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漢四年,韓信率軍攻下齊地,而后被漢王劉邦立為新的齊王。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羽不是西楚霸王嗎?不是橫掃天下的霸王嗎?不是眼高于頂?shù)陌酝鯁?為什么在大將龍且戰(zhàn)死后,不但不為龍且報仇,反而派人去跟韓信求和呢?
這一點都不像西楚霸王應(yīng)該有的樣子啊。
要知道,在最開始,項羽可是一點都看不起韓信的,韓信那時候在項羽的軍營中當兵,長達三年的時間里,也都沒沒提拔起來。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史記·淮陰侯列傳》
為什么項羽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變?
為什么項羽要去跟韓信求和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啊。
形勢比人強啊,此一時彼一時啊。
當時韓信在項羽麾下當兵時,的確沒有任何突出表現(xiàn)啊,但韓信到了劉邦麾下,不但迅速提出還定三秦的大戰(zhàn)略,其后更獨自率兵,開辟第二戰(zhàn)場,接連拿下西魏、代地、趙地、齊地,這是不二之功啊。
面對這樣一個強大的韓信,項羽能不低頭嗎?項羽再不低頭,不就是作死嗎?
很明顯,項羽不是作死的人。
當年在安陽鎮(zhèn)陰殺宋義,項羽就展現(xiàn)出他不作死的一面。
項羽陰殺宋義之后,并沒有恃自己武力強,就自立為三軍統(tǒng)帥,而是假借楚懷王的名義,將宋義定義為亂臣賊子。
這充分說明,項羽非常有腦子,難怪項羽在江東時,江東人就評價他才氣過人。
這樣一個有腦子的人,自然不會作死,自然會主動找韓信求和啊。
一旦韓信同意項羽的求和,背叛劉邦,那就等于斷了劉邦的左膀右臂,等于給自己找了一個強大盟友。
戰(zhàn)爭是什么呢?戰(zhàn)爭就是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只有這樣,才能笑到最后。
這就是劉邦以前搞的策略,有腦子的項羽面對劣勢,自然要學習劉邦的策略,進而扭轉(zhuǎn)局面。
只有扭轉(zhuǎn)局面,才能坐穩(wěn)霸王的位子。
不過很可惜,項羽最終沒能說服韓信,所以項羽最終的結(jié)局就是被劉邦拉下馬,丟了天下共主的身份。
韓信是一個軍事奇才,在他幫助之下,劉邦成功打敗了項羽,奪得了天下。早期的時候,其實項羽是韓信的領(lǐng)導(dǎo),只是韓信在項羽陣營一直不受重視,后面他才投靠劉邦。作為一個被埋沒的金子,韓信一直得不到項羽的看重,我認為是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韓信出身不好
韓信出生在貧苦之家,他曾經(jīng)度過了一段非常貧困潦倒的生活。他的母親去世之后,他為了生活下去,就去別人家蹭吃蹭喝。有一次他曾經(jīng)在亭長家蹭吃蹭喝,吃了好幾個月,終于引起了亭長妻子的不滿,將他趕了出去。沒有飯吃的韓信就跑去河邊釣魚,在河邊洗東西的漂母看到韓信非??蓱z,就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了韓信一些,韓信也在漂母那里吃了十幾天的飯才離開。后來,韓信還受了胯下之辱,這在當時是非常大的恥辱。項羽知道韓信的這些過去,自然是對韓信低看一眼。
二是韓信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
項羽本人武功非常厲害,他自己也非常喜歡和別人比武??墒瞧n信武功并不高強,他的強項在謀劃,不在于武功,所以他沒有辦法向項羽證明自己的能力。加上韓信在項羽軍隊里面做的工作非常簡單,從事的是站崗放哨之類的工作,這也沒能讓項羽發(fā)現(xiàn)韓信的才能。
基于以上兩個原因,項羽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韓信這塊金子,而給了劉邦機會,這也是項羽最后失敗的原因之一。
從個人層面上看,貴族出身的項羽的個人綜合素質(zhì)大大高于草莽出身的劉邦,但最終自刎烏江。韓信轉(zhuǎn)投劉邦,不過是項羽失敗中的一縷羽毛。也正是因為項羽過高的個人能力,所以他想靠自己一己之力逆天,而不像劉邦一樣順勢而為。然而天威難測,項羽畢竟還是凡人。
史書記載,項羽為高級貴族之后,而韓信為沒落貴族出身,雖然早年韓信在項羽軍中還為郎中,但是項羽與韓信的階級差距太大,自然看不上韓信,認為韓信有一官半職即可。且合情合理。加上項羽的年輕氣盛和不識人才,自然輕易地失去了韓信。
但在劉邦眼里,韓信就不再是僅值一官半職的小貴族了。劉邦是平民出身,官職也很不過是個亭長,雖然以他的水平也顯然看不清韓信的價值,但是當韓信被人引薦給他之后,他懂得珍惜這些落魄的貴族,愿意這些能力在他之上的人在他身邊為他出謀劃策。而且作為平民出身的劉邦,也懂得怎樣留住人心,他用官爵和賞賜籠絡(luò)了大把人心。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韓信。
韓信只有在劉邦手下才能受到重用,也只有在劉邦手下,他才成為了韓信。
因為韓信有帥才,可惜被項羽給錯失了。而正是因為項羽棄用韓信,直接導(dǎo)致了后來項羽被韓信給打敗的結(jié)局。
韓信本是項梁軍中的一名士兵,后項梁戰(zhàn)死,韓信遂轉(zhuǎn)到了項羽的賬下??墒?,在成為項羽部下的這一段時間,韓信多次想為其出謀劃策而被項羽給拒絕了。?數(shù)以策干項羽,羽不用。?
看到這個題目,國史君(國史通論)想到了兩篇文章,一個是《馬說》,一個是《晏子使楚》。
《馬說》開篇便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信是在投奔劉邦之后,才被重用,并且成為震爍千古的名將的,那么,如果他沒有投奔劉邦,結(jié)果會是怎么樣呢?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而已。所以,韓信有沒有用,在于有沒有人發(fā)掘。在既定歷史中,結(jié)果論的推導(dǎo)沒有什么意義,誰知道有沒有比韓信能力強十倍、百倍的人才而沒被劉邦和項羽發(fā)掘呢?
《晏子使楚》中有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如果用到韓信身上,就是韓信在劉邦手中有用,但是在項羽手中沒用。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作為百年難遇的將才,項羽對人才的定義肯定是有著獨特的見解,歷史也證明了,即便是沒有韓信,項羽依然是所向披靡,天下無敵。而劉邦則不一樣,他手中的將領(lǐng)基本上都是當年在沛縣的布衣之交,相比于項羽,劉邦的圈子太小了,所以他渴望得到不同的人才。即便是與自己有仇的雍齒,劉邦也沒舍得殺而是繼續(xù)任用。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是韓信的才能僅在中人以上,他在劉邦手下就有很多被重用的機會。
綜上,韓信在劉邦手下被重用,一方面是因為劉邦善于發(fā)掘人才,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項羽不缺韓信這樣的人才或?qū)@種人才并不感冒。這也就說明,項羽未重用韓信,不能說是失誤而是無緣。
韓信本來已經(jīng)投靠項羽了,那么為什么后來又轉(zhuǎn)投劉邦呢,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首先,韓信出生在貧苦的家庭,在早年的時候經(jīng)常吃不飽,經(jīng)常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而他選擇投靠項羽,主要是因為自己擁有一個強大的報復(fù)以及理想,可是當他滿懷熱情的去投靠項羽的時候,卻沒有被他委以重任,而項羽這個人又比較自大,之后韓信在項羽的軍營里面覺得自己并沒有發(fā)展的前途,所以就離開了楚軍,而從這一點上看,韓信這個人的情商并不是很高,渴望被重視,但是又不善于對別人展露自己的優(yōu)點,以至于到他晚年的時候落得不好的下場。
其次,韓信之所以能夠順利投奔到劉邦的麾下,主要還是因為蕭何的推薦,在楚漢戰(zhàn)爭的時候,劉邦對于韓信的才能并不是特別的了解,可是蕭何卻十分的看重韓信的才能,當初韓信想要從漢軍離開的時候正是蕭何去追韓信,而當時的劉邦以為是蕭何要離開漢軍,所以憂心忡忡,對于韓信的出跑,劉邦卻絲毫不知道,或者說至少沒有任何的反應(yīng),但是蕭何如果離開的話,那么劉邦肯定會大為震動,說明在劉邦的心里,蕭何永遠比韓信重要,當蕭何回來以后,劉邦對于韓信的態(tài)度仍然是不屑一顧,可是蕭何極力的勸說,這才讓劉邦改變觀點,對韓信給予了極高的肯定。
最后,所以韓信之所以轉(zhuǎn)投劉邦,主要是因為項羽為人自大,覺得韓信只是紙上談兵,并沒有任何的才能,此外還有蕭何的認可,而蕭何是劉邦最器重的人才之一,所以劉邦才會慢慢的重視起韓信,這才讓韓信心甘情愿地留在劉邦麾下,做一名大元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5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中國歷史故事182(賢明錢氏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