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趙國和燕國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趙國再怎么不行,那也不是小小的燕國能欺負得了的!
戰(zhàn)國七雄之中,燕國一直是最弱小的那一批,常年和韓國爭倒數第一。
而且其地理位置比較尷尬,被齊國和趙國這兩大強國給堵在了薊遼一帶,還經常被欺負。雖然當年五國伐齊硬氣了一把,但也只是曇花一現,一直是弟弟。
正好當時秦國在范睢來了之后,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燕國自然而然的和秦國走到了一起。
早在長平之戰(zhàn)前,即公元前265年,燕國就配合秦國,趁著趙國新君初力,想要乘火打劫。不過當時齊國和趙國走得比較近,趙國還花了五十七座城的代價,將當年翻盤燕國的名將田單給換了過來。
趙齊聯軍在田單的率領下,西據秦國,北破燕國,一舉解掉了趙國危局,還順勢拿下了燕國三座城池當作見面禮。
所以,趙國和燕國,素有仇怨。
公元251年,燕國趁著趙國歷經長平和邯鄲兩場大戰(zhàn)之后,國勢衰微,兵分兩路,大舉伐趙。結果為趙軍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率軍擊敗,廉頗在邯鄲北擊敗了燕相栗腹,又在代郡打垮了燕將卿秦。
兩路趙軍以寡擊眾,卻大破敵軍,殺栗腹,虜卿秦。
后來廉頗還一度被打到了燕國都城,最終燕國割讓了5座城池,趙國才罷兵。
為什么輸得這么慘?
第一,燕趙兩軍實力不在一個等級上!
趙國雖然歷經長平之禍,元氣大傷。但有句老話說得好,叫哀兵必勝!
當時趙軍,那就是一群哀兵,他們曾在邯鄲城抗住了兇悍的秦國人。
由此可見,趙國自長平之戰(zhàn)后,雖然昔日榮光不在,元氣大傷,但是誰要敢欺負它,它就敢跟誰玩命。
其動員能力是杠杠的,戰(zhàn)斗力自然是不在話下。
況且他們的領兵大將乃是廉頗啊,戰(zhàn)國四大名將豈是浪得虛名?
反觀燕國,燕人雖然尚武,但燕國長期出于內部斗爭,派系林立,軍隊都掌握在那些貴族手里。作戰(zhàn)時難免混亂。而且燕國積貧,軍隊建設跟不上,無論是后勤還是裝備,那都無法與趙國相比。
還有那領兵的國相栗腹,真的是不行!馬上就講他!
第二,燕國情報有誤,攻趙時機不對
燕國之所以攻趙,乃是源于國相栗腹出使趙國。在來回的路上以及邯鄲栗腹發(fā)現趙國國力大衰。得出了“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钡慕Y論。
其意思就是趙國的青壯都死在長平了,小孩兒們都還沒長大,所以可以欺負一下。
這才有了燕國伐趙!
我不知道栗腹這個結論如何得出來得,長平之戰(zhàn)耗去了趙國的大部分青壯這沒錯,但是到了公元前251年,戰(zhàn)爭也過去了一段時間。此時的趙國多少恢復了一些。
或許這真是栗腹親眼所見,但他的觀察還不夠仔細。
要是燕國能早幾年攻趙,或許還能撈點油水!
當然了,也只是有一定的可能性!
因為趙國還有一個殺手锏。
第三,趙國有三條命
太行山脈與三大政治中心
趙國有三大政治中心,一個趙氏發(fā)家的晉陽,一個是都城邯鄲、最后一個是北邊的代郡。只要這三個地方有一地尚存,趙國就不算亡。
當年秦國滅趙,早早的就拔了邯鄲,但太子嘉帶領趙軍殘部北上代郡做了代王,直到數年后才被秦將王賁、李信剿滅。
而栗腹不過是去了一趟邯鄲,他僅僅看到了邯鄲的破敗景象。畢竟邯鄲經過邯鄲之戰(zhàn),敗落也在情理之中。這就是我為什么說栗腹的情報乃是其親眼所見得出的結論。
但他忽略樂趙國還有晉陽和代郡這兩大中心,對趙國實力做出了一個錯誤的評估,最終導致樂慘敗。
所以開頭講“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邯鄲凋敝,但晉陽和代地這兩大圈子加起來的實力,依然不是燕國這個末流國家能夠輕易打壓的。
長平之戰(zhàn)后已?弱不禁風?的趙國,之所以能夠吊打來犯的燕國,主要是因為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趙國當時的實力依然強勁;第二、燕國自身實力不濟;第三、趙國的武將遠比燕國的將領強悍。
一、趙國當時的實力依然強勁首先,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zhàn)中慘敗,但是當時的趙國依然有很強勁的實力,絕對不是人們想象中那種?弱不禁風?的樣子。趙國當時一共是有三個政治、經濟、軍師中心,而每個中心的兵力和物資其實都是差不多的,趙國在長平之戰(zhàn)中也只是損耗了其中一個中心的兵力而已,也就是說趙國在燕國來犯的時候至少還保存了三分之二的硬實力,完全足夠對付燕國的。
二、燕國自身實力不濟其次,當時的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受到了重創(chuàng),但是趙國的整體實力依然是遠勝于燕國,所以燕國的慘敗其實是必然結果。當時趙國在長平之戰(zhàn)中慘敗以后,燕國便迫不及待來犯趙國,其實燕國當時的舉動是有些沖動的,因為燕國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在戰(zhàn)國七雄中是實力墊底的國家,也不是不知道趙國的實力一共是分為三個部分的,然而燕國還有?以卵擊石?的勇氣,實在是令人疑惑。
三、趙國的武將遠比燕國的將領強悍最后,趙國能夠在長平之戰(zhàn)大敗以后重創(chuàng)燕國,其實也是趙國的將領廉頗比較給力。當時趙王并沒有在長平之戰(zhàn)中啟用廉頗,而是用了新的將領,結果趙國就在長平之戰(zhàn)中慘敗了,隨后趙王便明白了廉頗對趙國軍隊的重要性,于是便重新啟用了廉頗,所以當時與燕國大軍對抗的是當時的?戰(zhàn)神?廉頗,在趙國實力本身就不輸燕國的情況下,廉頗的勝出并不意外。
雖然長平之戰(zhàn)中趙國大敗,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燕國還不是趙國的對手。燕國之所以被趙國打敗,是因為無論從將領還是士兵的素質上,趙國都是優(yōu)勢的一方。
長平之戰(zhàn)中,趙國的四十萬精銳部隊被殺。本來能和秦國掰一掰手腕的趙國,瞬間一落千丈。而這四十萬的趙軍對于趙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四十萬的士兵基本上是從全國征集起來的。
長平之戰(zhàn)后,趙國全國陷入了巨大的悲憤中。如果是一般的國家,那么經此打擊很可能直接消亡。而民風彪悍的趙國卻化悲憤為力量,爆發(fā)了巨大的能量。
當趙國人民滿腔怒火無處宣泄的時候,燕國來了。這個時候的趙國是最團結的趙國,是戰(zhàn)斗意志最強大的趙國。不管是皇上還是百姓,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發(fā)泄心中的怒火。而人數雖然多,但是質量卻一般的燕國就是最好的對手。想要趁火打劫的燕國碰上了戰(zhàn)意高漲的趙國,一敗涂地也在情理之中了。
對于燕國來說,他們是趁著趙國在長平之戰(zhàn)損失慘重才想著來渾水摸魚的。在以前,燕國根本就不敢打趙國的注意。對于燕國的士兵來說,這一次的出征根本就是來撈功勞的,他們根本就沒有做好硬戰(zhàn)、惡戰(zhàn)的準備。
而對于趙國來說,這完全是保衛(wèi)家鄉(xiāng)的衛(wèi)國戰(zhàn)爭。趙國在長平之戰(zhàn)后,實力下降了很多。如果他們不能將燕國拒之門外,那么說不定其他的國家也會趁火打劫。
另外,燕國由于所處的位置相對比較偏遠,所以很多國家根本就對它沒興趣。造成的結果就是,燕國的軍隊其實戰(zhàn)斗經驗很少。而趙國就不一樣了,趙國胡服騎射之后戰(zhàn)斗力暴漲,而且趙國的軍隊也絕對算得上是百戰(zhàn)雄師。再加上廉頗等人的指揮,可以說燕國除了人數多點其他的根本不占優(yōu)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5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