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秦國和魏國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為春秋這本書填上了色彩。隨著趙、韓、魏三家分晉,順手關上了春秋這本書。喝了這碗春秋的茶,干了這杯戰(zhàn)國的酒,世上走一遭,豈不樂哉!
戰(zhàn)國時代的初期,魏國地處中央四戰(zhàn)之地,憂患的環(huán)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zhàn)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吳起、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jīng),依法治國,魏國呈現(xiàn)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公元前334年,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成為戰(zhàn)國初期的唯一霸主。此時魏國作為霸主,為何不先把秦國滅了免除后顧之憂呢?
秦國在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國君當屬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霸西戎,為后世文人墨客所傳誦。秦在秦穆公領導下,國力快速強大起來,周王東遷,各諸侯,百姓都隨之遷移,本來就人就少的秦國,人口變得更加稀疏。政策好,人口不夠,也枉然。重耳回到晉國后,大力發(fā)展晉國,秦穆公死后,秦國被晉國打壓了幾百年,于偏偶一地求生存。
秦國在得知老仇家晉一份為三,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下來。好景不長,晉分家后,大兒子魏國快速發(fā)展,成為了戰(zhàn)國第一霸。就在魏國的西邊,就是秦國,對秦國虎視眈眈,魏可不像老子那樣只是打壓,要打就直接滅掉你秦國。
那么,問題來了,此時魏國強大,秦國弱小,祖上有仇,又是鄰居,魏國怎么沒有趁機把秦國滅掉呢?如果此時把秦國滅掉后,還有后來的秦始皇掃六合嗎?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魏國此時能不能將秦國滅掉。
魏國滅掉秦國就會打破平衡
戰(zhàn)國初期,魏國迅速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對天下諸侯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力。尤其對西鄰秦國,魏國以強盛的國力軍力,奪取了整個河西高原與秦川東部,將秦國壓縮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與隴西、商於等地,始終也沒拿下秦國。天下被七國瓜分,當然不會容忍其中一個國家擁有可以滅掉其他六國的實力。
魏國一旦滅掉了秦國,這個平衡就會被打破。趙、韓、魏三家是晉分開的,算是一家人,姑且屬于同一聯(lián)盟。秦、燕、楚、齊這些老牌大國就對三家分晉的事情非常不滿,這些老牌春秋國家姑且屬于同一聯(lián)盟。本來只是這兩個聯(lián)盟之間的戰(zhàn)斗,如果魏國滅掉秦國,情況就不一樣了,搞不好自身的三國聯(lián)盟內(nèi)部會出現(xiàn)瓦解。
魏國雖有強大的國力,沒有險要可守,境內(nèi)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不敢和六國為敵。一旦被六國制裁,就離滅亡也不遠了。
秦國貧窮,秦人戰(zhàn)斗力彪悍
秦國一開始只是為周王室養(yǎng)馬的,因為養(yǎng)馬養(yǎng)得好,所以被賜了一塊封地。但是此時的秦國并不是諸侯,只是周王室的附屬國。直到周平王東遷以后,秦國才因為護送有功被封為了諸侯,并被賜以岐西之地。岐西之地呢,是一個很窮的地方,靠近犬戎,被犬戎侵犯后更是一毛不拔。周王把岐西之地賜給秦國,一方面是太窮周王看不上,另外一方面可能就是想借秦國之手防住犬戎。
秦國的四周都是和犬戎交界,秦穆公之后,秦國人口很少,人民很窮,文明程度還不高。對于這么一塊地方,除了一座函谷關,魏國還真看不上其他的。秦國的存在,是防止犬戎的南下侵犯,魏國傾全國之力拿下秦國,接下來不僅要面對剩下五國的趁火打劫,還要防住犬戎的攻擊,就這一點打秦國不劃算。
秦國長期和犬戎交鋒,可以說是全面皆兵,民風彪悍,不怕橫的,就怕不要命的。一旦陷入秦地,魏國就玩玩了。
當一個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往往能夠爆發(fā)出超出往常的力量。燕上將軍樂毅連破齊國七十余城,打的齊國只剩下了兩座城池,幾乎滅完??删褪沁@最后兩座城池,燕軍卻遲遲攻不下。齊國君主此時撒重金號召游俠,憑著游俠打退了燕軍,收復了國土;長平之戰(zhàn),秦坑殺40萬趙軍,趙國國內(nèi)青壯年皆戰(zhàn)死,但是卻在接下來的邯鄲之戰(zhàn)中大敗了秦國。
秦人彪悍,有很強的凝聚力,占據(jù)險要,函谷關,易守難攻。春秋時期秦比晉,相差很大,晉分三國,楚雖強大,此時比秦國也強不到哪里去。由此可見,魏國雖然強大,可以輕松擊敗當時的秦國,但是距離徹底滅亡秦國,卻相差甚遠。
戰(zhàn)國初期的魏國,既沒有滅秦的實力,也沒有滅秦的必要。戰(zhàn)國七雄,各自發(fā)展,相互制約,最后秦一統(tǒng)六國。
魏國為何沒有在陰晉之戰(zhàn)中乘勝追擊,將秦國給滅掉?
關于這個陰晉之戰(zhàn),據(jù)說秦國可是派出50萬大軍,所以這一戰(zhàn),魏國可是非常厲害的戰(zhàn)勝了。而且秦國當時可是元氣大傷,但是魏國竟然并沒有乘勝追擊,將秦國滅掉呢?
一、陰晉之戰(zhàn)結果
此戰(zhàn),雖然秦軍人多勢眾卻嚴重缺乏武裝,秦軍主力的數(shù)千乘戰(zhàn)車無法挽救幾十萬秦人士卒被擊潰的危局,在吳起率領的士氣高昂裝備精良的魏武卒面前,人數(shù)眾多卻毫無戰(zhàn)斗力的秦軍被一舉擊潰,成為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
戰(zhàn)后魏國不但保衛(wèi)河西之地,同時也因此引發(fā)“諸侯卑秦”,使秦國上下深以為恥。五年后,秦國發(fā)動兵變廢秦出子迎立秦靈公太子嬴師隰為秦獻公,秦國由此展開對魏國的一系列抗擊戰(zhàn)爭,直至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軍終于奪取少梁城,俘虜公叔痤。
二、陰晉之戰(zhàn)為什么不滅秦
起在魏國立功很多,威望很高,魏國的相國——公叔痤對他有點眼紅了。
公叔痤怕吳起要是再這樣打下去,只怕他的功勞要“堆成山”——高得離譜!他怕到那時候,他相國的位子就得讓賢——讓給他吳起了。
聰明如他、貪婪如他的公叔痤又怎會坐以待斃,讓吳起將來騎在自己的頭上?所以,公叔痤就在魏武侯面前說:吳起不忠,懷有二心!
魏武侯腦袋轉了幾下,眼珠子也轉個不停,但他最后還是中了公叔痤的反間計,于是,他一伸腿兒一跺腳下令——吳起不用干了,讓他死回來!
撤,你喜歡撤是吧?好,那我就給你撤干凈點兒,老子不干了!
吳起雖然有才,但他也有脾氣,他實在是被魏武侯搞得窩火,最后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最后他“火山噴發(fā)”,當時就決定——“辭職”!
于是乎,魏國就這樣失去了一個人才中的人才。
不過,這對秦國來講120%是件天大的好事兒!因為秦國能有今天,都是拜他吳起所賜。
吳起這么一走,魏國對秦國的討伐也隨之告一段落了……
此時的秦國,雖日薄西山,但卻是要死不斷氣——尚有一口氣。托公叔痤的福,現(xiàn)在秦國終于有了喘息的機會……
經(jīng)過陰晉大敗,加之隨后魏軍的一番掃蕩,秦國,這個曾經(jīng)的西方大國,可謂大勢已去、氣息奄奄……
吳起明明干得好好的,眼看秦國就要被魏國吞并了,誰知道魏武侯發(fā)的什么神經(jīng),居然讓他半途而廢——停止攻秦。
“煮熟的鴨子居然就這樣飛走了,而且還是咱自己給放飛的!”想到這里,吳起火就不打一處來……
用目光短淺來形容魏王的確是很合適的,他樂于一方霸主的安逸,對己方的優(yōu)勢沒有正確的認識,甚至不斷倒退。
要說魏國,曾經(jīng)也強大過,好歹也是一方的霸主,只是令人不解的是,魏國在占領了河西之后基本上就居于一方的安逸,對秦國也不再有從前猛烈的攻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原因吧。
其一,是因為魏國沒有把握住地理優(yōu)勢。
當初魏國拿下河西之后并沒有直接向西前進,而是調(diào)轉方向,向東發(fā)展。當時主流的意見是一鼓作氣,將秦國直接一勞永逸的解決,只是魏王不以為然,如果當時真的一舉滅秦的話,出現(xiàn)一個魏始皇也是極有可能的。秦國對魏王來說就是窮山惡水,沒有什么價值。所以便把目標轉向了韓國和趙國,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齊國突然加入了戰(zhàn)爭,魏國遭到了重創(chuàng),從此淪為了一個人人可欺的國家。
其二,是因為沒有重視自己國家的人才。
前期的魏國可以說是人才輩出,本土優(yōu)勢極佳,幾乎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魏國,畢竟那時魏國的實力擺在那里??墒呛髞?,魏國的君王根本不重視也不在乎什么人才不人才,就這樣魏國極其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對大批人才來說毫無用處,就轉向別國發(fā)展。比如商鞅、張儀、范雎等等,他們就是去往了秦國,正因為如此,秦國才得以快速的發(fā)展起來。
就這樣,魏國和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直到秦國帶兵打到魏國的時候,追悔莫及的魏王也很絕望。有可能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大好機會就這樣白白失去,只得淪為別人的墊腳石。
戰(zhàn)國時期,魏國就像一戰(zhàn)二戰(zhàn)期間的德國,被列強環(huán)繞,地緣政治決定了魏國和德國必須自強 而自強又必須打敗甚至征服四面的強國,但實際上國家實力又達不到,戰(zhàn)爭一擴大到滅國之戰(zhàn)就肯定被圍攻。這就使魏國和德國走上了自強、進攻、破敵、被逆轉,滅亡的地緣政治局面。地處中央地段在自己實力強悍時先滅掉一處敵人,讓自己有時間發(fā)展力量,然后再一一干掉其他對手,不然等對手發(fā)展起來自己會被慢慢耗死。魏國就是這樣自己玩死自己,仗著自己前期實力強悍不為以后做準備,結果自己實力虛弱時被四面耗死。
魏國四戰(zhàn)之地,說明可以肆意進攻周遭諸國,也可以被周遭諸國群攻。三家分晉初期,三國聯(lián)盟,暴打周遭諸國。但是,比較三國都有自己打算,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三國受外力威脅,尚可團結一心,但是依然不會長久。魏滅中山,趙國咋想。和老貓枕咸魚啥區(qū)別?在就是,秦國并沒有那么弱到,可以輕易被魏國亡國。秦國立國于宗周,百余年與戎狄苦戰(zhàn),國君被戎狄所殺,都沒一團散沙,泯滅歷史。
魏國可以壓縮秦國生存空間,但是秦國可以另辟天地。后期,秦奪魏國西部領土,魏國得宋故地。三家分晉時,魏國在中原的勢力范圍不大,只有河內(nèi)從溫縣到鄴城一段狹長的走廊,但魏國硬生生地殺出重圍,從宋鄭韓楚手中拿掉了河南上千里的土地,使中原地區(qū)硬生生地出現(xiàn)了一個大型諸侯國,在那個大爭之世不得不說是個奇跡。魏國遷都大梁,就會同時面臨趙齊楚秦四強,很難成功。
魏文侯時期,魏國的策略是集三晉之力共進退,東和齊,南御楚,西攻秦。非常成功,使魏國成為三晉之首,制霸諸侯。只是后來到魏惠王時期,稱霸已久,自信心極度膨脹,想吞并趙韓而不得使三晉離心,有四面出擊到處樹敵,才使得魏國霸業(yè)功虧一簣。這里還要提一下龐涓,這位雖然不如吳起孫臏,但是眼光還是不錯的,極力主張只西進攻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0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