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明代官員的官方標準俸祿是: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從二品四十八石……正九品五石五斗、從九品五石。事實上,明太祖確定的官員俸祿相比其他朝代雖然不高,但足夠滿足官員的生活和公務(wù)需要,可是問題就出在洪武年間制定的俸祿標準被定為“永制”,即它不會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變化。要知道,在明成祖之后,明朝的經(jīng)濟便已經(jīng)迅速發(fā)展,物價水平也隨之不斷上升,可是官員的俸祿卻是定數(shù),無法上漲。
不僅如此,明朝官員俸祿的發(fā)放也存在問題。在洪武年間,官員的俸祿全部以米糧等實物支給,但在靖難之役后,由于戰(zhàn)亂,明朝糧庫空虛,明成祖于是下令:“天下倉糧,宜撙節(jié)以備國用。各處都司官俸,舊全支米者,宜米鈔中半……”(《明太宗實錄》卷12上)自此之后,明朝官員的俸祿分為本色與折色。所謂本色是指按米糧等實物發(fā)放的俸祿,而折色則是指將一部分俸祿折算成白銀與寶鈔,但是明朝初期白銀流通并不廣泛,寶鈔更是由于皇帝的濫發(fā)而形同廢紙,因此官員到手的折色實際價值很低?!睹鲬椬趯嶄洝分芯驮涊d:丁丑,戶部請以布一匹,準支文武官員俸米二十石。舊兩京文武官折色俸糧,上半年給鈔,下半年給蘇木胡椒……至是,又折以布,布一匹時估不過二三百錢,而折米二十石,則是米一石,僅值十四五錢也。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有司朦朧奏請,遂為常例。借此可以看出,明憲宗時期的折色簡直是對官員的壓榨和剝削,而且其程度令人發(fā)指。
不過,與官員俸祿水平相反,明朝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shù)卻在不斷上升。根據(jù)《中國教育通史》記載,明朝通過科舉選拔產(chǎn)生的進士多達兩萬四千余人,而“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則寫道:“略以吾蘇一郡八州縣言之,大約千五百人,合三年所貢不及二十,鄉(xiāng)試所舉不及三十,歷三年之久,合科貢兩途,而所拔不過才五十人”。由此可見,明朝在官員俸祿極低的情況下參加科舉希望走上仕途的人依舊眾多,而且競爭十分激烈。這是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因為人是逐利性的,即使存在像海瑞這樣一心只想“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清官,但畢竟不多,大部分的官員走上仕途仍舊是追求富貴。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明朝官員俸祿如此之低,還會有這么多人想要做官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許多人也能猜的到,明朝的官員俸祿體系當中存在漏洞,官員可以依靠許多不法途徑來獲取“灰色收入”,而這些灰色收入,往往是他們標準俸祿的數(shù)倍乃至數(shù)十倍。
明朝的斂財手段有許多,可謂五花八門,不過與其他朝代不同,明朝官員很少在明面上進行貪污腐敗。由于明朝反貪法律嚴苛,加上言官制度使得許多官員都害怕被抓到把柄遭到彈劾,因此明朝的官員獲取灰色收入大部分都是通過大家默認的途徑,比如占田收租和收取常例錢。
在明朝官員的俸祿不高,但待遇還算豐厚,官員擁有免稅特權(quán),因而許多人都會將田地掛靠在官員的名下,從而省去賦稅,而作為回報,官員便可以收取一筆客觀的租金。此舉容易造成土地兼并,不過由于整治起來非常困難,因此朝廷數(shù)次頒布圣旨,抑制這種行為,但都效果不佳。
而常例錢可謂是明朝官員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許多官員通過常例獲得的錢財比俸祿高出許多。所謂常例錢,便是各級官員在私底下逐漸形成的不成文規(guī)定,但由于整個官僚體系都默認它的存在,因此它作為一項非法收入,卻成為大部分官員堂而皇之的斂財之道。明朝的常例錢種類眾多,小到官員送禮時的“炭敬、冰敬、別敬”,大到銀錢火耗,都是官員獲取灰色收入的途徑,而且還沒有人管,畢竟就連那些言官自己也不干凈。
通過常例錢,明朝官員獲取的灰色收入極多,比如海瑞記載的淳安知縣應(yīng)該收取的常例清單:夏絹銀一百六十兩。太府如數(shù),受否在人。秋糧長銀二十兩。折色糧銀四兩。農(nóng)桑絹銀十兩……俸米每石折銀一兩。出外直日里長供應(yīng)并店錢人情紗緞。
一位地方知縣,一年的常例收入?yún)s可以超過數(shù)千兩銀子,其斂財程度令人發(fā)指。明朝官員當中當然有不收取常例錢的,比如記載上述清單的海瑞,不過在其他官員看來,海瑞這種做法無疑是要砸所有人的飯碗,因此海瑞在官場上才會屢遭排擠。在明朝的官僚體系中,更多的官員還是會接受灰色收入,而且規(guī)模極大,層層盤剝,最終受苦的,還是普通百姓?!冻绲濋L編》中就記載戶科給事中韓一良曾上疏道:今之世局,何處非用錢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愛錢之人……縣官為行賄之首,而給事為納賄之魁。州縣之俸薪幾何?而上司票取,撫按薦謝,考滿朝覲,有費至一千、二千、三千、四千者,夫此銀非從天降、非從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
對于官員暗地里的灰色收入,皇帝當然不會不知道,可是由于明朝官俸制度本就存在問題,貪腐問題不是簡單的存在某個部門,而是遍布整個明朝的官僚體系,包括皇帝身邊的閣老們,沒有幾位是真正清廉的,因此皇帝和其他大臣根本就無能為力。張居正在任時,曾對稅制進行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侵犯了大部分官員的利益,因此他死后也不得善終,他的改革更是半途而廢。
明朝官員的灰色收入極高,因而眾人才會趨之若鶩的想要做官,畢竟只要做官,就有錢拿,還不用擔(dān)心受怕,想必這與朱元璋的初衷是截然相反的。而明朝官俸制度的問題和整個官僚體系的腐敗,也使得明朝這顆大樹腐爛到根子里,明朝滅亡的結(jié)局,在官員們堂而皇之的搜刮民脂民膏的時候,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了。
明朝官員的俸祿是歷朝歷代最低的,這也是太祖那么殘酷的治貪,也沒治住的原因吧,下面給大家看看按品級每個官員的俸祿。品級 年俸祿(石) 折合銀兩(兩) 折算人民幣(元)
正一品 1044 522 492768
從一品 888 444 419136
正二品 732 366 345504
從二品 576 288 271872
正三品 420 210 198240
從三品 321 160.5 151512
正四品 288 144 135936
從四品 252 126 118944
正五品 192 96 90624
從五品 168 84 79296
正六品 120 60 56640
從六品 96 48 45321
正七品 90 45 42480
從七品 84 42 39648
正八品 78 39 36816
從八品 72 36 33984
正九品 66 33 31152
從九品 60 30 28320
不入流 36 18 16992
明代正七品,年俸90石米。
明朝官員的俸祿是制定得很低的,很多低級官員靠官俸很難維持生活,而高級官員則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維持其豪華生活。所以地方官的實際收入大多來自地方稅收的截流(俗稱“火耗”),而京官的很多收入來自地方官饋贈。一個縣官,正七品,年俸90石米,也就是6372公斤米,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公斤米(在這個時候不可能那么少),這些米也只夠35個人吃一年。更可怕的是,有40%的米他是拿不到的,那一部分就光明正大地被皇帝折換成別的東西,例如絹布、棉布,甚至一些零碎的小東西。
這種賦稅其實就是官員為了從中獲利而設(shè)置的,在明朝時期官員的俸祿很少,官員難以生存,于是就加收了一些賦稅,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項賦稅就是"火耗”。在明朝征收老百姓的賦稅時,有時候要征收一些白銀,而這些征收的散碎銀兩要重新進入煉爐熔煉成標準的庫銀,就多征收一些銀兩就是火耗,其實這筆錢是被官員貪污了。
在明朝,表面上老百姓的賦稅很低,可是老百姓依然生活很困難,常常有發(fā)動起義的事情發(fā)生,就是因為存在著火耗這種苛捐雜稅。這其實是官員加收的,為了從中牟利,不過這也是因為明朝朝廷里對官員的俸祿太低,官員生存困難,于是把壓力轉(zhuǎn)嫁到了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不管官員和老百姓的死活,以至于老百姓過得很艱難。
到了清朝,對火耗這種雜稅有時候是禁止的,不過由于官員的收入太低,屢禁不止,無奈只得實行限制的政策,只要不是太過分,也就算了。不過當官的貪腐總是存在,老百姓的日子總是很苦的,當官的總是有辦法去剝削老百姓。
清朝到了雍正時期,對貪官的打擊更加強了,不允許徇私枉法的情況出現(xiàn),也不允許火耗的存在,對于官員的低收入,給予高薪養(yǎng)廉的方式,給官員高薪,以避免出現(xiàn)貪污,避免剝削老百姓,不過官員的日子過的好了,老百姓的日子依然很苦,依然有交不完的賦稅。
多多少少是有出入的,畢竟曹雪芹是以一個清代沒落貴族的眼光,代入的一個“類明代國公”家族的情景,兩者之間,本身就有數(shù)百年的時間差,當然不可能完全一樣。
總體來說,紅樓夢中,對賈家的描寫,基本上符合封建后期大貴族家庭的情況。
但之所以說是“類明代”是因為,紅樓里面的朝代基本上是架空的…雖然可能參考了明朝,特別是明朝一門兩國公的徐家…但實際上,二者的地位和經(jīng)濟實力差距都不是一般的大…
先說地位,明朝的國公爵位可是很值錢的!
哪怕是在文官當政的明末,一個國公家族的權(quán)力也遠遠超過紅樓里面的賈家。
按照明代標準,國公是“超品”,也就是比正一品更高,雖然中后期武將、武勛地位下降,但高級武勛的地位依然不低…比如留守南京的魏國公家族,基本出任的官職也是南京守備!職權(quán)在南京兵部尚書(兼參贊機務(wù),可簡單理解為副職)之上…或者至少出任南京五軍都督府之一的都督,官階為正一品。
而同宗(徐達后代)的定國公家族,則基本一直出掌北京五軍都督府之一,后來雖然權(quán)力也被架空,但朝會排班站位依然在兵部之上(兵部尚書為正二品,五軍都督府都督為正一品),而且大多能加封三師三少,還有參加廷議(相當于內(nèi)閣會議)的資格,地位依然是舉足輕重。(就算張居正做了內(nèi)閣首輔之后,見到定國公徐文壁也要先行禮,另外,張居正還親自給成國公朱希忠寫了神道碑…)
從這一點上來說,明朝的國公天生就是超品,不可能自降身份去擔(dān)任什么見鬼的員外郎!
另外再說財產(chǎn)。
明朝國公正規(guī)工資為“食祿”,根據(jù)功勞和地位不一樣,大約為二千二百石到五千石之間(實封公爵,也就是親自去拿了俸祿的,當中,徐達最高:五千石;朱能最低二千二百石)。折算成白銀,大約就是一千多到四千兩(后期白銀有貶值,折算下來會多一些),再加上國公夫人、以及其他人擔(dān)任一些虛職(比如領(lǐng)錦衣衛(wèi)千戶、某某位指揮)的俸祿收入。僅是這一塊的“鐵飯碗”,估計一個國公家族,大概在明初就能拿到三千石至七千石(明初的兩千至五千兩白銀)。
另外,國公家族占據(jù)大量田產(chǎn),根據(jù)隆慶年間的一個數(shù)據(jù),定國公(徐文壁)名下即擁有良田五百余傾(古代一傾為50畝,總量高達二萬五千畝以上),成國公(靖難大將朱能后代)朱希忠,更是高達一千三百余傾?。ǘ▏易搴臀簢易逶?jīng)分過家,兩家相加應(yīng)該比成國公家族更多)
根據(jù)平均畝產(chǎn)和收租比例簡單算一下,一萬畝良田,最少可以收租三千石,于是定國公府田租一項,又至少有八千石。
此外,明朝的國公家族還有一些壟斷、半壟斷,或者正常的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
這樣粗略估算下來明代一個國公家族,最保守至少年收入也在白銀一萬兩左右(明初白銀價值很高,到清朝至少有三倍通脹),而且?guī)缀醪粫霈F(xiàn)賈府這種越來越少的情況…后期撈錢更恐怖…
另外,明朝的時候,這種國公家族,根本不用去買丫鬟下人…官奴基本上就已經(jīng)夠了…(教坊司收押的人,不是全部都去做特種行業(yè)的,也要負責(zé)分配給高官、勛貴家族)…而官奴,實質(zhì)上就是奴隸,月錢之類的完全看主人家的心情…只有很少一部分才是正常領(lǐng)工資的“員工”。
再說關(guān)系,明朝國公家族多半是和皇族有姻親關(guān)系的(哪怕是后來盡量避免):定、魏兩個國公家族,以及朱棣唯一的皇后:仁孝徐皇后,都是徐達的親生子女…也就是說,朱高熾是徐家親侄子…英國公張輔的妹妹是朱棣的貴妃,徐皇后死后為實質(zhì)的后宮之首,其女為朱高熾敬妃…
所以從明朝現(xiàn)實的歷史來看,只要不是直接牽涉到謀反這種大案,一個國公家族是很難作死的,何況是一門兩國公…
而紅樓夢里面的賈家,在這種巨佬面前,算什么玩意兒?
賈政這種家族唯一的正式官員,居然只是個員外郎!從五品,上面還有郎中(六部分司主官,員外郎為副職)…這種官職,在明朝,送給國公家的庶次子都算比較丟人的了…
而經(jīng)濟方面具體數(shù)據(jù)好像沒有準確的說(抱歉,紅樓夢我就看了一半),但他們的農(nóng)莊收入,一年也就是兩三千兩,王熙鳳能把府里打理得井井有條,一年也就能節(jié)約出來千把兩。元妃省親,大概用了三萬兩,就讓整個家族的財政都崩了…(這還是清朝物價水平)
最后至于元妃的地位,不但是從女史爬上去的,最后還疑似因為懷孕而被宮斗對手毒殺,這地位,不提也罷…(像徐皇后、張貴妃這種級別的,誰敢動她們一根汗毛?)
其實紅樓里面的賈府,從地位上來看,更像是唐宋的國公家族(甚至實際權(quán)力都還略有不足,雖然人家不世襲,但至少人家要官做得比較大了才會有爵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3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