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有了電視劇的出現(xiàn),讓我們對整個的歷史是有了更多的認識的,這其中有很多我們不曾知曉的事情和人物是進入了我們的視眼當中。然而電視劇往往是一個相當令人難以相信的東西,如果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來觀看世界的話,那么這整個的世界就是一個不真實的存在,他們很可能是顛倒是非,甚至有著很大的矛盾說法。其中尤其是對很多的人物是進行看很大程度上的一個洗白,本身是一個相當不作為的領導者,這在熒屏上面估計就成為了一個人人敬重的明星人物。
對于電視劇洗白,我們實際上已經(jīng)是有著很大程度的一個接受能力了,畢竟在整個的歷史上,人們最希望看到的還是能夠有積極向上的一面,這樣對我們大眾來說還是一種相當好的影響。然而在歷史上還有這樣的一位皇帝,他還真不是靠著電視劇的洗白而成為明君的,在當初他上位的時候,他的作為還真是相當?shù)牟煌?,甚至是有些墮落,但是后來的他竟然是一改之前的那種方式,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也是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才能,整個的國家更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呈現(xiàn)積極向上的一種繁榮狀態(tài)。
此人便是太甲大帝,是商朝的一位君王,要說在當初繼位的時候,他在朝廷當中的表現(xiàn)也還算是中規(guī)中矩的,但是在之后的幾年當中,這位年少的皇帝就開始胡作非為,整個的商朝在他的在位的這幾年之間是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樣的一個突變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不能夠接受的。然而在當時是發(fā)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當時的伊尹看到自己的君王是成為這般情況,于是就將其發(fā)配了到自己爺爺?shù)哪沟?,他想要用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讓這位迷途的少年有所改觀,畢竟整個國家的命運還是握在他的手中。
而經(jīng)過了三年的時間之后,太甲是重新登上了皇位,而大臣伊尹也是對他進行整日的一個教導,無論是任何事情上面,他總是能夠從全天下的一個大局著想,這樣就不至于再出現(xiàn)任何的意外。而太甲也是相當?shù)臓帤?,在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面的時候,他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之后在治理國家的時候,盡量就做到能夠親賢臣遠小人,尤其是有了伊尹這樣賢能的大臣,國家也是逐漸朝著繁榮的景象邁進。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一個人生旅程對于他來說是多么重要,有起有伏,最后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皇帝,他們有的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有個昏庸無道,每天酒池肉林,夜夜笙簫歌。但是有一個君主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太甲。他就是一個從頑固子弟轉(zhuǎn)變成一位明君。這太甲訓三篇就見證了太甲的轉(zhuǎn)變,讓我們來一同了解一下這太甲訓吧。
1、《太甲訓》的由來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商朝第四位國王太甲繼位之初暴虐昏庸,于是四朝輔國大臣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太甲居住在桐宮三年,悔過反善,伊尹才把太甲迎回到都城西毫,而使之重新主持國政。太甲修德,萬國部落紛紛歸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訓》三篇,褒揚太甲。
2、《太甲訓》的發(fā)現(xiàn)
《太甲訓》三篇收錄于尚書的《尚書.商書.太甲三篇》之中。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于前五世紀,傳統(tǒng)《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墻壁時,發(fā)現(xiàn)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zhàn)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nèi)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
3、《太甲訓》的原文及譯文
太甲上原文: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廟。罔不祗肅。天監(jiān)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肆嗣王丕承基緒。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其後嗣王。罔克有終。相亦罔終。嗣王戒哉。祗爾厥辟。辟不辟。忝厥祖。王惟庸。罔念聞。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旁求俊彥。啟迪後人。無越厥命以自覆。慎乃儉德。惟懷永圖。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欽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懌。萬世有辭。王未克變。伊尹曰。茲乃不義。習與性成。予弗狎于弗順。營于桐宮。密邇先王其訓。無俾世迷。王徂桐宮。居憂??私K允德。
譯文:
嗣王太甲對伊尹不順從,伊尹作書給王說:“先王成湯顧念天的明命是正確的,因此供奉上下神祇、宗廟社稷無不恭敬嚴肅。上天看到湯的善政,因此降下重大使命,使他撫安天下。我伊尹親身能輔助君主安定人民,所以嗣王就承受了先王的基業(yè)。我伊尹親身先見到西方夏邑的君主,用忠信取得成就,輔相大臣也取得成就;他們的后繼王不能取得成就,輔相大臣也沒有成就。嗣王要警戒呀!應當敬重你做君主的法則,做君主而不盡君道,將會羞辱自己的祖先。”
王像往常一樣不念不聞。伊尹就說:“先王在天將明未明的時刻,就思考國事,坐著等待天明。又遍求俊彥的臣子,開導后人,不要忘記先祖的教導以自取滅亡。您要慎行儉約的美德,懷著長久的計謀。好象虞人張開了弓,還要去察看箭尾符合法度以后,才發(fā)射一樣;您要重視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遵行你的祖先的措施!這樣我就高興了,千秋萬世您將會得到美好的聲譽?!?/p>
太甲不能改變。伊尹對群臣說:“嗣王這樣就是不義。習慣將同生性相結(jié)合,我不能輕視不順教導的人。要在桐營造宮室,使他親近先王的教訓,莫讓他終身迷誤?!?/p>
嗣王去桐宮,處在憂傷的環(huán)境,能夠成就誠信的美德。
太甲中原文: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作書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協(xié)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悅。并其有邦厥鄰。乃曰。徯我后。后來無罰。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朕承王之休無斁。
譯文:
三年十二月朔日,伊尹戴著禮帽穿著禮服迎接嗣王太甲回到亳都(今安徽省亳州市),作書告王說:“人民沒有君主,不能互相匡正而生活;君主沒有人民,無法治理四方。上天顧念幫助商家,使嗣王能成就君德,實在是商家萬代無疆之美啊!”
嗣王拜跪叩頭說:“我小子不明于德行,自己招致不善。多欲就敗壞法度,放縱就敗壞禮制,因此給自身召來了罪過。上天造成的災禍,還可回避;自己造成的災禍,不可逃脫。以前我違背師保的教訓,當初不會責備自己;還望依靠您的匡救的恩德,謀求我的好結(jié)局?!?/p>
伊尹跪拜叩頭,說:“講究自身的修養(yǎng),又用誠信的美德和諧臣下,就是明君。先王成湯慈愛窮困的人民,所以人民服從他的教導,沒有不喜悅的。連他的友邦和鄰國,也這樣說:等待我們的君主吧,我們的君主來了,就沒有禍患了。大王要增進你的德行,效法你的烈祖,不可有頃刻的安樂懈怠。事奉先人,當思孝順;接待臣下,當思恭敬。觀察遠方要眼明,順從有德要耳聰。能夠這樣,我享受王的幸福就會沒有止境。”
太甲下原文:
伊尹申誥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司次┯H。民罔常懷。懷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先王惟時懋敬厥德??伺渖系?。今王嗣有令緒。尚監(jiān)茲哉。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鳴呼。弗慮胡獲。弗為胡成。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君罔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譯文:
伊尹向王重復告戒說:“呀!上天沒有經(jīng)常的親人,能敬天的天就親近;人民沒有經(jīng)常歸附的君主,他們歸附仁愛的君主;鬼神沒有經(jīng)常的享食,享食于能誠信的人。處在天子的位置很不容易呀!
“用有德的人就治,不用有德的人就亂。與治者辦法相同,沒有不興盛的;與亂者辦法相同,沒有不滅亡的。終和始都慎擇自己的同事,就是英明的君主。
“先王因此勉力敬修自己的德行,所以能夠匹配上帝。我王繼續(xù)享有好的基業(yè),希望看到這一點呀!
如果升高,一定要從下面開始;如果行遠,一定要從近處開始。不要輕視人民的事務,要想到它的難處;不要茍安君位,要想到它的危險。慎終要從開頭做起啊!
“有些話不順你的心意,一定要從道義來考求;有些話順從你的心意,一定要從不道義來考求。
“啊呀!不思考,怎么收獲?不做事,怎么成功?天子大善,天下因此清正。君主不要使用巧辯擾亂舊政,臣下不要憑仗驕寵和利祿而安居成功。這樣,國家將永久保持在美好之中?!?/p>
商太宗太甲(生年不詳,一說前1557年去世),為湯嫡長孫,太丁子,姓子,名曰至,是商朝第四位國王(公元前1582-公元前1570),叔懿王仲壬病死后繼位。共在位12年,一說23年,病死,葬于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廟號太宗,謚號文王。
太甲在位初年,任用伊尹為相,商朝比較強盛??墒翘兹陼r,太甲開始按照自己性子辦事,以殘暴的手段對付百姓、奴隸,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宮。根據(jù)《史記》所記載,3年后,伊尹見太甲改過自新,便鄭重的將政權(quán)交給他。太甲復位后,沉痛接受教訓,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圣君。太甲廟號為太宗。
不過,另一本史書《竹書紀年》對此卻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為王,7年后,太甲潛回都城殺掉篡位的伊尹,殺死伊尹后復位。并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根據(jù)出土的甲骨文顯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堅持對伊尹的祭祀,因此《竹書紀年》的記載有可疑之處。
太甲,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了《肆命》、《祖后》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后的頭兩年,其表現(xiàn)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fā)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親自破壞湯制定的法規(guī)。伊尹雖百般規(guī)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只好將他送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居住,讓他自己反省,史稱伊尹放太甲。
太甲住在桐宮,見祖父身為開國君王,墳墓卻十分簡陋,又從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許多艱苦創(chuàng)業(yè),仁厚省儉的舊事,對照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確實不像話,便暗暗內(nèi)疚,決心痛改前非,開始在桐宮關心孤老,遵守法制,與人為善。
三年后,伊尹見太甲真心悔過,十分高興,便帶領文武大臣,攜帶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亳都,還政于他。從此,太甲以自己過去的失足為鑒,早朝晏罷,勤政愛民。遵守湯制定的法律,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商朝也逐漸繁榮起來,伊尹見太甲成為明君,更加高興,特地寫了一篇《太甲訓》的文章來贊揚他,稱他為太宗。
《康誥》曰:“克明德?!薄短住吩唬骸邦櫿?shi)天之明命?!薄兜鄣洹吩唬骸翱嗣骶隆!苯宰悦饕病?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薄秷虻洹氛f:“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边@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康誥,是《周書·康誥》,西周時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舊地民眾的命令,為周公所作,康叔是文王之子、武王的同母弟弟、成王的叔叔,所以周公要他效法父親周文王,自明其德,又愛護百姓,慎于刑罰,成為一代圣君???,就是能。克明德,就是能明德。
《太甲》是《商書》的一篇,伊尹作書告太甲。太甲是商湯嫡長孫,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繼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肆命》《祖后》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后前兩年,其作為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fā)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guī)。伊尹百般規(guī)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只好將他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讓他反省,而伊尹自己則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于是伊尹又將他迎回亳(bo )都,還政于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顧諟天之明命。顧,是常常地看著。諟,是此、這。明命,就是明德。伊尹作書告訴太甲說:“人皆有此明德,而心志放逸忽忘者多,唯有您的先祖成湯,能心上時時存著,恰是眼中時??粗话?,無一時之怠玩,所以為商之圣君?!?br>
要保持一種緊張狀態(tài),一刻也不能懈怠疏忽。我們做任何事,修任何德,都是這樣。誰不想做好呢?但是,一松懈,就放棄,一放松自己,就說錯話、做錯事。所以要“顧諟天之明命”,時刻盯住自己。
《帝典》,就是《尚書·堯典》,記載堯施政期間的政典??嗣骶拢?,是大。人皆有此大德,只是被私欲狹小了,唯有堯帝能明之。
這里引用的三段經(jīng)書文字,“克明德”的“德”、“顧諟天之明命”的“明命”、“克明峻德”的“峻德”,就是《大學》里明明德的明德;而“顧諟”和兩個“克明”,就是明明德的明。曾子引用這三段話,說“皆自明也”,文王、商湯、帝堯都是自明其明德。
康誥,是《周書·康誥》, 西周時周成王(周武王的兒子), 任命康叔(文王之子、武王的同母弟弟、成王的叔叔)治理殷商舊地民眾的命令,為周公所作???,就是能。 克明德,就是能自明其明德 。這里屬引經(jīng)據(jù)典,《康浩》原文是:“惟乃還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周公要他效法父親周文王,自明其德,又愛護百姓,慎于刑罰,成為一代圣君。
大甲,大念“太”(tài),就是“太甲”,《太甲》是《商書》的一篇,伊尹作書告太甲。太甲是商湯嫡長孫,商朝第四位君主。
太甲繼位之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肆命》《祖后》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后前兩兩年,其作為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fā)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guī)。伊尹百般規(guī)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只好將他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讓他反省,而伊尹自己則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于是伊尹又將他迎回毫都,還政于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顧,是常常地看著。提,是此、這。明命,就是明德。時刻看著上天賜予的明德。 伊尹作書告訴太甲說:人皆有明德,而心志放逸忽忘者多,唯有您的先祖成湯,能心上時時存著,恰是眼中時常看著一般,無一時之怠玩,所以為商之圣。
要時刻盯著自己,要保持一種緊張狀態(tài),一刻也不能懈怠疏忽。我們做任何事,修任何德,都是這樣。誰不想做好呢?但是,一松懈,就放棄,一放松自己,就說錯話、做錯事。所以要“顧提天之明命”,時刻盯住自己。小時候?qū)W校墻上經(jīng)常刷著標語“團結(jié)、緊張、嚴肅、活潑”,這是毛主席1936年給延安抗大題寫的校訓。這“緊張”二字,正是明明德的關鍵。曾子“日三省吾身”,蓬伯玉日日改過,就是一種“顧提天之明命”的緊張狀態(tài)。
《帝典》,就是《尚書·堯典》,記載堯施政期間的政典??嗣骶?,峻,是大。人皆有此大德,只是被私欲狹小了,唯有堯帝能明之。
這里引用的三段經(jīng)書文字,“克明德”的“德”、“顧提天之明命”的“明命”、“克明峻德”的“峻德”,就是《大學》里明明德的明德;而“顧提”和兩個“克明”,就是明明德的明。曾子引用這三段話,說“皆自明也”,文王、商湯、帝堯都是自明其明德。
我們?nèi)绾螌W、習,自己明明德,就是要時刻盯著自己,保持緊張狀態(tài)。具體的做法,我推薦曾子的“五一三省吾身”,而曾子后代,曾國藩做的也相當?shù)轿?,那便是每天寫日記,就反省自己一天的錯誤,一生寫日記,幾乎沒有中斷過,晚安瞎了一只眼依舊寫日記,知道臨終前幾天。
我們說2段,曾國藩在日記罵自己是禽獸的故事:
比如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的一天,曾國藩聽說他的一個朋友新納了一個小妾,據(jù)說貌若桃花,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色。曾國藩是輸林院的輸林啊,當時也是個標準的文學青年,整天跟他的一幫文學青年朋友在一起,喜歡談談女人。在聽說這個朋友娶了個貌美如花的小妾之后,曾國藩和另外幾個朋友就沒事找事跑到娶小妾的這位家里頭贈飯,中間就起哄,要看那位貌美如花的小妾,說是要搞一場小型的“審美”活動。
朋友開始不肯,曾國藩呢,是 “欲強見之” ,也就是不見不行。
朋友拗不過,最后只好讓小妾出來跟大家見面。結(jié)果曾國藩自己后來羞愧地回憶說,小妾出來之后,他們不僅進行了“審美”,居然還有“狎褻大不敬”的表現(xiàn)。
“狎褻”在行動要么指淫穢,要么就是指很不檢點。曾國藩這里當然說的是后一種意思,但不管程度如何,總之,他肯定表現(xiàn)得很輕浮了,要不然他也不至于在日記里把自己痛罵一頓了。
再比如道光二十三年二月的一天,曾國潘到一個叫湯鵬的好朋友家去吃飯,在湯鵬家看到兩個絕色的歌姬。曾國藩又控制不住了,在席間“諧謔為虐,絕無閑檢”,那意思也是說當時不論說話還是表情,那都是很不檢點的。
最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還交待了自己這一段為什么有這種表現(xiàn)。當時正好是過年期間,曾國藩參加進士同學的團拜,由于當大大家去拜的這個同學是個富豪,所以家里錦衣玉食、姬妾如云。曾國藩一下大開眼界,立刻覺得眼睛不夠用了。他在日記里說自己是“目屢邪視”、“恥心喪盡”。這個“邪視”可不是“斜視”!斜著看那是視力問題,而這個“邪視”那可是心理問題。
他回到家后,心里那種邪勁越發(fā)得厲害了。為什么呢?因為他老婆這一段時間正好生病。這時候曾國藩只有一妻,尚未納妾,老婆身體一直不好。直病懨懨的。曾國潘白大在同學家看到的是美女如云,晚上回到家聽到老婆在病榻之上痛苦的呻吟。這反差太大,弄得他簡直沒辦法忍受。所以他說:”入夜心情不暢,又厭聞呻吟聲“。所以他索性又從家里出來了,跑到一個叫雨三的朋友家,要拉著雨三跟他聊天。
雨三不情愿,大半夜的,也沒心情跟曾國藩聊??稍鴩阑钜耆?,而且還非要聊些“渾段子”
曾國藩跟雨三談了半天的“渾”,只是過了過嘴癮,然后才悻悻然地回了家。這一天下來,他這個后悔啊,說自己“心貪嬉游”、”無事夜行“、“聞色而心艷羨,真禽獸矣”(《曾國藩全集,日記》)就是說自己一個堂堂的翰林學士,在當時也是大知識分子了,對女色這么著迷,真是禽獸不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1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