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世界何氏宗親”加入何氏大家庭
長按二維碼 加入何氏萬人群
雖然在中國歷史記憶中炎黃是同時代的人,但炎帝被畫成蠻荒時代豪酋,而黃帝則是文明帝王之像。這兩幅畫像表現戰(zhàn)國時人處在一個華夏剛形成的時代,在此新時代、新認同下、他們以炎帝時代的原始,崩亂來襯托黃帝時代的文明,統(tǒng)一以黃帝打敗炎帝來表現 “當代” 與 “過去” 間的斷裂。炎黃的歷史形像留在中國文化記憶中,巧妙的表現在《三才圖會》的這兩幅畫像里。
炎黃子孫是誰?
蚩尤的后代到哪去了?與黃帝同時代的其它人,他們的后代到哪去了?中國民族的蒙古﹑藏族﹑苗族﹑滿族等,也是炎黃子孫嗎?——“我們是炎黃子孫”,在這一最簡單的中華民族史判斷中,隱藏著“歷史”最深的密碼。
五千年前,兩位“英雄”,黃帝與炎帝大戰(zhàn)于阪泉,黃帝打敗了炎帝。后來黃帝又調集各諸候軍隊,與另一部族領袖蚩尤大戰(zhàn)于涿鹿,勝了蚩尤。黃帝從此繁衍其子孫,因此后來的華夏或漢人都是黃帝之裔;或者說,有些人是炎帝后代,所以他們常自稱“炎黃子孫”。一部最簡單的中國民族史便是如此。
然而現在,大家對這歷史有意見。蚩尤的后代到哪去了?與黃帝同時代的其它人,他們的后代到哪去了?中國民族的蒙古﹑藏族﹑苗族﹑滿族等,也是炎黃子孫嗎?經過一番考據,這歷史變得有些復雜——持肯定觀點的認為,有些黃帝﹑炎帝的后代遷徙或奔逃到遠方去,所以中國北方的滿﹑蒙﹑藏等民族以及今日朝鮮半島上的大韓民族都是黃帝或炎帝的后代。蚩尤則被放逐,或被迫輾轉遷到南方,成為許多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但這種對歷史的解釋,還是有許多人不滿意;中華民族中還有許多民族與炎﹑黃﹑蚩尤的關系不清楚,更何況,除了炎﹑黃﹑蚩尤這些英雄外,當時一般老百姓應該也有后代罷。
若你是位懷疑論者,對以上歷史解釋都不相信。那么,我們就先從“為什么我們相信歷史”談起;之后再提出另一個版本的炎黃子孫歷史,看是否能更讓你信服。
歷史事實或歷史記憶塑造現在?
歷史,這個詞,在中文里可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含意。其一,真正曾發(fā)生的過去;其二,我們所記得的﹑述說﹑書寫的“過去”。在英文里也一樣,一個字詞,history,代表兩個意思——歷史事實與歷史記憶。為何有這樣奇怪的現象?這是因為人類都生活在歷史記憶造成的社會里,社會現實是如此真實,因此我們普遍將歷史記憶當作歷史事實。
筆者曾在川西研究羌族的歷史記憶。在那些高山深溝中,若一條溝中有三個寨子,當地人說起三個寨子所有人的來源時,常說:“從前有三個弟兄到這兒來,一人到一個地方建寨子,他們就是這三個寨子民眾的祖先”。說起更大范圍的人群,譬如鄰近七條溝所有村寨人群的來源,他們說“從前有七個弟兄到這兒來……?!闭爜?,我們會覺得這算是什么歷史?但本地人的確相信這樣的歷史。生活在山溝中,三個寨子民眾共同擁有﹑分配與競爭溝中的資源。外面人來這兒挖藥,三個寨的人聯合起來把他們攆走,因“歷史”告訴人們這是那三個弟兄祖先所占地盤。一寨人上山砍柴,要進入二寨地盤時便得止步,因“歷史”告訴他這是二寨的地盤。這就是前面說的,社會現實是如此真實,人們普遍將歷史記憶當作是歷史事實。
但歷史記憶,并不表示它們不真實。我是一位臺灣歷史學者,就以臺灣的歷史來說罷。臺灣目前最強勢的一種歷史記憶便是:臺灣最早的住民是原住民,300年前閩粵移民隨鄭成功來臺,他們是閩南人﹑客家人的祖先,60年前又有一批大陸軍民隨蔣介石來臺,他們是外省人的祖先。相信這樣的歷史,所以臺灣的社會現實便是,人分為四大族群,其中原住民是被征服者,外省人是新住民,閩南人與客家人才是真正的臺灣人。以上歷史,哪一點不是歷史事實?
但臺灣的歷史也可以循著深溝里羌族講述歷史的辦法來寫,那些英雄都不須提,“從前有四個弟兄到臺灣來,他們的后代分別成為臺灣四大族群?!毕嘈胚@歷史,那么臺灣的社會現實便會是:沒有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區(qū)分,也沒有老居民與新移民之分。歷史不一定要始于鄭成功﹑蔣介石等“英雄”。但是絕大部分人類社會中都有征服者﹑被征服者區(qū)分,老居民﹑新移民區(qū)分,因此大家都喜歡談英雄歷史。
黃帝在眾多古帝王記憶中脫穎而出
五千年前黃帝﹑炎帝﹑蚩尤等幾個部落首領間的戰(zhàn)爭,當然可能是歷史事實;類似的部落戰(zhàn)爭在商﹑周之前不知發(fā)生了多少。在商﹑周的甲骨金文史料中,完全找不到有關黃帝﹑炎帝﹑蚩尤的記載。那時也沒人自稱華夏。有趣的是,到了春秋戰(zhàn)國,各諸侯國貴族開始自稱華夏,此時便出現許多有關黃帝﹑炎帝﹑太皞等英雄祖先的歷史記載了。而且,就像戰(zhàn)國思想家們對于如何治理百姓﹑平息戰(zhàn)爭提出各種意見,所謂“百家爭鳴”。這時人們對于如何將黃帝﹑太皞等各部族祖先記憶集結成一個“歷史”也紛紛提出不同方案。譬如,其中一個方案是,稱黃帝﹑炎帝為兩個弟兄。但最后有一個歷史版本廣為大家接受;這“歷史”便是,太昊﹑伏羲等為遠古蠻荒之世的帝王,炎帝﹑蚩尤為敗于黃帝之手的部族領袖,黃帝成為結束亂世﹑開創(chuàng)文明的唯一帝王。
黃帝
在政治上,當時自稱華夏的各國外驅戎狄﹑內爭雄霸。事實上,所有這些現象——政治上的爭王與兼并,思想上為社會長治久安進行的爭辯,以及在歷史記憶上出現組合各部族祖先的多元版本——都表示當時華夏正由多元分立走向統(tǒng)一。甚至華夏這個詞,其意涵都由復數成了單數?!叭A”原有眾多的意思,在戰(zhàn)國時“華夏”便是“諸夏”,也就是指不同于夷狄的“許多夏國”。但由戰(zhàn)國末至西漢初,華夏便逐漸指的是一個族群整體了?!白迦骸笔侵改墼谝粋€祖源記憶下,以分享﹑分配共同領域資源的人群。因此,祖源歷史記憶也“規(guī)劃”一個族群或民族的內部關系。將炎黃視為弟兄,這歷史方案的意義是,嘗試以祖先的弟兄關系,來聯結分別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對等族體。這是一種“弟兄祖先歷史”。無論如何,最后在華夏的歷史記憶中黃帝成為打敗敵手﹑結束亂世的唯一英雄祖先,這也表示華夏正走向政治統(tǒng)一及權力集中化之路。
到了西漢初,華夏及其帝國已穩(wěn)固形成,這時最完整的黃帝歷史也出現在第一部中國典范歷史《史記》中——典范歷史與典范社會情境同時形成。這也說明為何此后兩千年中國人不太懷疑這“歷史”,因人們生活在“歷史”所規(guī)劃的世界里。華夏的性質,全然表現在《史記》對黃帝的描述中。我們看看《史記》作者司馬遷如何通過黃帝來界定華夏。書中,黃帝是征服者及王朝建立者,他是華夏政治體的始祖;黃帝為堯﹑舜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家族之祖,這說明黃帝為華夏血緣性族體之祖?!妒酚洝酚涊d黃帝及其后妃臣僚有許多發(fā)明,如此黃帝又代表華夏文化體的起始?!妒酚洝愤€說黃帝曾四方征伐,東至于海,西至崆峒山,南至大江,北逐葷粥,這是表述華夏領域空間的起源。所以說,由《史記》對黃帝的敘述可看出,至少由漢代始華夏便是集政治﹑族群﹑文化﹑領域空間為一身的共同體。這也表現歷史記憶珍貴之處——它不一定是歷史事實,但以“密碼”方式隱藏許多歷史事實在其中。
黃帝子孫在邊疆
戰(zhàn)國時處于華夏邊緣的秦﹑楚﹑吳﹑越諸國,其民被中原華夏視為蠻夷,但他們的統(tǒng)治家族可能當時已自稱是黃帝之裔了。許多華夏文獻稱,吳國王室為周太伯之后,越王家族為大禹的后代,楚國與秦國王室則是帝顓頊的后代。但這些家族的歷史記憶中常出現些弟兄祖先,如《史記》記載,楚國先世昆吾﹑彭祖等部族之祖為兄弟,秦遠祖鳥俗氏﹑費氏兩部族祖先為兄弟。
東北方,商王子箕子奔于朝鮮;東南方,周王子太伯奔于句吳;西南方,楚國將軍莊蹻奔于滇;西北方,秦國逃奴無弋爰劍奔于西羌。根據歷史記載,他們及其后裔世代在這些地方為王。這四個英雄,根據歷史記載,前三個(箕子﹑太伯﹑莊蹻)都是黃帝子孫,那秦國逃奴無弋爰劍則是炎帝子孫。四個英雄﹐奔于四方﹐都成了開化本地的王——是歷史事實有規(guī)律?還是歷史記憶有模式?
《史記》稱吳﹑秦﹑楚等國“黃帝子孫”的后代有些在中國,有些在蠻夷中。這就為后世華夏在邊遠異族中找尋“黃帝子孫”埋下了伏筆。漢代有些華夏認為匈奴是大禹的后代,所以是黃帝子孫。魏晉南北朝時有些人認為鮮卑慕容家族,以及統(tǒng)一北方建立北魏之鮮卑拓跋氏,都是黃帝子孫。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這一類歷史書寫常循著一個模式:一個失意的或受挫折的英雄奔于他鄉(xiāng),在那兒受人信服崇拜,成為當地的王。如東北方,商王子箕子奔于朝鮮;東南方,周王子太伯奔于句吳;西南方,楚國將軍莊蹻奔于滇;西北方,秦國逃奴無弋爰劍奔于西羌。根據歷史記載,他們及其后裔世代在這些地方為王。這四個英雄,根據歷史記載,前三個(箕子﹑太伯﹑莊蹻)都是黃帝子孫,那秦國逃奴無弋爰劍則是炎帝子孫。
難道歷史事實都是如此循著一定的模式發(fā)生?路途遙遠,語言不通,這些英雄如何到那兒去說服土著,讓自己成為本地統(tǒng)治君王?我對這四則歷史記憶有另一種解釋:這些歷史記載中的商﹑周﹑秦﹑楚,以及王子﹑將軍﹑逃奴都是“密碼”,隱藏著當時華夏對這些人群不同的情感與意圖——他們認為朝鮮人與吳人應是尊貴的華夏子孫之后,滇人也是華夏子孫但地位稍遜,西羌為炎帝之后,勉強算是華夏子孫。
中古時的炎黃子孫
炎帝,那個被視為敗于黃帝之手的古帝王,后來并未自華夏歷史記憶中退出。魏晉南北朝時,只有少數華夏家族自稱是炎帝后裔。畢竟在華夏歷史記憶中炎帝是戰(zhàn)敗的古帝王,所以大家還是喜歡自稱黃帝子孫。
黃帝戰(zhàn)蚩尤
魏晉到隋唐,由于北族貴冑大量移入中原,進入朝廷與地方門閥社會中。就在這時,出現了一些出身北方草原部族的炎帝子孫。譬如,曾在華北建立北周的鮮卑宇文氏,據史書記載其祖源為,炎帝被黃帝滅了后,子孫逃到北方去,有一支發(fā)展成鮮卑宇文氏。唐朝一個代郡鮮卑貴族宇文琬,他的墓志上也稱宇文家族是炎帝之裔?!缎绿茣酚涊d,唐代女皇武則天曾問臣下道:有學問的人談起各氏族由來,都說是炎帝﹑黃帝后裔,難道上古沒有一般老百姓嗎?這真是個好問題。由此可見,這時自稱炎帝子孫的家族已相當多。后來在華北建立大遼的契丹貴族耶律氏,根據《遼史》的說法,也是炎帝之后。《遼史》中還有一段話,大意是說,炎帝﹑黃帝的子孫很多,四方君長大多是他們的子孫,因此建立中原王朝的帝王其實都同出于這根源。《遼史》編于元代,主編是蒙古史家托克托;這可說是史家以“炎黃子孫”來將遼﹑元政權正統(tǒng)化。
無論如何,經歷魏晉南北朝及隋唐,許多入于中原的北族為“中土之人”注入新血;華夏(此時或應稱中國人)由“黃帝之裔”成為“炎黃子孫”多少反映這變化。
近代黃帝子孫爭議
在中國歷史上,大家熱烈討論黃帝的時代有兩個。一個是在戰(zhàn)國時期,也就是前面提及的華夏形成的過程中。另一個發(fā)生在清末至民國初年,在傳統(tǒng)華夏及中國人演變?yōu)楫敶袊说倪^程中。
近代黃帝子孫爭議,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是,當時中國受世界性民族主義﹑民族國家潮流沖擊;中國要成為一個“民族國家”,才能團結以自存于世界,這是清末許多知識分子的共同想法。然而這民族(或國族)只是漢族,還是包括清帝國內所有民族,當時曾有爭議。因此許多知識分子一方面以“黃帝子孫”來鼓吹國族團結,另一方面又彼此爭論到底哪些人是黃帝子孫。最后在清帝國政治疆域框架下,在歐日列強爭奪滿﹑蒙﹑西藏與西南邊疆經濟利益的情況下,結合各民族成為一中國民族終于成為晚清知識分子共同的國族理想。
在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心目中,中國內部有漢﹑滿﹑蒙﹑回﹑藏等族;要如何說明這些民族都是黃帝子孫,的確讓許多學者煞費苦心。當時大致的說法是:滿族之祖源肅慎為黃帝孫“般”的后代;蒙古族之祖源匈奴為黃帝之后“淳維”的子孫;回族出于安息,安息為黃帝之孫“安”在西方所建之國;藏族出于西羌,黃帝之裔“休”是西方諸羌之祖——所以大家都是黃帝子孫。雖然以上諸說在中國古史文獻中都有蛛絲馬跡可尋,但這樣的“民族史”顯然已不能滿足當時另一股知識潮流——科學理性。所以,顧頡剛等學者掀起的古史辨運動,許多學者熱切卷入對三皇五帝的爭議,顯示此時的確需要一個國族歷史來凝聚中華民族,但黃帝子孫之歷史遠不能滿足此需求。后來的中國民族史,大量采用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體質學知識,從語言﹑文化﹑體質等方面建立中國民族的一體性,并以歷史說明其分化融合過程;炎帝﹑黃帝曾被解釋成各民族集團代表,以他們間的戰(zhàn)爭遷徙說明漢族及各少數民族的由來,但歷史學者愈來愈不愿談他們。
談黃帝﹑炎帝,我們倒忘了蚩尤。漢代以來,華夏并沒有將他視為南方某族群的祖先;華夏認為南方各族群為廩君或盤瓠的后裔。直到近代,在為各少數民族尋歷史源頭時,蚩尤才被認為是一些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今日苗族常自稱是蚩尤的后代,并呼吁蚩尤應與炎﹑黃并為中華三祖。無論這是否為歷史事實,許多苗族的先祖在舊明清帝國時曾不堪受歧視而自稱黃帝子孫,他們的后代今日驕傲的宣稱自身是蚩尤子孫,這是十分有意義的時代轉變。
蚩尤 漢代畫像石拓片
說英雄歷史,我們也別忘了弟兄歷史。漢代蜀人接受“蜀為黃帝之后”而成為華夏時,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歷史故事;這故事說,人皇在中原稱帝,他的八個弟兄分別在周邊八方,蜀始祖便是人皇的弟兄之一。唐宋時,華夏稱湘西“五溪蠻”的祖先是盤瓠,但也記載當地父老的說法:巴國五個王子逃難到這兒,弟兄們各占一條溪谷繁衍后代。1930年代時,有人說云南中緬邊界上的野人(今景頗族)是蚩尤子孫,但當地老人說了另一個歷史,“最早,野人﹑擺夷(今傣族)和漢人是三弟兄……”。彝族也有人說,古代有三弟兄,老大是漢族始祖,老二是藏族始祖,老三是彝族始祖。四川鹽邊的苗族也說,伏羲兄妹成婚后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弟兄大哥為苗族祖先,二哥為漢族祖先,老三是彝族始祖。
最后,回到究竟 “炎黃子孫是誰” 這問題,我們這樣說罷——五千年前在華北爭戰(zhàn)的炎帝﹑黃帝﹑蚩尤那些部落領袖,他們的血液可能流在今日任何一個中國人身上,就像是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有冒頓單于﹑成吉思汗﹑松贊干布的血液一樣。古華夏或漢人成為炎黃子孫與炎帝﹑黃帝“史實”無關,而是由于人們有這樣的“歷史記憶”。我們需關心及深思的是,他們?yōu)楹斡写藲v史記憶?“攀附”是個重要社會文化背景,讓許多人成為炎黃子孫——中國民間神話中,黃帝乘龍升天時許多人攀著龍須想跟他一起上天,便隱喻著這個深遠的社會文化背景。攀附模仿,是因為人們都希望活得安全﹑活得好——像是毛蟲將自己偽裝模仿一根樹枝或蛇以避免受傷害——他們或因仰慕,但更多是因為不愿受歧視而成為炎黃子孫。今日中國人該感到驕傲的是,此種邊緣人群對黃帝血源的攀附已成為過去。這就像是,當今日美國人已非兩百年前的美國人,“五月花號英雄祖先移民史”也就少人愿談了。
以上我說的炎黃子孫歷史,您可信可以不信。然而,人們經常根據歷史記載的“明碼”來爭論歷史事實,爭論誰是黃帝﹑炎帝或蚩尤子孫;這些爭論造成人群間的沖突,或讓一些不是英雄后裔的人落入邊緣。在此我強調的是,我們也可以從歷史記憶角度,探索歷史敘事中的“密碼”,體會及體諒人們?yōu)楹我Q自己或他人是黃帝﹑蚩尤﹑盤瓠子孫,或宣稱自身是檀君子孫而非箕子之后(如今日朝鮮人)。我們也可以思考,為何有些人群說的歷史總是始于“弟兄祖先”而非英雄,如此我們或能了解“兄弟民族”不只是強調民族團結的套語,而是有更深遠的歷史與人類生態(tài)意義(包括悠久頑強的男性中心主義)。(作者:王明珂感恩的句子經典語錄張愛玲語錄經典語錄村上春樹經典語錄小王子經典語錄《中華讀書報》)
版權 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責編
中華文化
萬古流芳
支持
長按二維碼 加入何氏萬人群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1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