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宋朝皇帝為什么會自稱官家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近年來,電視電影中清宮戲漸少,反映其它封建朝代的歷史劇增多,這倒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去年的《知否》、現(xiàn)在熱播的《清平樂》帶領(lǐng)觀眾回到了富足祥和的宋仁宗時代。然而,許多觀眾還一直很懵圈,為什么這兩部電視劇中,稱呼宋仁宗為“官家”?
在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朝中大臣,無論是宮女太監(jiān)還是外藩使臣,都可以稱皇帝為“官家”。事實上果真如此嗎?為什么北宋皇帝有著這樣奇怪的稱謂?
雖然正式公文和史書記載往往避免用這個詞,即便使用也是記錄言語,所以這個詞是口語化的,北宋皇帝就是被稱為“官家”。問到為什么,很多人認為與開國皇帝趙匡胤有關(guān)。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于武將,他利用陳橋兵變的機會,奪取了后周的權(quán)力,建立了宋朝。這段“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經(jīng)歷,與五代十國時期很多政權(quán)的建立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是,趙匡胤并非后周第一大將,奪權(quán)過程也非常突然和偶然。為了拉攏人心,他沒有神化自己,反而讓人稱呼“官家”,以示親近之意。
細細體會起來,與“天子”、“陛下”、“圣上”等稱呼相比,“官家”一詞確實透露出那么一點點人情味。然而,這個稱呼絕對不是趙匡胤首創(chuàng)的,在他之前,早就有用“官家”稱呼皇帝的先例。
在宋朝前,就有人將皇帝稱為“大家”。漢朝采用在《獨斷》中就提到“天子自謂曰行在所……親近侍從官稱曰‘大家’”。然而,“大家”這個稱呼是在唐朝比較流行,親近的太監(jiān)稱呼皇帝為“大家”。所以我們經(jīng)常在許多歷史劇中看到高力士喊唐玄宗作“大家”,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至于說“官家”的出現(xiàn),在晉朝就出現(xiàn)了。唐朝時就依稀有人使用,比如白居易的《青石》中,就有“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鐫實錄鐫虛辭?!?。另外,他的另一首詩《喜星郡》更是提到:“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p>
然而,此時的“官家”,更多的是“公家”之意。五代十國時,“官家”這個稱呼開始流行起來。后蜀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在《宮詞》中就寫道:
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nèi)人。
在此處,“官家”明明白白說的就是皇帝。宋朝皇帝被稱為“官家”,那一定是開國皇帝趙匡胤同意了的。他是五代十國時出生的人,應(yīng)該聽說過這個稱呼,所以主流觀點認為官家起自趙匡胤,不能說完全正確,但還是有相當?shù)牡览怼?/p>
事實上,就連宋朝皇帝自己,也弄不清別人為什么要叫他們?yōu)椤肮偌摇?。宋真宗就曾?jīng)問過喝醉的侍讀學士李仲容:“李卿家博學多聞,不知世人何故稱天子為官家?”對于這個超難的提問,李仲容卻不慌不忙地答道:
臣曾記得曹魏蔣濟有《萬機論》一文,中有“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天子兼具三皇五帝之德,故曰官家。
可見,李仲容認為取名官家,還是取了效仿三皇五帝之意,這個稱呼有著群臣百姓對皇帝的期待。要知道,宋真宗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生活的年代,離自己的伯父宋太祖很近。連他都不清楚為什么宋朝皇帝被稱為“官家”,小玨要說說錯了,千萬不要計較啊!
在《清平樂》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臣民們還是宋仁宗,都會把宋仁宗稱為?官家?,不少人都會覺得很疑惑,為什么不稱為陛下呢?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官家最早是出現(xiàn)在漢代,而之后的朝代便一直沿用了。而宋朝是個儒學氛圍很濃厚的朝代,相信大家看電視劇的時候也發(fā)現(xiàn)了,宋朝人說話都文縐縐的,就連太后都不稱自己為?我?,而是以?吾?自稱。此外,這其實還跟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有關(guān)。宋太祖趙匡胤出身于武將,他利用陳橋兵變的機會,奪取了后周的權(quán)力,建立了宋朝。但是,趙匡胤并非后周第一大將,奪權(quán)過程也非常突然和偶然。為了拉攏人心,他便讓人稱呼?官家?,以示親近之意。?
不過,大宋臣民對皇帝的稱呼有多種,官家只是皇帝的稱呼之一而已。下面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大宋的一些稱呼。
1、宋代皇子皇女對父親的語稱呼不是?父皇?而與尋常百姓一樣是?爹爹?。例:上(高宗趙構(gòu))至奉卮白太后(韋氏)以?燭頗愜圣意否??太后謂上曰:?你爹爹每夜常設(shè)數(shù)百枝諸人閣分亦然?。
2、皇子皇女只能對嫡母也就是皇后才能稱娘娘,對于身為妃嬪位的生母只可以以姐稱呼。比如在《清平樂》中徽柔管苗娘子不叫娘娘,而是叫姐姐,這里的姐姐,其實就像徽柔稱呼宋仁宗爹爹一樣,都是一種比較親近的稱呼。 ?
3、皇帝一般自稱朕,大臣、太后、皇后、妃嬪、宦官、宮女及平頭百姓,平時都稱皇帝為?官家?,也可稱?大家?、?主上?和?圣上?等。
不知道你還知道宋代哪些有意思的稱呼呢?快來分享一下吧~
為什么宋朝時期要把皇帝稱為?官家這個稱呼有什么含義,有什么歷史淵源嗎?
?官家?是宋朝臣下對皇帝的尊稱。因為皇帝要大公無私,所以才稱為?官家?。 古語?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意思是一個賢明的皇帝,應(yīng)該沒有自己的私愛、私財、是代表上天來治理天下的,所以天下的子民對于皇帝來說,都應(yīng)當一視同仁。
哪幾個朝代稱皇帝為?官家?呢?只有宋朝。這又是為什么呢?這與宋太祖的出身及登基過程有很大的關(guān)系。趙匡胤是后周的大將,經(jīng)過?黃袍加身?稱帝,史稱?陳橋兵變?。這樣他的稱帝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這樣一個方法,不稱?朕?,稱?官家?。實質(zhì)為拉攏人際關(guān)系和保全位置的一種做法。
《知否》的時代背景是宋朝,宋代子民對皇帝的敬稱就是?官家?。這個稱謂來源于《資治通鑒》。?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各取句中的一個字,就成了?官家??;实圩鳛樘煜卤砺?,當然要講德才和大愛。?官家?這個詞一出,把有名的三皇五帝都概括了。這么看來,這個稱謂是比?朕?還要高級霸氣啊。
那為什么宋朝要改這么個稱謂呢?這跟宋朝的建立有關(guān)。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起源與陳橋兵變,趙匡胤在這次事件之后終于稱帝??伤臼呛笾艿某甲樱@皇帝來的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于是為了鞏固地位,顯出和別個不同,好讓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官家?這么一個稱謂。
宋朝是靠武將得來的天下,可是皇帝對于武將也是忌憚的,于是就重用文臣。在《知否》中,盛家老爺盛紘就是個文官。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再加上盛家老夫人在宮中呆過一段時間,熟知當時的皇帝是個性情溫厚的人,不會輕易誅殺文人,這才斷定盛紘一定會平安歸來,讓大娘子不要自亂陣腳。
其實通過劇情我們也可以知道,某些時候不管皇帝叫官家也是可以的。比如盛紘剛剛被調(diào)到京城的這場戲中,老臣們就沒有叫皇帝官家??催@位老臣,開口閉口就是?陛下?,皇帝也是很受用的聽著,并沒有因為稱謂的變化感到不開心。而盛家老三在跟酒肉朋友們聚會的時候,說的也是?圣上?,在座的各位官宦子弟也沒什么意見。
所以叫官家只是那個時代對皇帝的一個稱謂罷了,沒有過多的含義。也正是這些細節(jié)的處理,讓這部劇更好的還原了那個時代,凸顯了整個劇組的用心。不愧是正午陽光出品的良心劇,連一個稱謂都處理的這么到位。
不過那個年代,女子叫丈夫?官人?,叫皇帝?官家?,還挺不好區(qū)分的呢。一字之差,一個不小心真容易叫錯,好在當時的生活節(jié)奏慢,人們說話也思考的比較多,不然一個口誤,皇帝直接就變了老公,老公成了皇帝,那可就啼笑皆非,落人口實了。
管家是宋朝之后才有的稱呼,其實它的含義很普通。據(jù)史籍記載,“官家”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漢代文獻《西漢會要》中曾寫道:“官家之惠優(yōu)于三代,豪強之暴酷于亡秦?!边@句話里面的“官家”并不是皇帝的特殊稱謂,而是多數(shù)古人對當時官府,即公家的代稱。
此后的朝代也都一直沿用“官家”一詞來代稱官府。除了官府這個意思外,“官家”還是對做官的人的一種尊稱。唐朝白居易的詩中多有“官家”一詞,“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鐫實錄鐫虛詞”,這些詩句中的“官家”都指的是做官的人??梢?,“官家”代表的意思還真不少。
后來,在朝代的更迭演變以及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官家”一詞又開始衍生出另一個意思——皇帝。但最開始這個意思出現(xiàn)的時候,只有極少部分的人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這個特殊含義來代稱皇帝,皇帝自己是沒有這樣稱呼自己的。
到了宋代,皇帝自己開始同意這樣稱呼了,“官家”就普遍被百姓們用來稱呼皇帝,甚至大臣嬪妃們?nèi)粘7Q呼皇帝也都是叫“官家”。這樣看來,“官家”一詞不僅代表的意思挺多的,還被古代人們用來稱呼皇帝,這可太高大上了。
掌握了后周兵權(quán)后,趙匡胤的野心也日益增大,逐漸長出了帝王之心,終于960年 在奉命出征的路上,被后周諸將擁護,于陳橋兵變,部下給趙匡胤黃袍加身,一致奉趙匡胤為帝,于是威逼周恭帝禪讓,建立了大宋王朝。
但熟悉宋朝歷史的,就知道宋朝跟別的朝代很另類,宋朝的皇帝都自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就連“朕”都很少?上朝也不穿龍袍,跟以往的古代大相徑庭。這是為什么呢?
自秦統(tǒng)一始,秦始皇自以為德過三皇,功高五帝,所以叫皇帝,后代王朝大都延續(xù)其叫法,為何宋要改過來呢?不光我們疑問?宋朝的皇帝也曾不理解。
根據(jù)《國老談宛》中記載:“徐鈺為散騎常侍,太宗謂曰:官家之稱,其義安在?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蓋皇帝之謂也。翻譯過來就是自己和三皇五帝一樣偉大,和秦始皇皇帝的稱呼是一個意思。但宋太宗是趙光義,那作為哥哥的趙匡胤為何要這么做呢?同樣的寓意,為何要換一個稱謂呢?
趙匡胤兵變稱帝,皇位還是來路不正的,不能讓天下的臣民信服,而且作為柴榮的托孤大臣,實在是有點不地道。所以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趙匡胤絞盡腦汁的想法子,終于想出來這樣一個想法。不稱“朕”,稱官家?;实奂嫒?、五之德,故曰官家,這樣既沒有降低身份,反而提高。更加說明了自己只是天下的管家,選賢任能的管理好這個家,使臣民能夠反感少一點。
宋朝的思想還是比較解放的,君臣關(guān)系也非常好,大臣與皇帝能夠很好的配合。沒有比較大的文字獄,經(jīng)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次趙匡胤想要任命符彥卿來管軍,但宰相趙普當場反對,趙匡胤說說:“我自認待他不薄,他不會背叛我的。”
趙普說:“那你當年是怎么背叛的周世宗?”
面對這樣鋼鐵直諫,趙匡胤也真大度,沒有要了趙普的腦袋,事后也沒有追究,要是朱元璋,估計趙普早被滅九族了……這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君臣關(guān)系。
其實在宋代官僚集團的權(quán)利,比在其他朝代大的多。趙匡胤為了貫徹“官家”的政治寄托,在位期間提高了士大夫的地位和權(quán)力。晚年留下遺囑:“后世宋朝君王都不許殺害士大夫”。因此宋朝士大夫地位很高,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這大概也是為何經(jīng)濟能取得這么高的成就的原因吧!
這么一說不穿龍袍就更好理解了。都不稱皇帝了,還穿什么龍袍,而且經(jīng)常穿龍袍,容易讓人聯(lián)想想起陳橋兵變,自己黃袍加身,顯得自己是亂臣賊子,而穿官服就不同了。首先,隋唐來的龍袍,制作繁瑣,花費巨大,這可以表明自己的節(jié)儉,其次就是方便跟士大夫,拉攏關(guān)系。
至于后代沒有改過來,就是開國皇帝這樣叫,就相當于祖制,后代繼位者不這樣叫,會被諫官以為大不敬,然后就逐漸成了定制。后代就這么叫下來,逐漸就成了這樣。
不過宋朝也間接的拉近了,官民關(guān)系。寬松的政治氛圍,也促進了經(jīng)濟發(fā)展,不經(jīng)意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經(jīng)濟奇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4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南宋民族英雄,張世杰最后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