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清代《狄公案》和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大唐狄公案》等文藝作品的演繹,加上大量影視作品的傳播,唐朝、武周朝名臣狄仁杰儼然成為“中國的福爾摩斯”,由一名政績卓著的政治家變成了斷案如神的偵探家。
但好看熱鬧的娛樂作品代替不了真實的歷史,歷史上的狄仁杰是一個正直仁義、才高識廣、老成謀國的政治家,而且是一個比較擅長和強勢女人打交道的政治家,在高宗朝、武周朝發(fā)揮了穩(wěn)定朝局、安定天下的重要作用。
大唐宰相狄仁杰
畫家伯樂變禍為福。狄仁杰生于公元630年,是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也是官宦子弟出身,自幼熟讀詩書,后來通過明經(jīng)科考試及第,出任了汴州判佐??蓻]多久,血氣方剛、秉公辦事的狄仁杰就被人誣告了。多虧當時的大畫家、工部尚書閻立本當河南道黜陟使,負責審理他的案子。閻立本不僅弄清真相、為狄仁杰洗刷了冤屈,而且“伯樂識馬”,推薦德才兼?zhèn)涞牡胰式軗瘟瞬⒅荻级礁ú?。正是在這個職位上,狄仁杰加強學習和歷練,熟知掌握了吏治、兵刑等典章制度和運作技巧,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要影響。
明察秋毫判案如神。唐高宗儀鳳年間,狄仁杰由并州都督府法曹升任大理寺丞。史書記載他在一年間斷審積案17800起,而且無一人上訴鳴冤。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意味著按全年無休算,他平均每天要正確判案49起。史書上記有判案數(shù)量,但沒有斷案細節(jié)的描述,所以這里面想象演繹的空間很大,很適合后世的藝術創(chuàng)作。按常理論,大理寺丞屬于中央的司法官員,最主要的工作應該是復審判定下面報上來的案子,不太可能都到現(xiàn)場勘驗破案,可以稱為“神判”而非“神探”。但狄仁杰也應該具有比較豐富的勘查破案經(jīng)驗,才能夠?qū)笊蟻淼陌缸用鞑烨锖?、明辨真?zhèn)巍?/p>
正直善良舍生取義。狄仁杰擔任并州法曹時,同僚鄭崇質(zhì)將要被派往遙遠的西北地區(qū)執(zhí)行公務,但他的母親年老多病。狄仁杰對他說:“你不能讓年邁的母親在萬里之外為你擔憂?!彼鲃訒x見上司,請求代替鄭崇質(zhì)遠行,這一行為感動了很多人。狄仁杰后來被酷吏來俊臣誣陷下獄,有人讓他做假證誣陷宰相楊執(zhí)柔,說這樣可以免死。狄仁杰氣憤地說:“皇天在上,我狄仁杰絕不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說著就用頭撞向柱子,血流滿面,表現(xiàn)出了錚錚鐵骨。
剛正不阿犯顏直諫。這點上狄仁杰和魏征很像,都是直腸子、硬脾氣。唐高宗年間,左衛(wèi)大將軍權(quán)善才誤砍了昭陵柏樹,李治認為是大不敬,暴怒之下命令將其誅殺。狄仁杰堅持此罪不當死,應按照律法治罪。不管李治如何動怒,狄仁杰就是不松口,終于迫使李治改變了主意。左司郎中王本立是李治的親信,經(jīng)常恃寵胡作非為,朝廷上下都不敢說。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其罪行,請求交給司法部門審理。李治想包庇,狄仁杰堅定說到:“皇上如果想赦免王本立,就先把我扔到?jīng)]人的地方,給將來的忠貞之士做個警示!”王本立最終被定罪。狄仁杰任內(nèi)史(中書令)時,武則天受番僧蠱惑,執(zhí)意要到一偏遠地觀看安葬舍利(佛骨)。狄仁杰跪于馬前攔阻說,天下之主不能去參拜外族之神,不能到有危險的地方去!執(zhí)拗跋扈的武則天最后走到半道又回來了。
大周皇帝武則天
慧眼識人為國薦才。作為一名“神探”,狄仁杰觀人識人還是很有一套的。有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杰舉薦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拔為洛州司馬。過了一陣子,她又讓狄仁杰薦才,狄仁杰說:“我前面舉薦過張柬之,您還沒有用呢?!蔽鋭t天說“已經(jīng)提拔他了呀!”。狄仁杰說:“我推薦的人可以當宰相,不是一個司馬?!痹诘胰式艿牧λ]下,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后又升為宰相。張柬之在“神龍政變”中擁立李顯復位,為匡復李唐天下作出了重大貢獻。狄仁杰還先后舉薦了敬暉、桓彥范、姚崇等數(shù)十位公正廉潔、干練有為的官員,他們后來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
唐朝宰相張柬之
以民為本為民請命。狄仁杰為官從政,歷來秉持"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理念。他當寧州刺史時,愛惜民力,妥善處理民族關系,深受百姓愛戴。朝廷監(jiān)察御史郭翰巡察隴右時,彈劾了大批官員,唯獨到寧州后,告狀的沒有,頌揚刺史狄仁杰美德的人很多,郭翰深受觸動。公元688年,狄仁杰擔任江南巡撫使,針對當時江南各地祠廟泛濫的弊端,他向朝廷奏請焚毀了1700多所,減輕了江南民眾的負擔。越王李貞在豫州發(fā)動叛亂失敗后,當?shù)孛癖娪辛甙偃耸艿街赀B要被處死。狄仁杰言辭懇切地為他們求情,終于使武則天改殺為流,百姓為狄仁杰立碑頌德。宰相張光輔率軍平定李貞之亂,他和部下將士自恃功勞,大肆勒索,狄仁杰堅決拒絕,氣憤地說:“我如能請來尚方寶劍,就殺了你這罪人。到時我再向朝廷請罪,即使我死了,我的功德也將永遠銘記在百姓的心中!”
危急關頭從容應對。公元693年初,武則天的侄子、大周魏王武承嗣勾結(jié)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來俊臣手段狠毒,死在他酷刑下的官員很多。狄仁杰深知若要硬扛難逃一死,就利用當時法律中“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這一條款,果斷承認:“反是實!”來俊臣拿到口供很滿意,就將狄仁杰收監(jiān),待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狄仁杰拆下被子上的布書寫冤情,放到棉衣里轉(zhuǎn)交給了家人,兒子狄光遠拿著向武則天告狀,終于得以洗清冤屈,釋放出獄,貶為彭澤令。后來武承嗣多次奏請除掉狄仁杰,都被武則天拒絕。
擁立李顯保全李唐。這是狄仁杰一生中最大的功勞。公元698年,武則天在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難。一方是自己的兒子李顯、李旦,另一方是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杰對武則天的性情想法了解透徹,先從母子親情、身后尊榮的角度勸她說:“立兒子為太子,您千秋萬歲后可以永遠配享太廟;立侄子為太子,臣沒有聽說侄子當皇帝而把姑姑祭祀于太廟的!”武則天有所觸動,但還沒有下定決心,就說:“這是我的家事,你不要預先猜測?!钡胰式芮f重地回答到,陛下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nèi)的事都是您的家事。我位居宰相,怎么能夠不預先考慮呢!最終武則天聽從了狄仁杰的意見,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太子,大唐國祚得以延續(xù)。
公元700年,操勞一生的狄仁杰病故,滿朝舉哀,武則天哭著說“朝堂空也”。觀其一生,狄仁杰忠誠的始終是大唐王朝,心系的始終是天下萬民,他用自己的智慧才干穩(wěn)定了武周王朝的局勢,為開啟后來的“開元之治”做出了貢獻。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的宰相生涯。
雖然在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時,狄仁杰在大理寺丞任上就憑著剛正廉明,執(zhí)法不阿,兢兢業(yè)業(yè)的精神頭,一年內(nèi)判決了涉及1.7萬人的積壓案件,并且以沒有一例冤訴而為人們津津樂道。
那時間的狄仁杰,儼然就是大唐政法界一顆耀眼的新星,朝野內(nèi)外推崇備至,竟然把他神話為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化身。
正是靠著這份不尋常的能力,短短十幾年間,狄仁杰在當政者的視野里越來越矚目,職務不斷擢升。武則天當政后,其侄武承嗣權(quán)勢顯赫一時,一心想當皇嗣,而他認為狄仁杰將是立嗣的主要障礙之一。于是,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jié)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
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首審承認有謀反意圖的人可以免死?!?/p>
當來俊臣提審狄仁杰時,大刑還未用,沒想到狄仁杰就立刻服罪,還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這樣的痛快,正是來俊臣求之不得的事兒。
其實,狄仁杰早就知道來俊臣心狠手辣,一旦落入他手里必死無疑,不如暫且隱忍認罪,保全性命,以待來日伸冤昭雪。
來俊臣得了狄仁杰的口供,就干脆將其收監(jiān),只待來日押赴刑場,也就疏于看管。
狄仁杰瞅準機會,趁獄卒不備,從被子上撕了一塊布,咬破手指,以血為墨,在上面寫下自己的冤情,然后把它塞在棉衣里面。后來,他告訴獄卒說天熱了,想讓家人把棉衣拆洗一下。家人拿到棉衣,拆時發(fā)現(xiàn)了藏在里面的血書,連忙讓狄光遠(狄仁杰之子)帶著血書進宮求見武則天。
武則天得知狄仁杰是被誣陷的,就赦免了他,貶作彭澤令。
狄仁杰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死里逃生,因為他深知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政治使命,尤其是在武周代唐后,看著女權(quán)得勢、朝廷陷入恐怖政治,人們心中的道德律發(fā)生了逆轉(zhuǎn),這一切都得等待時機來重新收拾舊河山。如今滿朝文武在武后的特務政治面前噤若寒蟬,自己承蒙高宗厚待,絕不能坐視無為。
而在武則天心目中,狄仁杰在關系自己命運時刻顯示出來的機智、自信,足以說明他是個明里做事、暗里藏心,擔得起托付的人。她在朝廷內(nèi)的殺戮再怎么血腥,也得有忠介之士撐起武周政權(quán)的大梁??!
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又屢次唆使人游說她盡快立太子。
重返內(nèi)閣的狄仁杰勸說武則天:“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于廟者也?!?/p>
武則天說:“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要摻和了?!?/p>
狄仁杰沉著冷靜地回答:“王者四海為家。四海之內(nèi),誰不是你的臣子,哪件不是你的家事!你做國家元首,我為社稷股肱,本來就是一個共同體。更何況我位列宰相,哪能袖手旁觀?”
一說話,狄仁杰就打起了親情牌。因為從親情角度講,兒子再不成氣,侍奉雙親也是人倫之情。侄子再有孝心,不生不養(yǎng)也難讓其盡心竭力。
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杰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邁出了維系唐祚的第一步。這件事后,武則天對狄仁杰更是信任有加,每以“國老”稱之。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貞觀四年(630年),卒于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jīng)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后,經(jīng)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zhuǎn)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杰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quán)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后人據(jù)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更是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
狄仁杰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杰通過明經(jīng)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fā)現(xiàn)狄仁杰是一個德才兼?zhèn)涞碾y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nèi),狄仁杰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zhí)法不阿,兢兢業(yè)業(yè),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左衛(wèi)大將軍權(quán)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杰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杰神色不變,據(jù)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后,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終于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quán)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杰恪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quán)的權(quán)要進行了彈劾。調(diào)露元年(679年),司農(nóng)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杰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后來,狄仁杰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杰為知頓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征發(fā)數(shù)萬人別開御道。狄仁杰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并州數(shù)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贊嘆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處理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關系,“撫和戎夏,內(nèi)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舉薦,狄仁杰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杰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余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瑯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jiān),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數(shù)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蔽鋭t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wěn)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zhàn)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薄懊鞴秩f,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涂地?!薄暗衷┞曭v沸,上徹于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于君頸,雖死如歸?!钡胰式芰x正辭嚴,張光弼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遜。狄仁杰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但是,狄仁杰的才干與名望,已經(jīng)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贊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杰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杰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并為善友。臣請不知?!蔽鋭t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嘆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杰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jié)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認“謀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杰等收監(jiān),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杰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zhuǎn)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杰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杰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蔽鋭t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于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杰被貶為彭澤令。如此,狄仁杰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nèi),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干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發(fā)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于饑饉之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wěn)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杰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杰到職后,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莊盡趨百姓人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shù)匕傩崭桧炛?,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并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quán)的左右手。此時,狄仁杰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后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shù)次使人游說太后,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于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迎立李顯,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了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狄仁杰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于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钡胰式艹林嵵氐鼗卮穑骸巴跽咭运暮榧?。四海之內(nèi),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杰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系。狄仁杰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圣歷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杰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杰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余人退還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zhàn)亂后的凋殘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qū)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于回鄉(xiāng)生產(chǎn)。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升為內(nèi)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杰跪于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shù)百萬,宮不能足,于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錢以助。狄仁杰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jié),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杰舉薦將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蔽鋭t天答已經(jīng)將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庇捎诘胰式艿拇罅εe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后來,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復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杰還先后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shù)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干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xiàn)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后,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于少數(shù)民族將領,狄仁杰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jīng)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后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zhí)帞刂5胰式苷J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jié),于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余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杰說“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杰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杰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在狄仁杰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杰為“國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br>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現(xiàn)在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大名縣孔莊村北。
縱觀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狄仁杰可以說是神探,狄仁杰曾當了一年的大理寺丞,在他主政期間,處理了沉積多年的冤案舊案,涉及人員有一萬七千余人,但是無一人上訴,因而稱其為神探也不為過。狄仁杰斷案如神只是他政績的一部分,實際上狄仁杰在政治治理和人才推薦上更為出色。
狄仁杰是明經(jīng)出身,起初就在并州當法曹,專門處理刑事案件,在這段時間里,狄仁杰積累了許多的辦案經(jīng)驗,為日后入主大理寺奠定了基礎。在儀鳳年間狄仁杰因功改遷大理寺,在這里他的才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揮,處理陳年冤案,一日之間風氣都為之改變,不過一年后他就又被調(diào)走了,神探之名也從此終結(jié)。
狄仁杰一生宦海沉浮,幾度拜相,但也差點命喪來俊臣之手,當時來俊臣污蔑狄仁杰造反,并且代寫謝罪書,若非武后召見,狄仁杰已經(jīng)冤死在獄中了。另外狄仁杰對李唐最大的貢獻就是說服了武則天,將皇位重新傳回了李氏,當時武三思得勢,武后也有意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兒,是狄仁杰的一番話,才讓她打消了這個念頭,但復辟后的李顯卻不以為然,認為狄仁杰是投機取巧之輩。
狄仁杰主政期間,舉薦了荊州長史張柬之和姚崇,張柬之是政變的實施者,在他的指揮下殲滅了武氏,避免了給朝政帶來更大的震蕩,而姚崇則是開元年間的宰相,李隆基用姚崇為相,大力整頓吏治,肅清貪污之風,他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
狄仁杰一生更多政績是在當行政官員期間,在他主持下延續(xù)了貞觀之風,主政大理寺只不過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罷了,不能以偏概全,但不能否認的是狄仁杰也是一個斷案高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5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