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董卓挾天子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這個問題上曹操就比董卓要聰明的多了!雖然說董卓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控制了漢獻帝。但是很多的臣子,很多的諸侯,很多的人都不聽他的話。都說他是董賊,雖然他那個時候已經(jīng)挾持了天子。但是他絕對是命令不了臣子的,因為他名不正言不順!因為他當(dāng)初為了讓自己說話好使,他把漢少帝給廢了。然后才讓當(dāng)時年齡很小的漢獻帝當(dāng)上了皇帝,他還把自己給封了相國,他這一點做的非常的不好。
讓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董卓是一個董賊。而且他讓漢獻帝當(dāng)上皇帝之后他沒有尊重他。人家曹操還知道在表面上尊重一下皇帝呢,但是董卓,他就不知道。而且董卓挾天子以后,他沒有為百姓做好事。他整天就知道搶美人,濫殺大臣她沒有得到人心,這是董卓挾天子而命令不了諸侯的原因,那不是到最后為了跟呂布搶貂蟬,到最后被王允使了美人計加離間計把董卓給宰了!
相反,那曹操為什么他挾天子,他可以令諸侯呢?曹操在最開始的時候,他還是一心想為國家,為漢室而奮斗的。而且曹操那個時候她挾持了天子,但是在外人看來他那個時候他是為漢室服務(wù)的。百姓并不知道曹操是挾持了天子啊。而且那個時候曹操也是丞相,正因為這樣,曹操得了民心。所以,各路諸侯都得聽他的話。曹操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非常忠良的一個形象。所以他才能以皇帝的名義,消弱地方諸侯的勢力而增加自己的實力。人家還不能反抗他,誰反抗她,就相當(dāng)于是造反。通俗點說,這就是一個沒腦子,跟一個有腦子的人,自古以來,從來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從古至今無不是這個道理。誰要是敢翻了民心,那個王朝就活不久了。不是有一句話說的好嗎,叫我民心所向,眾望所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惜呀,在三國時期曹操死的太早了。被人叫了一輩子丞相,到死也沒能當(dāng)?shù)昧嘶实?。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曹操這個人物的。特別是那一首詩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如果誰能像曹操這樣在世一回,也不枉此生了。
董卓與曹操相比都曾經(jīng)“挾天子”,但是董卓與曹操相比未能夠“令諸侯”,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為董卓殘暴嗎?但是曹操也不逞多讓,徐州和鄴城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是殘暴?新野百姓隨劉備逃跑難道不是畏懼曹操的兇名?
那是因為曹操實力更強?董卓消滅丁原之后,旗下?lián)碛胁⒅莺蜎鲋輧纱螽a(chǎn)馬地的精銳騎兵,加上何進兄弟的軍隊,兵精糧足。此時天下尚未大亂,沒經(jīng)過兼并戰(zhàn)爭的實力充足,諸侯們大多是太守,實力不過一郡,董卓實力全面凌駕諸侯之上。如此力量懸殊卻敢于反對董卓,所以這絕對和實力無關(guān)。
個人覺得分析根本原因之前,首先應(yīng)該了解東漢的政治經(jīng)濟體系。
自光武中興,為了與民休息,東漢中央政府恢復(fù)了西漢鼎盛時期三十稅一的政策,輕徭薄賦看上去是好的。但問題就出在西方人的一句話上——“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也就是說皇帝的政策只下達到地主階層,平民百姓具體交多少稅由地主決定,也就是說,皇帝的政策根本執(zhí)行不到農(nóng)民,這樣就給了地主們兼并土地的機會。
其二,劉秀為了鞏固中央集權(quán),剝奪功勛大臣的軍權(quán),對功臣賜優(yōu)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但這些功勛大臣依靠自己的人脈,很快成為了魚肉鄉(xiāng)里的“豪強”,加上明帝以后,皇帝年齡太小,根本無力削弱這些豪強,東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莊園經(jīng)濟”。這些莊園有極強的獨立性,隨著它們不斷的發(fā)展,豪強地主的私人武裝逐漸制度化,成為了部曲制度。他們經(jīng)濟實力可以為其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他們通過輿論或部曲來影響和控制地方政權(quán)。到了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可謂是在政治上與官僚合二為一,控制了地方的生殺大權(quán)。
東漢中后期的宦官與外戚輪流執(zhí)政,士族階層一直處于劣勢,直到董卓進京打破了這個規(guī)律,外戚、宦官失去其賴以孳生、繁衍的主要政治土壤。困擾社會多年的外戚、宦官專權(quán)之弊,終于得到了抑制,但卻留下了政治真空。士族豪強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入主中樞的機會,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他們行動了!
首先說董卓,受某些因素的影響,大家都認(rèn)為董卓是個變態(tài)殺人狂,但歷史上的董卓并不是這樣。董卓年輕時候智勇雙全,威震關(guān)西,靠能力一步步成為了關(guān)西軍人貴族的代表人物。漢朝關(guān)東士人和關(guān)西軍人始終對立,而關(guān)西勢力一直受到打壓,甚至從西漢李廣時代,隴西武人一直受到壓制,董卓入主洛陽的行為似乎是百年來壓抑情緒的總爆發(fā)!
因為二者性質(zhì)不同,而且歷史本身就是勝利者書寫的,董卓失敗了,而曹操勝利了。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余的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們在下文細細講述。
一、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這是因為曹操在歷史上是一個勝利者,而董卓是失敗者,這就注定了人民只會為曹操說話。曹操作為一個領(lǐng)導(dǎo)者,他在統(tǒng)治一方面人民的時候會讓人民愛戴自己,給自己編纂一些美化自己形象的事情去讓人們歌頌他。而董卓最后是失敗的下場,在他之后沒有人記得他的功績,有的只是說他叛徒的下場。
二、人民只為和平的生活歌頌
因為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奪取了政權(quán),但是在他當(dāng)上領(lǐng)導(dǎo)者之后,讓北方的百姓都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人民安居樂業(yè),人民也就愿意去愛戴曹操。雖然那時候還有戰(zhàn)亂,但是在曹操統(tǒng)治下的人民沒有遭受到傷害。曹操的統(tǒng)治給北方帶來了發(fā)展的好時機,所以人們對曹操的觀念有些和善。而董卓的政治影響力并不強,在他奪取政權(quán)的時期內(nèi),老百姓因為他受到了很多困苦,皇帝和朝中的官員都痛恨他,百姓也不支持他。所以說白了就是董卓沒有曹操強大。
三、對曹操個人的崇拜
在歷史上曹操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而且他還是一個文學(xué)家,他寫過的詩句流傳千古。“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千古名句深深的印刻在人民心中。曹操非常有文化,他的才情讓很多文人佩服,而董卓就是個只會打仗的人,沒有什么文化還不能給百姓帶來好生活,所以他們卻一個被稱贊,一個被罵了很多年。
一、對朝廷的政局來說,董卓是亂政者,曹操是治亂者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quán),外戚受到排擠,黨錮之禍上演得很激烈。其實就是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對權(quán)力的爭奪?;鹿偌瘓F以十常侍為代表,外戚集團以大將軍何進為代表。
何進為了誅殺十常侍,聽從長了一個豬腦子的豬隊友袁紹的建議,請董卓帶領(lǐng)兇悍的西涼兵入京,想借助外力除掉宦官集團。不想做事不密,計劃泄漏,董卓還沒進京,何進的豬腦袋就被宦官砍下了。
董卓已經(jīng)來了,不管何進死不死,都要進京的,借著為何進報仇的名義,誅殺了宦官集團,并挾持了少帝劉辯。
為了顯示出董卓同志的至高無上權(quán)威,董卓又擅行廢立,廢了少帝劉辯為弘農(nóng)王并派人殺之,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帝,這就是漢獻帝,以便自己更好地控制朝政。
董卓任命自己為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果僅僅如此,董卓大不了是個?權(quán)臣?。
然而,董卓全面掌控京師后,血液中的?獸性?一面就暴發(fā)出來。隨意殺人、奸宿深宮、甚至把老百姓的頭砍下來冒充賊人,把民間婦女搶來給西涼軍當(dāng)小妾種種獸行,惹得朝政大亂,天下人都起兵討伐董卓。
曹操為了討伐董卓,散家財,招義兵,率先舉起討董大旗,天下諸侯響應(yīng)。雖然討董最終失敗,但也挫傷了董卓的銳氣,逼得董卓遷都長安。這位董太師,臨走時還不忘禍害天下,把洛陽燒了,把皇陵挖了,把陵墓中的隨葬品搶了,生怕天下人恨他輕了!
而曹操迎奉天子于許都時,拜董卓亂政所賜,天下諸侯各自為政,互相攻伐,民不聊生。天下百姓渴望漢室正常,早日結(jié)束亂世。曹操奉天子以順民望,幫助漢獻帝東征西討,努力想把傾覆的朝綱正過來。
在這治亂的過程中,才逐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
但董卓把一個正常的朝政搞亂,不得不說這是他失敗的第一個原因。而曹操要把董卓搞亂的朝政恢復(fù)正常,既順應(yīng)天意,也順應(yīng)民意,成功也是必然的。
二、對漢帝的生活來說,董卓是破壞者,曹操是拯救者
不管是漢少帝還是漢獻帝,本來過著正常的錦衣玉食般的生活。何進也好,十常侍也罷,誰把持朝政,至少皇帝的正常生活沒受什么影響。
但董卓亂政以后,天下大亂,皇帝的生活也受到影響。少帝劉辯直接被殺了,漢獻帝也顛沛流離。先是從洛陽遷到長安,一路顛簸。后又從長安逃到弘農(nóng)、再逃到洛陽。再一次顛簸。
更悲慘的是,到了洛陽,竟然連一間完整的宮殿都沒有,這些本來皇帝起居辦公的房子都被董卓這個破壞分子燒成瓦礫。
只能借住在已故的宦官趙忠的家里。在人家住宿和辦公。辦公時上朝的地方都沒有,上朝時官員們都站在瓦礫和荊棘叢中。
最悲慘的是,地方官都擁兵自立,割據(jù)分裂,停止向朝廷上交貢賦,導(dǎo)致漢獻帝君臣沒有吃的。官員們都自己出去找吃的,找不到就餓死,甚至有的官員被兵士殺死,整個大漢朝廷整得跟?丐幫?似的。
《后漢書孝獻帝紀(jì)》: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墻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饑死墻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在饑寒交迫的時候,曹操來了,他把漢獻帝及文武官員遷到許昌當(dāng)?國寶?保護起來,安排舒適的房屋居住,供給可口的湯飯及溫暖的棉被??梢哉f,在漢獻帝最困難的時候,是曹操拯救了他。
董卓是大漢天子美好生活的破壞者,曹操是落泊中的皇帝的拯救者,對漢獻帝來說,曹操有?活命?之恩?;钸^來的漢獻帝對曹操恩賞有加,同時,也愿意放權(quán)給曹操行政,這樣,曹操的成功率自然大增。
三、對天下的諸侯來說,董卓制造割據(jù),曹操消滅割據(jù)
董卓亂政,其實大漢朝廷的管理中樞已經(jīng)癱瘓,大漢王朝對各地方長官已經(jīng)失去了控制,不受制約的地方長官們野心膨脹,紛紛割據(jù)自立。
對他們來說,董卓亂政正是給了他們割據(jù)自立、稱王稱霸的機會。照理說,他們應(yīng)該感謝董卓,但如果真的感謝董卓,那在輿論上就成亂臣賊子了。為了與董卓劃清界限,這幫割據(jù)的地方諸侯還要假模假樣地發(fā)起討伐董卓的戰(zhàn)爭,讓他們的割據(jù)顯得更正義一點。這是典型的?既要放?煙花?又要立牌坊?!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逐鹿中原。其中,董卓、曹操先后挾持大漢天子號令天下,可是董卓很快就失敗了,曹操卻成功了。為什么二人采用了同樣的策略結(jié)果卻截然不同呢?
不少人可能認(rèn)為,這是因為董卓殘暴、根基不穩(wěn),曹操沒有那么殘暴并且擁有穩(wěn)定的團隊支持。這的確是二者結(jié)局不同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從根本上來看,董卓和曹操面對的天下環(huán)境是截然不同的。
董卓挾持天子時期,漢朝基本上平定了黃巾起義,大多數(shù)州郡還處于大漢王朝的控制之下,后來反抗董卓的諸侯之所以能夠占據(jù)州郡依舊是憑借著大漢天子的命令。也就是說,當(dāng)時的大漢天子依舊可以號令天下,是擁有實權(quán)的。這時的天子也就成了眾多勢力爭奪的目標(biāo)。袁紹等人也是借由討伐董卓的名義起兵的。
而到了曹操挾持天子時期,天下諸侯分立,漢朝天子只有名義上的號令天下的意義了。占據(jù)州郡的諸侯紛紛自立,只是名義上服從天子而已。像是后來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只是給大漢天子上表而已,并沒有等到曹操把持的大漢天子的同意,就自己稱王了。
可以說,董卓挾持大漢天子的時期,是舊王朝的末年,王朝統(tǒng)治者雖然失去了強大的兵力保證其命令的順利執(zhí)行,但是還有著非常強大的號召力,不少地方官員還是有重建王朝輝煌的夢想的。包括王允、呂布等人還有爭奪大漢天子號召天下的野心,
而曹操挾持天子的時期,則是新王朝的萌芽。王朝統(tǒng)治者不僅失去了強大的兵力,同時也失去了名義上的號召力。地方官員和豪族不再有重建王朝輝煌的想法,就像魯肅建議孫權(quán)的那樣,"漢室不可復(fù)興"。地方官員轉(zhuǎn)而打算自立為王或者另立中央,舊王朝的向心力不復(fù)存在。
天子,作為舊王朝的象征,雖然有利于發(fā)揮余熱,但也會成為自己建立新王朝的絆腳石和不穩(wěn)定因素。因此,此時包括袁紹在內(nèi)的不少諸侯并不是全都想"挾持漢天子",曹操挾持漢天子這一行為并不會被其他實力強勁的諸侯所覬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9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