阿剌帖木兒,山后人,父孛羅,永樂年間來降。阿剌帖木兒正統(tǒng)年間累功至指揮使(正三品),天順元年(1457)以迎駕功,由錦衣衛(wèi)帶俸都指揮僉事(從二品)升都督僉事(正二品),于后軍都督府帶俸,旋賜今名。曹欽之亂,穆義令其弟完者禿先報賊情,原職得保,完者禿亦升都指揮使(正二品)。成化初年隨軍討四川都掌蠻,升后軍都督同知(從一品),成化末年卒,孫高,襲原職指揮使(正三品),錦衣衛(wèi)帶俸。
【穆義侄帖木兒赤,成化初年來降,被稱為迤北來降達子,授副千戶(從五品),于錦衣衛(wèi)鎮(zhèn)撫司帶俸。累功至指揮僉事(正四品),世襲】
白全,初以舍人報效,正統(tǒng)十四年(1449)隨侍英宗于瓦剌軍中,往來傳信,奉駕回京,論功升指揮使(正三品)。不久出使土魯番,升都指揮僉事(正三品),景泰、天順年間累功升都督僉事(正二品),注左府帶俸。成化四年(1468)充參將,鎮(zhèn)守甘肅十五年。后充游擊將軍征遼東、建州等處,以功升左軍都督同知(從一品),分領(lǐng)京營戎務(wù)十九年。弘治九年(1496)卒,賜祭葬如例。
柯忠(?-1491年),山后人,宣德初襲父職為羽林衛(wèi)指揮同知(從三品),以功累升后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守備偏頭關(guān),成化間調(diào)南京前軍都督府管事,弘治初致仕,子勇代原職羽林前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忠旋卒。
馮升(?-1493年),寧夏人,本番將,累有戰(zhàn)功,積官至后軍都督府同知(從一品),弘治初南京左軍都督府僉書管事兼大教場管操。
楊玉(1435年-1506年),先世為北虜人,國初歸附從軍,積功授指揮同知(從三品),世襲。楊玉襲職,累立戰(zhàn)功,歷遷都指揮使(正二品)、中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弘治年間,常充游擊、參將,征討諸邊,尋佩印充總兵,鎮(zhèn)守遼東。致仕后又改注右軍都督府僉書管事。卒。賜祭葬如制。
張晟(?-1500年),其先山后金山人,高祖伯顏帖木兒,洪武時率眾來歸,官之賜姓張氏。祖父張能襲大興左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后戰(zhàn)死,其孫張晟因祖父戰(zhàn)功,升襲都指揮同知(從二品),弘治年間為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統(tǒng)兵守居庸關(guān)。卒,子賢襲指揮使(正三品),帶俸錦衣衛(wèi)。
魯鑒(?-1502年),其先西大通人。祖阿失都鞏卜失加,成吉思汗第六子闊列堅后裔,元安定王脫歡子,明初率部落歸附,太祖授為百戶(正六品),使統(tǒng)領(lǐng)所部居莊浪。傳子失加,累官莊浪衛(wèi)指揮同知(從三品)。正統(tǒng)末,鑒嗣父職。成化四年(1468),從征固原滿四有功,升署都督同知(從一品),充任左參將,分守莊浪。旋任左總兵,協(xié)守甘肅。不久充任總兵官,鎮(zhèn)守延綏。自講以往功,實授都督同知。孝宗立,以病致仕。魯鑒有材勇,遇敵輒冒矢石,數(shù)被傷不為沮,故能積功至大將。卒贈右都督(正一品),賜恤如制。子麟,孫經(jīng),皆有名于時。
馬孔英,宣府塞外降丁,積戰(zhàn)功為寧夏參將。萬歷二十八年(1600)從征播州楊應(yīng)龍,錄功,進都督同知(從一品),世蔭千戶。后以總兵官鎮(zhèn)貴州。
滿桂(?-1630年),蒙古人,幼入中國,家宣府。作戰(zhàn)遼東,累官至總兵官,左都督(正一品)。崇禎二年(1630)馳援北京,與清軍鏖戰(zhàn)城下,戰(zhàn)敗身死。后贈少師,世蔭錦衣僉事(正四品),襲升三級,賜祭葬,有司建祠。
猛如虎(?-1641年),本塞外降人,家榆林,積功至游擊。崇禎年間擢薊鎮(zhèn)中協(xié)總兵官,署都督僉事(正二品),與張獻忠、李自成起義軍作戰(zhàn),后在河南南陽戰(zhàn)死。
虎大威(?-1642年),榆林人。本塞外降卒,勇敢嫻將略,從軍有功,累官山西參將。崇禎年間為副總兵,署都督僉事(正二品),率軍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后在河南汝寧戰(zhàn)死。
朱棣手下十大名將有:姚廣孝、朱能、鄭和、顧成、張信、火真、袁琪、丘福、金忠、朱高煦。
朱棣登基后,他的爵位排第二,后來又不斷加封,在外出征戰(zhàn)時,朱棣親自去送別,死后還配享了太廟。他的爵位也一直到明朝滅亡,然而年僅37歲就因病去世,實在讓人惋惜。
朱棣應(yīng)該很年輕就位居高堂,如此功勛卓著,卻沒有受到皇帝猜疑,實屬難得。如果年歲漸長,不知道朱棣會不會對手下有所猜疑,他英年早逝,不知是該慶幸還是該惋惜。死后也享盡哀榮,爵位一直到明末滅亡而止,不過兒子也在土木堡之變中戰(zhàn)死,更加讓人扼腕嘆息。
朱棣的個人功績:
《明史·成祖本紀(jì)》中評價明成祖:文皇少長習(xí)兵,據(jù)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qū)內(nèi)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節(jié)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朱棣早年封燕王,后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他在位時,改善政治制度,發(fā)展經(jīng)濟,開拓疆域,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1424年駕崩,廟號太宗,后明世宗改上廟號為成祖。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朱棣
hello,大家好。本文由褚楚的精彩歷史原創(chuàng)作品,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感謝大家的配合! 一、從「 ”武定”地名和南京「 ”總統(tǒng)府”說起 了解山東歷史沿革的人都知道,山東歷史上曾有個「 ”武定府”,其轄境相當(dāng)于現(xiàn)今除鄒平、博興之外的濱州市的大部以及今濟南市的商河、德州市的樂陵、東營的利津以及已經(jīng)歸并于淄博高青的舊青城縣等地。「 ”武定府”設(shè)立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由明朝的「 ”武定州”升格而來。而明朝的「 ”武定州”則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由樂安州改名而來。由此再加上民國年間延續(xù)稱「 ”武定府”和改設(shè)「 ”武定道”的幾年,「 ”武定”之地名在山東延續(xù)時間長達近500年之久,因此可以說是山東歷史上影響非常大的地名之一。 武定府(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但要說起「 ”武定”地名的由來,我們卻不得不提起一個如今已幾乎已經(jīng)被人徹底忘懷的歷史人物,那就是明朝永樂年間的漢王朱高煦?,F(xiàn)在,他的名字,只有旅游者在參觀南京的「 ”總統(tǒng)府”時才會在導(dǎo)游的介紹中聽得到。因為在這里,參觀者會被告知,「 ”總統(tǒng)府”其實是一個疊加著明、清和民國遺跡的復(fù)合景點,這里在1927年之后是中華民國「 ”總統(tǒng)府”的所在,再早曾作為「 ”太平天國”的天王府、清朝的兩江總督衙門,而其肇始之建則是明朝前期所建的漢王府——「 ”煦園”。這個「 ”煦園”,就是在明朝永樂年間被封為「 ”漢王”的明成祖次子朱高煦的府邸,以其名的最后一個字命名。 朱高煦畫像 熟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國歷代王朝和王侯貴族,要營建府邸,一般都不是隨意找一個什么地方就可以興建的,都得通過看風(fēng)水選定地址。南京「 ”總統(tǒng)府”這個地方,應(yīng)該也屬于一塊難得的有「 ”天子氣”的「 ”風(fēng)水寶地”,不應(yīng)該是一般王爺說選就可以選到的。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在明初為什么能夠在踞于「 ”虎踞龍盤”的明朝京師中的如此一塊「 ”風(fēng)水寶地”營造府???他的生平以及以后的歸宿如何?他與山東的「 ”武定”地名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要弄清這些問題,那就需要仔細地看《明史》,并從中找出答案了。 二、靖難戰(zhàn)爭,功高蓋世 歷經(jīng)近六百年的歷史風(fēng)煙,當(dāng)年的漢王早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成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但凡仔細研讀過明史的人,依然可以從散亂的歷史記載中感悟到,這個漢王曾是明朝前期的一個叱吒風(fēng)云的重要人物,尤其在「 ”靖難戰(zhàn)爭”中為明成祖朱棣奪天下立下過蓋世之功。縱觀整個明朝歷史,除去幾位最終做了皇帝的王之外,他以非凡的功勛和影響,堪稱明朝第一王。 當(dāng)然,人們都知道,作為中國封建社會「 ”正史”的二十四史,大都堅持和維護封建的正統(tǒng)觀念,以「 ”成者王侯敗者寇”的立場記載歷史人物。但對漢王朱高煦的記載,就是將其以「 ”反賊”來定位的《明史》,也無法磨滅其在「 ”靖難戰(zhàn)爭”中所立的蓋世功勛,《明史》在《朱高煦傳》中記到:「 ”漢王高煦,成祖第二子?!勺嫫鸨?,……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zhàn),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shù)千,直前決戰(zhàn),斬能父子于陣。及成祖東昌之?dāng)?,張玉?zhàn)死,成祖只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dāng)鼓勇再戰(zhàn)。高煦麾蕃騎力戰(zhàn),南軍遂卻?!庇绕涫墙酉聛淼囊痪洹?”成祖屢瀕于危而轉(zhuǎn)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笨梢哉f是總括性地說明了朱高煦在幫助乃父朱棣奪得大明江山中的巨大貢獻。 靖難戰(zhàn)爭 關(guān)于朱高煦的形象,《明史》《朱高煦傳》盡管說「 ”漢王高煦,……性兇悍?!豢蠈W(xué),言動輕佻”,因此 「 ”為(明)太祖所惡”,但也描述了 「 ”高煦長七尺余,輕走喬,善騎射,兩腋若龍鱗者數(shù)片” 的高大、陽剛和英武形象。根據(jù)在〈明史〉其他章節(jié)反映出的情況,朱高煦絕對不是〈明史〉所刻意引導(dǎo)人們想象的一位鹵莽的武夫。從他在「 ”靖難戰(zhàn)爭”開始之前非常果敢地盜取舅父徐輝祖的良馬,攜自己的兄弟迅速逃離南京,擺脫被建文帝當(dāng)作人質(zhì)的處境,以及在隨后的「 ”靖難戰(zhàn)爭”中屢屢展示出的軍事才干,應(yīng)該判斷他是一位有智有勇也有專才的王子。對于《明史》所謂「 ”高煦不肯學(xué),言動輕佻”的記載,明末清初的學(xué)者錢謙益就有不同的態(tài)度,認(rèn)為這是史家「 ”嚴(yán)辭溢惡”,不可盡信,是成王敗寇的觀念使然。另據(jù)香港學(xué)者趙令揚先生考證,歷史上真實的朱高煦不僅詩作「 ”成一代之規(guī)?!?,而且書法「 ”雄偉飛動”,可從一方面訂正正史中對朱高煦形象的歪曲和丑化。 三、父皇食言,鑄就悲劇 由于在「 ”靖難戰(zhàn)爭”中朱高煦一直追隨朱棣鞍前馬后,并屢屢作出卓越貢獻,朱棣對他的這個二兒子一直鐘愛有加。據(jù)《明史》《金忠傳》、《楊士奇?zhèn)鳌返绕渌袀饔涊d:「 ”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zhàn)有功,許以為太子?!?「 ”初,帝起兵時,漢王數(shù)力戰(zhàn)有功。帝許以事成立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笨梢钥闯?,朱棣確曾對他的這位功高蓋世的二兒子有所允諾。 另外從歷史史實來看,燕王朱棣即皇帝位后,很快就冊立了自己的原配徐氏為皇后,按說在冊立皇后的同時接著冊立太子,將本已被太祖朱元璋冊立過的長子朱高熾直接立為皇位繼承人,是符合封建王朝的嫡長繼承原則的,應(yīng)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在朱棣即位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從建文四年六月至永樂二年四月,近兩年),都沒有順理成章地明確立這位長子為太子。他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自己曾對二兒子朱高煦有過允諾,要「 ”食”下如此「 ”大言”需要有個過程。根據(jù)〈明史〉所反映的情況,最后,還是由于以解縉為代表的一部分文臣抓準(zhǔn)了朱棣喜愛朱高熾所生的皇長孫朱瞻基的內(nèi)心,在他面前極力夸贊「 ”好圣孫”,才使朱棣從長遠計,沒有破壞封建社會的嫡長繼承制而另行冊立,直接將原世子朱高熾確立為太子,將朱高煦封為漢王。這一最終的決定也就注定了朱高煦日后的悲劇性命運。 朱高熾畫像 在朱高熾被確立為太子之后,朱高煦難免會有情緒??磥硭_曾憑借當(dāng)年「 ”靖難”之功和乃父朱棣對他的愧疚之心,堅持留在朱棣身邊而不去云南封地就封,也確曾有僭越之舉并幾次惹是生非,招致父皇的懲戒,最終于永樂十五年被徙封樂安州(治所在今濱州市所轄的惠民縣)。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叫做「 ”樂安”的地方,在永樂之前稱為「 ”棣州”,恰恰與永樂皇帝朱棣重名;而再往前推1600多年,秦始皇時曾在這里設(shè)置「 ”厭次縣”,這個「 ”厭”同「 ”壓”字,「 ”次”為駐扎之意,是因當(dāng)年秦始皇發(fā)現(xiàn)這一帶有天子氣,東巡駐扎以壓之而得名??磥碛罉坊实圩詈蟀丫庸ψ园痢⑿挠胁桓实臐h王徙封于此,是寓有讖緯用意的。一是以威壓之,二是盼其樂安。 四、被指「 ”謀反” 疑云重重 從歷史記載中看,自永樂十五年朱高煦被勒令徙封樂安之后,一直沒再生事。七年后永樂帝駕崩,其兄朱高熾即位,始有其兒子朱瞻圻在京秘密打探和通報消息之說。但朱高熾迅即借機離間了其父子關(guān)系,并把朱瞻圻發(fā)配到鳳陽為祖宗守皇陵去了。同時厚待高煦,為他增添每年的俸祿,賞賜以萬計,又正式封高煦的長子為世子,其余均為郡王。但根據(jù)后來發(fā)生的事情分析,這些舉措都有為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做「 ”仁至義盡”的鋪陳之嫌,也寓有策略性于其中。 朱高熾只當(dāng)了10個月的皇帝就突然去世,有記載說朱高煦曾密謀在朱瞻基自南京赴京城奔喪途中設(shè)伏兵截?fù)?,因倉卒行事,沒有得逞。這種記載看上去沒有什么充分的證據(jù)。 《明史》接著說:至朱瞻基即皇帝位,給高煦及趙王高燧的賞賜比其他府第更優(yōu)厚。高煦每天都有奏折奉上,并陳述利國安民大事。宣宗命有關(guān)部門按高煦說的辦,還回信感謝他。并對群臣說:「 ”我爺爺曾對我父親說,我叔叔有野心,應(yīng)該防備他。然我父親待他特別優(yōu)厚。如今他說的,全是誠心話,看來他已經(jīng)洗心革面,我為什么不聽他的話呢?!彼?,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只要高煦有要求,宣德皇帝都盡量按他說的辦。因此高煦更加自我張狂。 宣宗朱瞻基 以上這段話牽強得很,是明顯帶有「 ”宣德皇帝更為仁至義盡,朱高煦不知天高地厚”定向的。試問,按這段話的記述,朱高煦自我張狂的原因不是他對朝政的建議被宣德皇帝采納并得到豐厚的回報嗎?他干嗎要反? 隨后,《明史》中又羅列了一系列朱高煦謀反的「 ”事實”,為宣德元年八月宣德帝親率大軍征討提供依據(jù)。但可疑的是,《宣宗本紀(jì)》中記載朱高煦「 ”反”是八月初一,宣德帝親率朝廷征討大軍抵達樂安的時間是八月二十,在這二十天內(nèi),已「 ”反”的朱高煦竟然沒有大的舉動,而是傻傻地?fù)?jù)守一個彈丸小城,當(dāng)朝廷大軍兵臨城下后,朱高煦卻沒怎么抵抗就于八月二十一自己出城投降了。這怎像一個「 ”性兇悍”、身為武將并親歷過當(dāng)年的「 ”靖難戰(zhàn)爭”、極富軍事經(jīng)驗、有可能深知反叛須以野戰(zhàn)制勝之道理,尤其善于設(shè)伏截?fù)舻臐h王所為?由此,我們有理由懷疑,所謂漢王朱高煦的反叛有可能是明史上的一件疑案。 漢王朱高煦 五、奮力一腳,浴火焚身 朱高煦「 ”投降”之后就被宣德帝押回北京,廢為庶人,關(guān)押在如今北京紫禁城內(nèi)太和門廣場西南的一溜墻根附近一處被稱做「 ”逍遙城”的地方。有記載說,他被囚禁后,曾有孫貴妃為宣德帝生了第一個皇子而「 ”大赦天下”,還有叔父寧王朱權(quán)為之說情,但他都沒有獲得赦免。幾年后宣德帝去囚牢中視察,他以「 ”箕踞”姿態(tài)表示蔑視,而當(dāng)宣德帝對他斥責(zé)時,他冷不丁出腿將宣德帝摔倒在地。宣德帝惱羞成怒,命幾個大力士抬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反扣在里面,但朱高煦依然能把銅缸頂起,力圖擺脫。宣德帝竟又命人以木炭將其堆埋,然后點起火來,將他的這個桀驁不遜的夙敵、曾經(jīng)為他祖輩的江山基業(yè)出生入死立下過汗馬功勞的親叔父活活燒成了一堆灰燼。此一幕可以說報應(yīng)性地反演了早年身為叔父的朱棣把侄兒建文帝逼進南京皇宮大火的歷史鬧劇。 應(yīng)該說,上面這段記載倒符合朱高煦的剛烈性格。根據(jù)朱高煦最后的這種暴烈的表現(xiàn),我們完全可以設(shè)想,他可能當(dāng)初并沒有謀反,而是掉進了其侄兒皇帝為之預(yù)設(shè)的一個「 ”局”中。作為一個曾叱吒沙場的蓋世武將,沒拼搏一下就被陷于「 ”謀反”冤獄,成為籠中之虎,其怨怒和憤恨自然壓抑已久,怎能不在見到其冤獄的始作俑者、他的仇敵時集中爆發(fā)出來?哪怕就此赴死,結(jié)束其已被霉運覆蓋的生命。 反過來,就漢王「 ”謀反”這件事,我們從宣德皇帝方面可以找到一些先發(fā)制人、主動出擊的理由。一則,宣德帝與朱高煦之間確有積怨,且早有面對面的交鋒?!睹魇贰吩谥旄哽銈髦刑匾庥涊d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說當(dāng)年成祖曾經(jīng)讓朱高煦隨太子朱高熾一道拜謁孝陵。朱高熾因身體肥胖,又有腳病,讓兩名宦官扶著走還常常跌倒。朱高煦在后邊說風(fēng)涼話:「 ”前面的人摔跟頭,后邊的人就知道警惕了?!碑?dāng)時身為皇太孫的朱瞻基馬上在他后邊說:「 ”更有后人知道警惕呢?!备哽慊仡^一看,不免臉上失色。這段記載暗寓著朱瞻基對朱高煦的記恨和將來的報復(fù)。二則,有前車之鑒。當(dāng)年明成祖作為燕王,從年輕的侄兒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權(quán)。漢王朱高煦的性格、經(jīng)歷都與成祖非常相象,而且直接參加了襄助父王奪取江山的戰(zhàn)爭,軍功更顯,對爭得皇位的貢獻更大,因而氣勢一度也更盛。為避免歷史的一幕重演,宣德帝先發(fā)制人,可消弭禍患于未然,不但可以雪掉自己多年之恨,而且無須付出更多代價。三則,削除漢王可收「 ”殺猴儆雞”的震懾之效,使原本也不馴順的趙王朱高燧等俯首聽命,然后施以懷柔,更可彰顯皇帝的寬容仁愛,同時更證明漢王是咎由自取。事實上,在平定漢王之后,朱瞻基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明史 至于如何羅織罪名、構(gòu)陷成獄,這是明朝自朱元璋以來屢試不爽的強項,對宣德帝和他的一批老謀深算的朝臣來說應(yīng)該不成問題。歷史記載中透露出的一些牽強感,似可印證此說。 六、叔侄爭位,隔世相報 明朝前期,先后發(fā)生了兩次叔侄之間爭奪皇位的斗爭,一次是作為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的燕王朱棣發(fā)動「 ”靖難戰(zhàn)爭”,與嫡長系統(tǒng)的侄兒朱允炆爭奪皇權(quán),結(jié)果是叔勝侄??;一次是作為成祖朱棣第二子的漢王朱高煦「 ”反叛”,被嫡長系統(tǒng)的侄兒朱瞻基武力平定,結(jié)果是叔敗侄勝。 在思古之幽情中,筆者突然聯(lián)想到宣德以來就聞名于世的著名的宣德朝美器「 ”宣德爐”,這種據(jù)說以當(dāng)時暹羅進貢的風(fēng)磨銅鑄造的精美銅器,一眼望去就有非同凡響的靈光,而且鑄量極其有限,或許里面就摻進了焚有漢王骨胝的那個銅缸吧。 最后回歸本文的主題,朱高煦盡管幫助父親打下了江山,讓登上皇帝寶座的父親以永樂大帝的英名名垂青史,但自己最后卻被自己當(dāng)了皇帝侄兒作為「 ”反賊”武力平定了。他以自己的悲劇性命運與幸運的父親相映襯,最集中地詮釋了古代社會「 ”成者王侯敗者寇”的歷史法則。
一、嫡長子繼承制
《皇明祖訓(xùn)》:?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dāng)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xùn)》中明確了嫡長子繼承制,同時規(guī)定如果皇帝沒有子嗣,皇位便由嫡母所生的次子繼承。
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嫡長子朱標(biāo)為皇太子,朱標(biāo)死后他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標(biāo)的嫡長子是朱雄英,其母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長女。后來常氏23歲早亡,朱雄英8歲夭折,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成為繼任太子妃,朱元璋便將朱允炆視為嫡長孫。
二、生性仁厚儒雅
如果說嫡長子的身份是朱高熾成為太子的硬實力,那么他的性格就是可以加分的軟實力。
可能是自幼受到儒家學(xué)說的熏陶,朱高熾養(yǎng)成了仁厚的品格。清晨天寒他會等到士兵吃過早飯再檢閱軍隊,閱讀奏章他只關(guān)心百姓疾苦而忽略文中錯字,所以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愛。
而朱高煦卻不是個善類,建文帝即位時他曾與朱高熾到南京,在這里他偷走了舅舅徐輝祖的愛馬?;乇逼酵局校謱覍曳赶聝窗?,為此朝臣們紛紛指責(zé)朱棣教子無方。
但是朱棣舉兵靖難之時,勇猛善戰(zhàn)的朱高煦一下子成了有功之臣。有一次朱棣對他說:?勉之!世子多疾。?正是這句話日后讓朱高煦對太子之位產(chǎn)生了非分之想。
三、深受文臣擁戴
明成祖即位之初,在選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朝臣們也分為兩派,武將大多認(rèn)為朱高煦屢建戰(zhàn)功應(yīng)立為太子,而解縉、黃淮、尹昌隆等一批文臣則推崇嫡長子繼承制支持朱高熾。
不過在武將之中有一人例外,那就是金忠,他一直堅定不移的擁護朱高熾。后來朱高熾遭到朱高煦陷害,金鐘還跪在朱棣跟前嚎啕大哭,稱贊太子忠孝仁義,萬不會行不軌之事。
永樂九年,朱棣向楊士奇詢問太子朱高熾監(jiān)國的情況,楊士奇說:?殿下天資高,即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決不負(fù)陛下托。?永樂十二年,朱棣北征歸來,朱高熾接駕來遲,楊士奇為太子開脫:?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遲,皆臣等罪。?
四、沾了兒子的光
當(dāng)初內(nèi)閣首輔解縉推薦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時,便提到了?好圣孫(朱瞻基)?,這也是明成祖朱棣下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jù)明史記載,有一天晚上朱棣夢見明太祖朱元璋賜給他一個大圭,并對他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結(jié)果醒來之后便得知嫡長孫降生的好消息,當(dāng)他看到一臉英氣的朱瞻基時,對這個夢開始深信不疑。
朱瞻基也很爭氣,長大以后能文能武,于永樂九年被冊立為皇太孫。從此明成祖朱棣不管是巡視各地還是北征,都會將朱瞻基帶在身邊。
朱棣曾不止一次對太子朱高熾說:?朱瞻基以后會是個太平天子?。言外之意,朱高熾能當(dāng)上儲君還是沾了兒子的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3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于成龍智破劫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