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才子蘇東坡
蘇東坡和佛教的淵源非常深厚,他和方外朋友過往也非常親密。在居士分燈錄里,記載東坡前生為五祖戒和尚的典故。蘇軾的母親剛剛懷孕他的時候,夢見一位身軀瘠瘦、眼睛眇細的出家人,后來就生下了蘇軾。事隔數(shù)年,蘇軾的弟弟蘇轍在高安為官的時候,和真凈、文圣、壽聰?shù)热环◣煏r常在一起參禪論道。有一天,這三位出家人同時夢見迎接五祖戒禪師,三人正在交談時,蘇軾剛巧來寺拜訪。三人于是把夢境告訴蘇軾,蘇軾就回答自己七、八歲的時候,曾夢見自己身為僧侶,往來行化于陜右一帶。真凈法師聽了,趕忙接口說:
“五祖山的戒禪師也是陜右人,晚年來游高安,五十年前圓寂于大愚?!奔殕栔?,蘇軾當年剛好四十九歲,大家終于了悟五祖戒和尚原來就是蘇軾的前身。
圓澤禪師
中國有句成語,“緣訂三世”,表示彼此之間緣份的深遠,其實這是一則哀怨動人的輪回故事。
據(jù)蘇東坡的《僧圓澤傳》記載:唐僧圓澤和李源相約前往峨嵋山一游,圓澤禪師主張取道長安陸路,李源堅持行走荊州水路。圓澤禪師無奈,憮然嘆息說:“一切是因緣,由不得人也?!倍艘宦酚蝸?,途經(jīng)南浦的時候,看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婦女拿著瓦甕在河邊汲水,圓澤禪師看后,臉色蒼白,長嘆一聲說:
“我主張走陸路的原因,正是為了怕見到她呀!這位婦人姓王,我本當投胎為她的兒子,三年來我到處躲著她,使她懷胎三年總是無法生產(chǎn)。想不到你我今日因緣已盡。三天后,請你到王家來看我,我以微笑與你為證。十三年后,在杭州的天竺寺外,我們再見一面。”
當天晚上,圓澤禪師就無疾而終。李源依約,三天后到王家去祝賀,襁褓中的嬰兒看到李源,竟然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
十三年后,李源到了杭州天竺寺,看到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然鳴笛而歌道: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李源聽了,高聲呼叫說:“圓澤禪師您還健朗嗎?”
牧童揮手回答說:“李公果然是個守信用的人?!比缓笥忠愿吒瑁?/p>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在嗚嗚的笛聲中,牽著牛冉冉而逝,留給李源無限的悵然與嗟嘆!
明儒王陽明先生
有一次王陽明到金山寺去朝拜,覺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識。信步瀏覽,走到一間關(guān)房之前,只見房門口貼了一張封條,左右觀看,好像曾經(jīng)住過。王陽明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請知客師父打開關(guān)房瞧個究竟,知客師父連忙道歉說:
'對不起!這間關(guān)房是我們一位老祖師五十年前圓寂的地方,里面供奉著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遺囑交待不可以開啟,請您原諒,千萬開不得。'
'既然房子設(shè)有門窗,那里有永遠不能打開的道理?今天無論如何請您慈悲開下來看看!'
由于王陽明一再請求,知客師父礙于情面無法違抗,只好萬分為難地打開房門,讓王陽明進去。昏黃的夕照里,只見一位圓寂的老和尚亙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團上,王陽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舉頭看去,墻上還有一首詩,寫道:
五十年后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
精靈閉后還歸復(fù),始信禪門不壞身。
原來王陽明的前生就是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閉門扉,今日還來自啟,為后世子孫留下一點證明。王陽明為了紀念這件事,曾經(jīng)在金山寺留下詩句: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陽水底天;
閑依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文學家黃山谷
在江西修水縣的縣志里,記載安徽蕪湖縣的女子轉(zhuǎn)世為江西修水縣的黃山谷的一段故事。
有名的大文學家黃山谷二十六歲出任蕪湖知州,有一天,夢見自己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一個白發(fā)斑斑的老婆婆,在門外設(shè)香案祭拜,香案上面供有一碗芹菜面,黃山谷一聞面,端起來就吃,夢醒口齒還留有芹菜余香。黃山谷以為是自己公務(wù)忙碌成夢,心中不太在意。第二天午睡,卻再度夢見昨日的情境,醒來覺得異常納悶,于是循著夢境,不知不覺走到一個村落,果然看到夢中的老婆婆,手中拿著裊裊的三支香,喃喃地對天禱告,奇異的是香案上正擺了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芹菜面,黃山谷趨前問道:
'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呀?'
'昨日是我死去二十六年的女兒的忌辰,我在祭拜她呀!'
黃山谷一聽非常驚詫,怎么正好和自己的年齡相彷,急忙再追問:
'你女兒平日喜歡做些什么事呢?'
'她在世的時候,喜好茹素奉佛,喜歡閱讀詩書佛經(jīng),矢志不嫁,尤其喜歡吃芹菜面,因此我今天特別為她準備一碗。'
'我能參觀她的閨房嗎?'
老婆婆于是帶領(lǐng)黃山谷進入房門,只見書架上擺滿了許多自己曾經(jīng)讀過的經(jīng)書古籍,墻角并放置有一口大柜子,黃山谷好奇地問:
'那里面都放些什么東西呢?能打開來看看嗎?'
老婆婆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放些什么東西,更不知道鑰匙擺在何處?黃山谷沈思了一下,彷佛憶起了什么,很快就找到鑰匙,打開柜子一看,驚得說不出話來,原來里面放滿了自己每次參加科試的文章。黃山谷終于明白眼前這位孤苦無依的老嫗,竟然是自己前生的母親,雙腳一跪,誠懇地說:
'老人家!我是你過去世的女兒,請你回去接受我的奉養(yǎng)。'
黃山谷將母親迎奉回家孝養(yǎng),并且還特地自題詩偈說:
似僧有發(fā),似俗脫塵;
作夢中夢,悟身外身。
意思是說自己雖然是個帶發(fā)的在家人,卻是心向往道的法同沙門;雖然生活在五欲六塵之中,卻不為俗塵所染污。嘆人生似夢,身外還有拘累之身,真是“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禪宗第五祖弘忍
禪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轉(zhuǎn)世因緣,弘忍前生是破頭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請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紀老大,不能廣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說:
'如果你去投胎再來,我或許可以住世等你幾年。'
老人拜別四祖,走到溪邊,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請求說: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請求他們。'
'必需你承諾答應(yīng),我才敢前去。'
這位姑娘一看暮色蒼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點頭答應(yīng)。說也奇怪,這位沒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懷孕起來,父母認為敗壞門楣,就把她趕出了家門,作傭里中。后來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嬰,這位不幸的母親想把這個不祥的孩子丟棄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撫養(yǎng)他成人。由于不知父親來歷,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無姓兒”。無姓兒六、七歲的時候,長得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有一天道信禪師弘化到此地,無姓兒看到道信禪,親熱地拉住禪師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禪師一看,一個稚齡的小孩,就摸摸他的頭說:
'你年紀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師父!過去你嫌我太老,現(xiàn)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時才肯度我出家?'無姓兒宛如大人口氣地質(zhì)問禪師。
道信一聽,忽有感悟,趕忙問他:
'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無姓兒,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打妄語說自己無姓呢?你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為姓,所以無姓。'
道信聽了非常歡喜,小小年紀,口氣如此之大,實為三寶龍象,佛門法器,后來把衣缽傳授給他,成為禪宗的第五祖,門下弟子輩出,為中國禪宗大開燦爛的花朵。
這故事有五點值得研究:
(一)確實有輪回。山谷的前生,原是安徽省南部蕪湖縣鄉(xiāng)村的女子,死后轉(zhuǎn)生到江西省北部修水縣的男身黃山谷。
(二)確實有業(yè)力。由前生種因,而來生結(jié)果。山谷前生喜好文學,遂有今生的詩書畫三絕,所以明代進士袁枚說:“書到今生讀已遲”。現(xiàn)今的天才兒童,應(yīng)屬此理。至于由女轉(zhuǎn)男,且有功名,當為其信佛、吃素、孝順、不嫁,等業(yè)力而來,極為明顯。
(三)確實有靈魂。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之有形的肉體,但靈魂則是身體的主宰,乃是無形的,佛學上稱為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山谷在州衙午睡,靈魂仍會回老家去接受母親的芹菜面,因而促成再生的會合。阿賴耶識在唯識學上它是“去后來先作主公”的,當它(指蕪湖鄉(xiāng)村女子的神識)離開蕪湖鄉(xiāng)村,飛向修水黃家,千里迢迢瞬息即到,飛行迅速且不談,它何以偏偏找到黃家呢?佛學上說這是由于“業(yè)力”, 但業(yè)力本身會有選擇的能力嗎?這又使人費解了?后來讀了《地藏經(jīng)》才知道,原來舉首三尺,便有神明,在虛空之中,有很多鬼神鑒察善惡,人世間一切的一切,無論如何隱秘的事物,它們?nèi)剂巳缰刚?。真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p>
《地藏經(jīng)》云:“南閰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笨梢娨呀?jīng)表現(xiàn)在行為上的罪惡,絕隱瞞不了;就連心念初動,也會被鬼神洞察無遺。不過世人不察,還以為自己心中的事,有誰能知?因此可見業(yè)的范圍,應(yīng)包括有形的行為與無形的心念,由業(yè)所產(chǎn)生的力量,應(yīng)決定此人的趣向,而鬼神再從中撮合,這便是黃山谷出生之所自來了。還有鬼神撮合亦應(yīng)有其標準,否則便是鬼神作主了,其標準即佛家的因緣,說完全點就是因緣果報,佛家講因果通于三世,或超過三世,而為多世。如此說來,則黃山谷之出生,必有其因緣,絕非偶然巧合之事了。
(四)這故事依世間法來講,可以算是成功的,因為善有善報,她不僅保持著難得的人身而且由女轉(zhuǎn)男,又有功名,與前生相較,有了顯著的改善。但依出世間法講,則不算成功,因為還是在六道輪回之內(nèi),凡輪回一次,便迷失一次本性,何況有了功名富貴,更容易仗勢凌人,而造惡業(yè)。
試看山谷少年時期,受一般風氣影響,喜好填寫有關(guān)男女情愛的哀艷詞章,有一次與同輩少年擅于畫馬的李伯時,同游佛寺,參訪當代得道高僧圓通秀禪師,秀禪師為了不忍見他迷于艷詞,致招墮落可惜,所以當他警誡完了李伯時,囑他不要再畫馬,因為畫馬時,心念專想于馬,以致形隨心轉(zhuǎn),恐難免墮落成馬身。然后又呵責山谷:“大丈夫懷有蓋世的文才,難道竟用以寫作無益于世,而又動人邪思的哀艷詞章嗎?”山谷聽了這番呵責,還很不以然反自以為是的笑著說:“據(jù)禪師這么講,難道我也會像李伯時一樣變作馬嗎?”秀禪師聽他這樣反駁,乃特別以威嚴而莊重的態(tài)度,很誠懇的開示他說:“李伯時為了畫馬,念想在馬,模擬既久,難免墮落成馬而不自知,但也是他自己的事。而你作那撩亂人情思的哀艷詞章,不知會令多少人讀后,動起邪思而貪淫好色,這種誨人于淫亂的作為,豈只是變馬而 已,恐怕地獄正等著你下去哩?!?/p>
山谷被那義正辭嚴、因果報應(yīng)道理的當頭棒喝,深知秀禪師乃一得道高僧,絕不會虛言嚇人,頓時猛悟其間利害關(guān)系,遂極為惶恐的向秀禪師謝罪悔過,發(fā)誓永不再寫作那哀艷詞章了。
(五)山谷奉母最孝,他的母親喜愛清潔,他就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雖然他后來作了官,也還是要親自來洗,這是他行孝的美德,所以他被后人選為二十四孝之一。以他少年的行為不檢,幾乎墮落,幸遇善知識指正,后來有此孝行,這都足以證明山谷的善根深厚。山谷曾作戒殺詩: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
元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
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由此詩得知山谷終于回歸佛門,而學佛吃素了。因當時禪風高峻,時人多驅(qū)于習禪,山谷亦親近不少高僧,潛心參究,并得法于黃龍禪師。晚年建精舍于四川射洪縣涪水之濱,自號“涪翁”,棲心凈土。著有《山古內(nèi)外集》、《山谷別集》行世。山谷的詩文著作流傳日本,深受推崇,對日本的漢文學有較大影響。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0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