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隴西李氏
中國歷史上,哪個家族是最輝煌的家族?“言必稱隴西李?!?/p>
秦代隴西郡守李崇,為隴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瑤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孫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滅燕趙,生擒太子丹的隴西侯大將軍李信。漢有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然而,當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后,隴西以李氏為羞恥。于是這個家族自李陵后,在兩漢三國到西晉,一直默默無聞。而這期間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趙郡李氏。
不過從東晉開始,隴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殺的李廣的三子李敢,留下一個孤兒。這個孤兒的后代,在五胡亂華時,出了隴西李氏第一個君主:李暠。關(guān)于李暠是李廣的后代,雖然中間隔了幾百年,但已無任何爭議。史學(xué)界都已經(jīng)承認。
當西涼被北涼滅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為兩支:一支是西涼后主李歆之后,后來在北朝,柱國大將軍李虎被封唐國公,也就是李淵的祖父。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寶,逃往北魏,后來成為北魏滅北涼的功臣。其后人李充這一支被稱為唐皇族的武陽房。(唐朝史官為李淵的祖先做的考據(jù),稱之為“四公子房”)。武陽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詩人李白和大書法家李陽冰。
南唐是從楊行密的子孫手中奪得吳國的政權(quán)而建立的。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初為徐溫的養(yǎng)子,叫徐知誥,但是他實際上是唐朝的沒落皇孫貴族,乃憲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孫。
再來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在北朝時期,這一脈也出了兩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國大將軍李弼(瓦崗領(lǐng)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義(唐初戰(zhàn)神李靖的祖父)。這里要特別提醒:李廣雖然是純粹的漢人,但是他的后代卻逐漸胡化。
隴西李氏,隨著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殺,而漸漸的隱沒在史海中。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稱隴西,多半是附會罷了。
關(guān)于李唐皇室的真正來源,當代史學(xué)界有太多的爭論了,除開隴西李氏說,還有趙郡李氏說,以及鮮卑漢化說。本文暫且采納最廣泛流傳的,被正史承認的第一種。
關(guān)于南唐皇室的真正來源,也有著較大的爭議,主要是李唐后裔說,與冒姓說。不過由于是曾孫輩,作假幾率比較小。本文暫且采納最廣泛流傳的,被正史承認的第一種。
二、沛縣劉氏
沛縣劉氏是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族。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
漢光武帝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fā)的后代,這是的的確確的不假。
至于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演義》如此記載: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萆鷸|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可是,事實上,劉勝的兒子有記載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劉備是誰生的。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宋武帝劉裕,正史記載為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親劉翹時,已經(jīng)非常沒落了。事實究竟如何,已經(jīng)無從考據(jù)了。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注意,唐朝著名大詩人劉禹錫雖然是離沛縣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實際上,其六世祖劉亮,卻是隨北魏孝文帝改革遷來洛陽的,也就是說,他是匈奴劉淵的后代,并非沛縣劉氏。這就是劉氏另一大支——彭城劉氏的來源。
其實到了現(xiàn)在,沛縣劉氏早已沒落。如今的劉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劉氏。
三、陳郡謝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敝袊鴼v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體現(xiàn),就是這位烏衣巷內(nèi)最后的豪門——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始祖是曹魏長安典農(nóng)中郎將謝纘。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褒等相繼進入仕途,使得陳郡謝氏演變?yōu)槭来鸀楣俚氖雷逯摇?/p>
東晉時,謝尚,謝萬使陳郡謝氏逐漸崛起。而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四人所導(dǎo)演的淝水之戰(zhàn),更是讓華夏數(shù)千年歷史永遠見證了這一傳奇時刻。
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謝氏見于史傳的人數(shù)就有12代、100余人。他們大多進入仕途,遍布政界和軍界,發(fā)號施令,高居人上,有時還能擺布皇帝,成為遠比皇族還高貴的士族領(lǐng)袖。這其中,也有許多杰出的文學(xué)家,如謝靈運、謝眺。還有六朝第一才女謝道韞。
然盛極必衰,一場飛來橫禍——侯景之亂橫掃江南,加之歷朝皇帝對謝氏的猜忌,陳郡謝氏急劇沒落。陳朝末年,當謝貞去世后,這位昔日華麗豪門,伴隨著烏衣巷一道,無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瑯琊王氏
“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的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并稱王謝?!拔嵘俸冒偌抑?,身為四代之史。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lián)、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 (沈約)。
如果說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聞名的“臥冰求鯉”的王祥、王覽,奠基了瑯琊王氏,那么他們的孫輩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dǎo),則開啟了權(quán)傾天下的江左豪門。
王氏家族在南朝時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帶個“之”字。除王羲之外,還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輩兄弟,還有徽之、獻之、恢之、陋之等等兒孫輩,名字帶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絕了。
由于與陳郡謝氏同樣的原因,南朝的瑯琊王氏開始衰弱,這時候,王導(dǎo)的六世孫王肅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陳留長公主為妻。王肅的女兒被宣武帝訥為夫人,孫女又嫁給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后,瑯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時,瑯琊王氏的一個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孫王潮與王審知,進軍閩地,建立了十國中的閩,成了如今福建臺灣廣東王氏的先祖。
五、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后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后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并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噢~~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勛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顛峰。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么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六、范陽盧氏
“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范陽盧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jīng)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nèi)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钡圩逡惨{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盧照鄰, “大歷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勛業(yè)燦爛,文豪蜚馨。
七、 滎陽鄭氏
“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孫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nóng)。當時六代孫穉,漢末自陳徙河南開封,晉置滎陽郡,開封隸焉,遂為郡人”。從燕太子詹事鄭溫開,溫生四子;濤(西祖)、曄(北祖)、簡(南祖)、恬(中祖)。
從北朝入隨唐之后,鄭姓仍為望族,宰相接連不斷的誕生。后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八、太原王氏
“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東漢王柔、王澤兄弟。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時期,太原王氏開始成為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職,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渾。西晉覆亡后,王湛一支隨司馬氏南遷,從而獲得了在東晉重新興盛的機會。王湛之孫王坦之在反對桓溫篡位、維護東晉王朝統(tǒng)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與兒子王國寶等,威震朝內(nèi)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兒是東晉哀帝的皇后,孫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這一門兩皇后將太原王氏的權(quán)勢強化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大將軍王恭,尚書仆射王愉也是這一家人。
王愉之孫王慧龍北奔北魏,開創(chuàng)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業(yè)。其后北魏鎮(zhèn)東將軍王瓊,有四子:遵業(yè)、廣業(yè)、延業(yè)、季和,號“四房王氏”,正式成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顯赫,誕生了著名詩人王瀚、王維、王昌齡、王之渙,以及橫掃印度的傳奇將領(lǐng)王玄謨這樣的赫赫人物。
九、弘農(nóng)楊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農(nóng)楊氏,中國歷史上又一傳奇家族。
弘農(nóng)楊氏,始自東漢太尉楊震。楊震號“關(guān)西孔子”?!八闹钡牡涔?,就來源于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fēng),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三國中的著名將領(lǐng)楊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把這個家族推到極致的,則是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tǒng)一的大隋開國皇帝楊堅。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與其子楊玄感,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滅亡后,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lián)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guān)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nóng)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涌現(xiàn)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
十、蘭陵蕭氏
“兩朝天子,九蕭宰相”。中國歷史上接連兩個朝代,居然都是這一個家族所建立!
關(guān)于這個家族的起源,相傳是漢初宰相蕭何。今證明,這也許是后人偽托。蘭陵蕭氏的第一個名人,應(yīng)該是西漢位列三公的蕭望之。此后,蘭陵蕭氏以儒學(xué)傳家,數(shù)代不輟。蕭望之子蕭良、蕭咸、蕭由皆通曉五經(jīng)。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蕭望之十三世孫淮陰縣令蕭整帶領(lǐng)整個家族渡江南遷。從蕭望之四世孫蕭道成開始,這個家族開始飛速發(fā)展。他們不僅僅是南齊與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學(xué)家。如開創(chuàng)竟陵八友的蕭子良,以及編修前朝國史的蕭子云、蕭子顯。昭明太子蕭統(tǒng)更是將蘭陵蕭氏在中國文學(xué)界的地位推向了顛峰。而南梁接連幾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詩人。
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蘭陵蕭氏貴為后族。在唐朝,蕭巋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謂的“一葉九相”。另蕭懿一支有兩人為相。故有人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往期精彩
福建省十大姓氏:你的姓氏排第幾?
湖南省十大姓氏出爐:王姓第五,張姓第四,陳姓排第幾?
北京人口最多的6個姓氏,第一姓是天子后代,第四姓更了不起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nèi)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部分文章為轉(zhuǎn)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我們已經(jīng)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根據(jù)著作權(quán)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guān)內(nèi)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quán)。
史上最強悍家族,兩次造反失敗皇帝卻不敢處理,這是怎么回事?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東晉首都建康城內(nèi)出現(xiàn)了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一幕:當朝丞相王導(dǎo)帶著王邃、王彬、王侃等在朝廷任職的王氏宗族二十多人,跪在皇宮門外痛哭流涕。
這件事情的奇怪之處一是王家是權(quán)勢熏天的顯赫貴族,尚書將軍出了一大堆?,F(xiàn)在跪在那里痛哭的王家子弟往日可都是光彩照人、不可一世的主兒;二是皇上司馬睿沒有接見王導(dǎo),也沒有派人出來勸說,就由著王家人在那里跪著。東漢以來,門閥世家地位崇高,皇上如此慢待豪門大家,這還是第一次。沒辦法,王導(dǎo)只能每天起早,帶著全族子弟從烏衣巷出發(fā)走過秦淮河來到宮門前哀聲大哭。
王家犯了什么事了嗎?是的,王家的王敦起兵造反了,馬上就要殺到建康來了。
造反是株連全族的大罪,王導(dǎo)能不著急上火,跪地求饒嗎?可司馬睿能原諒?fù)跫覇?
結(jié)局是在周顗等人的力保下,司馬睿在宮中召見了王導(dǎo)。君臣相見后,王導(dǎo)跪地請罪:?逆臣賊子,何代無之,不意今者竟出臣族!?司馬睿似乎被感動了,光著腳走下龍椅,扶起王導(dǎo),拍拍他的手表示絕對相信王導(dǎo)。事情就這么過去了?是的,本應(yīng)株連九族的造反大罪就這么被赦免了。
仔細分析起來,并不是司馬睿不想懲治王家有哪個皇帝不在意皇權(quán)的穩(wěn)固,對造反熟視無睹的?可是在門閥世族勢力高漲的東晉南朝時期,皇帝受到千絲萬縷的束縛,不能懲治謀逆的世族子弟。司馬睿和王導(dǎo)代表的王家的關(guān)系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王導(dǎo)出身的瑯琊王家是從東漢末期就開始發(fā)跡的政治世家,西晉時開始顯赫,先是王家的王衍擔任了太尉,成為掌權(quán)人物,再是王澄出任荊州刺史,王敦出任青州刺史。王衍很得意地說:?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
王導(dǎo)起初在王家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中并不突出,但很快后來居上。因為他在亂世中跟對了領(lǐng)導(dǎo)司馬睿。永興二年(公元305年)瑯琊王司馬睿去守下邳,王導(dǎo)就是他最初的助手。司馬睿的封地就是王導(dǎo)的老家。司馬睿對封地內(nèi)的望族王氏很有好感,刻意籠絡(luò),而王導(dǎo)的真本事也為司馬睿解決了不少問題。兩人很快組成了政壇好搭檔。當時中原大亂,王導(dǎo)建議司馬睿去東南地區(qū)獨當一面,很快就得到了司馬睿的贊成。兩人找機會,拉上人馬在公元309年搬到了建鄴。司馬睿初到江東,當?shù)厝藢λ芾涞?。道理很簡單:西晉王朝已經(jīng)分崩離析了,皇室成員在江東士人心中早已大大貶值。而司馬睿這個瑯琊王又是西晉皇室中的邊緣人物,要向上追溯到司馬懿才能和晉皇扯上直接關(guān)系?,F(xiàn)在,司馬睿帶著一大幫人逃到南方來,誰又能保證他們能長久在南方立足?司馬睿說不定過幾年就被人給撤了,甚至腦袋搬家了。所以,江東的世族大姓輕蔑地稱司馬睿、王導(dǎo)等人為?傖父?,很不禮貌。東南人心不附。王導(dǎo)著急了。對于他們那些南下的北方世族來說,司馬睿的命運就是他們的命運。司馬睿在南方站不住腳,王家等人也站不住腳。于是在南下建鄴的一個多月后的?修禊節(jié)?,秦淮河邊出現(xiàn)了這么一幕:
司馬睿坐在奢華的肩輿之上,在皇家儀仗的簇擁下,緩緩而來。王導(dǎo)等北方世族和名流都恭恭敬敬地騎馬跟隨其后。整個隊伍威嚴肅穆又不失豪華熱鬧,將西晉王朝的泱泱皇室風(fēng)范展現(xiàn)給了當時在江邊過節(jié)的江南世人。江東的紀瞻、顧榮等著名大族都在江邊搭著席位,占著地盤過節(jié)。目睹這一幕,他們的內(nèi)心受到了極大震撼?;适夜侨庀鄽堉缶谷贿€能保持這么威嚴的陣勢;原來司馬睿在北方的地位這么高,得到了這么多大人物的支持;原來司馬睿等人還知道南方的節(jié)日,主動參加,與民同樂。震撼之余,南方人士紛紛拜倒在路旁。司馬睿落座后,江東各大族的代表人物紛紛前來拜見。司馬睿、王導(dǎo)等人專門挑一些南方人不知道的禮儀、賞賜來說事,把那些世代居住在江東的世族大家們聽得暈頭轉(zhuǎn)向的?;丶液螅雷宕蠹覀兗娂姼袊@,司馬睿這批人不可小瞧啊。緊接著,南方各大人物和名流先后接到了司馬睿的聘書。司馬睿一下子征辟了個幕僚,許諾以高官厚爵。東吳滅亡后,江東士人的仕途變得很不順暢。如今司馬睿大施恩惠,迅速將士人團結(jié)在了身邊。史載:?由是吳會風(fēng)靡,百姓歸心焉。?
王導(dǎo)立下了如此大功勞,成為司馬睿政權(quán)的支柱力量。公元318年4月,長安被匈奴攻破,晉愍帝遇害。王導(dǎo)趕緊勸說司馬睿繼承帝位。東晉王朝很快在建康(建鄴改名)建立了,司馬睿就是晉元帝。司馬睿和王導(dǎo)的?王馬搭檔?也就升級為了司馬睿當皇帝,王導(dǎo)當丞相的政治結(jié)構(gòu)。司馬睿登基之日,感慨萬分,對王導(dǎo)的輔助和擁立之功深深感激。他竟然在莊嚴肅穆、百官隊列的時候,拍拍龍椅的空處,招呼王導(dǎo)?升御床共坐?。當皇帝哪能是排排坐分果果的事情,王導(dǎo)連忙推辭。司馬睿招呼他三四次,言辭懇切,王導(dǎo)不得不搬出?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的大道理說服司馬睿。這句話的潛臺詞的是,王導(dǎo)可以成為和司馬睿一樣的太陽和國主,只是他不愿意做。
民間則形象地形容為:?王與馬,共天下。?這句俗語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當時王家的權(quán)勢。東晉初期,司馬睿完全信任王導(dǎo),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蕭何?。王導(dǎo)也經(jīng)常勸諫司馬??思呵趦€,優(yōu)待南方,與人為善。司馬睿和王導(dǎo)在草創(chuàng)期上演了一場君臣相敬相愛的佳話。瑯琊王家也達到了權(quán)勢的高峰,除了王導(dǎo)擔任丞相,王敦控制著長江中游,兵強馬壯;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員是王家人的或者與王家相關(guān)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時期出了八位皇后。說王家和司馬家族共享天下,并不過分。事實上,隨著皇權(quán)在亂世中不斷削弱,政治世家的勢力不斷高漲,皇帝只好仰仗大家族的支持才能坐穩(wěn)龍椅。?王與馬?的案例并非特例。
當局勢稍微穩(wěn)定后,皇帝就開始琢磨如何穩(wěn)固皇權(quán)了。司馬睿坐穩(wěn)了龍椅后就對?王與馬,共天下?的傳言產(chǎn)生了酸酸的感覺。首當其沖的問題是如何把那些不可一世的世族大家的力量給打壓下去。具體到瑯琊王家,性格張揚又手握重兵的王敦就成了?出頭鳥?。司馬睿開始暗中限制、削弱王家的勢力。他提升重用王府舊人劉隗和刁協(xié)。劉刁兩人對尊馬抑王一事不遺余力,不斷出頭打壓王家勢力。王導(dǎo)被疏遠了。王導(dǎo)為人務(wù)實,面對皇權(quán)的打壓采取了謙抑自守對策,退居家中靜觀時局變化。司馬睿一時也找不到理由,也不想進一步動把王導(dǎo)怎么樣??赏鯇?dǎo)忍得了,脾氣不太好的堂兄弟王敦就忍不了。他放蕩不羈,性情外露,對王家受到打壓憤慨難平,并把怒氣表現(xiàn)了出來。鑒于王敦控制著長江中游各州的政權(quán)和軍隊,司馬睿派劉刁二人出任地方刺史,企圖鉗制王敦的勢力。這一下,王敦干脆造反了,招呼兄長王含等人帶上大軍,順江而下,沖向建康找司馬睿等人算賬。
王敦給全族人捅了大婁子,劉隗和刁協(xié)抓住把柄,勸司馬睿誅殺王導(dǎo)和王家的所有成員。王導(dǎo)認定王家還不具備推翻東晉當皇帝的實力,必須依靠東晉政權(quán),才能保持權(quán)勢。所以,王導(dǎo)趕緊帶上王邃、王彬、王侃等在朝廷任職的王氏宗族二十多人每天跪到宮門外候罪。對于司馬睿來說,王敦造反提供的不是將瑯琊王家連根鏟除的良機,而是一次威脅政權(quán)的考驗。他同樣沒有離開王家支持自己坐穩(wěn)龍椅的實力,司馬睿和王家的命運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赦免王導(dǎo)等人是最現(xiàn)實的選擇。說來,皇帝也不好當啊,要考慮到統(tǒng)治根基問題,考慮到各方面的力量平衡問題,考慮不當就連皇帝也做不了了。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為什么連皇帝也奈何不了那些顯赫的世家大族們了。
卻說王家的危機解決了,不想王敦的軍隊攻占了建康。王敦把持了朝政,官員進退操于其手。從法律上來說,王敦所做的真的僅僅是?清君側(cè)?,沒有絲毫違法謀逆之處。司馬睿下詔大赦,赦免參與叛亂諸人的罪過,并封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王敦拒絕接受,依然做他的大將軍。他也沒有自己做皇帝的想法,不久退兵長江中游,局勢進一步降溫。不想,王敦退兵后身體越來越差,在周邊宵小的蠱惑下,重新發(fā)兵進攻建康。這次他擺出了傾覆朝廷的樣式。王導(dǎo)再次堅決站在司馬睿一邊,主動掛帥,提兵與王敦叛軍作戰(zhàn)。王敦隨即病死,兄長王含、繼子王應(yīng)被殺,叛亂徹底消除。
王敦兩次叛亂,罪證昭然于天下,瑯琊王家都安然無事。
中國古代歷史涌現(xiàn)了許多像瑯琊王家那樣的政治世家。他們在一個朝代甚至幾個朝代保持權(quán)力,影響天下大政方針,比如西漢的衛(wèi)青家族、東漢的外戚竇家、三國的諸葛亮家族、唐朝的長孫家族等等。東晉南北朝涌現(xiàn)的政治世家最多,烏衣巷里的王家和謝家就是代表;明清較少,可在清末也出現(xiàn)了曾國藩家族。政治世家涌現(xiàn),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大現(xiàn)象。
那么什么是政治世家,為什么會產(chǎn)生政治世家?他們又是怎么傳承權(quán)力,怎么做到老子有權(quán),兒子也能有權(quán)的呢?
所謂的政治世家指的是那些別人往你家里扔塊板磚就能砸到一個尚書、兩個侍郎、三個巡撫外加一堆主事、知府的人家,這樣的人家辦個生日宴會能辦成朝野官員大聯(lián)歡,上朝議政光和親戚朋友打招呼就要花小半個時辰,好不容易忙里偷閑想到京城外面散散心,結(jié)果引來七個縣令請安八個將軍帶兵護衛(wèi)。
我們后人除了羨慕其中的榮華富貴、風(fēng)光無限外,更重要的是對權(quán)力的傳承過程感到好奇。大凡權(quán)力操作,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權(quán)力之所以能夠在一個家族內(nèi)部代代相傳,首要的原因是人事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給政治世家提供了在官場?近親繁殖?的機會。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近四千年時間里,當官是不需要經(jīng)過任何公務(wù)員考試的。有人說你行,你就行,收拾行囊準備當官去。在隋文帝楊堅發(fā)明用科舉考試錄取官員之前,選擇官員的標準主要是道德、聲望、人緣等虛的東西。而壟斷這些虛頭幻腦內(nèi)容評定的是官員階層本身,所以?公認?的品德高尚、聲望卓著的人都是官宦子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中國歷史上門閥世族勢力最強盛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要拜曹魏王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所賜。各地的人才由本地的中正官評定能力等級,按照評級高低出任相應(yīng)的職位。結(jié)果,官宦子弟只要長了胡子、不是**弱智再會寫幾個字,就都被在位的親戚任命為官了?,樼鹜跏?、陳郡謝氏都是在這種制度保障下迅速崛起的。等到唐朝完善了科舉取士制度,世族勢力就失去了在官場?近親繁殖?的沃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第二個原因是世家子弟有前輩政治勢力和影響的庇護。朝中有人好辦事。相同能力或者資歷的人競爭某個官職,上級官員肯定選擇那個自己熟悉的人。如果這個人是自己的親戚或者兒子,那就更要照顧錄取了,即使候選人是爛泥也要把他扶上墻。這是人性的弱點決定的。即使父輩不幸早死,那也不會對子孫的政治前途造成太大的影響。有權(quán)授予你官職的人可能是你父親若干年前的同僚或下屬,或者曾經(jīng)加入的某個官員俱樂部的朋友,或者你父親在某次年終考核的時候幫他作過弊。這樣的淵源可比你費盡心機,給高官的太太送一轎子的高級胭脂要管用得多。在中國社會環(huán)境中,政治世家形成的時間越長,在官場蔓延的人脈關(guān)系就越廣、越有用,子孫后輩能去找的?世伯?、?世叔?就越多。它比人事制度更有用。
一代人的權(quán)勢是由前幾代人的努力奮斗累積而成的。家族影響著后代的職業(yè)選擇,也塑造了后代的能力品性。
除了人情和制度保障外,政治世家壟斷官職和權(quán)力的第三個有利因素是主觀的,更隱蔽,也可能更主要。那就是世家子弟的素質(zhì)一般要比普通人家的子弟要高。
西晉末年,有人去太尉王衍家拜訪,正巧趕上王敦、王導(dǎo)、王戎等太尉的堂兄弟們都在。出來后,客人感嘆道:?我在王家看到滿堂琳瑯珠玉啊!?這句話多少有點奉承的意思,但并不是胡說八道。王衍是太尉,雖然不好好當他的太尉,但也是開玄學(xué)風(fēng)氣之先的人物;王導(dǎo)、王敦這兩個日后東晉的風(fēng)云人物就不用多說了,連末尾的王戎都是?竹林七賢?之一。如果再算上子侄輩的王羲之等人,王家真是人才輩出,每代人的素質(zhì)都不錯。這和王家家風(fēng)嚴肅,注重子孫教育有關(guān)。政治世家的家族教育,除了基礎(chǔ)的知識教育外,主要還是執(zhí)政理念、前輩經(jīng)驗、家族人脈和王朝歷史的教育。如此教育的結(jié)果是世族子弟往往政治早熟,而且理論聯(lián)系實際,政治素質(zhì)遠高于一般子弟。
不管你接受與否,世家子弟有著獨特的氣質(zhì)和較高的素質(zhì)。一個家族在政壇摸爬滾打幾代人,總會沉淀下有用的、沒用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把閃光點流傳給后人。如果這個家族還特別重視子孫的教育與培養(yǎng),那么子弟的素質(zhì)更可能比一般人家的子弟要高。那些權(quán)勢人家的孩子們,生下來都不是紈绔子弟,也不可能全是**弱智,絕大多數(shù)也都想好好學(xué)習(xí),超越父輩,讓家族一代比一代興旺發(fā)達。所以,世家子弟具有較高的素質(zhì)是高概率的事件,即使刨除制度保障和家族影響,他們也會在權(quán)力場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些讀者可能不贊同這最重要的第三點原因,覺得世家子弟大多是花花公子、繡花枕頭。就如近代作家張恨水在《水滸人物論贊。高衙內(nèi)》中指出的,官宦子弟常由以下三大原因而墮落,一代不如一代:?作官人家有錢,廣殖田產(chǎn),使子孫習(xí)于懶惰,一也。作官人家有勢,使子孫驕傲成性,目空一切,二也。作官人家必多宵小趨奉,不得主人而趨奉之,則趨奉幼主。官之子孫易仗財使勢,無惡不作,三也。有此三因,作官后代,安得而不墮落乎這樣的世家子弟的確存在,但沒有成為這個群體的主流。人們過分關(guān)注政治世家就會在眼睛中出現(xiàn)了?盲點?,對那些高素質(zhì)的、成功的世家子弟漠然不見,幾乎全部注意力都被那些壞小孩給吸引了。
綜上所述,政治制度的保障,中國特色的人情關(guān)系網(wǎng)以及高素質(zhì)、高能力的子孫后代是權(quán)力家族留住權(quán)勢的三大法寶。令人眼紅的權(quán)勢不是平白無故地停留在少數(shù)幾個家族的。
就是因為瑯琊王家勢力盤根錯節(jié),東晉皇室在平定王敦叛亂后,將王墩從墳?zāi)怪型诔鰜砜愁^,將他的腦袋掛在朱雀橋上示眾,卻不能動搖王導(dǎo)的地位。王導(dǎo)保持他的丞相寶座成了三朝元老,一直到司馬睿孫子輩還活躍在朝堂上,并屢有封賞。因為他不是一個人在位,而是作為構(gòu)成王朝根基的世族大家的代表持續(xù)存在。
(一)隴西李氏 :中國歷史上,哪個家族是最輝煌的家族?“言必稱隴西李。”秦代隴西郡守李崇,為隴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瑤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孫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滅燕趙,生擒太子丹的隴西侯大將軍李信。漢有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然而,當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后,隴西以李氏為羞恥。于是這個家族自李陵后,在兩漢三國到西晉,一直默默無聞。而這期間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趙郡李氏。不過從東晉開始,隴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殺的李廣的三子李敢,留下一個孤兒。這個孤兒的后代,在五胡亂華時,出了隴西李氏第一個君主:李暠。關(guān)于李暠是李廣的后代,雖然中間隔了幾百年,但已無任何爭議。史學(xué)界都已經(jīng)承認。當西涼被北涼滅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為兩支:一支是西涼后主李歆之后,后來在北朝,柱國大將軍李虎被封唐國公,也就是李淵的祖父。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寶,逃往北魏,后來成為北魏滅北涼的功臣。其后人李充這一支被稱為唐皇族的武陽房。(唐朝史官為李淵的祖先做的考據(jù),稱之為“四公子房”)。武陽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詩人李白和大書法家李陽冰。南唐是從楊行密的子孫手中奪得吳國的政權(quán)而建立的。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初為徐溫的養(yǎng)子,叫徐知誥,但是他實際上是唐朝的沒落皇孫貴族,乃憲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孫。再來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在北朝時期,這一脈也出了兩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國大將軍李弼(瓦崗領(lǐng)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義(唐初戰(zhàn)神李靖的祖父)。這里要特別提醒:李廣雖然是純粹的漢人,但是他的后代卻逐漸胡化。隴西李氏,隨著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殺,而漸漸的隱沒在史海中。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稱隴西,多半是附會罷了。二、沛縣劉氏沛縣劉氏是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族。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漢光武帝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fā)的后代,這是的的確確的不假。至于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演義》如此記載: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萆鷸|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墒?,事實上,劉勝的兒子有記載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劉備是誰生的。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宋武帝劉裕,正史記載為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親劉翹時,已經(jīng)非常沒落了。事實究竟如何,已經(jīng)無從考據(jù)了。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三、陳郡謝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敝袊鴼v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體現(xiàn),就是這位烏衣巷內(nèi)最后的豪門——陳郡謝氏。陳郡謝氏始祖是曹魏長安典農(nóng)中郎將謝纘。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褒等相繼進入仕途,使得陳郡謝氏演變?yōu)槭来鸀楣俚氖雷逯摇|晉時,謝尚,謝萬使陳郡謝氏逐漸崛起。而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四人所導(dǎo)演的淝水之戰(zhàn),更是讓華夏數(shù)千年歷史永遠見證了這一傳奇時刻。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謝氏見于史傳的人數(shù)就有12代、100余人。他們大多進入仕途,遍布政界和軍界,發(fā)號施令,高居人上,有時還能擺布皇帝,成為遠比皇族還高貴的士族領(lǐng)袖。這其中,也有許多杰出的文學(xué)家,如謝靈運、謝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謝道韞,更是小女子的偶像。然盛極必衰,一場飛來橫禍——侯景之亂橫掃江南,加之歷朝皇帝對謝氏的猜忌,陳郡謝氏急劇沒落。陳朝末年,當謝貞去世后,這位昔日華麗豪門,伴隨著烏衣巷一道,無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瑯琊王氏“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的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并稱王謝。“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lián)、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沈約)。如果說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聞名的“臥冰求鯉”的王祥、王覽,奠基了瑯琊王氏,那么他們的孫輩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dǎo),則開啟了權(quán)傾天下的江左豪門。王氏家族在南朝時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帶個“之”字。除王羲之外,還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輩兄弟,還有徽之、獻之、恢之、陋之等等兒孫輩,名字帶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絕了。由于與陳郡謝氏同樣的原因,南朝的瑯琊王氏開始衰弱,這時候,王導(dǎo)的六世孫王肅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陳留長公主為妻。王肅的女兒被宣武帝訥為夫人,孫女又嫁給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后,瑯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五代時,瑯琊王氏的一個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孫王潮與王審知,進軍閩地,建立了十國中的閩,成了如今福建臺灣廣東王氏的先祖。五、清河崔氏“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后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清河崔氏后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并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噢~~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勛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顛峰。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么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六)范陽盧氏“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范陽盧氏,“四大家族”之二。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jīng)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nèi)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盧照鄰, “大歷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勛業(yè)燦爛,文豪蜚馨。七、 滎陽鄭氏“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四大家族”之三?!坝墓鷮O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nóng)。當時六代孫穉,漢末自陳徙河南開封,晉置滎陽郡,開封隸焉,遂為郡人”。從燕太子詹事鄭溫開,溫生四子;濤(西祖)、曄(北祖)、簡(南祖)、恬(中祖)。從北朝入隨唐之后,鄭姓仍為望族,宰相接連不斷的誕生。后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八、太原王氏“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太原王氏,始自東漢王柔、王澤兄弟。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時期,太原王氏開始成為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職,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渾。西晉覆亡后,王湛一支隨司馬氏南遷,從而獲得了在東晉重新興盛的機會。王湛之孫王坦之在反對桓溫篡位、維護東晉王朝統(tǒng)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與兒子王國寶等,威震朝內(nèi)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兒是東晉哀帝的皇后,孫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這一門兩皇后將太原王氏的權(quán)勢強化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大將軍王恭,尚書仆射王愉也是這一家人。王愉之孫王慧龍北奔北魏,開創(chuàng)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業(yè)。其后北魏鎮(zhèn)東將軍王瓊,有四子:遵業(yè)、廣業(yè)、延業(yè)、季和,號“四房王氏”,正式成為“四大家族之一”。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顯赫,誕生了著名詩人王瀚、王維、王昌齡、王之渙,以及橫掃印度的傳奇將領(lǐng)王玄謨這樣的赫赫人物。九、弘農(nóng)楊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農(nóng)楊氏,中國歷史上又一傳奇家族。弘農(nóng)楊氏,始自東漢太尉楊震。楊震號“關(guān)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于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fēng),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三國中的著名將領(lǐng)楊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把這個家族推到極至的,則是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tǒng)一的大隋開國皇帝楊堅。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與其子楊玄感,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即使隋朝滅亡后,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lián)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guān)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弘農(nóng)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涌現(xiàn)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十、蘭陵蕭氏“兩朝天子,九蕭宰相”。中國歷史上接連兩個朝代,居然都是這一個家族所建立!關(guān)于這個家族的起源,相傳是漢初宰相蕭何。今證明,這也許是后人偽托。蘭陵蕭氏的第一個名人,應(yīng)該是西漢位列三公的蕭望之。此后,蘭陵蕭氏以儒學(xué)傳家,數(shù)代不輟。蕭望之子蕭良、蕭咸、蕭由皆通曉五經(jīng)。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蕭望之十三世孫淮陰縣令蕭整帶領(lǐng)整個家族渡江南遷。從蕭望之四世孫蕭道成開始,這個家族開始飛速發(fā)展。他們不僅僅是南齊與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學(xué)家。如開創(chuàng)竟陵八友的蕭子良,以及編修前朝國史的蕭子云、蕭子顯。昭明太子蕭統(tǒng)更是將蘭陵蕭氏在中國文學(xué)界的地位推向了顛峰。而南梁接連幾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詩人。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蘭陵蕭氏貴為后族。在唐朝,蕭巋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謂的“一葉九相”。另蕭懿一支有兩人為相。故有人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1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