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碚飞系膶O權怎么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詞中,有這樣的兩句名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薄ⅰ疤煜掠⑿壅l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p>
而這句“生子當如孫仲謀”更早地出現(xiàn)在三國時期。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在濡須口,兩軍對壘之時,曹操遠遠地看到孫權治下的吳軍整齊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孫權真的很厲害嗎?為何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表現(xiàn)得很一般呢?
原來,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有“擁劉反曹”的思想, 因而在小說里描寫的中心一直是魏蜀爭霸,而東吳基本上被放在了陪襯的地位,所以,作為東吳之主的孫權,也相應地沒有太多表演的機會。
當初,打下江東基業(yè)的孫策在遭到仇人暗殺后,臨死前把江東的大權交給弟弟孫權,并且留言: “若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善自圖之!"
孫策號稱“江東小霸王”,他秉承其父孫堅的遺志,沖鋒陷陣,幾年的時間就占有了江東,可以說,能與曹操、劉備三分天下的東吳這半壁江山,就是在孫策的手里打下來的。
孫策這番話說明了他的本領是在開疆擴土方面,而孫權卻是在保守疆域方面。
果然,孫權沒有辜負兄長的重托,他在開拓疆域方面沒有多大的作為,但卻能在曹操與劉備這兩大梟雄面前保住了東吳政權,還與其三足鼎立,成為雄踞江南的一代英主,這也說明孫權絲毫不差該二人!
因此,在當時,人們對孫權也是贊譽不已,陳壽在《三國志·吳主傳》中也評論他“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立之業(yè)?!?/p>
除了曹操發(fā)出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外,諸葛亮亦稱他為“聰明之主”。在后人心目中,孫權仍然是一位卓有建樹、功勛彪炳、令人欲仰的英雄人物。
那么,孫權究竟厲害在了哪里?簡單來說,孫權打仗不行,但是會識人用人就行了,正如漢高祖劉邦一樣,讓他帶兵上前線打仗不行,但是,能讓合適的人到合適的地方就行了。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80萬大軍南下攻吳,形勢對東吳來說十分危急。究竟是戰(zhàn)還是和?當時在東吳內(nèi)部形成了對立的兩派:以張昭為首的文臣主張投降曹操;而以程普為首的一班武將堅決主戰(zhàn)。
此時的孫權也只才27歲,在這種復雜的情形下,他的內(nèi)心斗爭也很激烈。從內(nèi)心來講,他肯定不愿意投降曹操,因為,一旦投降,他就從吳主變成了曹臣。
但是,如果堅決與曹操對抗的話,打輸?shù)慕Y果不堪設想,自己也許就是身死族滅的下場。
面對兩派的激烈斗爭,孫權一時也是“寢食不安”、“猶豫不決”。等到周瑜歸來后,表達了強烈的率軍抵抗曹操的愿望后,孫權作出了最后的決策:聯(lián)劉抗曹。
并且,孫權完美地詮釋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當即將東吳的全國軍權全權托付給周瑜, 自己則甘當后勤。正是因為孫權決策果斷,用人得當,因此上下一心,最后取得了赤壁大戰(zhàn)的徹底勝利。
后來,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時,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親率70余萬蜀漢大軍東進滅吳,其聲勢之浩大不亞于當年的赤壁大戰(zhàn),孫權一再要求講和,劉備卻執(zhí)意不肯。欲和不能,欲戰(zhàn)不勝,孫權又一次陷入困境。
在這關鍵時刻,孫權再一次顯示出了過人的識人之明和決策的果斷。他當即拜書生陸遜為都督,全盤主持抗蜀之事,東吳再次取得了“夷陵之戰(zhàn)”的輝煌戰(zhàn)績。
其實,單就個人的智力和才能相比,孫權實在無法與曹操、劉備這樣的梟雄抗衡,從孫權自己親自領兵出征的成績來看,基本是輸了又輸。
但是,孫權超出別人的是善于發(fā)揮人才的群體優(yōu)勢。他曾說過:“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 (《三國志·吳主傳》)
孫權的善于決策與他的善于識人、用人緊密相聯(lián)。孫權敢于不斷地起用一批年輕有為的將領,并放手讓他們大膽地去干。
最初委周瑜以大任,后納魯肅于凡品,提撥呂蒙于行伍,起用陸遜于危時,這都是孫權遠見卓識的表現(xiàn)。
周瑜是與孫策一起打天下奠定江東基業(yè)的年輕將領,而魯肅又是周瑜推薦的,魯肅第一次見孫權時也就20多歲,兩人一見面就很投緣,終日談論,即使是晚上也是同榻抵足而臥。
魯肅向孫權分析了“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的形勢,提出了“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釁”的戰(zhàn)略決策。后來又提出了聯(lián)劉抗曹的戰(zhàn)略方針,正是有了魯肅和周瑜的輔佐,有了孫劉聯(lián)盟,才能在赤壁之戰(zhàn)中打敗曹操,鞏固了江東基業(yè)。
提拔呂蒙于行伍,更是顯現(xiàn)出孫權的膽識。呂蒙本是一個低級武官,因有勇有謀,治兵很嚴, 27歲就被孫權提拔為橫野中郎將。由于呂蒙文化不高,孫權就勸他多讀書,從而給后世留下一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典故。
后來,呂蒙設計白衣渡江,智取荊州,解除了孫權的心腹之患,為東吳實現(xiàn)全據(jù)長江的目標立了大功。
在那三位名將相繼去世后,孫權更是大膽地重用一介書生陸遜,表現(xiàn)出了超高的識人用人之術。
陸遜先是與呂蒙聯(lián)合設計了關羽,并在“夷陵之戰(zhàn)”中,一把火把劉備辛辛苦苦幾十年積攢下來的老本燒了個精光。后來,陸遜又在“石亭之戰(zhàn)”擊敗魏國大將曹休,兵敗后的曹休不久竟然氣死了!這一仗,確保魏國二十多年沒敢南下攻吳。
被孫權提拔的東吳四英將,簡直是一代勝一代,他們都為東吳的發(fā)展、鞏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孫權,也就給后人留下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赫赫威名。
本文參考自:《三國閑譚》
孫權的特點:
1、英武果斷,膽略過人 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zhèn)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fā),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后再安全駛回;
2、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后,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zhèn)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yè)。黃初二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于指揮對蜀作戰(zhàn),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
3、 開發(fā)建業(yè),為國為民,孫權對開發(fā)建業(yè)和整個江南地區(qū)做出重大貢獻。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fā)展生產(chǎn)。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征調(diào)農(nóng)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chǎn)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yè)城有數(shù)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yè)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chǎn)。
【孫權】字仲謀,孫堅之子。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即吳大帝。東漢末年,孫權繼承其兄孫策據(jù)有的江東六郡。孫權外表獨特,“方面大口,碧眼紫須,儀表奇?zhèn)ァ?。孫權掌握東吳政權后,與蜀漢時而聯(lián)合共同御敵,時而相互爭斗。建安十三年,孫權聯(lián)合劉備,大敗曹操于赤壁。赤壁之戰(zhàn)后,為了奪回荊州,孫權與蜀漢進行了多個回合的較量,盡管贏少輸多,但最終還是奪回了荊州,并殺了關羽。劉備率軍前來復仇,孫權令陸遜前往彝陵迎戰(zhàn),大敗劉備。劉禪即位,兩國修好。黃武八年,他正式即位稱帝,改年號為黃龍元年,追封孫堅為武烈皇帝,孫策為長沙桓王,仍保持與蜀漢的結盟關系。太元二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在《三國演義》中,孫權遠不如寫曹操、劉備所花費的筆墨多,但仍刻劃了他稱霸江南,頗具英雄氣概。他雖出身豪門之家,但性格剛毅,志向遠大。在父兄建立的基業(yè)上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造,終于建立了吳國政權,并成為東吳的開國之君。作為三國時代杰出的政治家,孫權的性格特征有這樣幾點:
一、性格剛毅,不向強權低頭。赤壁之戰(zhàn)前,他收到曹操的檄文,“欲率百萬雄兵、上將千員”,和他“會獵于江夏,共伐劉備”,希望他“幸勿觀望”。他雖心存猶豫,但仍最終與蜀漢聯(lián)合,共御曹魏,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zhàn),一舉殲滅曹軍83萬人馬,取得了抗曹之戰(zhàn)的勝利。
二、廣納眾議,虛心傾聽不同意見。在進行重要決策前,他總是思索再三,不妄動輕舉,并虛心聽取不同的意見,再作出判斷。赤壁之戰(zhàn)前,面對戰(zhàn)與和的生死抉擇。他先后傾聽了魯肅、張昭、諸葛亮、周瑜及眾謀士的各種意見,直至最后,待周瑜到來之后,條分縷析陳述了曹軍的不利之處后,才下定聯(lián)劉抗曹的決心。事實證明他之所以能贏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與他不貿(mào)然行事有密切關系。
三、具有夾縫中求生存的性格。在三權勢力架構中,孫權總是處于親此疏彼或疏此親彼的位置,由于東吳總處于被拉攏與被打擊這一游離位置。因而在他的性格中便打下猶豫、焦慮、觀望、遇事舉棋難定的烙印。在他一生中,他時而聯(lián)蜀擊魏,時而又與魏國媾和,不惜稱臣。至劉備病逝后,東吳、蜀漢又重修和好,聯(lián)盟抗魏,此后才折箭發(fā)誓:“兩國永結同盟,若負前言,子孫絕滅?!痹诔啾谥畱?zhàn)前,他的這一性格特征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初始,他同意魯肅過江吊唁,以探劉備的虛實。魯肅回來后,他收到曹操的檄文,威脅利誘,迫使他搖擺不定,處于兩難狀態(tài),而且無中間路線可走。因此,當張昭勸降時,他“沉吟不語”。而魯肅發(fā)表看法時,由于與主和之議大相徑庭,他覺得言之有理,又表贊同??酌鳌斑^江舌戰(zhàn)群儒”時,有意激孫權,故意揚劉備抑孫權,使孫權決心抗曹;至張昭主和派勸阻說此舉不異“負薪救火”時,他又低頭不語作沉思狀,只是等周瑜到來后嚴厲駁斥投降派的主張后,孫權才完全確立了與曹操誓不兩立的決策。所有這些,對孫權遇事不決,徘徊、猶豫的性格作了生動的刻劃。
總的來說,孫權作為鼎立的一方,在三極勢力中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度龂萘x》在描寫這一亂世英主時,并未將其臉譜化。在雙方夾擊中,他韜光養(yǎng)晦,養(yǎng)精蓄銳,將東吳治理得井井有條,以致于曹操也不得不刮目相看:“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之子,豚[tún]犬耳?!钡珜O權在進行重大決策時,往往舉棋不定,暴露出理智有余,豪氣不足的缺憾。因而,在羅貫中的筆下,孫權是一個有缺點的英雄,尤其是他選擇了與劉備為敵的策略,也使自己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使得曹操借刀殺人,坐收漁翁之利。反過來又使自己終無大的建樹。
盡管如此,孫權仍然是一個威鎮(zhèn)海內(nèi)的一代梟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6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