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在楚國做太傅,當(dāng)時與他一起當(dāng)朝為官的費無忌是個心術(shù)不正的小人。他為了討好楚平王,把本來要給太子建迎娶的泰國美女轉(zhuǎn)而獻給了楚平王。費無忌做完這事有些后怕,他擔(dān)心太子建日后繼位報復(fù)自己,于是便向楚平王誣告太子建謀反。伍奢為人很正直,他對楚平王說:“大王,不是誰的話都能聽的,說太子謀反好像不合情理,他可是您定下來的接班人,有謀反的必要嗎?”
費無忌卻從中調(diào)唆,楚平王剛得了美女,處處聽費無忌的,便把伍奢關(guān)進了監(jiān)牢。費無忌又說了:“大王您可別忘了,老伍可還有兩個兒子呀,如果不把他們殺掉,將來他們肯定要找您的麻煩,大王可以拿他們的父親做人質(zhì),召他們回來斬草除根。”楚平王便派人去召伍子胥和他的哥哥伍尚,說只要他們回來就放了伍奢。
伍尚得知消息后,想立即趕回去。伍子胥說:“哥呀,只要我們哥倆一到都城,就會一起被殺。我們不如一起投奔到別的國家,借助他們的力量為父親報仇?!蔽樯姓f:“我也知道回去救不了父親,但我要陪父親一起死,不能讓人家說伍家的兒子不孝。你趕快逃吧,以后為我和父親報仇?!闭f完就走了。不久,楚平王便把伍奢和伍尚給殺了。
伍子胥由宋國輾轉(zhuǎn)跑到了吳國都城,見到了公子光。他看出來公子光懷有野心,想殺掉吳王僚自己當(dāng)老大。要想早日借吳國的力量擺平楚國,必須幫助公子光當(dāng)上國王。于是伍子胥就把一個叫專諸的勇士推薦給了公子光,讓他幫助公子光刺殺吳王鐐奪取王位。有了伍子胥的幫助,公子光的政變成功了,他登上了王位,即吳王闔間。
吳王闔間當(dāng)然忘不了伍子胥的幫助,讓他參與國家政事。伍予胥幫助吳王改革政治,發(fā)展生產(chǎn),操練兵馬,勵精圖治,加強國力,并向闔間推薦精通兵法的孫武為兵馬大元帥。他與孫武統(tǒng)觀全局,為闔間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爭霸方略。
吳王闔間九年(前506),伍子胥與孫武等率大軍攻破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紀(jì)南城)。這時,楚平王已經(jīng)死了,伍子胥派人挖掘了楚平王的墳?zāi)?,把楚平王的尸體拖出來,狼狽地鞭笞了300下才住手。
擺平了西方的強敵之后,吳國東邊的近鄰越國強大起來了。越國和吳國素來有仇,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間在一次和越國的戰(zhàn)斗中負傷而死,兩年后,吳王夫差帶兵伐越,大敗越軍。越王勾踐帶著5000殘兵敗將退到會稽山,派大夫文種帶著厚禮去請和,請求允許越柞為吳的屬國,伍予胥看出這是越國的緩兵之計,因此勸夫差不要答應(yīng)越國的請求。但夫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越國已經(jīng)被打服了,就答應(yīng)議和,率軍回國了。
伍子胥氣得說:“今后越國用10年的時間休養(yǎng)生息、聚斂財物,再用10年的時間對它的臣民進行教化并加以訓(xùn)練,這樣20年之后,吳國就要被吃掉了!”
此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表面上在夫差面前點頭哈腰,暗地里卻不斷地發(fā)展自己的力量。而吳王夫差一點兒也沒有察覺,一心想向北攻占齊國,伍子胥多次勸說吳王注意勾踐,但吳王夫差仍不以為然。
此后4年,吳王準(zhǔn)備攻打齊國。越王勾踐采用于貢的謀略率領(lǐng)軍隊援助吳國,并用寶物賄賂宰相伯嚭。伯嚭便一個動兒地在吳王面前替越王說好話。宰相伯嚭說:“大王,伍子胥可是個危險分子,我們必須防備他造反作亂。上次大王準(zhǔn)備攻打齊國,他極力阻攔,還說大王是個糊涂的人,希望用吳國打敗仗來說明他是對的。如今大王要親率軍隊討伐齊國,伍子胥卻躲在家里裝病,恐怕他很快就要造反了。另外我發(fā)現(xiàn)他趁出使齊國時,把兒子托付給齊國人鮑牧。這樣的人大王應(yīng)該盡早芣馭措施??!”
吳王夫差說:“是啊,這家伙鬼點子挺多的,我也早就懷疑他了?!庇谑牵瑓峭跖扇私o伍子胥送去一把劍,說:“你就用這把劍自裁吧!省得你看什么都不順眼。”
伍予胥接過寶劍,仰天長嘆道:“大王啊,我曾經(jīng)輔佐你父親成為諸侯中的霸主;當(dāng)年是我在先王面前冒死保舉你。你當(dāng)了吳王后,要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都沒要。沒想到今天你聽信了奸臣挑撥要處死我,我死不瞑目啊!”臨死前,他告訴手下人說:“我死后,你們要在我的墳上種上梓樹,長大了可以給他們做棺材;把我的眼珠挖下來掛在吳國國都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國滅掉吳國?!闭f完揮劍自殺了。
后來的事就像伍子胥料想的那樣。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率兵一舉殲滅吳軍主力,圍困姑蘇達三月之久。夫差派人請和,勾踐不允許,夫差不得不自殺。自殺前,他掩上臉說:“唉!我實在沒臉面去見伍子胥??!”
搜索立即關(guān)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1. 翻譯 送宜黃何尉序 明理弘道 愛憎分明 ——讀陸九淵《送宜黃何尉序》 每當(dāng)我走入游人如織的金溪象山公園,登上氣勢恢弘的象山閣,漫步于刻有象山先生詩文的碑廊,走近刻有撫州書法家吳德恒手書象山先生的《送宜黃何尉序》碑石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停下腳步,對碑文略看一遍,凝視一刻,回味一番。
這是一番感情真摯的臨別贈言。贈別的對象是浙江東陽人何坦,何在擔(dān)任宜黃縣縣尉時,以廉潔享有聲譽,因維護群眾利益,與貪官縣令藏氏不和。
上司不分是非,糊涂弄權(quán),將兩人一并予以免職。陸九淵對此事憤然不平,深感有司處事有失公平、民心。
臨別之際,贈言以慰,勉勵何坦堅持自己的政治道德。贈言先借古之賢人比干、伍子胥遭遇惡來、宰嚭弄權(quán)陷害的故事,安慰何坦,有司雖然處理不當(dāng),比較以上賢人,你何坦算是幸運,而且民心士論對你評價這么高,“何君尚何憾?”接著又以柳下惠、楚子文善治獄,也遭遇三次被黜,再次暗示何坦遭遇并非最差;然后,進一步安慰何坦:當(dāng)今德政,因衛(wèi)民而“迕墨令”,一紙公文,與縣令俱免,并不會終生厄窮,今后還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象山先生安慰何坦的細膩、真摯的感情,傾流在文字之間,讓人動容。 這是一篇愛憎分明、伸張正義的雄文。
據(jù)文獻記載,該文作于1189年,此時陸九淵正在主持象山精舍,荊門知軍任旨已頒,尚未赴任,已是州府級官員了。但在文中更體現(xiàn)了陸九淵平民哲學(xué)家的思想,指明民眾的毀譽是評價一個官員的優(yōu)劣、一個人道德的品級、一件事的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圍繞“藏氏的貪而富,宜黃民眾慶賀他離縣,認為其罪不止于罷職;何坦廉而貧,民眾認為他的過失不至于罷職”,故民眾對何坦“哀其窮”而為其充實行裝餞行,“思其賢”而以詩歌贈送,陸九淵贊嘆:何坦歸去,應(yīng)當(dāng)感到光榮。
至此,象山先生將是非、榮辱分得一清二楚,將自己的愛憎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篇“文道合一”的美文。
文章開始,陸九淵就以其深厚的說文解字功夫,借宜黃縣名中的“宜”字,闡明民與官、小官與大官、廉官與貪官的關(guān)系及其是非曲直,向朋友贈文采用了一個輕松又高明的開頭和入題。通過這一開頭,文章的道——主題已初露端倪。
文與道這一對概念,自韓愈及其門人大力倡導(dǎo)“文以貫道”、“文以明道”以來,一直是宋代理學(xué)家們不同程度地涉及的問題。理學(xué)開山祖周敦頤主張“文以載道”,朱熹認為“文從道出”,陸九淵則認為“文道為一體,有道則有文”,持“文道合一”的觀點。
這篇贈文緊緊扣住評價一個官吏、一個人、一件事的是非,應(yīng)當(dāng)以民眾毀譽為評價標(biāo)準(zhǔn)這一主題,議敘相間,析理精微,觀點鮮明,中心突出,用典妥貼,說理清楚,娓娓道來,真摯動人。他將一個在封建知識分了看來非常重要的官職任免的事情,用輕松的語言、睿智的觀察、鮮明的觀點、優(yōu)美的文筆、高尚的道德情感,寫下簡短的文章,使好友獲得安慰和勇氣,也把后來的讀者引入了一個較高的精神境界。
其文既象氣勢磅礴的洪流,一瀉千里,滌蕩污垢,是對人間良心的呼喚、正義心聲的吶喊,是對官場弄權(quán)害賢殃民的鞭撻;又象微微春風(fēng),徐徐送曖,送給好友何坦以熱心問候和深情安慰,勉勵其固守道德操守,做個高尚的人;鼓勵其保持勇氣,等待機會再施展才華;激勵其要“志乎道,進乎學(xué)”。文章語言簡潔,文句優(yōu)美、立意深遠,使讀者在情理交融中深深受益。
這是一篇蘊涵其心學(xué)精義的范文。象山之學(xué)是心學(xué),也是人學(xué),更是實學(xué),是啟發(fā)和引導(dǎo)人們?nèi)绾未媪夹?、做好人的學(xué)問。
該文的立足點是談如何做人,核心是德。作者以其道德觀去分析、評價社會問題,首先從廉與貪談官德,以區(qū)別何藏兩人品德的優(yōu)劣;接著進一步闡述以對民眾的態(tài)度及民眾對官員的毀譽來評價官員的優(yōu)劣;爾后,以歷史上道德高尚的賢人在逆境中仍無怨無悔為楷模,指出為官為人的典范;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點,作者深刻而又嚴(yán)肅地談明應(yīng)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要立志終生追求理想,不斷增進學(xué)問。
做到了這些,就能夠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的里面,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的上面,走在天下最光明的正路——“義”的中間,富裕尊貴都不能亂我的心,貧窮卑賤都不能變我之志,權(quán)勢武力也不能屈我之氣節(jié)。以此寄望何君:做一個于民眾有益而又率真的人,當(dāng)不當(dāng)官又何妨?!心學(xué)精義躍然紙上,發(fā)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
附原文: 送宜黃何尉序 民甚宜其尉,甚不宜其令;吏甚宜其令,甚不宜其尉,是令尉之賢否不難知也。尉以是不善于其令,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是令尉之曲直不知難也。
東陽君坦尉宜黃,與其令臧氏子不相善,其賢否曲直,蓋不難知者。二人之爭,至于有司,有司不置白黑于其間,遂以俱罷。
縣之士民,謂臧之罪不止于罷,而幸其去;謂何之過不至于罷,而惜其去。臧貪而富,且自知得罪于民,式遄其歸矣。
何廉而貧,無以振其行李,縣之士民,哀其窮而為之裹囊以餞之,思其賢而為之歌詩以送之,何之歸亦榮矣。比干剖心,惡來知政;子胥鴟夷,宰嚭謀國,爵刑舛施,德業(yè)倒植,若此者,班班見于書傳。
今有司所以處臧何之賢否曲直者,雖未當(dāng)乎人心,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豈不。
2. (南宋)陸九淵《送宜黃何尉序》譯文 送宜黃何尉序 南宋?陸九淵 民甚宜其尉,甚不宜其令;吏甚宜其令,甚不冝其尉,是令、尉之賢否不難知也。
尉以是不善于其令,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是令、尉之曲直不難知也。東陽何君坦尉宜黃,與其令臧氏子不相善,其賢否曲直,蓋不難知者。
夫二人之爭,至于有司,有司不置白黒于其間,遂以俱罷??h之士民,謂臧之罪,不止于罷,而幸其去;謂何之過,不至于罷,而惜其去。
臧貪而富,且自知得罪于民,式遄其歸矣;何亷而貧,無以振其行李,縣之士民,哀其窮而為之裹囊以餞之,思其賢而為之歌詩以送之,何之歸亦榮矣! 比干剖心,惡來知政;子胥鴟夷,宰嚭謀國。爵刑舛施,徳業(yè)倒植,若此者班班見于書傳,今有司所以處臧、何之賢否曲直者,雖未當(dāng)乎人心,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豈不遠哉?況其民心士論,有以慰薦扶持如此其盛者乎?何君尚何憾! 魯士師如柳下惠,楚令尹如子文,其平獄治理之善,當(dāng)不可勝紀(jì),三黜三已之間,其為曲直多矣!而《語》、《孟》所稱,獨在于遺逸不怨,厄窮不憫,仕無喜色,已無慍色。
況今天子重明麗正,光輝日新。大臣如德星御陰輔陽,以卻氛祲。
下邑一尉,悉力衛(wèi)其民,以迕墨令,適用吏文,與令俱罷,是豈終遺逸厄窮而已者乎?何君尚何憾! 雖然,何君譽處若此其盛者,臧氏子實為之也。何君之志,何君之學(xué),遽可如是而已乎?何君是舉亦勇矣!誠率是勇以志乎道,進乎學(xué),必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吾所望于何君者。
不然,何君固無憾,吾將有憾于何君矣。
3. 幫忙翻譯一下文言文啊《王制》《葉限》《王維傳》《送宜黃何謂序》 葉限 唐代段成式記錄在《酉陽雜俎》中的葉限的故事,是一則聽來的嶺南的民間故事,故事中有愛恨情仇,有地方風(fēng)情,也有奇妙的幻想,除了故事情節(jié)的推展之外,還有著豐富的民間的喜惡、習(xí)俗、智慧和教訓(xùn)。
葉限是一位心靈手巧并得到父親疼愛的女孩,可是在父親死后,她就被后媽虐待,常常要到危險的地方打柴汲水。后媽剝奪了她對母愛的需要、對生活的基本需求、對自我的肯定、對未來的希望,甚至連她唯一的伙伴(金魚)也不放過。
后媽誘騙出美麗奇異的金魚,將它殺了煮食,并將食后的魚骨棄于污濁的糞堆里。從這些行為中,看到的是后媽鄙俗冷酷的心靈。
葉限得到仙人的指點找回了可以許愿的魚骨,其實是在認清自己所處的毫無希望的人事環(huán)境中,重新為自己建構(gòu)價值的開始。她把魚骨從糞堆里取回藏在家中,為自己祈求來所需的東西。
她違反后媽的命令,穿戴著美麗的衣飾前去參加節(jié)慶活動,雖然她的冒險必須匆匆結(jié)束,但是遺失的鞋子卻將她帶向了新的命運。 陀汗國王并不知道有葉限這樣的女孩,但卻從一只不尋常的金鞋感受到超乎尋常的存在與聯(lián)系,所以執(zhí)意要以各種方法找出鞋的原有主人。
于是以鞋為媒介,故事進入了一個美好而和諧的局面。 基于民間故事中常有的“正義”原則,在這篇故事的結(jié)局里,后媽與她的親生女兒都遭到飛石擊殺的懲罰,完成了人們對于“惡有惡報”的期待。
不過有趣的是,陀汗國王在迎娶葉限的同時也得到了神奇的魚骨,他不斷向魚骨索求大量的珍寶,魚骨卻只滿足了他一年的貪欲,多了就不再給予。最后,戰(zhàn)爭的前夕,魚骨伴著大量的財寶被海潮卷入大海中,不再為人的貪欲服務(wù)。
相對于葉限的“金璣衣食隨欲而具”,魚骨對貪求的國王“不復(fù)應(yīng)”,以及終有一日“為海潮所淪”,顯然是魚骨面對“貪欲”所作出的反應(yīng)與懲戒。這樣的教訓(xùn),正是民間智慧的呈現(xiàn)。
《王維轉(zhuǎn)》 王維字摩詰,九歲的時候就懂得做詩詞(連續(xù)的詞章),和他的弟弟王同樣有名,(他們哥倆的名望在于)資助人、有孝道,講究友誼。開元初年,升為進士,后來調(diào)任太樂丞,這樣升到濟州司倉參軍(的職位)。
張九齡執(zhí)政的時候,又被提拔為右拾遺。做過監(jiān)察御史。
母喪,他幾次痛不欲生。服孝期后,又轉(zhuǎn)任給事中。
安祿山造反,玄宗向西安轉(zhuǎn)移駐守,王維被叛軍抓住,用藥迫害他,使他的嗓子發(fā)不出聲音。祿山以前就知道他的才能,把他接到洛陽,強迫他做給事中。
祿山在凝碧池設(shè)宴席,召集所有的梨園諸工一起奏樂,各位藝人都悲泣,王維聽說后悲痛得最厲害,賦詩一首表達心中的悲痛。叛軍被剿平后,王維等人都被投到監(jiān)獄。
只是以詩名傳播天下,當(dāng)時王縉的地位已很顯赫了,請求降低自己的官位來為王維贖罪,肅宗也很吝惜王縉的才華,低任他為太子中允。過段時間之后,轉(zhuǎn)任中庶子,最后任尚書右丞。
王縉擔(dān)任蜀州刺史不能夠還朝,王維表示“自己有五方面不足,而王縉有五個方面長處,我自己在省府任職,而王縉在遠方,我愿意把所擔(dān)任的官職歸還朝廷,回到鄉(xiāng)村,使縉能夠回到京師做官”。朝廷經(jīng)過議論認為他的想法沒有罪過。
后里召回王縉擔(dān)任左散騎常侍。王維是上元初年死去的,活了六十一歲。
他病重的時候,縉在鳳翔地方,他留下書信一封與他做別,另外還有給其他漆樹朋友的書信字札數(shù)件,做完這些他就死了。死后朝廷追贈他為秘書監(jiān)。
維擅長草書、隸書,善于繪畫,名盛于開元、天寶間,當(dāng)時一些達官貴人都希望跟他結(jié)交,寧王、薛王對待他如同師友。他繪畫的構(gòu)思如同神助,他畫的山水空靈遠闊,云的形態(tài)、石的顏色,繪畫的技藝如同得到天機,模仿不上來。
有個人出示一幅《按樂圖》者,沒有標(biāo)明其中內(nèi)容,維看了說:“此《霓裳》第三疊最初拍也。”這個人不信,于是召集樂工表演此曲,(見果然如此)方才相信。
他們兄弟都很虔誠地信奉佛教,食不葷, *** 艷麗的衣服。別墅在輞川,那地方有風(fēng)景很有名,有華子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
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把輞川這個居所改建為寺廟,死的時候葬在了輞川之西側(cè)。
寶應(yīng)年間,代宗對王縉說曰:“朕曾經(jīng)聽許多王公大臣說王維作了許多樂章,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有多少?”派宮里的王承華負責(zé)收集,王縉僅收集了幾十篇不到百篇的樣子。 (能力有限)。
4. 送宜黃何尉序 送宜黃何尉序 民甚宜其尉,甚不宜其令;吏甚宜其令,甚不宜其尉,是令尉之賢否不難知也。
尉以是不善于其令,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是令尉之曲直不知難也。 東陽君坦尉宜黃,與其令臧氏子不相善,其賢否曲直,蓋不難知者。
二人之爭,至于有司,有司不置白黑于其間,遂以俱罷。縣之士民,謂臧之罪不止于罷,而幸其去;謂何之過不至于罷,而惜其去。
臧貪而富,且自知得罪于民,式遄其歸矣。何廉而貧,無以振其行李,縣之士民,哀其窮而為之裹囊以餞之,思其賢而為之歌詩以送之,何之歸亦榮矣。
比干剖心,惡來知政;子胥鴟夷,宰嚭謀國,爵刑舛施,德業(yè)倒植,若此者,班班見于書傳。今有司所以處臧何之賢否曲直者,雖未當(dāng)乎人心,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豈不遠哉?況其民心士論,有以慰薦扶持如此其盛其乎?何君尚何憾? 魯士師如柳下惠,楚令尹如子文,其平獄治理之善,當(dāng)不可勝紀(jì)。
三黜三已之間,其為曲直多矣,而《語》、《孟》所稱,獨在于遺逸不怨,厄窮不憫,仕無喜色,已無慍色。況今天子重明麗正,光輝日新,大臣如德星,御陰輔陽,以卻氛祲。
下邑一尉悉力衛(wèi)民以迕墨令,適用吏文,與令俱罷,是豈終遺逸厄窮而已者乎?何君尚何憾? 雖然,何君譽處若此其盛者,臧氏子實為之也。何君之志,何君之學(xué),遽可如是而已乎?何君是舉亦勇矣!誠率是勇以志乎道,進乎學(xué),必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吾所望于何君者。
不然,何君固無憾,吾將有憾于何君矣。
5. 求陸九淵《送宜黃何尉序》的翻譯 啟以授之曰大謝。
某竊以為舉送公也,從而謝焉私也。謝之號固不可,求其所為謝之文讀之,于心甚不安,故獨不敢謝。
得解見權(quán)郡 某聞君子行不貴茍異。然習(xí)俗之蔽,害義違禮,非法制所拘,而必曰不茍異,而局局然不敢少違;至于義禮之所在,非法制之所禁,乃曰不茍異而不敢行則亦非君子之道也。
與諸葛誠之 承諭:"惟知頓身于規(guī)矩準(zhǔn)繩中,而痛鋤狂妄之根。"誠使心不狂妄,而身中規(guī)矩準(zhǔn)繩,不亦善乎?縱未能如此,但狂妄日減,日就規(guī)矩準(zhǔn)繩,日以純熟,亦為難得。
以誠之之勤篤,從事于規(guī)矩準(zhǔn)繩中,此亦其所長也。但不知所謂狂妄之根者果何如?將何如而鋤之?不知下手鋤時,便鋤得去也無?若鋤得去,自后卻遂無此矣,為復(fù)此根非若草木之根,一鋤去后便無,雖鋤得去,又復(fù)生耶?為復(fù)雖鋤之而不能盡去耶? 講學(xué)固無窮,然須頭項分明,方可講辯。
二 中人之質(zhì),戕賊之余,以講磨之力,暫息斧斤,浸灌于圣賢之訓(xùn),本心非外爍,當(dāng)時豈不和平安泰?更無艱難。繼續(xù)之不 ,防閑之不嚴(yán),昏氣惡習(xí),乘懈而熾,喪其本心。
覺之則來復(fù),豈得無艱屯?一意自勉,更無他 ,則屯自解矣。 繼續(xù)之善,防閑之嚴(yán),中人之質(zhì),亦恐未能免昏氣惡習(xí)之間作。
然辨之于早,絕之于微,則易為力耳。三 大丈夫精神豈可自埋沒……'為仁由己','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我未見力不足者',圣人豈欺后世?與劉淳叟 學(xué)固不欲速,欲速固學(xué)者之大患。
然改過遷善,亦不可遲回。向來與諸公講切處,正是為學(xué)之門,進德之地。
二 申公曰:"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耳。"今曰"道不在多言,學(xué)貴乎自得",明理者觀之,二語之間,其病昭矣。
……楊子非不自得也。二氏不至多言,而為異端。
顏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236393731閔侍側(cè),夫子無言可也。楊墨交亂,告子許行之徒,又各以其說肆行于天下,則孟子之辨豈得已哉?或語或默,各有攸當(dāng)。
夫博學(xué)于文,豈害自得?顓臾之不必伐,衛(wèi)政之必正名,冉有季路不能無蔽,夫子不得不申言之。夷之陳相告子之徒,必執(zhí)其說以害正理,則孟子之與之反復(fù),不得不致其詳。
必曰不在多言,問之弗知弗措,辨之弗明弗措,皆可削也。自得之說本于孟子。
仁智信直勇剛,皆可以力行,皆可以自得。然好之而不好學(xué),則各有所蔽。
道之異端,人之異志,古書之正偽,固不易辨。然理之在天下,至不可誣也。
有志于學(xué)者,亦豈得不任其責(zé)?與趙宰 吏胥貪鄙,旁公浸漁,惟利是見,豈恤公上?……大抵吏胥獻科斂之計者,其名為官,其實為私。官未得一二,而私獲八九矣。
比者數(shù)吏魁田連阡陌,樓觀 ,服食燕設(shè),擬于貴近,非 民脂膏,而何以取之?與胡達材 若的實自息妄見,良心善性,乃達材固有,何須他人模寫?但養(yǎng)之不害可也?!徽f得多亦徒說,要達材自省耳。
二 喻如少年子弟,居一故宅,棟宇宏麗,寢廟堂室,百爾器用,莫不備具。而其人乃不自知,不能自作主宰,不能泛掃堂室,修完墻屋,續(xù)先世之業(yè)而不替,而日與飲博者遨游市肆,雖不能不時時寢處于故宅,亦不復(fù)能享其安且廣者矣。
將《孟子·告子》一篇,及《論語》《中庸》《大學(xué)》中切己分明易曉處,朝夕諷詠。接事時,但隨力依本分,不忽不執(zhí),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若江河之浸,膏澤之潤,久當(dāng)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矣。
與潘叔文 本心若未發(fā)明,終然無益。與曾敬之 讀書作文亦是吾人事。
但讀書本不為作文,作文其末也。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
與符舜功.二 蓋事無大小,道無淺深,皆不可強探力索。人患無志,而世乃有有志不如無志者。
往往皆強探力索之病也。與周廉夫 要看其實,王道則孟子告齊宣、梁惠者是矣。
后來只是齊宣梁惠不能舍己私以從孟子耳。孟子之說,安有不可行者哉?卷五與戴少望 婺女留宿,龍窟臥病,與凡航川輿陸者,無往而非進學(xué)之地。
……起居飲息,酬酢接對,辭氣、容貌、顏色之間,當(dāng)有日明日充之功,如木之日茂,如川之日增,乃為善學(xué)。 戕賊陷溺之余,此心之存者,時時發(fā)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茍充養(yǎng)之功不繼,而乍明乍滅,乍流乍窒,則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者,何時而可復(fù)耶?與呂子約 自下升高,積小之大,縱令不跌不止,猶當(dāng)次第而進,便欲無過,夫豈易有? 然開端發(fā)足,不可不謹,養(yǎng)正涉邪,則當(dāng)早辨。與舒西美。
6. 《送李愿歸盤谷序》的文言文翻譯 ① 李愿說:“人們稱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們把利益恩惠施給別人,名聲顯揚于當(dāng)世,在朝廷上參與政事,任免百官,輔佐皇帝發(fā)號施令。他們到了朝廷外面,便樹起旗幟,陳設(shè)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從塞滿道路,負責(zé)供給的仆役各自拿著物品,在路的兩邊飛快奔跑。他們高興時就隨意賞賜,發(fā)怒時就任情處罰。他們跟前聚集著很多才能出眾的人,論古說今,贊揚他們的美德,這些話叫人聽在耳中而不感到厭煩。那些眉毛彎彎,面頰豐腴,聲音清脆,體態(tài)美好,外貌秀麗,資質(zhì)聰慧,起舞時輕薄的衣襟飄然而動,長長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臉,青黛畫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閑地住著,自恃貌美,忌妒別的姬妾得到寵愛;爭著比美,一心要獲取主人的憐愛。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權(quán)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為??!我并非厭惡這些而躲開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僥幸得到?。?
②“窮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在繁茂的樹下整日悠然靜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滌,保持自身的潔凈。從山上采來的果子,甜美可食;從水中釣來的魚蝦,鮮嫩可口。日常作息沒有定時,只要感到舒適就安于如此。與其當(dāng)面受到贊譽,不如背后不受詆毀;與其肉體享受安樂,不如心中沒有憂慮。既不受官職的約束,也不受刑罰的懲處;既不問天下的治亂,也不管官吏的升降。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時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為,我就這樣去做。
③“侍候在達官貴人的門下,在通往地位權(quán)勢的路上奔走,想要舉腳進門卻行止不定,想要開口說話卻欲言無聲。處于污濁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恥,觸犯了刑法而受到誅殺。希冀著獲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機會,直到老死才罷休。這樣的人在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還是不好??!”
伍子胥乃楚國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師。后平王聽信少師費無忌讒言,奢被殺。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畫影圖形,到處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國,因宋國有亂,又投奔吳國,路過陳國,東行數(shù)日,便到昭關(guān)。昭關(guān)在兩山對峙之間,前面便是大江,形勢險要,并有重兵把守,過關(guān)真是難于上青天。世傳伍子胥過昭關(guān),一夜急白了頭便是此地。由于名醫(yī)扁鵲弟子?xùn)|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lián)Q裝,伍子胥便混過了昭關(guān),到了吳國。
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quán)的斗爭中,大國兼并小國,擴張了土地??墒谴髧闹T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給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大了起來。他們之間也經(jīng)常發(fā)生斗爭。大國國內(nèi)的矛盾尖銳起來,都想把爭奪霸權(quán)的戰(zhàn)爭暫時停止下來。
為了這個緣故,宋國大夫向戍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做調(diào)停人。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了和,訂了盟約。規(guī)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quán),以后五十多年里,沒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
到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國漸漸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鎮(zhèn)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伍奢說什么也不承認,立刻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風(fēng)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國發(fā)生內(nèi)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墒青崌鴩嵍ü珱]有同意。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jié)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quán),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后,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guān)。關(guān)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扁鵲的弟子?xùn)|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例中認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與遭遇,決定幫助他。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guān)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么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jīng)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伍子胥狐疑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dān)心過不了關(guān),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如此翻來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臥而復(fù)起,繞屋而轉(zhuǎn),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么一夜之間,頭發(fā)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蒙混過關(guān)。你今天頭發(fā)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guān)了。
當(dāng)天,皇甫訥如期到達。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而伍子胥和公子勝裝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關(guān)。守關(guān)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亂過了昭關(guān),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訥時,才發(fā)現(xiàn)抓錯了。但是,官兵都認識皇甫訥,東皋公又與守關(guān)長官遠越要好,于是,此事安然過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guān),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著一只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
現(xiàn)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yīng)封告發(fā)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在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即位之后,封伍子胥為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是個善于用兵的大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和孫武這兩個人,整頓兵馬,先兼并了臨近幾個小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lǐng)大軍,向楚國進攻,連戰(zhàn)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時,楚平王已經(jīng)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墳,還把平王的尸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
伍子胥是楚國人,姓伍,名員,字子胥。楚平王聽信讒言,計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伍子胥二人碾轉(zhuǎn)到了離昭關(guān)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從這里出了昭關(guān),便是大河,徑直通吳國的水路了。然而,此關(guān)被右司馬遠越領(lǐng)兵把守,很難過關(guān)。扁鵲的弟子?xùn)|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例中認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與遭遇,決定幫助他。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guān)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么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jīng)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伍子胥猶豫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dān)心過不了關(guān),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如此翻來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臥而復(fù)起,繞屋而轉(zhuǎn),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么一夜之間,頭發(fā)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蒙混過關(guān)。你今天頭發(fā)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guān)了”。當(dāng)天,皇甫訥如期到達。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而伍子胥和公子勝裝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關(guān)。守關(guān)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亂過了昭關(guān),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訥時,才發(fā)現(xiàn)抓錯了。但是,官兵都認識皇甫訥,東皋公又與守關(guān)長官遠越要好,于是,此事安然過去。 伍子胥順利通過昭關(guān),來到吳國,幫助吳公子姬光奪取王位。后來又同孫武一道,率兵攻取楚國,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尸,以報仇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3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一兩銀子等于現(xiàn)在多少錢,有關(guān)于白···
下一篇: 秦朝的土地是怎么分配的土地是否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