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有人說府兵制是不管飯的,其實不然。打仗吃飯還是統(tǒng)一管,只是赴役的干糧要自備,也就是說差旅費不報,途中通勤、住宿、飲食費用一律自理。
2、花木蘭時期到底是什么兵制。如果嚴格按北魏來算,其實是沒有府兵制的。但是呢,《木蘭辭》約作于北魏,經(jīng)隋唐文人潤色,收錄于南朝陳的《古今樂錄》。而實際上,《古今樂錄》在編撰的時候,并沒有錄入《木蘭辭》,《木蘭辭》是在唐人抄編《古今樂錄》的時候,自行加進去的。
也就是說《木蘭辭》根本就不是在北朝的時候,寫成的。而北魏之后的人寫北魏故事,要嚴格按照當時的制度來寫,怕是想得多了。你看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寫前朝事有幾個是嚴格考究按照前朝風俗制度寫的?比如《三國演義》里的冷艷鋸,還有宋代背景寫明朝故事的《金瓶梅》。
而根據(jù)《木蘭辭》中描述,即有鮮明的府兵制特點。
3、有人對于胡人、漢人的認知過于刻板,在整個南北朝乃至于隋唐的環(huán)境里,胡漢關系和很多人想得完全不一樣。而且先不說文學作品不能考究其真實性,就算是在北魏的背景里,漢人也開始大面積的當兵。
4、就算是北魏的兵戶制,也不是有人所說的那樣。
首先它出現(xiàn)得晚,本身也不比西魏的府兵制早多少。其次兵戶制不能覆蓋北魏的全部兵源,甚至只能算不多的一部分,主要是羽林、虎賁、戍邊等一些固定的軍事機構還有罪人和被征服地區(qū)的兵源。
如果按照花木蘭(412年-502年)的生卒年來算,對比《木蘭辭》內容和歷史,花木蘭應該是活躍在北魏攻柔然、北燕、北涼時期。花木蘭當兵的時候,屬于北魏的前期,都還沒到孝文帝改革那呢,更不要說到兵戶形成和成熟的后期了。真要考究花木蘭故事發(fā)生在北魏的這個時間,花木蘭家就更不可能是兵戶了。
首先這是府兵制,府兵制是自備裝備的。當然,除了府兵制,不論中國還是西方古代的軍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讓士兵自備裝備的。往早了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打仗,貴族自備戰(zhàn)車和武器盔甲,跟在后面的領民每人一個大棒子,有錢的國人備點皮甲。秦置郡縣,但是依舊以軍功封爵得地,平民從軍服役,當然也是自備裝備。西方騎士制度時期更是如此,馬匹、盔甲、武器全部自備,因為成為了騎士可以獲得領主的封邑,你給領主打仗當然是花銷自負。府兵制也是同理,當府兵可免賦役,你既是農民也是士兵,既然你比其他農民有優(yōu)待,當然就要自帶裝備服役了。
自備裝備打仗,背后有一個很簡單的邏輯。
這些士兵不是雇傭的,而是義務從軍的,或者說是一種長期的契約關系。統(tǒng)治者用某種長期的優(yōu)待條件換取服役者幫他打仗的義務。服役者本質上是在用當兵這種方式來保障自己的這種優(yōu)待條件,奉公器如護私產(chǎn),護私產(chǎn)當然花銷自負了。
當然,也不是說全部花銷都是自己出,首先吃飯還是公家的,一是每人自帶干糧打仗實在效率太低,二是這是幫公家干活,不發(fā)工資還是要管飯的。
還有就是軍功和繳獲的問題。這要因統(tǒng)治者的政策而異,比如秦的制度就是,即使是最低等級的平民,打仗有軍功也可以封爵,但在之前和之后的很多時候,平民參軍打仗是沒資格分享軍功的。至于繳獲,古代人不論中外絕沒有PLA不拿一針一線的規(guī)定,還有很多人打仗就為掠奪去的,怎么分是各不相同,但是因糧于敵、因餉于敵是古代軍隊的一大方針。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的女英雄,她替父從軍,戰(zhàn)場英勇殺敵,打敗侵略者,清正高潔,忠孝兩全的故事在民間家喻戶曉,廣為流傳。
在《木蘭詩》中有這樣一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币馑际钦f:花木蘭到東邊的市場上買了駿馬,在西邊的市場上買了馬鞍,又在南邊的市場上買了馬嚼子和韁繩,北邊的市場上買了馬鞭。
花木蘭代替父親去了戰(zhàn)場,打仗肯定需要武器以及坐騎,所以木蘭去集市的原因是為了打仗準備了必要的工具。可以肯定的是,她一定買了駿馬、馬鞍、馬嚼子、韁繩和馬鞭。
1、馬鞍
馬鞍是專門用于騎馬者的一種座位,形狀正好適合騎手,前面后面都是翹起來的,安在馬匹的背上。它一般是用皮革做成的,而且里面填充了軟的東西,這樣有利于提高騎行過程中的舒適度。
馬鞍對于騎馬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如果沒有它,人們在馬背上騎行的售后,沒有任何的支撐固定,很容易從馬背上掉下來,非常危險。
而且,古代的馬一般作為作戰(zhàn)的工具,需要戰(zhàn)士們在馬背上作戰(zhàn),如果沒有馬鞍在作戰(zhàn)的時候很難有效的發(fā)射弓箭,而且沖入敵方時,無法靈活的使用刀劍殺傷敵人,任何的碰撞和阻礙都可能使戰(zhàn)士在馬背上失去平衡從而摔落下來。
2、馬嚼子
馬嚼子,其實就是套在馬嘴里的東西,用于控制馬匹的活動。當騎手想要控制馬匹的行進速度或者讓馬停步時,就拉一下韁繩,這時馬嚼子就被拉進馬嘴巴里,從而達到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4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中國歷史故事203(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