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硖菩诤蛢鹤拥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唐玄宗到晚年昏庸不堪,貪圖享樂。不過,他在皇位問題上卻十分清醒,對他的兒子們百般提防,怕他的兒子們奪了他的皇位。
(唐玄宗和武惠妃)
他本來已經(jīng)立了太子李瑛,但是因為他寵幸的武惠妃對太子的讒陷,他不加調(diào)查。便一天之內(nèi)把太子李瑛加另外兩個兒子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不久武惠妃又把他這三個兒子全害死。
唐玄宗為什么會把三個兒子一并廢為庶人呢?是因為武惠妃謊稱宮中有盜賊,請?zhí)菩谌齻€兒子進宮來幫忙。既然緝盜,唐玄宗的兒子們自然要“披甲執(zhí)銳”前往。一邊武惠妃又給唐玄宗說,你三個兒子造反呢!你看他們都帶著武器闖進攻來了。唐玄宗一看大怒,立刻就派人把三個兒子拿下,并把他們廢為庶人。
看到這里,估計大家都有些疑惑,這唐玄宗不至于這么糊涂嗎?莫名其妙的,他三個兒子為什么會帶著兵器,大搖大擺進宮來?有這么造反的嗎?這太不合常理了嘛。稍微調(diào)查一下,不就明白了嗎?不過,我覺得其實唐玄宗并不糊涂。在皇位問題上,他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他的兒子們,他是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否則,后來他三個兒子都莫名其妙去世了,他怎么不調(diào)查一下呢?
(李林甫劇照)
廢掉太子后,唐玄宗準(zhǔn)備立新太子。他把宰相李林甫找來商量。李林甫是個毫無原則的人,他見武惠妃受唐玄宗寵愛,就極力巴結(jié)武惠妃,提議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但是唐玄宗偏偏不聽他的(李林甫實在是幫了倒忙,他越提議壽王李瑁,唐玄宗越懷疑李林甫和李瑁在結(jié)黨,要對他不利),立了第三個兒子李亨為太子。可以說,正是因為太子李瑛被廢,同時李瑁受懷疑,李亨才白撿了便宜,被封為太子。
但是李亨被封為太子后,他的厄運就來了。他也就開始被他父親唐玄宗猜疑了。再加上李林甫的打擊,李亨為此離了兩次婚,極力表現(xiàn)對唐玄宗的孝順,才算把太子之位保留了下來。
可以說,在安史之亂前,唐玄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對他的兒子們是非常冷酷無情的。
不過,安史之亂發(fā)生,尤其是叛軍攻陷洛陽和長安,唐玄宗從皇宮逃出來,往四川逃去的時候,他再也沒有對他兒子們有那么大的生殺予奪的權(quán)力了。就算李亨在靈武自立為皇帝,把他遙尊為太上皇,他也只能聽之任之。為什么呢?
(馬嵬坡兵變
第一,當(dāng)馬嵬坡兵變發(fā)生的時候,已經(jīng)宣告唐玄宗眾叛親離。馬嵬坡六軍不前,其實大家直接指向的就是唐玄宗,怨恨他貪圖享樂,怠政亂國。好在他找到了楊國忠和楊貴妃這兩個替罪羊,這兩個人的死,暫時平息了六軍的怒火。但是,還會有人聽他的嗎?所以說,就算沒有李亨自立為帝,他也變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唐玄宗已經(jīng)把天下兵馬指揮不動了。安史之亂之所以發(fā)生,整個朝廷之所以跟著他往四川逃,就是因為唐玄宗對軍隊的指揮失誤。第一個失誤,是他太過相信安祿山,任用他為邊關(guān)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給了他很大的兵權(quán),從而造成安祿山叛亂。第二個失誤,叛軍打到他眼皮子底下了,他還不做準(zhǔn)備,還在歌舞升平。第三個錯誤,是他多次命令潼關(guān)的守軍冒險出擊,還殺死了執(zhí)行正確策略的封常清、高仙芝,強迫老將哥舒翰出擊。正是他的胡亂指揮,才造成潼關(guān)失守,長安被占??梢哉f,那時候,天下的兵馬已經(jīng)沒人聽他的了。
第三,唐玄宗需要李亨幫他穩(wěn)住局勢,把江山奪回來。雖然也因此當(dāng)不成皇帝了,但如果李亨能穩(wěn)住,能奪回江山,別的不說,至少他的命是能保住的。
第四,就算他為了皇位,就算有軍隊聽他的,他率軍與李亨作戰(zhàn),那不是幫了安祿山的大忙嗎?唐玄宗再昏庸,也不至于干這個吧?
所以,當(dāng)唐玄宗聽說李亨自立為皇帝的時候,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把傳國玉璽和皇帝用的一切文書印章給李亨送過去。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
唐玄宗,亦稱唐明皇,名李隆基,女皇武則天嫡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
唐玄宗李隆基執(zhí)政期間,文治武功可圈可點,唐王朝達于鼎盛期 ,四海升平,百姓安居樂業(yè),史稱“開元之治”;晚年的李隆基獨寵楊貴妃,重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倦于政事,遂釀成了天寶末年的“安史之亂”,唐王朝從此由盛轉(zhuǎn)衰 。
史載,唐玄宗壽數(shù)77歲,在位長達44年,育有30個兒子,30個女兒。和所有封建帝王一樣,唐玄宗也為立儲之事大傷腦筋。在這么多的兒女中,他偏愛的是武惠妃所生的兒子李瑁。彼時玄宗獨寵武惠妃,愛屋及烏,早就想廢黜掉太子李瑛(原名李嗣謙),改立武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舊唐書》記載,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武惠妃唆使女婿楊洄誣告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等密謀造反,玄宗大怒,不問青紅皂白下令將三子逮捕并貶為庶人,不久就把這三個兒子一同賜死了。
太子李瑛是唐玄宗的次子,他被賜死后,按封建禮制論資排輩,第一個應(yīng)是其長子慶王李琮,但他曾在一次狩獵中被野獸抓破了臉,破相人當(dāng)皇帝不太雅觀,而且德才平平,不具帝王之資。接下來就輪到第三子肅王李亨了。朝臣們大多主張立李亨為儲,玄宗內(nèi)心卻傾向于李瑁,在朝臣們的據(jù)理力爭下,玄宗經(jīng)過一年多的反復(fù)權(quán)衡、再三考慮,這才勉強做出讓步,不太情愿地冊立李亨為太子。
后來,權(quán)相李林甫為了迎合唐玄宗和武惠妃,總想把太子李亨廢黜掉,立壽王李瑁當(dāng)太子。李亨察覺到危險,異常小心謹(jǐn)慎,沒有犯大錯誤,沒有把柄被李林甫抓住,加上眾大臣暗中極力保護,屢次化險為夷,轉(zhuǎn)危為安。太子之位總算保住了。因此,李亨內(nèi)心早就對玄宗積怨頗深了。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叛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兵鋒很快迫近長安。玄宗倉皇離京,向西蜀逃去。后來,太子李亨在其子李倓和宦官李輔國等人的支持下,私自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遠在成都的玄宗雖心有不甘,無奈鞭長莫及,只得面對現(xiàn)實。此后,父子心生芥蒂,面和心不和。
史載,至德二年(758),當(dāng)唐軍收復(fù)了洛陽、長安后,唐玄宗由成都返回長安。路經(jīng)馬嵬驛時,觸景生情,黯然神傷,焚香祭祀了楊貴妃的墓。抵達長安后,因朝堂上有了新主,玄宗只得以太上皇的身份住在興慶宮里。唐肅宗不時來探視老皇帝,老皇帝有時也會到大明宮去看兒子。
禁軍統(tǒng)帥、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宦官高力士一直忠心耿耿地護衛(wèi)、侍候著玄宗。唐肅宗為表孝順,也命一幫歌兒舞女到興慶宮去唱曲、跳舞、奏樂以供父親解悶、消遣。可這種父慈子孝的生活并未持續(xù)多久。唐玄宗常常登樓眺望,在高處徘徊良久,似乎有些惆悵,一些官民經(jīng)過這里,一看老皇帝在上,往往情不自禁地跪拜,并高呼“萬歲”。玄宗常在樓下設(shè)宴款待客人,還在樓上安排酒食宴請功勛卓著的大將軍郭子儀和王銑等人,還賞賜大量財物給他們。其實,玄宗并沒有東山再起的打算與用意,但卻引起了唐肅宗的猜忌。由此,父子間的矛盾變得益發(fā)尖銳起來。
玄宗從四川還京后在興慶宮的一些所作所為,早已引起了肅宗的疑忌:老頭子頻繁接見舊部,是不是想恢復(fù)帝位? 本來有些心虛的肅宗想采取相應(yīng)的對策,又擔(dān)心有人非議他不孝,心里非常焦急。正在彷徨時,心腹宦官李輔國向他獻了一計。
李輔國跟隨肅宗已久,知道他的復(fù)雜心理,想替其分憂、立功以固寵。他對肅宗說:“上皇住在興慶宮,天天和外人來往,而且陳玄禮、高力士密謀對陛下不利。如今六軍將士都是靈武擁戴您上位的功臣,都有些坐臥不寧”。唐肅宗假裝流淚哭泣道:“圣皇仁慈,哪會有復(fù)位之想”?李輔國就說:“即使太上皇沒有別的想法,怎奈他身邊的小人天天在其耳旁聒噪、慫恿。陛下是天下之主,應(yīng)當(dāng)為社稷著想,防患于未然。哪能限于凡夫俗子的孝道!再說興慶宮圍墻低矮,又和里巷相連,四通八達,閑雜人等很容易進出,不適合太上皇居住。太極宮圍墻高聳,宮禁森嚴(yán),請上皇搬到那里居住,這樣就可杜絕小人在他身邊說三道四,挑唆離間,上皇可以安享晚年,陛下也方便早晚探視請安,豈不更好”?李輔國一番話正中肅宗下懷,便默許了。
《舊唐書》載, 上元元年(760)七月某日,李輔國傳旨,請李隆基到太極宮游玩,當(dāng)玄宗一行離開興慶宮走到睿武門時,一群早已埋伏好的甲士蜂擁而出,不由分說把他們簇擁到太極宮內(nèi),強行將玄宗安置于太極宮甘露殿。
唐肅宗李亨仍不放心,又把高力士流徙到巫州(今湘西黔陽),以退養(yǎng)為由將左龍武將軍陳玄禮革職遣回老家 ,只留下數(shù)十名老弱病殘充作護衛(wèi)伺候太上皇。
一生風(fēng)流的李隆基暮年卻身處如此逆境 ,滿目凄涼間,更覺寂寞難耐,長期抑郁寡歡,飲食俱廢,弄得憔悴不堪。上元三年(762)四月五日,玄宗李隆基病死于太極宮神龍殿,年77歲。葬于泰陵,謚號“大圣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
【插圖源自網(wǎng)絡(luò)】
雖然說無情是帝王之家,但自古以來幾代帝王的繼承,例如李唐皇室,往往伴隨著血腥的鮮血和至親的喪偶事跡。從李世民到武則天,再到李隆基,三人登上的道路都充滿了親人的血跡,讓人毛骨悚然。當(dāng)時以名君聞名的李隆基晚年后也因昏厥而犯下大錯,最終導(dǎo)致了安史之亂。漫威斜坡叛亂后,自己登上王位的太子李亨變成了前任皇帝,掉在大權(quán)旁,讓余生沉寂下來。
既然已經(jīng)是王子,為什么李亨要冒險,從唐玄宗的手中奪取權(quán)力
古人很有名望,李世民的蓋世功力,才華出眾,但仍經(jīng)常被批評玄武門之事,但唐肅宗李衡當(dāng)時已經(jīng)登上了王子的寶座,按照普通人的理解,他是下一任皇帝,那么為什么他要冒名聲的危險自己登上王位呢?
這是因為李龍基本人的性格。事實上,在李衡之前,唐宣宗還立了一個太子,名叫李英。這位太子沒有錯,但在武惠飛等誣陷下,以“叛亂”罪名與其他兩位王子一起,先被降級為平民,然后被李龍基殺害。有一天,他殺了自己的三個兒子,追究了原因,但“權(quán)勢”這個詞太誘人了。李隆基一生經(jīng)歷了許多政治斗爭,他的皇位是在這次斗爭中到手的。這種過去使他不能給別人信任。
特別是太子,這是個敏感的位置。按理說,國家沒有這一天,但太子卻是“浙江軍”,能以明言明順地代替帝王的人,使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非常微妙。對李隆基來說,“太子”不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更像一個政治敵人。
李亨被任命為太子后,他也立即受到了李隆基的懷疑。在對方的放縱下,他當(dāng)時多次受到宰相李林博的沖擊,更是在公元746年遭受了極其險惡的政治斗爭。
在李隆基的懷疑下,李亨不得不放棄了妻子。因為事情的開始是一個名叫黃埔衛(wèi)明的大神。這位大臣很正直來長安后,對李隆基親自表示對李林博的蔑視,認(rèn)為應(yīng)該辭退他,并積極推薦李亨處決3354韋堅擔(dān)任總理職務(wù)。
作為政治老手,李林甫立即知道皇甫偉明做了什么,并借著衛(wèi)健和皇甫偉明私下見面的機會,立即開始反擊。告訴了李龍吉兩個想要叛國的人??梢傻奶菩诼牭较⒑?,立即審問了兩人。李亨也沒有逃過一劫。因為韋根是太子妃的哥哥,害怕被牽連。上表說與太子妃“感情不和諧”,要求離婚,李隆基同意了這件事,一對受扶養(yǎng)夫婦斷絕了關(guān)系
如果他早死20年,沒有那種混用的行為,對他或大唐來說可能都是好事。他確實長壽。作為父親,他只比兒子李亨少活了半個月,這使他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人生的最后幾年里非常失落。而李衡的情況是,如果沒有馬威的變化,他可能已經(jīng)在唐玄宗的懷疑下,不清楚地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國家的不幸反而成了他的幸運。人生的過程是如此的奇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1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