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硖聘咦诘膴Z嫡之路!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唐高宗李治在歷史上似乎不是很有名,但他爹唐太宗李世民和老婆兼后媽武則天,都是威名赫赫、家喻戶曉。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高宗既耳濡目染了老爹李世民的教導(dǎo),又有武則天這么一個權(quán)力欲極強的女人同床共枕,他的實際歷史功績,當然一點都不遜色,最直觀的一點就是,唐朝在他手上,疆域達到最大!
唐高宗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前面有廢太子李承乾、楚王李寬等8個哥哥,后面有紀王李慎、江殤王李囂等5個弟弟,他是如何從“十四子奪嫡”的喧囂中勝出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唐高宗的基本情況:唐朝貞觀二年(628年)出生,生母是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3歲的時候獲封晉王,5歲時遙授并州都督;9歲時長孫皇后去世,哭得感動了身邊人,也贏得了李世民的寵愛,不久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
無論是晉王、并州都督、右武候大將軍這些王爵官職,還是哭祭母后,唐高宗和其他兄弟相比,都沒什么優(yōu)勢;不過跟大哥李承乾、四哥李泰之外的兄弟相比,嫡子還是有那么一點優(yōu)勢,但并不絕對。
接下來,我們剖析一下唐高宗的奪嫡之路,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哥李承乾被廢前
大哥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世民一即位就被冊封為皇太子,雖然先天有點殘疾,而且還有一些不端行為,但總體上儲君地位穩(wěn)固。
三哥吳王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煬帝的女兒楊妃所生,雖然是庶出,但他有“文武才”,而且李世民“常稱其類己”,顯然有很大的奪嫡機會。
四哥魏王李泰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第二個兒子,雖然在唐朝武德四年(621年)被過繼給早逝的叔叔衛(wèi)懷王李玄霸,但他“好士善文”,李世民給他的待遇和賞賜甚至逾越皇太子李承乾,奪嫡潛力很大。
十弟紀王李慎在擔任襄州刺史時,因主政有方得到李世民“璽書勞勉”,這是加分項。
十四弟曹王李明是李世民的幼子,雖然生母是叔父李元吉的原配巢刺王妃,但李世民非常寵愛,曾想冊立為皇后,在魏征的勸諫下才作罷,子以母貴,還是有一定優(yōu)勢的。
二哥楚王李寬、十一弟江殤王李囂、十二弟代王李簡早逝,五哥齊王李佑因謀反被賜死、六哥蜀王李愔被斥“不如禽獸鐵石乎”,七哥蔣王李惲、八哥越王李貞、十三弟趙王李福不受重視,早早被排除。
因此,在這一階段,唐高宗的主要對手就是大哥李承乾、三哥吳王李恪、四哥魏王李泰、十弟紀王李慎、十四弟曹王李明等五人,尤其李承乾、李恪、李泰,唐高宗很難有跨越的可能。
第二階段,大哥李承乾被廢后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皇太子李承乾因謀反事泄,被廢為庶人,從此徹底出局。
魏王李泰很快就進宮,向李世民表示自己百年以后,會把兒子殺了傳位弟弟唐高宗,李世民一高興就答應(yīng)冊立他為皇太子。但在與大臣們商議時,諫議大夫褚遂良認為李泰的做法太危險而且不切實際,外戚齊國公、司徒長孫無忌則主張冊立唐高宗為皇太子。
這時,李世民又得知,廢太子李承乾謀反是因李泰奪嫡手段太激烈,唐高宗則遭到李泰的威脅,認識到只有冊立唐高宗為皇太子,才能避免兄弟爭斗,保全李承乾和李泰,于是就定下冊立唐高宗為皇太子,李泰則被降為東萊郡王。
但這一階段,李泰并沒有被李世民徹底放棄,吳王李恪、紀王李慎、曹王李明等三人也沒有受到任何牽連,唐高宗的皇太子之位,仍然面臨這4個兄弟的挑戰(zhàn)。
第三階段,唐高宗儲君時
唐高宗被冊立為皇太子后,李世民曾對長孫無忌交心:"公勸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無為宗社憂,奈何?"
雉奴是唐高宗的小字,李世民明顯不放心讓唐高宗接班,事實上在最后在位的6年里,李世民動過易儲的心思。
東萊郡王李泰很快又被改封為順陽郡王,徙居均州的鄖鄉(xiāng)縣,雖然遠離長安,但李世民并沒有忘記愛子,曾拿著李泰的奏表對大臣們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但社稷之計,斷割恩寵,責其居外者,亦是兩全也。"
在李世民的心里,他很想李泰,愛他的才華,只是因為要保全兒子們才忍痛割愛,內(nèi)心的不舍其實誰都能看出來。
唐朝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進封順陽郡王李泰為濮王,應(yīng)該說他還是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感情,想要給這個兒子更多。
吳王李恪各方面都很像李世民,李世民在冊立唐高宗后,動過改立李恪為皇太子的心思,但長孫無忌堅決不同意,李世民還反問:"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
李世民覺得,長孫無忌不應(yīng)該以李恪不是自己的親外甥就排除他,李恪如果真的像自己,以后保護舅舅也會很實在。
長孫無忌當然不愿意背自私自利的鍋,但他知道怎么說服李世民:"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
長孫無忌認為,唐高宗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仁厚”,足以當個好皇帝;做事情舉棋不定就會失敗,更何況是立儲這樣的大事,更不能隨便動搖。
說到這份兒上,李世民也就沒有再說什么了,長孫無忌鐵了心支持唐高宗,李恪成了他的眼中釘,李泰、紀王李慎、曹王李明等人自然也就更沒機會了。
就這樣,唐高宗總算保住了皇太子之位,唐朝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死后,順利坐上龍椅。
末了再說幾句題外話,唐高宗登基后,吳王李恪的聲望還是很高,長孫無忌為絕后患,在唐朝永徽四年(653年)借駙馬都尉、房州刺史房遺愛謀反案,將李恪賜自盡,結(jié)果“海內(nèi)冤之”。
唐高宗的皇位是穩(wěn)了,但他把后媽武則天接進了宮,還把她扶成了皇后,長孫無忌被逼自殺,唐朝宗室更是被折騰了個遍,就連江山都被武則天換了15年,李世民君臣這主事態(tài)度,真是可怕啊!
“昔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而為五伯長。朕自居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nèi),君臨天下?!薄杜f唐書·長孫無忌傳》
作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這長孫無忌可謂是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從始至終都輔佐在唐太宗身邊,為他出謀劃策,是太宗的肱骨之臣。根據(jù)歷史記載,長孫無忌出生在一個權(quán)貴之家,他的父親是隋朝時期的右驍衛(wèi)將軍,母親則是北齊宗室之女。出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長孫無忌理應(yīng)接受良好的教育,奈何在他年幼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因此家道中落,是由舅父高士廉撫養(yǎng)長大的?;蛟S是寄居在旁人家的緣故,他從小便聰明伶俐,敏感非凡。在年輕的時候,與李世民一見如故,兩人形成了布衣之交,甚至后來還結(jié)為姻親關(guān)系,使得兩人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
在李淵率領(lǐng)軍隊于晉陽起兵之后,稍作思考之后的長孫無忌也決定投奔李淵麾下,由于與李世民的私交甚好,他也自然而然地被歸于李世民。從此之后便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憑借著一腔才華逐漸成為了他的心腹大臣,等到天下大局已定,這個時候面臨的主要問題便是奪嫡之爭。眾所周知,李世民不滿兄長李建成為太子,李建成也不愿意處處受到弟弟的壓制,就想先下手為強,卻無奈中途消息走漏。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說之下,最終決定先兄長一步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一舉斬殺。就這樣李世民成為了李淵膝下唯一的兒子,在這之后不久李世民便被立為太子,長孫無忌也因為有功被任命為顧命大臣。在他的輔佐之下,唐太宗開創(chuàng)了貞觀盛世,等到晉王李治繼位之后,他又繼續(xù)輔佐在年輕皇帝的身邊,為永徽盛世的到來貢獻了一份力量。
初隨世民,助之登位
在幼年時期,長孫無忌的父親就去世了,他與母親妹妹被趕出家門,無奈之下只好投靠舅舅高士廉。他從小便勤奮好學(xué),諸子百家無一不知,并且在機緣巧合之下與當時還是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關(guān)系甚好。兩人相見恨晚,結(jié)為知己之交,就連高士廉也覺得李世民一表人才,將來必定能夠成就一番大業(yè),因此將外甥女嫁給了他。這樣一來,長孫無忌和李世民便成為了郎舅關(guān)系,二人來往更加密切。隋朝末年時期,天下百姓不堪受到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全國各地都在不斷爆發(fā)起義戰(zhàn)爭。李世民認識到時機到了,便勸說父親和他共同謀利大業(yè)。就這樣,李淵正式在晉陽起兵反抗隋朝統(tǒng)治,他們率兵進入關(guān)中地區(qū),最后建立了唐朝。得知消息之后長孫無忌立馬前往長春宮拜見,表達了自己的追隨之意,后來便被李淵調(diào)到秦王李世民身邊。在這之后,他便一直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憑借著突出的功績成為了天策府中的重要一員。
眾所周知,唐朝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的統(tǒng)一天下,這其中離不開秦王李世民的幫助。也正是由于李世民功績太過突出,直接威脅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引起了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就收買了齊王李元吉,二人結(jié)成聯(lián)盟關(guān)系,多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手下幕僚對此十分害怕,房玄齡就曾經(jīng)私下對長孫無忌說過,現(xiàn)在兩方結(jié)怨已久,一旦矛盾爆發(fā)不只是針對秦王府的危難,甚至就連國家政局都會受到影響,不如勸說秦王先一步下手早日奪得太子之位。長孫無忌對房玄齡的話十分認可,于是就勸說李世民,奈何李世民始終掛念兄弟之情,因此沒有同意長孫無忌等人的意見。
武德九年,李建成再次向李淵進諫讒言,將房玄齡等人逐出了秦王府,使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只剩長孫無忌一人!眼看形勢如此危急,長孫無忌再一次向李世民勸說,讓他誅殺太子,李世民仍然沒有答應(yīng)。卻沒想到就在這時,李建成打著反抗突厥入侵的旗號想要抽掉秦王府的精兵悍將,并計劃在為士兵踐行的時候殺死了李世民。得知消息之后,李世民終于心灰意冷,決定先一步發(fā)動兵變,并命令長孫無忌將房玄齡等人召回,共同謀劃。正是在這一年,李世民率領(lǐng)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成功地射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之后,李世民便被冊立為皇太子,長孫無忌也因為輔佐有功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后來李淵宣布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便繼承了皇位,長孫無忌再次得到加封,擔任左武侯大將軍一職。
輔佐太宗,頗得重用
公元627年,長孫無忌擔任吏部尚書一職,并憑借著勞苦功高被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第一位。這長孫無忌的身份也是多變,他既是朝中大臣也是皇親國戚,因此深得太宗寵幸,甚至能夠自由出入其臥室。也是在這一年長孫無忌再次得到了升遷,擔任尚書右仆射。由于風(fēng)頭太盛,因此引起了朝中其他人的不滿,有人就秘密向皇帝進言說是長孫無忌權(quán)勢太過,害怕有不臣之心。卻沒想到唐太宗竟然直接將此奏章拿給了長孫無忌看,隨后又召集了朝中大臣,表示自己對長孫無忌的信任。雖然皇帝直接表明了對自己的信任,但是長孫無忌也開始害怕地位過高會給自己帶來禍患,就開始像越國的范蠡一樣主動請求辭去相位。唐太宗原本不同意,在長孫皇后的極力勸說之下才勉強同意。
七年之后,這時的唐太宗已經(jīng)完全坐穩(wěn)了皇位,開始對國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他便想到了曾經(jīng)的功臣長孫無忌,便將他拜為司空。長孫無忌不愿身處高位,因此再次推辭。奈何唐太宗心已決,長孫無忌無奈之下便通過舅舅高士廉再次提出了請求,認為由皇親國戚擔任過高的官職會導(dǎo)致民間有議論。唐太宗仍然沒有收回圣旨,并表示自己賜予官職的原因是看這個人的才華。為了讓長孫無忌放心,他甚至還親自寫了一篇文章給長孫無忌,文章中道:“在我還是秦王的時候,你就是我的心腹了,在你的幫助之下,我才可以順利地登上皇位,君臨天下。憑借著你的才華,完全可以勝任三公之職,你就不要再推遲了?!本瓦@樣,長孫無忌再次出任朝中重要官職,這一次再無他人不滿。
在唐太宗末年時期,也發(fā)生過皇子奪嫡。當時的太子是李承乾,但卻由于牽扯到了謀反案中,不久之后便被廢除。在經(jīng)過唐太宗的觀察以及長孫無忌等人的推薦之下,最終改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長孫無忌擔任太子太師。在儲君確定之后,唐太宗便開始御駕親征高勾麗,長孫無忌也陪同在唐太宗身邊并代理侍中一職。這長孫無忌雖然是一位文臣,但是他卻在行兵打仗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例如就是在圍攻安市城的戰(zhàn)爭中,長孫無忌就率領(lǐng)精兵埋伏在峽谷中,準備繞到敵人背后,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在他的指揮之下,所有的橋梁全部被拆除,使高句麗的援軍不能及時到達。在與太宗等人的合作之下,最終迫使敵軍投降。
教導(dǎo)高宗,堅持原則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在臨終之前,曾經(jīng)命令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共同輔佐太子。這太子李治本來就憑借著孝聞名天下,在太宗去世之時更是悲痛不已,甚至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哭痛。但國不可一日無君,長孫無忌便勸說李治:“陛下將國家交由您,您怎么只知道哭泣不問國事呢?”就這樣,李治迅速趕回長安,繼承了皇位,歷史上將他稱為唐高宗。這時的長孫無忌也憑借著舅舅的身份輔佐在唐高宗身旁,擔任太尉一職,深得皇帝信任。
永徽四年,唐高宗命令長孫無忌審理房遺愛謀反一案。而這個時候吳王李恪在民間頗有名聲,也在朝中擔任要職。長孫無忌便害怕他趁機謀反,于是決定先下手為強誣告李恪也參與謀反,為高宗除去一患。眾所周知,在感情生活上這唐高宗可謂是極為任性,他寵愛父親的妃子武則天,甚至還想要廢除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他擔心其他大臣反對,他便帶著武則天到長孫無忌家中赴宴。長孫無忌生性正直,認為此事顛覆人倫,因此堅決不肯,假裝不明白高宗的意思,故左右言他。甚至到后來,武則天的母親多次到長孫無忌家中勸說,長孫無忌仍然拒絕。
宋祁曾經(jīng)這樣贊揚長孫無忌:“無忌與遂良悉心奉國,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貞觀風(fēng)。帝亦賓禮老臣,拱己以聽。綱紀設(shè)張,此兩人維持之也?!痹陂L孫無忌的一生中,他一共輔佐過三代帝王,在宰相的位置上也待了三十多年,實在是有輔佐皇帝之才。更為重要的是,他為人正直,雖然地位高貴,但卻從來沒有不軌之心,一心一意為大唐皇室盡忠,為唐朝的發(fā)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我看來,這凌煙閣第一功臣的名號,他確實得之無愧。唐太宗生前一心輔佐太宗,成就貞觀盛世,唐太宗去世之后,則安心輔佐高宗李治,最終實現(xiàn)永徽之治,實在是國家棟梁之才啊。
參考資料:
《新唐書》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
大阿哥胤褆,為惠妃納蘭氏所生?;蒎凰愠雒墒撬绺缂{蘭明珠可是個名人,當年就是他力主撤藩滅掉吳三桂的?;蒎闹蹲颖闶羌{蘭容若,更是家喻戶曉,基本都能隨口說出他兩句詩。不過這個大阿哥,可沒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機靈。胤褆早年比較得寵,在康熙平定葛爾丹的時候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但他迷信喇嘛,竟然想到了用魘鎮(zhèn)的方法來謀害當時的皇太子,他的親兄弟胤礽??滴跻粡U太子的時候,命他守衛(wèi),他上竄下跳,甚至說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話,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xùn)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發(fā)了魘鎮(zhèn)的事情,終其一生被囚禁。
二阿哥也就是廢太子胤礽(réng)??滴醯牡谝蝗位屎?,索尼孫女赫舍里所生。皇后因難產(chǎn)而死。而康熙與皇后自幼青梅竹馬,感情很是深厚。所以在胤礽兩歲的時候,立嫡長子為太子。但他的行為越漸乖張,常做出僭越皇權(quán)的事。在清圣祖實錄中就有記載: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加上其他阿哥如八阿哥,十四阿哥等常常打他的小報告,說他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包庇內(nèi)務(wù)府總管凌普貪污敲詐,又截留蒙古敬獻給康熙的貢品多種行為,令康熙對他的不滿越漸加深。結(jié)果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布爾哈蘇臺行宮,當著所有親貴大臣面前痛斥太子的一切罪狀,又廢去他的太子之位。雖然第二年又復(fù)立他為太子,但太子沒有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變本加厲,結(jié)果三年后再次被廢。
三兒子胤祉(zhǐ),是個書生學(xué)究。我們知道的《康熙字典》,應(yīng)該就是他主持編撰的。 他在舉報了大阿哥、太子二立二廢后,主動退出奪嫡亂局。
皇四子胤禛(zhēn),就是后來的雍正帝。生母德妃烏雅氏。整個奪嫡運動的勝利者。四阿哥胤禛一直默默耕耘,從不參與任何阿哥的黨派斗爭,只是潛心佛道??滴跸矚g哪個密宗,他就去巴結(jié)奉承;自號破塵居士及圓明居士,自認天下第一閑人。他亦找來年羹堯,隆科多及十三阿哥胤祥作為後盾。而父皇派他去江南治水患,他真的做得有聲有色,亦拿問了很多貪官污吏。所以在他回京以后,康熙就派了很多肅貪的工作給他??滴醪≈貢r,四阿哥亦親自照料,令康熙十分感動。暗地里結(jié)交人才,培養(yǎng)門人,最終奪得大位。在位十三年,為中國 歷史 上最為勤政的皇帝。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強極則辱,情深不壽。
八阿哥胤禩(sì),是我最喜歡的 歷史 人物之一。因生母良妃衛(wèi)氏原系辛者庫罪籍,因此并非子憑母貴,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納蘭氏處撫養(yǎng)。低微的出身、溫和的性格讓他在小時候受盡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資聰穎,德才兼?zhèn)洌?7歲便被封為貝勒,更有“八賢王”之稱。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但是康熙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導(dǎo)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損。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認輸,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滴趿荒辏?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tǒng)的胤禩,見胤禛嗣位如五雷轟頂,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將其改名為允禩。為穩(wěn)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wù),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wěn)根基后,找各種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薄S赫哪辏?726年)九月薨,享年45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復(fù)原名胤禩,恢復(fù)宗室,并錄入玉牒?;示抛迂范K(táng) ,宜妃所生,忠實的八阿哥黨,最終結(jié)局也不好,被派往西北接管軍務(wù),無任何名義,如同充軍,雍正三年(1725)被捕,次年被改名塞思黑,在押解回京的途中突然死去愛新覺羅·胤?是康熙帝的第十子,生母地位也不一般。他的生母是鈕祜祿氏溫僖貴妃,還有康熙第二任孝昭仁皇后,也是溫僖貴妃的親姐,算是十阿哥的姨母。溫僖貴妃和孝昭仁皇后,是遏必隆之女,與索尼、鰲拜、蘇克薩哈同為康熙朝初期的四大輔臣。所以十阿哥的出身,是康熙成人皇子中除太子外,出身最高貴者?!?br>
十阿哥和八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等人交好,屬于九龍奪嫡里的八爺黨派系。然而,相比于受朝臣贊譽的八阿哥,智謀出眾的九阿哥,戰(zhàn)功赫赫的十四阿哥,十阿哥就顯得暗淡許多,沒有什么能夠拿得出手的政績,甚至除了是八阿哥的跟班外就沒什么事跡可記載的了。
十三子胤祥。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guān)系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滴趿荒?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wù)。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于謚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在參與奪位的九位康熙皇子中,四阿哥胤禛與十四阿哥胤禵無疑是其中最為特殊的存在。兩人同為康熙的德妃烏雅氏所生,是名副其實的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但是兩人卻分屬于不同的政治陣營,相互對峙,甚至在康熙去世前關(guān)乎皇位繼承的最后爭奪,實際上就是他們親兄弟二人之間的競爭角逐。
最終,四阿哥胤禛成功登上了皇位,成為了后來的雍正皇帝,而十四阿哥胤禵在整個雍正朝期間遭到了雍正幽禁,直至乾隆朝時期才被放出。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民間野史中,雍正篡改康熙遺詔,搶奪原本屬于自己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皇位的說法,也讓雍正的繼位之說,變得破朔迷離。 感謝大家支持
只從電視劇《雍正王朝》來進行分析,撇開真實歷史不談,因為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鄔思道這個人。就算是二月河原著小說《雍正大帝》,所謂的鄔先生與四爺胤禛也就有過一面之緣,無從談起為胤禛奪嫡出謀劃策。
電視劇中的鄔思道宛如在世諸葛,神一般的存在,可以說為四爺胤禛繼位立下了汗馬功勞,那么,如果沒有鄔思道,情況會怎么樣?四爺胤禛能奪嫡成功嗎?讓我們一件件剝?nèi)ナ录纪庖?,細細分析一下?br>
一,胤禛是否對鄔先生真的言聽計從?第一件事,追比國庫欠款。鄔思道即刻慫恿胤禛接手此事,因為康熙從此時起,需要一名真正為君父分憂之人,追回多少不是問題的關(guān)鍵,誰有這份心才是關(guān)鍵。八爺黨沒有看清楚這個問題怕得罪人溜邊了,從此也就失去了一次機會。那么,胤禛難道真是聽從了鄔先生的慫恿才接這活兒的嗎?絕對不是。從江南賑災(zāi)籌款之時,胤禛就明白了國庫之空虛帶來的重重困難,西北因此而無法用兵,胤禛本就想做些實事來為康熙分憂,加之他冷面王的性格,決不會象八爺那樣袖手旁觀。
這說明了一個帝王的成功,做事的態(tài)度,做事的能力,做事的決策,做事的出發(fā)點和目的,都應(yīng)了一句話:天道酬勤。胤禛的成功一開始從選擇這件事的出發(fā)點就決定了他的未來。鄔某只是推動者之一。第二件事:刑部冤獄案。很顯然這是一件連著太子的大事,胤禛最初的想法其實與追比國庫欠款基本相同,為正刑事風(fēng)氣而準備大干一場,結(jié)果鄔某阻止了,原因很簡單,在世人都認為他老四與太子是一黨的時候就應(yīng)該選擇回避,這是個基本法則,胤禛難道不知道?
他當然知道,只是當時氣急之下的沖動而已,所以把自己弄感冒了回避了這事,也并非是沿鄔某之意而行事。第三件事,燒了任伯安的《百官行述》,是胤禛自作主張,沒鄔某什么事兒。第四件,舉薦廢太子。其實這事稍微想一下,稍微聰明點都不會舉薦八爺和他自己,因為康熙恨朋黨無人不知,要打擊老八,十三爺早從隆科多那里就能知道,你說舉薦自己吧,肯定被人唾棄,反正這個廢太子無論如何就是個廢物了,干脆先舉薦一回把時間穩(wěn)住,以后慢慢來。后來還有很多事,其實有沒有老鄔結(jié)果都一樣。
二,為什么要加個鄔思道?四爺需要一個心理上的定海神針。編劇創(chuàng)造一個鄔思道,除了讓戲精彩一點,讓四爺胤禛的形象更豐滿一點外,更重要的是,讓胤禛的奪嫡之路有一根心理上的定海神針。怎么講呢?從心理學(xué)上講,一個人做決策時,并不是都能具有十分的把握,有時往往自己雖然覺得應(yīng)該怎么做,但其實心里拿不定主意,心里的自己總是舉著對和錯兩塊牌子,不停的晃悠,不是對壓下錯就是錯壓下對。
鄔思道其實就是胤禛心里那塊對的牌子,每到胤禛決策的時候壓倒錯的那個牌子。從上面若干件事情分析來看,其實都是胤禛早就決定的事,并不見得就是鄔思道之計謀。如果胤禛連這些個事情都難想透,那他怎會自作主張燒毀《百官行述》呢?他又靠什么去奪嫡呢?要知道,胤禛并非劉邦。
三,鄔思道還算是個好老師。如果非要給鄔思道安上個功名的話,那就是教胤禛兒子們讀書,還算是個好老師,比如教弘歷那段,將康熙選擇一個皇孫的事與奪嫡結(jié)果連接起來了。如果是一個好老師,因材施教,幾個兒子都會教好,結(jié)果弘時就走了偏路,老鄔還八個不耐煩,所謂他還算是個好老師,是因為他運氣良好,恰恰就教了弘歷“康熙是最大的巴圖魯"這句話,居然還給用上了,但這也不是鄔思道的什么功勞,而是弘歷聰明,善于引用。除此之外,鄔思道干的事,高勿庸都能辦。
所以,不要迷信鄔思道,他不過是胤禛心理上的一顆鎮(zhèn)定劑罷了。與奪嫡成功與否并無多大關(guān)聯(liá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4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