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明代著名書法家祝枝山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四大才子講了兩個了,今天小編繼續(xù)來聊下一位,人稱“明朝狂草第一人”的祝允明。因天生右手有六只手指,所以自號“枝山”,一些文學作品中也稱他為“祝枝山”。坊間流傳著一句話:“唐伯虎的畫,祝允明的字”,祝允明所書寫的《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等,均是精品之作。然而在詩文書法方面才華橫溢的他,在科舉仕途上卻屢遭碰壁,跌跌撞撞。
話說這祝允明5歲能寫大字,讀書過目不忘,立即成誦,9歲能作詩,被稱為“神童”。19歲中秀才,之后的科考路上可就把祝允明給難住了。成化十六年(1480年),祝允明第一次赴鄉(xiāng)試,不幸落第。想著下次再來,于是乎回去接著復習,緊接著又失敗了兩次。弘治二年(1489年),赴應天鄉(xiāng)試,住在了南京老丈人的家中,可是中途生病,回蘇州就醫(yī),無奈耽誤了鄉(xiāng)試。弘治五年(1492年)秋,32歲的祝允明終于中應天鄉(xiāng)試,不枉自己十幾年的苦苦煎熬。
本想著再接再厲,進京參加會試,一展宏圖。但是命運女神再一次給祝允明潑了冷水。弘治六年(1493年)春,祝允明興致勃勃進京趕赴會試,不中。在接下來的十幾年內(nèi),祝允明再次屢屢碰壁,與進士擦肩而過。正德六年(1511年)祝允明第七次會試不中,而長子祝續(xù)此時已經(jīng)得中進士,選為庶吉士,祝允明悲喜交加。正德九年(1514年),七次不中的祝允明決心不再參加會試,50有余的他赴京就選,授廣東興寧知縣,而長子祝續(xù)已經(jīng)是禮科給事中,升職很快,這叫老父親祝允明情何以堪?
嘉靖元年(1522年),在興寧勤勤懇懇打工了多年的祝允明轉(zhuǎn)任為應天府通判,依舊是芝麻綠豆大小的官。一年后,祝允明就稱病辭職還鄉(xiāng)了。但幸虧老天爺讓祝允明生得好,祖父祝顥是正統(tǒng)進士,出生就是書香門第。父親又娶到了大學士徐有貞的千金,祖父和外祖父的聲名遠播,也讓祝允明年少時結(jié)交了許多詩書畫方面杰出的名士。并且在青年時期,又成為了當時著名書法家李應禎的女婿,得到了岳父大人的細心指點教導,在書法方面更是占盡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盡管在仕途上諸多不順,看起來確實是一位不得志的文人,但或許也正是這種遭遇,讓祝允明的草書狂放不羈,表現(xiàn)出了玩世不恭的倔強之氣和隱逸之風,多年的不得意也使得其超出了師輩們的文學境界,獨具一格,放浪形骸,成為“明朝狂草第一人”。
是誰?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贊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 的字」之說。 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 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并與唐寅、文征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由于與唐寅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 在祝允明出生前,外祖父徐有貞迎英宗復辟有功,受皇帝寵愛,遭到在復辟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石亨等人嫉妒,幾次被誣下獄,后來英宗特詔讓他回家。回家后閉門謝客,直到曹、石相繼敗死才開始買田筑屋,準備安度晚年,這時祝允明已經(jīng)兩三歲了,跟隨外祖父徐有貞學習。徐有貞在鄉(xiāng)里德高望重,蘇州府學碑刻立石往往請他撰并書,也經(jīng)常有人請他作墓志銘。因此祝允明除了外祖父外,接觸到了不少人,時時受到熏陶。> 祝允明五歲,祖父祝顥辭職回鄉(xiāng),祖父雖然年逾六十,但精神很好,他善會談,旁征博引,又常會開開玩笑,當時人都很愿意和他交游。祖父風趣灑脫的性格和生動的言談給祝允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祝允明先天稟賦很好,又有兩位大儒的教導,所以很早就顯露出他的才華。他五歲時就能作一尺見方的大字,讀書一目數(shù)行,九歲時已經(jīng)能作詩,被稱為「神童」。> 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十三歲時,外祖父去世,終年六十六歲。這一年吳門出了一位狀元吳寬,兩年后祝允明的老師王鏊廷試又得第三,吳門文人名聲日大。祝允明青年時期發(fā)奮苦學,為的是和他的長輩一樣求取功名,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蘇州府學樹立著他外祖父撰并書的《儒學興修記》和撰寫的《科第題名之記》,這對于祝允明來說就是壓力和要求。>>祝枝山畫像> 眼看自己熟悉的師長一個個金榜題名,他也必須努力,科舉除了讀書外還要練好楷書,祝允明嚴格地按照前輩的教導扎扎實實地下功夫。祝允明往往把讀書和寫字結(jié)合起來學習。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 *** ,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書法三大家」(另兩人為文征明和王寵)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fā)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節(jié),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于助人的形象出現(xiàn)于《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的戲曲藝術作品中。祝允明青年時期的詩文書法已經(jīng)聞名鄉(xiāng)里,大家都知道他的才華,因此當時任中書舍人的李應禎把自己的長女許配給他。后生一子,名續(xù),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廣西左布政使,祝允明在書法上的進步得到了岳父的指導。> 李應禎精于書法,對各體都有研究,他提倡創(chuàng)新,在實踐上自成一格。他又是文征明的書法老師,因此對吳門書派的形成影響很大。祝允明在苦讀期間結(jié)交了很多良師益友。他拜比他長十歲的王鏊為師,又與年紀相仿的都穆、楊循吉為友,更與比他年輕的唐寅和張靈交往。經(jīng)常一起作詩唱和、切磋書畫,感情深厚,中年不得志,懷才戲人生,祝允明三十以后才華已經(jīng)相當出眾。> 祝允明三十三歲那年,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主考官王鏊對他的文章很贊賞。憑著自己的才學,祝允明很自信,認為進京考試,錄取高第易如反掌。誰知以后七試禮部都沒有成功,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仕途的失意和打擊對于祝允明的后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祝允明中年是在這樣一個轉(zhuǎn)變中度過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于科舉考試,思想是積極入世的儒家觀念。> 而后,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來越心灰意冷,漸漸地轉(zhuǎn)向了老莊的消極出世,開始游戲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上表露外,只能在詩文、書法中抒發(fā)。他的書法也漸漸轉(zhuǎn)向行草書,五十歲以后在草書上的發(fā)展和成功與這樣的心境是分不開的。他在三十七歲時,二十七歲的唐寅與鄰居張靈一起常??v酒游玩,不好好讀書。祝允明知道后特地去規(guī)勸,此后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讀書了,他還把張靈收為自己的學生,在著文作詩或作書時,讓張靈在旁邊侍筆硯,因此張靈也進步很快。> 在那段時間里,蘇州人稱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禎卿為「吳門四才子」,他們都規(guī)規(guī)矩矩讀書求功名。五十歲以后的祝允明,心情極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錄用使他焦躁不安、異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在他五十三歲那年,痛苦、焦躁、煩悶的心情幾乎到了極點,五十五歲那年謁選,總算得了一官半職,授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第二年走馬上任。>>祝枝山書法> 五十七歲那年冬天,因拙于催科秋稅曾被停給俸米,祝允明身在興寧做官,雖然政績不錯,但時間一長便生了歸鄉(xiāng)之心。原因主要是在官場上看不慣積弊,作為一個有學養(yǎng)的文人,雖然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的良心卻使他不能融入官場,這是一對矛盾。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歲的祝允明調(diào)往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因此后人稱他為「祝京兆」。他面對官場的腐敗,不堪忍受,終于下決心托病辭職,回故里蘇州度殘年。> 祝允明六十四歲,在外祖父舊宅中筑了懷星堂安身,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這位才華橫溢的才子,在受盡世態(tài)炎涼后去世了,年僅五十四歲。祝允明異常悲痛,含淚為他作了墓志銘,寫下了《哭子畏二首》,后來又作了《再挽子畏》,字里行間流露出悲嘆和同病相憐的情感。又過一年,他的老師王鏊也去世了,終年七十六歲,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為自己沒有做到如老師期望的那樣而感到慚愧。兩位師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陰影。> 他曾在病中,緬懷知友,不論少長、隱顯、存沒,各作一詩,計十八人,給王寵作了兩首,因此留下《懷知詩》十九首,慘淡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蕩不羈,直率真切地表達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制。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祝允明病逝,終年六十七歲。這位書法領袖在貧病中告別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實踐使吳門書派在崛起中達到了全盛,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義書風,成為明代中期書壇的主將,對明代書法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詩文雜稿?!睹魇贰繁緜鞣Q「著詩文集六十卷,其他雜著百余卷」。而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懷星堂集》三十卷為最有名,這是他除書法作品外的又一筆文化遺產(chǎn)。> 祝枝山寫聯(lián)罵財主的故事 > 祝枝山是明代書畫家,有一年除夕,一個姓錢的財主請祝枝山寫春聯(lián),祝枝山想這個錢財主平日搜刮鄉(xiāng)里,欺壓百姓,今日既然找上門來何不借機奚落他一番?于是,吩咐書僮在錢財主的大門兩旁貼好紙張,揮筆寫下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來年倒運少有余財。> 過往的人們看到這副對聯(lián),都這樣念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來年倒運,少有余財。> 錢財主聽了氣急敗壞,知道是祝枝山故意辱罵他,于是到縣衙告狀,說祝枝山用對聯(lián)辱罵良民,要求老爺為他作主處置。另外,錢財主還暗中給縣老爺送了些金銀財物。當下,縣令便派人傳來祝枝山,質(zhì)問道:「祝先生,你為何用對聯(lián)辱罵錢老板?」祝枝山笑著回答說:「大人差矣!我是讀書人,無權無勢,豈敢用對聯(lián)罵人?學生寫的全是吉慶之詞嘛!」于是,拿出對聯(lián)當場念給眾人聽:>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來年倒運少,有余財。> 縣令和財主聽后,目瞪口呆,無言對答,好半天,縣老爺才如夢初醒,呵斥錢財主道,「只怪你才疏學淺,把如此絕妙吉慶之詞當成辱罵之言,還不快給祝先生賠罪?」錢財主無奈,只好連連道歉。祝枝山哈哈大笑,告別縣令,揚長而去。>
手機訪問本頁:請用手機掃描下方二維碼(微信、QQ等都可以掃描)
祝枝山是誰?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贊譽祝枝山簡介,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并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由于與唐寅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
在祝允明出生前,外祖父徐有貞迎英宗復辟有功,受皇帝寵愛,遭到在復辟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石亨等人嫉妒,幾次被誣下獄,后來英宗特詔讓他回家?;丶液箝]門謝客,直到曹、石相繼敗死才開始買田筑屋,準備安度晚年,這時祝允明已經(jīng)兩三歲了,跟隨外祖父徐有貞學習。徐有貞在鄉(xiāng)里德高望重,蘇州府學碑刻立石往往請他撰并書,也經(jīng)常有人請他作墓志銘。因此祝允明除了外祖父外,接觸到了不少人,時時受到熏陶。
祝允明五歲,祖父祝顥辭職回鄉(xiāng),祖父雖然年逾六十,但精神很好,他善會談,旁征博引,又常會開開玩笑,當時人都很愿意和他交游。祖父風趣灑脫的性格和生動的言談給祝允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祝允明先天稟賦很好,又有兩位大儒的教導,所以很早就顯露出他的才華。他五歲時就能作一尺見方的大字,讀書一目數(shù)行,九歲時已經(jīng)能作詩,被稱為“神童”。
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十三歲時,外祖父去世,終年六十六歲。這一年吳門出了一位狀元吳寬,兩年后祝允明的老師王鏊廷試又得第三,吳門文人名聲日大。祝允明青年時期發(fā)奮苦學,為的是和他的長輩一樣求取功名,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蘇州府學樹立著他外祖父撰并書的《儒學興修記》和撰寫的《科第題名之記》,這對于祝允明來說就是壓力和要求。
祝枝山畫像
眼看自己熟悉的師長一個個金榜題名,他也必須努力,科舉除了讀書外還要練好楷書,祝允明嚴格地按照前輩的教導扎扎實實地下功夫。祝允明往往把讀書和寫字結(jié)合起來學習。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 *** 祝枝山簡介,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書法三大家”(另兩人為文征明和王寵)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fā)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節(jié),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于助人的形象出現(xiàn)于《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的戲曲藝術作品中。祝允明青年時期的詩文書法已經(jīng)聞名鄉(xiāng)里,大家都知道他的才華,因此當時任中書舍人的李應禎把自己的長女許配給他。后生一子,名續(xù),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廣西左布政使,祝允明在書法上的進步得到了岳父的指導。
李應禎精于書法,對各體都有研究,他提倡創(chuàng)新,在實踐上自成一格。他又是文徵明的書法老師,因此對吳門書派的形成影響很大。祝允明在苦讀期間結(jié)交了很多良師益友。他拜比他長十歲的王鏊為師,又與年紀相仿的都穆、楊循吉為友,更與比他年輕的唐寅和張靈交往。經(jīng)常一起作詩唱和、切磋書畫,感情深厚,中年不得志,懷才戲人生,祝允明三十以后才華已經(jīng)相當出眾。
祝枝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與唐伯虎齊名,是至交好友。他家學淵源,能寫詩作文,又擅長書法,特別是他的狂草被稱為有王羲之遺風,深受世人贊揚,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一說。
于謙則是明朝名臣,即使說是明朝第一人也不為過。土木堡之變后,面對明英宗被俘虜,瓦剌二十萬大軍南下,武勛集團及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的情況,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北京。于謙一邊整飭兵備,一邊部署防御要害,并親自督戰(zhàn),率師列陣于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最終力挽狂瀾,中興大明王朝。
祝枝山和于謙,一個是江南才子,一個人是明朝柱石,兩個看起來毫無關系的人,卻因為一個人聯(lián)系了起來,這個人就是祝枝山的外公:徐有貞。
祝枝山的書法好是因為有家學淵源,而這個淵源源頭就是徐有貞。徐有貞才華絕世,天文、地理、道釋、方技無所不通。尤其擅長行草,深得懷素、米芾筆意,在當時是書法大家。祝枝山的書法,就是在他的悉心教導下,博覽群書,書法過人,7歲中秀才、32歲中舉人。可以說祝枝山的成就,離不開外祖父的精心教導。
不過徐有貞雖然才華絕世,但本人的人品卻并不好。當初于謙力排南遷提議,堅守北京。而提議南遷南京的那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徐有貞。于謙為了穩(wěn)定民心,甚至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當然,于謙打贏了北京之戰(zhàn)后,并沒有追求徐有貞,反而還推薦他做國子監(jiān)祭酒??赡线w提議讓徐有貞的名聲徹底臭了,景帝根本就不待見他,遲遲不能升官。
徐有貞無奈之下,只能外放做官。講道理,徐有貞雖然人品不行,但能力確實過人,決口七年的黃河在他的治理下,終于圓滿解決,此后有多次平息山東水患,幾年下來,一路高升,重新做回了京官。而幾年過后,景帝也早就忘了他,所以還親自召見慰勞。
回京后,徐有貞趁景帝重病的時候,聯(lián)絡石亨、曹吉祥等人,發(fā)動奪門之變,請?zhí)匣拭饔⒆趶臀?。這一次復位,徐有貞成為了從龍元功,由此加兵部尚書,成為內(nèi)閣首輔。成為首輔后,徐有貞立即下獄于謙,并導致于謙最終被處死。
后來,徐有貞在政治斗爭中失敗,失勢回鄉(xiāng),從此縱情山水,不問政事。也就在這一年,祝枝山出生了。雖然徐有貞文武全才,遇到大事的時候敢作敢為,有謀略韜晦,占卜星象,無所不通,但終究因為害死于謙,遭到當時人的仇視,所以沒人給他說好話,讓他復出。
沒法再做官的徐有貞除了游山玩水之外,就開始教導自己的晚輩,在晚輩中最出彩的就是祝枝山。可能正是因為徐有貞的大起大落,也影響到了祝枝山的性格,所以他雖然中舉,但卻最后選擇了辭官歸鄉(xiāng),廣結(jié)朋友,與唐伯虎等人豪飲作樂,燒酒消愁。傳說中,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節(jié),他和唐伯虎之間有不勝枚舉的趣事軼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4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