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硭纬鹿賮y政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所謂宋代沒有閹禍,是從對比明代的角度來說的,所以嚴格來講,應該說“宋代沒有明代那種閹黨成勢的狀況”。這么說就差不多了。但這并不等于說宋代太監(jiān)就不曾為禍,這是不對的。因為距離晚唐不太遠,前朝的宦官為亂,廢立皇帝的往事,還有一根弦掛在宋代執(zhí)政者的腦袋里,所以宋代的執(zhí)政者能相對汲取一點經(jīng)驗教訓,首先是從體制上做了一番規(guī)劃。
第一,宋史的宦者傳部,就提到過,宋政府和決策層在宦官問題上比較重視,一直在限制宦官的人數(shù),以此來限制宦官的勢力。其中,太祖時限制人數(shù)為50,要收養(yǎng)養(yǎng)子,要滿30歲以上,自己沒有養(yǎng)父,才可以收養(yǎng)一人。到太宗時,人數(shù)有所增加,也限制在180人左右。到南宋孝宗時,因為“宦者員眾”,有官員報告給宋孝宗,孝宗命令開列名單,將人數(shù)限制在200人以內,后來有所增加,也不過增加到250人而已。對比一下唐、明兩代的宦官數(shù)量,可見宋代在這個特殊群體的勢力控制上,做的相對好一些,自然影響就相對少一些。
第二,由于唐代宦黨為亂,其根本是因為宦官位高權重。汲取到唐代的教訓,宋代對宦官擔任高級職位,一般比較慎重。不是不授予其高級職位,而是對于授予的時機、人選、條件,比較謹慎。例如,北宋前提的重要宦官,曾掌握兵權的王繼恩,因為有戰(zhàn)功,按例應授宣徽使,但在宋太宗的堅持下,只授予其相對較低的宣政使。后來有人替王公公鳴不平,認為賞賜太薄,結果被“杖脊刺面配崖州”(在今海南三亞,當時是很荒僻的地方)處置了。再比如真宗時期,有位叫劉承規(guī)的太監(jiān)病重要死了,死前求落實政策,授其節(jié)度使的榮銜(宋時節(jié)度使為榮銜,無實權執(zhí)掌)。因其生前曾主持過國防部的工作(提點樞密),所以他臨死有這種要求,也不算過分,想來也只是為養(yǎng)子、家人留一點待遇。真宗本來已經(jīng)答應了,但由于宰相王旦的堅持,最后還只是以“節(jié)度留后”終止了。南宋光宗時期,王德謙王公公想謀個節(jié)度使的榮銜,本來已經(jīng)批復許可了,但執(zhí)政團隊一致反對,硬是把形式上正在審批的公文(制出)給廢了。
第三,雖然做了以上的各種限制,但宦官 不可能不擔任外職,承擔一部分外朝的工作。針對這種情況,在體制上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對宦官的官階授予,如果只是在宦官的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注1)這兩個系統(tǒng)內升遷的話,最高只能到內東頭供奉官(注2)。如果要繼續(xù)升遷的話,那就要“轉出”,即轉出宦官系統(tǒng),歸政府的組織人事機構“吏部”管轄。其授予的官階,則依武官系統(tǒng)來升遷。也就是說,宦官要從事比較重要的工作的話,他們是要接受掌管樞密院的樞密長官的管轄的,而樞密長官,多為文官(也有少數(shù)武官)。
因為有這些各種各樣的體制上的限制,尤其是把宦官的外朝權力,納入到文武官員的組織系統(tǒng)中進行管理,這等于是給宦官勢力加了一重保險。比較高級的宦官的管理和其他官員一樣,都要經(jīng)過政府的考核審查,然后授職,這樣就相對比較嚴密。正因為此,宋代宦官在軍事活動上,就顯得特別活躍。因為他們往往被授予武階,其差遣往往也被看成是武官來除授。在宋史的宦官傳記中,北宋有43人。這43人中,有18人有明顯的軍事經(jīng)歷!從宋初的著名宦將秦翰、李神祐、竇神寶等,到王繼恩、衛(wèi)紹欽,再到北宋中期的王中正、李憲,再到北宋晚期的童貫(就是本人!)、譚稹等,可謂代不乏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1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女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